梦穿康熙换乾坤-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可惜那胆小怕事的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后,居然给咱们拒绝了。”'9'
“也就是这一年,孝慈高皇后'10'生下了太宗皇帝。我嫁给太宗皇帝后,曾听太宗讲过,当年太祖皇帝听闻倭寇进犯,怒不可遏,准备发兵征讨,要不是明朝皇帝强令太祖不得擅离职守,早教那些个倭寇,叫什么丰臣秀吉'11'的,早死好些年!当日,太祖曾说,倭人向来不附中华,他日我自让他臣服!'12'”布木布泰说到关键时刻,拿出了太祖圣训,以求自己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这一番言论可是把地上还跪着弘毅乐坏了!还没等他接话,一旁坐着的福临却起身参与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儿臣定当荡平倭寇,实现太祖宏愿!”福临也是郑重其事下跪祈祷。
“好,皇帝有此志向,实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志得意满的表扬道。
“玄烨,起来详细说说,海外诸岛,为何重要?”刚刚参与了政务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还不忘具体政事的安排,于是转而问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听了刚才这番话,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摆布下去了,一定要有个对日政策的良好开端!
'1'见《清实录》,时间、人物、内容都是史料。
'2'百长,清代未入流武职外官官职。
'3'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後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为了对付东南郑成功,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1',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清朝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满清政府的既定政策,对中国在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负担有主要的责任。
'5'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方物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3年,或5年。对日本则规定10年一贡。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明勘合贸易使明海禁后还有官方主持的海外贸易窗口可以维持,但这种贸易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在海外贸易中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商品交流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甚巨,仅允许勘合贸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部分原因。在朝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取消海禁,此后私人海外贸易一度成为主流。
'6'“日本国”是在1870年日本明治维新才出现的中文称呼,而之前中国对其的称呼一般为”东洋“或”瀛洲“;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秦语中,寇与贼同意。
'7'万历二十年。
'8'指壬辰战争,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或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半岛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9'摘录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
'10'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哈赤。孟古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11'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1537年3月17日)-
庆长3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12'此一句绝对杜撰!
第八十五章——太祖来托梦()
弘毅听完皇太后一番关于努~尔哈赤与小日本的恩怨过往之后,心中突然有了计较。再听闻皇帝福临的表态,心中更是打定了主意。皇太后布木布泰继续询问玄烨关于海外诸岛为何重要的原因,正好给弘毅将谈话拉入正题提供了绝好的时机。
“怪不得近日孙儿梦中总是隐约有天外之音,谓之‘倭寇不除,我心难安’,故而几日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可行之法,今日才向皇玛玛、皇阿玛说呢!”弘毅说得轻描淡写,其实已经决定用另外一种方式刺激一下面前这娘俩,心中也是充满了期待。
“什么?你说什么?”福临还没有反应过来,皇太后却是一惊一乍。
“孙儿今日才说,这可行之法是……”弘毅做迷糊状,小心脏却跳得“扑通扑通”的。
“不,你说天外之音?是说‘倭寇不除,我心难安’吗?”布木布泰追问。
“是的,皇玛玛。”弘毅这次毫不含糊,这句话,岂止是在弘毅梦中出现,估计中华儿女,凡是有点血性的,哪一个不是这么呼唤的!
“说此话之人可曾露面?”皇太后霍的站起身来,郑重其事的问道,心中却在疑惑:难道,难道玄烨听闻了太祖皇帝的圣训?
闻听此言,福临终于如梦初醒,也急急忙忙站了起来,半信半疑冲着弘毅行注目礼。
一旁伺候着的苏麻喇更是紧张万分,聪明的她,就在弘毅说出那句天外之音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小玄烨要玩玄的了。这一来,成败生死就在转瞬之间!
就连吴良辅和小功子也都大气不敢出,只能静待一出好戏的隆重上演——
这下热闹了,托梦!
弘毅虽然仓促决定,却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只不过的确没有料到,这一弄,整个慈宁宫的气氛骤然紧张,连带着他自己都有些后悔为什么如此草率就要开始胡说八道了!
稳稳神,“身兼要职”的大清多罗贝勒、皇二子玄烨,开始走上一条险途,而且也已经骑虎难下。
“皇玛玛,孙儿说错什么了吗?”弘毅先是放低姿态,从“小孙子”的角度开始入手。
“你说那天外之音,可曾看清是谁所说?”皇太后不为所动,只是追问。
“梦中之人,未曾露面,只是在孙儿面前唉声叹气。”弘毅咬住一个关键——托梦之人很不爽!
“托梦之人还说了什么?”皇太后见问不出那人相貌,接着转变方向。
“他还说……”弘毅还没来得及编好剧本,于是采取故弄玄虚的伎俩,意图拖延时间。
“如何?”皇帝福临终于发问。
弘毅听闻福临介入了,突然猛地跪倒地上,神情异常严肃的说:“玄烨叩请皇太后、皇上屏退左右!”
直呼官称,说明后面的话题事关重大,不可轻视!
“好,尔等退下!”福临转过身来,厉声说道。
“奴才遵旨!”苏麻喇领着吴良辅、梁功和一群使唤丫头转身就退,却忍不住回头望向跪在地上的小玄烨,面露焦虑之色。
“慢着,苏麻留下。其他人等退出殿外十丈,护持左右!”皇太后想到了什么,突然说道。
“奴婢遵旨!”苏麻喇如愿以偿,急忙出去安排一番,这才匆匆赶回正殿,将殿门关了个严丝合缝。
“好了,玄烨,我的孙儿,你可以说了。”皇太后一直盯着面前的小家伙,直到这时才重新开口。
“皇玛玛,孙儿以为,正是太祖武皇帝'1',托梦与我!”弘毅打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抬起头来,直视布木布泰,说的义正言辞,不容置疑!
“你又如何确定?”福临急了。就算是太祖皇帝托梦,应该也轮不到他一个小小的重孙子呀,还有朕这个正牌皇帝、孙子福临呀!朕才是首选!
此时皇太后也是疑惑。虽然这小玄烨诞生以来的确可谓神奇,可平白无故就弄一出“先祖皇帝托梦”,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弄不好就掉脑袋的事情!
“是呀,玄烨,你皇阿玛乃是奉天承运大清皇帝,国运所系,独揽乾坤,若是太祖武皇帝有何国是嘱托,自然是首推皇帝!”皇太后此刻必须和自己的儿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否则就是纲常大乱!
弘毅闻听“国是”二字,心中大喜过望,恨不得立即叩拜那位自己的太爷爷努~尔哈赤一番:您老人家真是开眼呀,下次祭祖好好拜拜您!
“皇玛玛,太祖武皇帝在孙儿梦中的确说过缘由,只是……”继续玩玄虚,不信你们不上套!
“是何缘由?”福临就是简单几个字,以表现自己的极度不满。
“这……儿臣不敢说!”弘毅记起电视剧里都是这么弄得,先捞个免死金牌才好。
“说!朕恕你无罪!”皇帝也是骑虎难下,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太祖武皇帝说,他之所以不能托梦皇阿玛和皇玛玛,是因为……是因为……儿臣真的不敢说!”弘毅故作不堪重负的样子,一把一把抹着额头上的虚汗。
“既然是太祖圣训,你就大胆说,朕和皇太后判明……原委,自然不会怪罪于你!”福临本来想说“判明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