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穿康熙换乾坤-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镌花卉纹和鸟羽纹,纹饰精美剔透,巧夺天工。并嵌椭圆形珐琅彩饰,上面饰花、草、鸟、蝶等,花纹优美和谐,观之,让人不禁赞叹不已。当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匠役中有西洋人。这架望远镜就是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与西洋工匠奉旨合作制造的。而且这架在工艺上不同寻常的望远镜同样还蕴藏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东印度公司以及在华商人的鼓动下,英王乔治三世派勋爵马戛尔尼组成了一个700人的庞大使团,前来祝贺乾隆皇帝的寿辰,期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马戛尔尼一行乘军舰“狮子号”从朴茨茅斯,携带了价值1300万英镑的礼,于第二年到达大沽,然后乘坐木船沿着海河到达天津、北京。当时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避暑,马戛尔尼又做车来到避暑山庄,得以谒见乾隆帝。
不过马戛尔尼的这次跋山涉水在清政府看来只是又多了一个朝贡国。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殖民地遍布各个大洲,国力完全可以和清抗衡,但清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没有把这些远来的国家放在眼里。不过英国对这次的访华却是极其的重视。马戛尔尼也带来了相当丰厚的贺礼,他们了解到清朝虽然物丰盈,但科技等远不能与英国相比。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国力,马戛尔尼带来的礼中,有19件是当时世界领先的科技产。《掌故丛编》中列有礼单:包括天球仪、地球仪、气压仪、望远镜等。这些足以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近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一架望远镜非常精巧,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望远镜。但在清朝的官员看来,这些朝贡的礼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乾隆在给马戛尔尼的上谕中说道:“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尔国制办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他还让清宫造办处拿出这架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给马戛尔尼观看,并做出一架一摸一样的回送给马戛尔尼,以显示我们的工艺和技术。他还让礼部的官员告诉马戛尔尼“尔国所供之物,天朝无不具备,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以此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开放天津等为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的建议。这本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一次正面相遇,可惜的是盲目自大的清政府并没有把这次文明的往来放在心上,那些科技文明的仪器陈列在皇宫中。成为皇帝嫔妃们玩赏的物件。最有讽刺意味的是马戛尔尼还送给了乾隆皇帝一门加农大炮,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发现这门大炮还在箱子里锁着,已经锈迹斑斑。
今天的我们已经远离了当年的自大与落后,当我们用专注的目光重新审视这架古老艺术时候,会发现另一种美,这种美和人类伟大的古文明一样,能带给我们震撼。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被文化赋予了生命的灿烂之花,交汇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的节点上,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制造它的艺术大师们追求细节极致表现时的美轮美奂。虽然在这一时空里它默默的渐渐的改变着它的样貌,但是它的内涵不会衰老,总是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些追求细节巨匠的灵魂深处,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深邃、清澈和万众瞩目,所以细节的找寻注定是一种伟大的高雅。它让那些完美的元素永不衰老并且世代相承。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附08——作者的几句话()
首先谢谢各位看官的关注和充满期待的“小抱怨”,呵呵说实话,我知道一部新如果前面写得太慢,有让读者失去耐心的危险。 w w wnbsp;。 。 c o m但我也有一点心得和各位看官说一说:
一是本人第一次写东西,水平的确有限,想快,就怕粗制滥造,污染了各位的眼睛,辜负了各位的期盼。
二是从08年开始看各种穿越,发现绝大多数主人公,都是一上来就莫名其妙的穿越了,或者死掉、或者半死、或者进入了诡异的洞洞……而且主角要么是历史系专业高材生,山下五千年无所不知;要么是工科、理科专业大拿,对于枪械、水泥、蒸汽机那就是白手起家、信手拈来;要么就是宏才大略,阅人无数,随便碰到一个人就是治世能臣、栋梁之才……可像我这种普通人一旦穿越了假设咋办?在那个空间没有页万年历,根部不知道帝号加个农历几月初几换算成公历是某年某月某一天,那就不可能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会准确“预言”地震洪水一类的了假设你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还有意识、有时间看看历史典籍而且能够烂熟于胸的话对于现在各种科技成果我也只会熟练运用,可是对其背后的原理结构、发明过程等等一窍不通,怎么改变会一下子就把祖宗的历史来个三级跳呢?仔细想想,我现在有机会去穿越都不敢,去了就是低能儿呀会用火镰不?会写繁体字正体字不?会说文言文不?会看小篆隶不?最基本一点,给你一套从里往外的旗袍马褂一类的,你会正确的穿起来吗?我的答案是:一概不会现在穿了,那就是猴子一枚,等死好了
三是我追求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穿越,也就是说,历史是由每一个偶然的小节串联起来的。穿越的那一刻,你所面对的应该完全是历史原来的样子。所以,每写一章,本人会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来查阅大量籍,找到那个时候原本真实存在的那些人、那些事,从真实开始,才会有戏说,才会有改变。加入你穿到一个你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够按照你预想的轨道去发展的历史,那我估计,这个历史至少是被别人穿越过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不敢草草动笔,有时候就为了一个历史中的小东西,会用百度超找上百次,而由它引发的附带知识的扩展,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一句话,一切从真实的历史开始,这个准备过程会有点慢。话又说回来,各位读者看我的小说是抬举,是一种娱乐,所以没有必要迁就我的各色和执着,毕竟各位的点击一直在给我鼓励,让我前行
最后,诚挚的道歉,更新太慢、情节进展也很缓慢,归根结底还是本人水平有限,诚挚道歉一百次哈哈请各位看官多多包涵,相信我,后面我会做的更好争取不让你们失望而且,这部小说绝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谢谢大家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附09——关于写作习惯的调整()
附10——关于节奏偏缓的一点狡辩()
尊敬的各位读者大大:
写了二十万字了,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到了正文第一卷的一半,本来后面还要至少有个**卷的样子呢……
今日几位读者在不同站本的论区似乎不约而同的有一点抱怨,让作者十分开心,因为这说明各位大大真的在关注我的小文,也许这个人群每个站不过三四十人,最多的第一家最大站是100出头,最少的有一家是一位收藏。 但无论人数有多少,每位看我的文字的读者都值得我的最高尊重,所以无论点击率多少,本人都一直在更新。感谢各位
现在说说本文现在的节奏安排原因:
首先,本一开始拟定的题目就是《康熙世界史》,后来在一些站点改成《梦穿康熙换乾坤》,是为了增加读者来第一次点击兴趣。但是文章整个的架构却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一百年的历程,通过穿越来改变这个时期大清与西方的交流阻隔、本末倒置,而后转换乾坤,引领一个新世界。如果您有耐心看过本的第一卷中《引子之福佑寺》一章,您应该会有印象——曾弘毅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之后,对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的理解:360多年前的中国,其实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其次,现在穿越而生的曾弘毅,作为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想要登基,或者风云突变的来一下子而后另起炉灶,除非他自己随身携带坦克大炮或者传送器之类的,否则怎么对付朝野上下?胎穿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要这样,还不如开着坦克突入荒郊,一阵电磁炮之后,连人带车去了大清翻天覆地算了。可就是这样,一部坦克车的柴油够跑上几百公里而已,自携弹药也就几十发而已吧,后面则么办?传送器?那我就不写历史文了,干脆玄幻更yy而要是想天马行空的去肆意而为,不是作者的本意。
最后,两岁的玄烨已经开始潜移默化的在改变清初顺治朝的面貌,表面的顺理成章,背后却一点点积淀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变数,比如孝庄皇太后,比如顺治帝,还有宗室、满臣、汉人,以及洋人……也许突然一个清晨醒来,您就会发现“风雨欲来风满楼”了。再者,本文的一个新意之处还没有到来,本卷结尾之处或者第三卷上半段会逐步引出,那才是作者处心积虑要好好表现出来的本文的一个亮点和拐点,希望您能在这漫漫长路中坚持到底
等到三十万字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卷的一半左右吧,慢慢来吧。希望您能有耐心支持曾弘毅走下去,谢谢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附11——旗人称“奴才”略述【作者:橘玄()
很多人一直对清史和旗俗有一个疑问,就是清代旗人为什么会自称“奴才”。 这个我在璩璇阁的课程中曾经讲过,旗人所在的八旗制度,是一个十分繁杂的阶级构成,根据入关前的习惯,在阶级构成内具有直接上下级关系中的下级人,在上级人面前,都要自称“奴才”。不过,也并不是说所有时候都要称“奴才”,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
总体来说,清代旗人奏折的自称有两个,一为“臣”,满文作“amban”;一为“奴才”,满文作“aha”。这两个严格对应,汉本为“奴才”时,满本必为“aha”。不过,什么时候使用臣,什么时候使用奴才,其使用条件因为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简单来讲分为两个时期,即清初到高宗时期“未定型时期”,和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cp|w:250|h:190|a:l|u:/chapters/29744886351813139592'''【清初至高宗的“未定型时期”】
由于八旗制度带来的身份差距,导致“奴才”一词在八旗内部经常出现。清初至高宗时期的称奴才的情况,主要有几下几种:
1。上三旗旗人对皇帝的自称。八旗制度以旗主为其最上层,所谓上三旗,即皇帝亲统之旗,简而言之,上三旗的旗主即皇帝本人。故而上三旗旗人作为皇帝的直属旗人,处于属人满文harangga的地位,在给自己的属主奏事时,自然要称“奴才”。
2。上三旗包衣对皇帝的自称。上三旗包衣隶属内务府,服务于内廷,也自称“奴才”。
3。下五旗旗人对本旗旗主王公的自称。与上三旗不同,下五旗采取诸王的分封制度,下五旗正身旗人也成为他们的属人harangga。《文献丛编》内有《雍亲王致年羹尧》第一辑,内容即是因为年羹尧没有称奴才,而受到未继位的雍正帝的申斥。年羹尧在康熙年为雍正帝属人
4。下五旗包衣对诸王的自称。同上三旗包衣对皇帝。
5。汉臣的谄称。从清初的时候便有很多汉臣以谄媚皇帝的心理,在奏折上自称为奴才。这种情况在高宗朝之前并没有严格制止。
虽然我们总结了以上五条,但是这时期旗人称奴才的情况,还比较混乱。公事、私事皆称“奴才”,而且有的时候皇帝会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如世宗雍正帝就曾经将镶黄旗汉军高其位的称奴才奏折进行批改,将其自称的“奴才”改为“臣”,也是常见的情况。所以我们称其为“未定型时期”,这时期比较混乱。
【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
高宗乾隆帝时期,清代的各种制度渐渐厘定。于是清代旗人对于“奴才”的用法也正式确定。大题有两个趋势,第一,是皇帝作为“八旗共主”的凸显,第二是公私的区分。
1。皇帝作为八旗共主。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统一性质,私属的情况较多。从太宗、世祖、圣祖三代帝王陆续打消下五旗王公的旗权,终于在世宗雍正帝的时期,皇帝确立了“八旗共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以前下五旗旗人仅仅作为本旗王公的属人而自称奴才,现在面对“八旗共主”,自然也就要称奴才,这就加强了皇帝对八旗人丁的约束。
2。确立公私的区别。见《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壬申条:“谕军机大臣等: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于是正式确定,旗人大臣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