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230章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230章

小说: 梦穿康熙换乾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的确有中文“皇帝”的某些含义。后来中文对此译名则采半音半意,译为了“沙皇”。

    沙皇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是10世纪的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于913年将“大公”首次升格为“沙皇”,国号即变更为保加利亚王国。并在925年迫使东罗马帝国给予“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头衔。即成为皇帝。国号也一度被称为保加利亚帝国。特别注意的是:“希腊人的皇帝”是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据此,有些后世的学者认为,说沙皇是凯撒的俄语音译。其实是一种附会。西蒙大帝一生与东罗马帝国交战,自然不会去崇拜罗马帝国的事实开创者凯撒,更不可能用凯撒一词作为自己的头衔作为国王的地位来使用。西蒙大帝后来被东罗马帝国奉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国王,而不是皇帝。

    中世纪的俄国,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早期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们也称呼旧约的人物为沙皇。13世纪,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加上强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

    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15世纪,俄国流传一种说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及其皇帝的权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但他们尚且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直到1547年1月16日,有着一半儿蒙古人血统的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四世认为“大公”的称号实在是不够“高大尚”,于是发表了一番重要讲话,其主旨就是将“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即被称为“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了沙皇**政体,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

    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于1721年放弃“沙皇”【俄语цapь】作为君主的主要称号,改用“皇帝”【俄语:op,这个词其实和中文的“皇帝”才是一个意思】,俄罗斯才正式成为“帝国”,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国”作为其君主和国家的呼称,而不是“皇帝”和“俄罗斯帝国”。

    至1906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头衔全称居然是:“蒙上帝恩典,全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imperator)和【独裁者】(autokrator),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兰沙皇,西伯利亚沙皇,陶立克克森尼索沙皇,格鲁吉亚沙皇,普斯科夫的领主,兼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格拉、彼尔姆、维亚特卡、保加尔以及其他区域的王公;下诺夫哥罗德的领主和大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国君和所有北部区域的君主;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卡巴尔德尼亚土地和亚美尼亚区域的君主;切尔卡斯亚和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袭领主和统治者;突厥斯坦的君主;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等等,等等,等等。”

    可见,末代沙皇的头衔从“皇帝”到“沙皇”,再到领主、大公、王宫、君主、继承人、公爵,极至“等等”,把咱们传统意义上的公爵以上的头衔凑到一起,一股脑用了个遍!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现如今十七世纪的中国有了小玄烨+曾弘毅,彼得一世还能不能成为自己的“皇帝”,可就两说了!

    *

    “老玛法,语言不通是天朝与藩邦交往的一大障碍。这一点,我想不用我说,您自然清楚。当年您曾经滞留澳门的圣?保禄学院长达三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正是仔细研习我中华语言?否则,今日的您又如何会时常被我皇阿玛委任做西洋来使的通译呢?还不是因为您忠于大清,又精通欧满汉语言和罗巴诸国语字?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弘毅情真意切的说道。

    “小爷,老臣惭愧啊……”闻听此言,忽然回忆起当日在**下小玄烨怒斥斯捷潘诺夫的那一番说辞,汤若望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

    “老臣不该只凭借拉丁文之音和俄语之意,就简单将二者相合,叫做什么‘沙皇’,充其量,这罗刹国主只不过是个‘大公’罢了!不仅如此,亚当我违背了天主意愿,他罗刹国主根本就没有好好侍奉天主,也没有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认可,又如何能够和大清皇帝共享一样的皇帝尊号呢?还请贝勒爷责罚啊!”

    汤若望还真是能够举一反三,一股脑抬出了天上的“天主”、日落西山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大清皇帝来指摘自己的疏漏。

    但,这还不够,火候不到!

    (本章待续)

    (。。)(。。)

第二百四十三章——翻译重要性(二)() 
“呵呵,您又弄错了。天主在上不假,不过你们的‘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现如今可是江河日下了,怎么能够和我皇阿玛的奉天承运皇帝相提并论呢?您又忘了不是,那场‘三十年战争’之后,peace…of…westphalia【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规定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就使得他的所谓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了,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以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个独立的王国罢了。”弘毅不依不饶,穷追猛打。

    “我……老臣真是老了,糊涂了。全凭小爷决断。”汤若望终于认清了自己现如今的地位和形势。

    “呵呵,老玛法老在辈分上,而不是老在年纪上!您可不老,还是大有可为的!”

    达到了“冷却”汤若望的目的,弘毅接着加以宽慰,这就叫做恩威并施!

    “老臣……”汤若望实在是不敢多说话了。

    “老玛法,您的智慧可是天主赐予我大清的福祉啊!玄烨只问一句:这通译之人最讲究一门语言的精通,而语言何时修习最好?”福临循循善诱。

    “这个……自然是自幼时就学习最好。所有的幼儿,自打降生人世之后,就开始学习语言,也没听闻谁家的孩子还学不会父母的语言的。”汤若望稍稍缓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对呀!那您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例如拉丁语。是何时而为的?”

    “老臣是在家乡的三王冕中学。”

    “中学?那您其时不过十来岁的样子吧?”

    “老臣其时是十岁入学……”汤若望还是没有反应过来。

    “十岁啊,不晚吗?”

    “不晚,当年若望学得可是最扎实最好的。”汤若望对自己在三王冕中学的辉煌可谓念念不忘。

    “如此说来,我大清十岁幼童也可学习喽?”

    “那应该不是问题……哦!神奇的小爷,您是说要在研究院这四十个孩童身上做个实验?”汤若望终于醒悟了!

    “实验?哈哈,对,就是实验,不过却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实验!”弘毅如愿以偿的笑了。

    “圣母玛利亚!您当日说要创办这个研究院,到底还有多少妙计良策蕴含在其中啊!”汤若望也是会意的笑了起来。

    “只是这教习之人,恐怕还是个难题。当下通宵欧罗巴常用之语言。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英文、德文、罗刹文……还有法文的人。大清的确匮乏。”弘毅转而要研究细节了。

    “这个嘛,耶稣会同会兄弟中倒是有不少,不过现如今他们也是散落在帝国全境以传播福音,仓促之间恐怕……”汤若望也犯了难。

    “罗刹文倒是好办。那许多阿尔巴津人也不全都愿意继续从军的。让他们当个教习先生也是一条生路。其他语文之人嘛……不若这样!从澳门的西人之中招募如何?一来一去。加上招聘琐事。三四个月刚刚好!”弘毅眼睛一亮!

    “澳门招募?……小爷圣明啊!”汤若望也顾不得皇帝专用词汇的避讳了,脱口而出。

    小半个时辰之后,一个较为详尽的“澳门人才招募计划”就这么诞生了。

    “老玛法。话又说回来,这语言之事,没有个三五年是不行的。可现如今,我总感觉旦夕之间,就需要用到这种通译之才啊。”弘毅起身走动了一下,借以舒展腰身,脑子却丝毫没闲着。

    “嗯,小爷所言极是。老臣虽然勉力为之,但这政务繁琐,有时也是力有不逮啊。”汤若望站起身来,跟在小爷后面说着。

    “唉!您别起来,皇阿玛面前都不用您行大礼,我这边您就更不必客气了。再说了,若论礼数,还是我要给您行礼的,老玛法!”弘毅一回身,差点钻进汤若望的官袍之内,急忙把他按回圈椅之中。

    “那……如果让所司之处抓紧安排呢?”汤若望一边有些吃力的坐下,一边言辞闪烁的说道。

    “您是说……四译馆?”

    “正是,此事乃是其本职。”

    “不过,今年六月间,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的董国祥,已被朝廷升为通政使司左通政了,四译馆的提督一职现在还空着呢。这四译馆虽然隶属翰林院,但向来是以太常寺汉少卿提督馆事的。老玛法您是太常寺卿,那董国祥原本恰恰就是您的属下,您自然是不会遗忘此事的。难道……难道您有可以保举之人?”这次轮到弘毅来“恍然大悟”了。

    “小爷圣明啊!”

    用了一次“圣明”这词儿,弘毅没有及时制止,汤若望就再一再二了——好在弘毅知道,此处之“圣明”,乃是天主圣母玛利亚的“圣”,并非皇帝专用,也就不去计较了。

    “不知您准备举荐何人呢?”弘毅心想:这才是小爷我最最关心的。

    “兵科都给事中魏裔介、魏石生是也!”汤若望满面笑意看着小爷的反应。

    “哦?魏裔介!”又一个名人出场了!

    “正是此人。”

    “为何是此人呢?他通宵西藩语文?”弘毅知道历史上的魏裔介可谓“一代名相”,却不知道还有管理翻译工作的天分!

    “呵呵,小爷说笑了,他乃是一介儒士,文才倒是一流,政事也有卓见,不过这西藩语言,的确不是其所长。”汤若望笑得很自信。

    “哦……”弘毅干脆不去做些无用功漫天猜测了,只等着汤若望自己交代。

    “小爷有所不知,这个魏裔介乃是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之第七十一名,和前面您提及的那位朱之锡是同年。”汤若望果然主动开了口。

    “哦!”和朱之锡同年你就要提拔啊?不可能!充其量就是让我爱屋及乌对此魏裔介产生好感罢了。继续说其他理由吧您呐!

    “老臣之所以看好此人,是因为他这几年作为‘科臣’,着实是尽职尽责,而且还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的。他与老臣私下里也有些交情,曾经有数语让我十分动容……”

    “是吗?”

    “不错。他曾说,‘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欲当大事,须是笃实’。与天主之愿望十分吻合!”

    “哦……”弘毅若有所思,这倒是算个理由,或许魏裔介骨子里还算比较推崇“宗教的自生自灭”,也能够接受和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私下甲流。但还个理由还不是根本!

    “于为政之道,魏裔介以为是要‘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这一点,难能可贵!”

    汤若望似乎也看出小爷的心态,终于准备给出自己的核心观点。这次,不等小玄烨说语气助词,他接着就往下说了:

    “顺治十一年间,此人迁兵科都给事中。除了按例‘封驳’之外,他的‘稽核军政’之职也是办得极好的。因东南兵事未定,其疏言曰:‘今日刘文秀复起于川南,孙可望窃据于贵筑,李定国伺隙于西粤,张名振流氛于海岛,连年征讨,尚稽天诛。为目前进取计,蜀为滇、黔门户,蜀既守而滇、黔之势蹙,故蜀不可不先取。此西南之情形也。粤西稍弱,昨岁桂林之役未大创,必图再犯,以牵制我湖南之师。宜令籓镇更番迭出,相机战守。此三方者,攻瑕宜先粤西。粤西溃则可望胆落,滇、黔亦当瓦解。’此疏奏足可见其心思缜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