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226章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226章

小说: 梦穿康熙换乾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有理。”弘毅全然没有了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的意愿,转而说道:

    “老玛法对用兵北地罗刹一事,可有信心?”

    “此事昨日御前会议,老臣就已奏明皇上——大清必胜!”汤若望信誓旦旦。

    “是吗?必胜?”弘毅这次想听个清楚、问个明白了。

    “罗刹人不奉圣子,居然不承认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天主自然不会庇佑他们!罗马的公教'1'教廷是天主在人世间唯一正宗的代理,所谓什么‘正教’【东正教】,实乃旁门左道。只有罗马的‘公教’【天主教】才是正宗本源!所以,他们早已是天主的弃儿,必输无疑。”汤若望有点意气用事的意思,这让弘毅十分的好笑。

    “呵呵,汤老玛法,你们两派几百年前可还是一家啊。要我说,只不过是因为欧罗巴的土地太过广袤了,而中间的地中海又太大、太深了。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港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这五大教会中心只能各自为政,五大主教彼此隔绝,天长日久的,各自的风土人情自然相去甚远,这才有了1054年的第一次‘大分裂’不是?”

    基督教历史上,共有两次大的分裂,史称“大分裂”。弘毅所说的,恰是11世纪第一次“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15世纪的第二次“天主教会大分裂”,又称作“新旧教会大分裂”,或者是“宗教改革”,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还陆陆续续从各支派中不断分裂出更小的教派,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对基督教世界冲击和影响,绝对是最大的。

    而弘毅故意将第一次基督教大分裂的原因归结于地理差异和路途遥远,却是颇有深意的。十一世纪,从君士坦丁堡到罗马圣城,不过几个月而已,你们就言语不和、最终决裂了。直到现如今的十七世纪,海上交通可谓进步不少了,但从你们罗马到帝都北京,即使海陆并行、快马加鞭、不病不灾的,少说也还要个两、三年的时间吧?凭什么你罗马教廷的手就能伸展得如此之远呢……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图之外皆砥砺

    去来乾坤难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点尽天下苦与乐

    中华辉煌万人痴

    文武皇朝看梦穿

    '1' “公教”为原意译名,其在中国的惯称就是“天主教”——在明朝时,公教传入中国时借用外教名词“天主”称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今常说的所谓“罗马教廷”、“罗马公教”这些固定词汇来指代“公教”,其实是借用了后来的“新教”的称呼——天主教会自认为自身是普世的教会,而新教徒常加注“罗马”一词以否定其普世性,以显示出其仅是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所以,作为天主教教士、耶稣会成员的汤若望,是不会自己称呼他的教廷为“罗马教廷”的。(。。)

第二百三十六章——公教与正教(二)() 
“小爷言之有理,不过他们不奉圣子……”

    汤若望实在不敢反驳大清贝勒和天主使者的言辞,只好争取从教义上继续指责所谓的“东正教”。

    “哈哈,我不是说他们对、你们错,只是凡事都有一个原委。当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特别是西罗马被你们的日耳曼人灭掉之后,东边的教会就纷纷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了。他的威望自然来自于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是拜占庭帝国,所以在东罗马享有很高的地位。哦,对了,拜占庭就是你们所说的imperium…romanum…orientale。'1'”

    说到痛快的时候,弘毅还不忘将现代通用汉语词汇随时翻译成十七世纪的拉丁文。作为专业人士,弘毅十分清楚,“拜占庭帝国”的译法是现代社会的杰作,其正儿八经的名称绝非后世英文的直译,不是什么“the…byzantine…empire”!

    拜占庭帝国的自己给自己的正式名称应该是pwμaν?a(romania,“罗马”),或者Βaσiλe?a…pwμa?wν(basileia…romaio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拜占庭帝国的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因此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romanum…orientale)。

    见到汤若望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弘毅这才继续说下去:“不过君士坦丁教会的历史短,与基督耶稣的弟子或是使徒都搭不上关系,所以你们的‘三位一体’,本也未见诸于经文之上,不过是基于一些经文和圣传,在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后,为了驳斥那些个亚流异端,才在《尼西亚信经》中成为基本信条的。如此一来,自然在人家那边就成为‘圣父’与‘圣灵’。独独少了‘圣子’不是?”

    《圣经》内的确没有文字上的记录。能够清楚表明所谓“三位一体”的信理。而所谓“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是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乃是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主教会议,确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宗教法规和后世、现今仍普遍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

    弘毅这一番十分精准的天主教常识阐述,让汤若望听得很是认真。也忍不住频频点头。

    “而西边的教会。则以你们的罗马大主教为首。从传承上来讲。罗马的确是最为正宗、地位最高的。但在当时来说,又最为艰难,因为意大利已经沦为蛮族统治区域了!所以。面对君士坦丁堡的背弃,他也无可奈何。”弘毅意味深长的继续说了一大段——

    其实,两个教会本来就同属一家,都是catholic(希腊文中“普世”的意思,中文译为“天主教”),但是所用的语言已经不一样了,罗马用的是拉丁语,君士坦丁堡用的却是希腊语。地理与语言上的分隔,不免让双方产生矛盾。

    罗马大主教自认为在宗教、教义问题上,他是理所当然的权威,其他几位大主教都得听他的,尽管他其实没有多少政治资源或权力。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承认,几个主教兄弟之中,罗马是老大。但是这个老大生活在沦陷区,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而且,意大利在经济与文化上都显著落后于地中海东部,讲的还是拉丁语,连新约所用的希腊语都不会讲了。所以就算他是大哥,也是个老土大哥。两边的摩擦不断,却并没有真正的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冲突,而更像是意气用事。罗马大主教要捍卫自己的权威,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却不是很把他放在眼里。这才积淀日久,最终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

    “您的阐释一定是天主旨意,也必定会得到教廷与教宗的首肯的,我的小爷。这些话,或许我应该写信给教廷和教宗,让他们也对您心存感念、心生敬畏才好。毕竟,即使是在基督耶稣的家乡、我们的欧罗巴洲那里,也绝不会再有第二位如您一般聪颖而充满圣灵眷顾。您应该被封圣,应该被承认为圣母之子……”

    汤若望小心翼翼的说道。可惜小玄烨没有受洗入教,否则将来竞选个教宗当当都是很有可能的。

    闻听此言,弘毅心中一惊!封圣?承认为圣母之子?这一切都太过了吧!况且,圣母之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何为圣母呢?天主教会尽管强调圣母只是人而并非神,是受造物之一,也不会有与天主有同等地位,但她的“天主之母”的信理却非同小可——“天主之母”之名的荣衔也是因耶稣基督而来的。耶稣基督作为一个真人,他的母亲——玛利亚,理所当然也是天主之母,因为耶稣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开的。但如果自己成为所谓“圣母之子”,就成了和耶稣基督一样的真人,这让弘毅立即响起二百年后的一个人——洪秀全,号称上帝之子、耶稣兄弟……那岂不是自绝于欧洲诸国嘛!

    “呵呵,不必了,老玛法。今日所议,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权当您当年在罗马学院读书时的辩论一般,听听罢了。至于写信去罗马,给教廷也罢,给大主教也好,那是你们耶稣会的事务,本贝勒爷不便干涉了。”弘毅及时脱身,以免真把罗马的那些红衣大主教们给“打草惊蛇”了!

    “是,老臣就按照您的意思行事。”汤若望反而有些拿不准,这封信到底是写还是不写了。

    这一番东扯西扯下来,弘毅认为,关于“教会分裂”的话题铺垫的、或者说“预防针”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也可以见好就收了,于是转而问道:

    “哦,老玛法,你刚才说到罗刹人的信仰不纯,这将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那我们再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战力如何,可好?比如说……他们火器运用的如何?”

    这才是我眼下最最关心的问题啊,我的活期专家——汤老玛法!

    《打油诗一首。看每句首字》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图之外已砥砺

    去来乾坤难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点尽天下苦与乐

    中华辉煌万人痴

    文武皇朝唯大清

    '1' 此处英文连字符的使用其实是错误的,但鉴于“起点作家平台”现在的系统对于“半角空格”的自动忽视,没有办法,只能知错就错、故意为之了。否则大家只能看到这种效果——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一串英文字母而已。(。。)

第二百三十七章——罗刹军力说(一)() 
弘毅本无意去为身为耶稣会士的汤若望掰扯所谓“公教”与“正教”这两宗的孰优孰劣,只是抓住机会又一次阐述自己关于“宗教的分分合合也是历史必然”的观点,为将要到来的“礼仪之争”做个铺垫。既然如此,那就顺理成章要问一问在这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军力到底如何。

    “小爷英明啊!这方面也是老臣笃信咱们大清必胜的缘由之一!”

    现如今大清的“顶级火器专家”汤若望知道,作为“兼职副业”的西方科学技术,很多时候比自己的“专职本业”传教更能让他得到高层的重视。于是,汤若望就开始详细为小玄烨讲解了一番他所掌握的时下俄罗斯人的军事水平——

    “小爷,罗刹人是在是可笑,他们的军队在大清八旗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亲眼见识过满清八旗风卷残云般进入大明北京城的汤若望,似乎对清兵的战斗力十分推崇。

    “是吗?何以见得?”

    在弘毅的固定思维中,十六世纪之后,准确说是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所谓“恐怖的伊凡”、“首任沙皇”、“伊凡四世”之后的俄罗斯军队,虽然大有起色,但在同时期的欧洲还绝对称不上一流。不过能够穿越时空听一听欧洲传教士的第一手资料,这机会还真是难得!

    “许多证据都表明,尽管罗刹人在‘恐怖的伊凡’之后就开始努力学习欧罗巴先进军事强国的做法,或多或少。在有些方面也的确缩小了和我们天主教国家的差距,但他们还是十分落后的!”

    汤若望一边说,一边自己看着小贝勒爷的反应,生怕他听不明白。但当他说起所谓“恐怖的伊凡”、也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废弃“大公”称号而改用“沙皇”称号的伊凡四世的时候,弘毅笑着点了点头,亚当神甫这才恍然大悟——小爷从天主那里知道了一切!果然是带着丰沛的知识降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于是不再解释,而是继续说道:

    “比如,他们的许多军团在战后就会被解散回家,绝非全天候的正式军人。不打仗的时候,他们会去当木匠、坐商人。甚至去给农奴主打零工。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就连许多他们的贵族骑兵,也是缺乏基本的训练的!”

    看到弘毅还只是点头,汤若望继续补充道:

    “我的一位在罗马的耶稣会同会兄弟。曾经在一封给我的来信中这样描述他们的愚蠢和懒散。请允许我给您复述一遍。如何?”

    “好啊。请讲!”弘毅很感兴趣,欣然应允。

    “嗻!他说:‘许多被招来的贵族骑兵其表现实在让人羞愧,他们在对敌中。每杀一个敌人相应的就要付出己方3到4人的惨死的代价。看看这些杂鱼骑兵吧:衰老的马匹,钝的军刀,瘦小,发育不良,衣服穿的很糟,甚至不知如何使用他们的武器的骑兵……许多贵族不知道如何使用火枪,于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敌人华丽丽的飘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