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1621之大变革 >

第76章

1621之大变革-第76章

小说: 1621之大变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知和通判立刻躲开,这张举人跟他们有关联,当初吕梁营推行《土地条例》时还找过他们,被当时还是中阳县令的卢象升强压下去,现在他们就更不敢管这事。

    衙门的其他官员和小吏就更不敢管了,纵使这些搞静坐的举人秀才还有童生们都跟他们有联系,但现在谁敢出头。

    卢象升冷冷的盯着张举人,无论是衙门官员还是这些举人秀才,他们都没料到卢象升会直接动用军队,并且谭良栋还支持卢象升。

    在文贵武贱的大氛围下,官员和读书人们对武人有着发自心底里的轻视,读书人的事情,也是粗鄙武人能管的吗?

    在军队入城后,都傻眼了,看卢象升和谭良栋的架势,已经不仅仅是在阻止他们静坐,戒严之后肯定会有着大动作。

    张举人已经预感到不妙,在同知和通判两人甩锅后,直接跪倒在卢象升跟前:“卢知府,小生有罪,小生有罪,小生有事要说。”

    “什么事?”

    “卢知府,这里不能说。”张举人说完瞅了瞅卢象升身后的官员们。

    谭良栋坐在马上,饶有兴趣的看着张举人的反水,看情况,这是要给卢象升供出暗中支持他们静坐的官员。

    卢象升朝谭良栋使了个眼色,谭良栋会意,让亲卫把张举人带进衙门内,自己随后跟着进去。

    官员和小吏们都面面相觑,随后就听到卢象升的声音:“本府要亲审,其他人在衙门外等候!”

    卢象升径直走进衙门,亲卫把衙门的大门关上。

    门外的官员有的脸色发暗,张举人的反水他们也看出来了。

    衙门内,卢象升直接道:“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

    “卢知府,小生我一直都是支持您的,在衙门外面那般作为也是被人所迫。”

    紧接着,张举人就把那些暗地里“鼓动”他这样做的官员们都供了出来,有岚县县令,有州府的推官,还有通判和同知的放任。

    “良栋,听到了吧,这就是我大明的官员,百姓流离失所没人去管,动了他们的利益比谁都积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谭良栋按住自己腰间的钢刀,冷道:“这天下官员,要说全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但隔一个杀一个,没一个冤的!”

    张举人被吓得倒在地上,完全不敢说话。

    “全城已戒严,张举人,凡是跟着你来的人,你把名单都写下来,我要看看都是些什么人?”

    “是……是,卢知府。”

    知府衙门的大门打开,张举人颤颤微微着走出去,对着通判和同知拱手道:“两位大人,知府有请。”

    通判和同知走进去,大门再次关闭。

    “卢知府……”

    “你们看看,有什么想法?”卢象升把张举人写的一部分吏员的名字递给二人。

    “这……”同知看完后脑门上冒出冷汗,他肩负着一州捕盗的职责,名单上的吏员都是他手底下的负责捕盗的得力手下。

    “永宁作为一州之城,治安竟如此混乱,士子和青皮混混能走到一块,负责捕盗的吏员们是干什么吃的!”

    “卢知府,这……”

    “这名单上的吏员全部开革!”

    同知愣住了,卢象升这新官的火烧得也太大了吧。

    “怎么,不同意?”

    “不不,卢知府决定就是。”

    通判在旁边悄悄的站着,生怕被卢象升的火给烧上。

    谭良栋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卢象升借着吕梁营的势强硬掌控州城,必须得雷厉风行的烧出自己的三把火,并且这三把火还不能下,烧得越旺越好。

    随着卢象升成为知府,永宁、岢岚二州内的文武相争之势必会激烈,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彻底掌控大局。

    (本章完)

第111章 111。文武双合() 
一州之内,知府、同知、通判是三个最主重要的官职,分管府内各方面事务,互相监督,互相牵制。

    卢象升和谭良栋联手戒严永宁州城,切断城内外的联系,直接以雷霆之势压服同知和通判。

    知府衙门的大门再次打开,通判和同知走出来,面色黯淡。

    谭良栋拿着名单给了老郭,道:“按名单拿人。”

    随后,在州城各处驻扎的部队接到命令,开始一一抓捕。

    而在衙门外静坐的举人秀才们,在吕梁营进城后就知道自己等人的行为就是个笑话,有了武力作为支撑的知府,岂会轻易屈服于他们。

    一时间,整个永宁州城内,张举人所提供名单上的人全被抓了起来,府衙大牢人满为患。

    暗中支持的吏员也被全部革除,官员则被软禁在家,门外有吕梁营的士兵看守,整个永宁州陷入了官场大震动。

    卢象升在将所有的反对势力清除后,便和谭良栋一起,制定了新的规程。首先,便是让吕梁营在州城驻扎一个队,代替以前的守门衙役,防止贼寇袭扰。

    其次,就是各地的夏税秋粮,直接由知府和吕梁营之间负责,府、县税吏不再下乡。

    再者,在各县、州城推广警察营制度,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恢复各地因战乱被迫关闭的公学,招收适龄儿童入学,教授识字和算术,学成后便可到柳林的学堂继续学习。在这里,若是孩童只学识字和算术,吕梁营可为其承担学费,若是还要继续学四书五经,那就需要自费了。

    前面的三条,卢象升没有意见,但这最后一条,摆明了是谭良栋不想要小孩子走科举,有些不爽,埋怨道:“你这真是要断了他们的科举之路啊。”

    谭良栋不理会卢象升的埋怨,淡淡道:“一个贫民之家,供出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太难,与其让他们白白在上耗资,还不如早早学会一门本领。”

    “你啊……”卢象升说不过谭良栋,民间百姓流传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面的书生就是指多年苦读经义却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可见科举之难,而在吕梁这样本来文教就不兴的地方,读书科举太奢侈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卢象升的火烧得不是一般的大,在和谭良栋的联合下,知府衙门几乎每天出一项新规程,原先在柳林的各种组织趁着这股东风,也纷纷发展起来。

    煤炭协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前只是简单的控制着煤矿的生产,现在不仅能精准的控制着煤产量,还影响着矿工的收入、煤的价格和一些跟煤矿有关的市场。并且,在谭良栋的努力下,煤炭协会也不再只是各矿的矿主,班组长、有威望的矿工也加入协会,整个协会内部的人员构成更加合理。

    商会也走出了柳林,对周边乡村、县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商会商人们和各村代表联合做生意,让商会的触角延伸到各处,也让村民们有了点额外的收入。

    柳林的活字印刷书局也异常忙碌,徐光启的书、各地学堂的启蒙书都需要大量刻印,负责活字印刷的人已经准备让谭良栋再购进一部,实在是忙不过来。

    兵工厂的原料也越来越丰富,原先制作火药的原料硝石和硫磺,谭良栋都是走特殊途径,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卢象升成为知府后,这方面就没有什么限制,硝石和硫磺的价格降了下来。

    永宁州城严格的戒严只持续了一天,一天后文选司主事告别卢象升后就匆匆离开,永宁发生的事让他吓着了,不再想待这是非之地。

    后续不再戒严,但州城每日里都有士兵巡逻,各处官员的府邸仍旧没被放开。

    天启四年五月,在各项新的措施颁布后,谭良栋留下一个队驻守州城,带着剩余的人回到柳林。新兵营的人经过这一番拉练,行进之中的表现要比以前强很多。

    被软禁的官员出来后,发现街上多了身穿黑色制服的人,原先的衙役吏员被裁撤大半,被关进监牢的举人秀才们也被放出,但卢象升从他们身上狠狠地罚了一笔款。

    最让他们诧异的是城头上飘扬的红旗,对吕梁营熟悉的都知道红旗是吕梁营的标志,打听之下才知道吕梁营留一队人驻守州城。

    以前的官员们自然不甘心情况变成这样,便都悄悄聚在通判的府邸,想要商量出什么来。

    “通判大人,这卢象升和谭良栋不把大家放到眼里,难道我们只能忍气吞声吗?”

    “不忍气吞声你能干什么?比官职,你能大得了卢象升?比武力,你能打得过谭良栋?”

    “实在不行,咱去太原,去京城,告了他!”有官员建议道。

    通判听到这话,以手扶额,有气无力道:“你们知道前任知府啥也没做就悄悄地走了?”

    众人沉默,这些事情他们不知道。

    “我今天就给你们透漏一点吧,朝廷里有人看中吕梁营了!”

    “怎么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边事紧张大家也都知道,这种事很正常。因此,我建议大家,官照当,事就不要乱做了,真惹了卢象升和谭良栋,他俩是真会把你们头上的那顶官帽掀下来的。”

    真正让通判认怂的是在他得知卢象升进了东厂全身而退之后,东厂是什么地方,文官的噩梦啊。卢象升能从那种地方出来,那只有一种可能,东厂有人觉得卢象升有用。

    像通判这样的人不怕惹赵南星这样的尚书,就怕东厂盯上他。士大夫再怎么不要脸也会找个事定个罪,东厂就是真小人了,说弄你就弄你,不需要任何理由。

    在官员们走后,通判冷哼道:“都是些什么人,让我去给你们冲锋陷阵,打得好算盘!”

    通判不肯被下面众官员当枪使,官员们也不敢对抗卢象升,卢象升做到了大权独揽,以知府之位拢通判、同知二责。

    自此,卢象升和谭良栋一文一武,联手控制住了永宁、岢岚二州,在整个太原府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本章完)

第112章 112。巡抚换人() 
天启四年四月中旬,也就是在卢象升带着徐光启的书离开天津时,山西巡抚的人选引起了各派系的争夺。

    官员大考已经成了朝中各派系争斗的工具,内阁首辅叶向高调和不了派系矛盾,为避免引火烧身,索性称病,赋闲在家,任由各派系争斗。

    吏部尚书赵南星率先开火,直指亓诗教、官应震等四人乃朝中四大害,须把这四人驱逐出朝堂,以正视听。

    亓诗教等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也纷纷上书职指责赵南星诽谤朝臣,以公器谋私利。

    天启皇帝天天看着下面的朝臣互喷口水,很是无奈,对朝臣们呈上来的奏章看都不想看,绝大多数都是互相攻击的,极少数才是关乎国家大事的。

    要说对朝堂上争斗局面最欢喜的,还要属魏忠贤魏公公。若是朝堂官员们团结一致,以天启皇帝的性子是绝不会给魏忠贤出头,那魏忠贤也只能夹着尾巴做太监。

    就在各派系官员的互喷口水中,原山西巡抚刘策进入都察院,担任右佥都御史。一进朝堂,刘策就感觉到了朝中各派系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东林一系被其他派系隐隐联合起来一起针对的朝堂大势。

    最后,亓诗教等四人被罢官,与之有关联的一批官员也被一同驱逐出去,甚至跟这四人无关、也不结党的官员因为曾经与东林党言论相左,也被牵连罢官,一时间朝堂人心惶惶,非东林一派的官员抱起团,一些目标大的投入到魏忠贤麾下,阉党的势力顷刻膨胀。

    赵南星大获全胜后,欲要推选自己一派的人为山西新任巡抚,但都被内廷打回,很显然,这是魏忠贤的手笔。

    左光斗和杨涟对此早有预料,此次京察大考,看起来是东林一系大获全胜,但胜利果实都被魏忠贤给拿了。赵南星的咄咄逼人,让非东林一系的官员抱团,进了魏忠贤麾下。

    山西巡抚的位置不可能一直空着,在僵持了十天后,东林一派做出了妥协。大量官员被罢免,朝堂空缺甚多,东林一系的官员都对空出的官位虎视眈眈,魏忠贤可不是卡着一个山西巡抚,所有的官员任免他都卡着。

    东林妥协,魏忠贤也不好僵持下去,赵南星的大胜让东林一派进入膨胀期,此时的阉党多是小杂鱼,还不是对东林动手的时机。双方一妥协,新的山西巡抚人选就出来了,是和朝中各派势力都有关联但关联又不深的柯旭。

    柯旭有自知之明,他被推出来当山西巡抚就是临时的,一旦双方撕破了脸,他这山西巡抚也就坐到头了。

    因此,在接到出任山西巡抚的诏书,柯旭就做好了准备,一旦苗头不对,立即辞官归隐,故而此次去山西,柯旭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官照当,事少管,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