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之大变革-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余生记下了三位老农的名字后,老农们很激动,看着土豆欢喜不已。谭良栋趁热打铁道:“下一季的土豆种植就再次拜托三位老师傅了。”
“瞧把总这话说得,绝对会像看亲儿子一样,把总就放心吧!”
“嗯,这就好,余生你继续跟着,土豆志可不能只有一季,要多写,写大量种植以后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都要弄清楚。”
余生点点头,谭良栋的那句名载史册让他也心潮澎湃,若是土豆以后能推广开来,人们一吃土豆就会想到他余生,对于正统的读书人来说,那感觉简直不要太妙。
处理完了土豆的事,谭良栋把手下的五个小旗全部召集到真武山大营。张应宸、刘文景、牛凉、康军伟和屈华站在谭良栋面前,汇报各自小旗和驻地的情况。谭良栋在真武山上大搞教学的时候,给五个小旗可是开了很多小灶,其中就有对驻地怎么调查。
对谭良栋而言,数据能说明一切,小旗的各自驻地人口数、产煤量、存粮量就是关键的指标,各小旗必须要对自己驻地的这些数据一清二楚,而这也是谭良栋为什么要在第三营内部普及基础算数的原因。
在谭良栋的努力下和煤矿改制的影响下,还有打通了外来粮食的运输通道,柳林的人口数稳定在了三万,柳林外面还有很多人想进来,都被谭良栋给拦住,除非土豆大规模推广开来,否则以柳林的产粮是养不活太多的人。
煤的产量在逐渐上升,大量的煤供应给交城的商人们,所获的银子一部分用来采购柳林缺的一些东西,另外一部分则以现银运回来,用作分红。矿工们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购买力见强,这也让白世镜的生意越来越好。谭良栋听张应宸讲,白世镜准备招几个人给自己干活,并自己筑一座烧窑,不再用谭良栋的。
柳林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缺粮,靠着从交城运回来的粮食只是堪堪维持住了第三营自己的消耗。据谭良栋了解到的,现在的柳林,能吃饱饭的只有各家的主要劳动力,家里的女人和小孩都是半饥不饱的状态。对于这种情况,谭良栋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下一季的土豆。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百姓纠纷的事。这些事,谭良栋暂时交给了李鹤轩和他的警察队,对于这些事,谭良栋就一句话:“杀人者死,伤人者送罪营,剩下的和稀泥。”不用说现代法律,包括谭良栋,整个第三营上下,连大明律都不懂,对于地方上事情的处理全凭感觉,因此他急需刑名方面的人才。
谭良栋受荀子和法家以及后世的影响,认为治理地方,一在民生,二在法。现在的柳林民生正逐步往好的方面发展,下面就需要定法了,没有法就会混乱,混乱就会产生破坏。
在谭良栋处理积压下来的事务时,卢象升也到了中阳县境内。此次卢象升赴任,除了必要的随从,还有自己的一位友人。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卢象升的这位友人同卢象升一般,也是读书人中的异类,不过他的不同之处不是卢象升那样喜好舞枪弄刀,而是他所推崇的东西不随当世儒生,他最尊崇的先贤是子夏先生,对由子夏学派教导出来的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很感兴趣。
(本章完)
第44章 44。矛盾,出兵()
战国时代的开启,是以三家分晋为标志,从此之后,华夏大地进入了以统一为目的的大争之世。大争之世,以生存为第一目的,为了自己的强大,为了消灭掉敌人,魏国第一个开始变法,主导变法的便是李悝。
随后,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由法家主导的变法浪潮席卷七国。在这场大变革中,奴隶制瓦解,世卿世禄制崩溃,对于七国之人来说,这是自三皇五帝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卢象升的朋友名叫胡振江,字涛起,此次受卢象升的邀请同去中阳县上任。一般而言,每一个县令上任都会带上自己的心腹师爷,以免自己被架空,但卢象升太年轻,没有什么真正的心腹,便把自己的同窗好友胡振江带上。
胡振江是江西人,同王守仁乃是一省之人,不过,王守仁虽是江西人,阳明心学也是在江西悟出的,但阳明心学却是在浙闽一带发扬光大的,并分出不同的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
胡振江在去福建求学时,受到泉州学派的影响,而这一学派又颇为尊崇李贽,吸取了不少李贽的思想。李贽活着的时候被称为狂士,就在于他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十分奇特,李贽认为人当为自己活着,要相信自己,漫天的神佛皆不可信。
这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很容易,但李贽是出生在一个回民家庭中,这就很难能可贵了。当然,李贽更为深刻的思想是否定了皇帝的存在,认为皇帝的存在对天下是有害的。
胡振江受泉州学派的影响,跳出了四书五经,看到先秦时代的法家变法的事迹,大受震动。张居正的变法过去才三十年,在民间仍旧被人谈起,特别是现在大明朝内忧外患,有识之士都认为需要变法,以扭转愈来愈下滑的时势,胡振江就是其中一员。
来到中阳县,胡振江明显可以感觉到中阳县的萧条,便对卢象升道:“建斗,此地首要的便是恢复生产,维持稳定。”
卢象升赞同道:“是啊,中阳过了太多的兵和匪了。”
“建斗,在路上就多次听你说这吕梁营,特别是那第三营的把总谭良栋,有机会的话给我引荐引荐,我对他说的那个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很感兴趣。”
“涛起,想见的话现在就可以去了,我正好要去。”
胡振江好奇道:“建斗,你作为一个县令,亲自去拜访一个把总,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
“哪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我要想在中阳打开局面,就必须得处理好和吕梁营的关系。不然怕是连税都收不上来,到时,即使刘巡抚能容我,户部的诸大人也不会饶了我。”
胡振江点头表示明白,上一任中阳县领就是因为连续两年收不上夏税秋粮被免职。明朝廷很少减免税赋,就是因为官绅不纳粮,朝廷每年的收入都紧巴巴的,而讽刺的是,卢象升和胡振江就属于不纳粮的群体。
柳林,谭良栋接到了卢象升找人递过来的拜帖。现在的卢象升已经是中阳县县令了,不论从品级上讲还是从文武的角度讲,谭良栋都不如卢象升,因此谭良栋很好奇卢象升怎么会来亲自拜访自己。
一日后,卢象升带着胡振江来到柳林。一进柳林,胡振江就发现在街上穿着黑衣服正在维持秩序的人,卢象升来过两次,知道这个,便解释道:“这是谭良栋设的警察队,专门维持柳林内秩序。”
在经过一处小摊贩子集中的路口时,胡振江发现好几个身上穿着号衣的人正在不断捡拾垃圾,碰到一些牲畜的粪便便给夹到背后的竹篓里,周围还有两个警察部队的人在看着。
看到胡振江疑惑的眼神朝自己看来,卢象升只得又解释道:“这是谭良栋设立的罪营,让那些犯了小罪的人干活,一开始是让他们去沤肥,现在看样子干的活多了。”
胡振江听后道:“建斗,这谭良栋不简单,看来你跟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谭良栋有他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甚至很有可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说到这,胡振江有些激动起来,继续道:“建斗,快到我去见谭良栋,有些事情我要问个清楚。”
卢象升看着胡振江气急的模样,笑道:“涛起,等见了谭良栋让你问个够。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得先帮我把事办好!”
“建斗,你的事情不好弄啊,我只能说尽力而为了!”
真武山上,谭良栋带着余生接待了卢象升和胡振江。卢象升和谭良栋的关系已日益相熟,一见面,稍微寒暄几句后,卢象升毫不客气的开口了:“良栋,据我观察,现在的吕梁营三个营,就属你的第三营实力最强,占据柳林一地,我很想知道,你对晋西北五县今年的夏银秋粮收缴一事怎么看?”
卢象升的话语很强势,谭良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卢县令,晋西北闹成现在这样,什么原因想必你也清楚。朝廷如此逼迫,难道就不怕闹出更大的乱子?”谭良栋直接称呼卢象升为卢县令,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你……”卢象升一下语塞,没想到谭良栋比他还强硬。
胡振江在一旁暗叹,自己的老友当上县令以后说话的口气越来越像当官的了,打圆场道:“谭把总,卢县令的意思是晋西北五县已经有两年没纳夏银秋粮了,今年无论多少都可以意思意思一下,就当给朝廷交差了。”
谭良栋看了一眼胡振江,卢象升也暗叹了一口气,趁机给谭良栋介绍了胡振江,缓和了一下气氛。
但无论怎么缓和气氛,夏银秋粮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得拿出东西来,而卢象升来找谭良栋的目的,就是希望吕梁营能将自己地盘上的夏银秋粮缴纳一部分。当然,卢象升也不是白白让吕梁营拿出东西来,他得到刘策的授命,若吕梁营拿出东西来,那么吕梁营将可以领到粮饷,招抚也将进一步。
此时的卢象升还是个小年轻,年纪刚过二十,虽然文武双全,为人聪慧,但有些事情他还看不透,就比如现在的吕梁营,特别是已经占据了柳林的第三营。谭良栋是不会给卢象升纳粮的,一旦纳了,那其他四县也会涌过来,为了保住官位,官员们是什么事情也可以做得出来的。
卢象升和谭良栋,一文一武,立场不同,利益不同,自然没有谈拢。谭良栋对刘策的说法嗤之以鼻,晋西北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粮荒,而现在吕梁营立了起来,刘策就想从吕梁营身上刮出一点东西来,想得真是太简单了。明朝廷每年收那么少的赋税,就是因为养了太多身具功名不纳粮的读书人,能收上去的也要被各级官员漂没,赋税能多了才怪。
谭良栋没把这个根本原因跟卢象升说,卢象升,还有跟着他一起来的胡振江,都是官绅不纳粮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卢象升和胡振江不会想从自己身上割肉,同样谭良栋也是如此,吕梁营现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靠着柳林的煤在养着,就这样还捉襟见肘,再给各县解决夏银秋粮的问题,那把谭良栋卖了都解决不了。
双方从中午一直谈到下午,最后仍没谈拢。谭良栋的坚持让卢象升毫无办法,最后只能气道:“良栋,你不给我粮,那我今天就在你吃晚饭了,要多上,最好是一顿能把你吃穷!”
谭良栋自是不在意,笑道:“那你就多吃点,但我提前声明啊,没酒没肉,粮食很金贵的。”
吃完饭后,胡振江留在了真武山,卢象升离开了柳林,回到中阳县衙。在县衙里,卢象升考虑了良久,最后咬咬牙,把吕梁营不合作的事情传给了刘策,毕竟,吕梁营很特殊,是刘策一直关注的。
而在太原的刘策,再次接到大同镇和兵部的催兵文书,在双重压力之下,刘策不得不决定调遣还不稳定的吕梁营北上,暂时去补充兵力不足的大同镇。想到到现在都没给吕梁营发过粮饷,刘策有些头疼,没有粮饷,就控制不了吕梁营,况且自己还让卢象升的中阳县带头征集赋税,以现在晋西北五县的情况,这事情多半是落在吕梁营的身上。
“唉,国是艰难啊!”刘策对目前的情况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绕过永宁知府,直接给卢象升发一份文书,废止之前的做法,找吴敏谈判,看如何能够让吕梁营出兵。
山西不比山东,地方势力根深蒂固,晋中地区的晋商,代北地区的边镇,靠近陕北边镇的晋西北,还有扎根于大同和太原两地两百余年的代王府和晋王府,这些势力或多或少地都在掣肘着刘策。
大同镇不断通过兵部逼迫刘策支援,晋中的晋商又拖住太原九卫,让刘策只能选吕梁营,逼迫他不得不对吕梁营让步。若非如此,以他刘策的能力,一步一步来,让吕梁营纳入山西卫所的体系还是可以办到的。
(本章完)
第45章 45。法家,逼迫()
柳林,真武山上,卢象升离开后,胡振江留了下来。作为一个深受法家变革思想影响的读书人,胡振江对谭良栋的生产力一说很感兴趣,纵观战国七雄的变法,由法家主导的最成功的两场变法便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而无论是李悝的“尽地力以教之”还是商鞅的耕战体系,在胡振江看来都可以用谭良栋的那一套生产力学说来解释,这让他迫不及待的想和谭良栋讨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