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长安风 >

第23章

长安风-第23章

小说: 长安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年来,大唐兵锋威服四海,边关已承安数年。吐蕃入侵的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挑起了所有人怒火。

    “吐蕃贼寇狼子野心,竟敢擅动刀兵。”

    “区区蛮夷胆敢冒犯天国,请陛下下诏剿之。”

    “吐蕃贼人自取死路,当杀之灭之。”

    听到这个消息,朝中众臣们纷纷出言,原本安静的大殿顿时喧哗了起来。

    众人中有愤怒的,有不屑的,有请命的,也有进谏的,众说纷纭,但无论大家怎么吵闹,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战!

    自太宗李世民北伐突厥以来,大唐何曾向任何异族低过头?突厥如是,薛延陀如是,高丽如是,他吐蕃也绝不能例外。

    泱泱大唐的尊严与骄傲其实区区一个吐蕃所能挑衅和践踏的?

    大唐乃天下正中,国力昌盛,拥兵百万,岂会允许一只蚍蜉妄图撼动自己?

    这一刻,无论他们平日里政见如何不同,党派如何不同,利益如何不同,他们的想法都是相同的。

    吐蕃蛮夷,杀之便是!

    备注:

    1。粟末水:松花江的古称,因为靺鞨粟末部在此驻扎故而得名。

第39章 请战() 
开元年间,大唐还未经过安史之乱的荼毒内耗,国力尤昌,兵锋尤盛,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贩夫走卒,最不怕的就是异族的入侵。

    朝中上下,不管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不管是希望战争的,还是希望和平的,眼下的策略都是一样的——先打了再说。

    开元年间大唐外战胜多负少,无论主战还是主和都得等到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再争,大唐绝不在别国的威胁下谈判。

    “诚如诸卿所言,吐蕃贼人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对我大唐剑南、陇右早有觊觎,朕早欲遣兵而击之。只是三军既出,不可无帅,众卿以为何人可以挂帅?”待到众臣争论了片刻,李隆基终于压了压手,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唐人尚武,皇帝李隆基又极重边功,锐意进取,所以朝堂之中宿将无数,能够挂帅之人自然不在少数。

    不过可以挂帅之人虽多,但朝中也是党派林立,泾渭分明,想要找出一个叫各方都满意的人选却是难上加难。

    兵部主掌兵事,对朝堂内外的将帅也最为熟悉,兵部侍郎卢焕当先建言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剑南节度副使章仇兼琼尝为剑南防御使,熟悉剑南军务,性情沉稳,颇有军略,可以为帅。”

    章仇兼琼本是京官,曾为尚书省主客员外郎,与卢焕相交莫逆,开元年间外调剑南为官,说起举荐主帅,卢焕自然就想起了旧识好友。

    更何况章仇兼琼乃武臣出身,自幼习读军略,熟知攻战之策,挂帅出征却是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章仇兼琼在朝中根基浅薄,又无靠山依靠,挂帅立功这等好事又怎么会落到他的身上。

    庆王党羽,太常少卿张芳手持芴板,出列道:“剑南节度副使章仇兼琼虽有军略,但却无统兵为帅的经验,贸然委任恐怕不妥,臣举荐河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为帅。夫蒙将军乃军中宿将,精通军事,若是夫蒙将军挂帅一定可以一战而平。”

    夫蒙灵察是庆王党中唯一的一个节度使,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将,若是夫蒙灵察能在此战中立功,那他便极有机会进京担任一部首官,这对李琮的帮助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其他人又岂会看着这个机会落入庆王党的手中,右相李林甫朝着相党心腹,御史中丞杨慎矜悄悄打了一个眼色。

    杨慎矜立刻心领神会,当即出言谏道:“臣以为不可,夫蒙将军身兼河西节度使重任,需防备吐蕃、突厥入侵,实在不宜轻易调动,臣以为安西副都护程千里为人勇烈,履建军功,可以为帅。”

    李林甫除了右相,还身兼吏部尚书,遥领安西节度使,安西副都护程千里是谁的门人自然不言自明。

    方才众人所言都是朝野内外识懂军事的武臣,乍一看去都合适,细细想来却又却又都不合适。

    章仇兼琼苦无根基,众人信之不过;夫蒙灵察远在河西,不能轻易调动;程千里虽有才干,但位份不足,实在难以服众,众人商讨再三,却也没有一个能让李隆基满意,又能让众人认可的人选。

    此战主帅之位事关李瑁未来几年的规划,李瑁志在必得。李瑁将眼前的局势看在眼里,在心中默默地盘算着。

    就在他准备亲子请缨的时候,太子少保崔琳忽然出列道:“启禀陛下,众人同僚所荐人选各有千秋,均有优劣,老臣有一人选或为最佳。”

    “哦?说来听听。”崔琳的话一下子挑起了包括李隆基、李瑁在内所有人兴趣。

    崔琳官拜太子少保,。乃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太子门人,他的嘴里难道还能说出别的花样?李瑁心中打定主意,无论崔琳说出谁的名字,自己都要争上一争。

    崔琳手持芴板,正了正衣冠,缓缓道:“诸位同僚岂不闻在其位,谋其政之言?剑南节度使、益州大都督寿王殿下在此,难道还有比寿王更合适的人选吗?更何况寿王在春宴上有诗言:‘西南永作金天柱,不羡当年冠军侯。’寿王既有从军报国之心,陛下何不从之。”

    崔琳之言一出,紫宸殿中一片安静,照眼下看来,李瑁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皇子挂帅,本朝早有先例,李瑁贵为亲王,又身兼剑南节度使一职,无论是位份还是名望都足够;其次李瑁独立与朝中几大党派之外,李林甫、李亨、李琮三方相互制衡下,李瑁反而能够为众人所接受;最后,李隆基有意扶持李瑁,李瑁若是能建立军功李隆基自然乐见其成。

    至于统兵能力方面,不是还有剑南节度副使章仇兼琼嘛。

    李隆基微微点了点头,向李瑁问道:“瑁儿意下如何?可愿前往?”

    对于这个机会李瑁早已期盼了许久,李瑁当即拜道:“儿臣既为剑南节度使,统兵出征,守卫剑南便是儿臣分内之事,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好!”

    李隆基抚掌轻赞了一声,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朕便册封寿王为出征主帅,至于副帅及其他人众崔卿可有人选?”

    崔琳回道:“启禀陛下,监察御史房渭乃是蜀人,熟知剑南民情,可谓随军书记。左金吾中郎将马璘乃将门之后,武艺高强,为人忠勇,可为随军亲卫统领,护卫寿王安全,至于副帅人选,还是以章仇兼琼为宜。”

    房焕之此人名声不大,李瑁也不曾听闻,也不关注。但马璘的名字,李瑁却是知道的。

    马璘字仁杰,中唐名将,乃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官至北庭节度使、尚书左仆射,爵封扶风郡王。

    马璘在在安史之乱中出力甚多,善用精骑,能以少击多,曾以百骑破敌五千,就连李光弼也曾感叹:“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

    能得马璘辅佐,他的剑南之行有多了一份胜算。

    李隆基听了崔琳的话,也点头同意道:“便依崔卿所奏。”

    备注:

    1:开元十八年李亨曾以忠王,河北道元帅之职统兵讨伐契丹。

第40章 提点() 
待到紫宸殿议事毕,已经到了午时,李瑁并没有立刻回王府,而是被李隆基留下用了午膳。

    承香殿的偏殿中,李隆基陪着杨玉瑶坐在上首,而李瑁和杨玉环则陪坐在下首。

    “瑁儿,你以为此去剑南该当如何为之?”

    李隆基留李瑁用午膳只是个由头,趁机提点敲打李瑁才是真的。

    李瑁稍稍想了想,谨慎道:“儿臣初次领兵,对面兵事多有不明之处,此次挂帅当以学习为主,多采纳章仇副帅的意见。”

    李隆基似乎对李瑁地回答颇为认可,点了点头,笑道:“吾儿谦逊,能有这种想法朕甚为认可。松州乃边陲要塞,城高池深。剑南更是西南重镇,有唐军六万,只要运用得宜,固守退敌并非难事。”

    “父皇所言极是,儿臣此去剑南当稳中求胜。”李瑁拱了拱手,附和道。

    李隆基挥了挥手,在李隆基身旁伺候的的高力士便走了过来,从袖中掏出了一份书函递到了李瑁地眼前。

    “有劳高翁。”李瑁客气地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了书函。

    李隆基指着书函对李瑁道:“这份密函是章仇兼琼随急报一同送来的,你且先看看。”

    “儿臣遵命。”李瑁轻轻打开书函看了几眼,立刻便了然于胸了。

    原来这密函所写竟是关于西南重镇安戎城的谋划。

    安戎城城始建于汉末晋初,本为防备西戎而建,但后来因为中原疲敝,难以自顾,安戎城便被吐蕃占了去。安戎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乃是介于剑南和吐蕃之间的一处河谷要塞,无论谁人得之,便是拥有了主动进攻的优先权。

    而这封密函中提到的正是安戎城副将翟都局的消息。

    安戎城副将翟都局与本次统兵的吐蕃大将莽布支有旧仇,翟都局担心莽布支会趁机陷害他,所以他希望能够投靠大唐,作为筹码,他愿意作为内应,帮助大唐攻下安戎城。

    李瑁看着手中的密函,微微点了点头。

    难怪今日李隆基要留他在宫中用膳,这等机密之事确实不宜在大殿中公然议论。

    “瑁儿以为此事如何?”李隆基端起酒樽轻轻饮了一口,问道。

    李瑁面色深沉,细细推敲了一下:“若是此中情况属实,确是一个收复安戎城的良机。”

    “不错。”李隆基喜好边功,双眼露出一丝精光。

    “安戎城扼守岷江河谷,及其险要,它的位置宛如一把悬于剑南头顶的利剑,不得不除。此番你若是能借此机会收复安戎城,那便是大功一件。”

    安戎城靠山凭河而建,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唐历代帝王都曾试图收复安戎城,但都没有成功,此番若是能在李隆基的手中收复安戎城,那将会是史书上浓重的一笔。

    李隆基向来以太宗皇帝自比,志向极高,李瑁岂会不知道他心中所想。

    李瑁面容一紧,朗声道:“儿臣此番必设法收复安戎城,不负父皇所托。”

    “好!”

    李隆基展眉一笑,举起了手中的酒樽一饮而尽:“吾儿此番若能收复故地,凯旋归京,朕必不吝封赏。”

    “谢父皇。”李瑁做出一副激动的模样,举起酒樽回敬了一杯。

    一旁的杨玉瑶见李隆基和李瑁已经把事情讲完,又为亲自为两人倒满了酒,嫣然笑道:“国事谈完了,我们也该谈一谈家事了吧。”

    “家事?”

    李隆基拉过杨玉瑶的手轻轻拍了拍:“好,有什么家事你说吧。”

    杨玉瑶看了眼一旁的玉环,笑道:“方才我与玉环话家常,谈起了儿时的往事,不由想起尚在蜀中的几个兄弟姐妹,甚是想念。既然十八郎此次要去剑南督军,可否将杨家在蜀中的亲戚带会长安,也好解了我们姐妹两人的思亲之情。”

    杨玉瑶双眼诚挚,表情真切,仿佛是真的思亲情切一般。

    杨玉瑶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李瑁却知道她心里的想法,她这哪是什么思亲情切,她这分明是要引杨家外戚入朝啊。

    看来她对朝中权力的渴望是越发地急切了。

    李隆基对杨玉瑶一向恩宠,无有不应,这点小小地要求又怎么会不答应。

    李隆基回道:“此时容易,爱妃在蜀中还有什么亲人你不妨现在说来,等瑁儿到了剑南后一并带回来便是。”

    “谢陛下。”杨玉瑶听了李隆基的应允,露出一脸喜色。

    杨玉瑶在心中细细想了想,说道:“臣妾家在蜀中不过是小门小户,亲族也不多,除了大姐远嫁蒲州外,八妹玉珠,堂兄杨铦、杨锜、杨鉴等一众兄弟都在蜀中,易寻地很。”

    李瑁听着杨玉瑶所报的名字,杨玉珠、杨玉佩、杨铦、杨锜,若是再加上远亲杨钊,只怕这五杨就该聚齐了吧。

    杨玉瑶的目的本就不单纯,再加上杨家兄弟又多是良莠不齐之辈,若是引得他们入京,杨玉瑶势必会将他们引入朝堂,以他们的品性只怕对大唐又是一个祸害。

    果然,刚听得杨玉瑶说完,李隆基便当即表示道:“爱妃是朕最宠爱的贵妃,怎么可能会是小家小户呢,朕答应你,待到杨家人入京,朕一定量才录用,封赏他们官职,也让他们沾沾贵妃娘娘的荣光,如何?”

    “臣妾谢过陛下隆恩。”杨玉瑶所愿得逞,面如桃花般笑道。

    李瑁虽然不愿看到杨家得势,但也还是和杨玉环一同起身谢道:“谢父皇对杨家的恩典。”

    等到李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