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王薨去,此时的宁王府中早已是缟素一片,白色的麻布挂满了宁王府的各个角落,王府众人的脸上也是一脸凝重与黯然。
宁王乃是皇上亲兄,诸王之长,身份之高无需赘言。宁王去世的消息不过出去盏茶的功夫,宁王府宽敞的前厅,便已经站了许多前来吊唁的宾客,三省要员,六部堂官,各卫府的将军,俱是长安城中数得着的达官显贵。
而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也被李瑁遣人从王府中接了过来,一身素衣,头戴白花,俏生生地站在李瑁地身旁。
“秋郎,死者不能复生,你千万保重身体。”玉环见郎君面色憔悴,不复往日神采,心疼地轻抚着李瑁的后背。
“方才只是痛极攻心,缓一缓便好,无碍的。”李瑁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回道。
宁王府所在的胜业坊与十六王宅所在的入苑坊相去不远,过了一会儿,大唐的众位亲王们也陆续到了。
“庆王殿下到。”
“棣王殿下到。”
“颍王殿下到。”
“永王殿下到。”
一声声的唱名声自厅外响起,大唐诸王们鱼贯而入。
前些年,诸位成年的皇子亲王为了空悬的太子之位勾心斗角,相互间的关系颇为恶劣,如今虽然太子之位已定,但关系却依旧没有缓和的意思。
李瑁见诸位兄弟进来也未曾有什么大的反应,只是礼节性地互相问候,直到听到一个人的王号时,脸色不易察觉地变了变。
“盛王殿下到。”
又是一阵唱名声响起,李瑁一母同胞的亲弟盛王李琦走了进来。
李琦自幼便性情孤僻,与李瑁面和心不合,甚至暗地里还曾进言坑害李瑁,李瑁听到这个名字心里顿时升起一阵闷气。
不过闷气归闷气,因为阿姊咸宜公主不愿姐弟四人面上难堪,所以李瑁虽然知道李琦的所作所为,却并不曾在李琦面前表现出来。
李琦至今还当他所做过的事情李瑁丝毫不知呢。
盛王李琦方一进门便看到了站在一侧的李瑁和杨玉环,李琦朝李瑁招了招手,拖着不太便利的右脚,朝李瑁走了过来。
“阿兄、阿嫂近来可好?”李琦不冷不热地问道。
“还过得去吧,每日只是品茶读书,骑马射箭,左右不过一个闲散王爷,混混日子呗。”太子之位已定,李瑁人前俨然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杨玉环也是一副夫唱妇随的样子,乖巧地站了李瑁地身旁。
李瑁虽然只是人前做做样子,但话到了李琦的耳中,李琦却觉得舒坦了许多。
武惠妃偏心,十多年间把本该是他的东西都给了李瑁,而如今李瑁也因为他的算计丢了追逐十多年的太子之位,这可不正是因果循环吗?
李琦心中得意,但嘴上却接着道:“我的盛王府不比阿兄的寿王府宽广,还专门建了单独的马场和箭场,改日小弟若是技痒,少不得要去寿王府向阿兄讨教了。”
“你我兄弟,何必这般客气。”李瑁心里虽然防备着李琦,但脸上却半点都没有表露出来。
厅中前来祭拜的宾客颇多,长安权贵几乎来了大半,不过好在宁王府人手充足,倒也还忙的过来。
就在厅中众人陆续祭拜的时候,门外又是一声高喝:“内侍省正官,冠军大将军高翁到。”
李瑁本能地朝门口望去,李瑁知道,高力士这个时候来想必是奉了圣旨。
果然,高力士一身素袍,腰间系着一根白布,稳步走到了正厅。
“圣旨到,宁王府众人听旨。”高力士双手捧着圣旨,一脸肃穆的神情。
“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顷以国步艰危,义资克定,先帝御极,日月照临。大哥嫡长,合当储贰,以功见让,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万机事总,听朝之暇,得展于怀。十数年间,棣华凋落,谓之手足,唯有大哥。令复沦亡,眇然无对,以兹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谢?所贵光昭德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为不朽。大哥事迹。身殁让存,故册曰惠仁太子,神之昭格,当兹宠荣。”
高力士当着长安众权贵的面,将圣旨高声诵完,亲手交到了世子也便是嗣宁王李琳的身前。
“惠仁太子故去,陛下本欲亲自前来悼念,但因乍闻噩耗,悲痛难当,几次险些晕倒在宫中,实在无法成行,这才特命老奴代传圣旨,以示荣宠。”高力士站在李琳的身前叹道。
嗣宁王李琳连忙双手捧起,将圣旨接了下来,恭敬道:“臣谢皇上隆恩。”
亲王故去被追封为太子,已经是极大的恩宠,宁王府上下岂有不感激涕零的道理,就算是周围的众位权贵也都在口中不停地感慨皇上圣恩。
但众人口称圣恩的时候,却偏偏有一个人心中觉得诧异与不满,那个人就是李瑁。
若是李瑁记得不差,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李成器死后的封号应该是“让皇帝”,而不仅仅是惠仁太子。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李瑁暗自想了片刻,最终得出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自己。
因为李成器为自己求情触怒了李隆基,触碰了李隆基的逆鳞,这才没有像原本的历史上那般追封李成器为“让皇帝”。
说什么悲痛难当,难以成行,只怕三十年来,李隆基心中终于大石落地,骨鲠得除,心里面正舒坦着呢吧,哪还有闲情来祭拜这个曾经礼让皇位于他的长兄?
天家无情,连亲子都可以算计和迫害,又怎么会把兄弟间三十年前的恩德放在心上!
李瑁看着那卷刺眼玉轴黄绢,在心中暗自立誓。
“伯父,你对我李瑁的大恩我铭记于心,今日我李瑁在你灵前立誓,此生此世,哪怕是犯上作乱,也必将属于你的荣耀讨还给你。”
第24章 守孝()
承香殿位于大明宫中部,毗邻太液池,与蓬莱山隔水相望,山清水秀,风景独好。
自打一个月前,钦封的昭仪杨玉瑶入住了承香殿后,李隆基来承香殿的次数便比以往多了许多。
承香殿后殿的小亭中,骤雨初歇,空气中还带着几分湿润,皇帝李隆基正手持书简,与杨玉瑶一同坐在亭中的锦塌上。
“大将军,你在宁王府中宣旨的时候,众臣可有什么反应?”
高力士极得李隆基恩宠,被破格封为正三品上的冠军大将军,故而李隆基私下常以大将军称之。
高力士垂手立与李隆基身侧,恭敬道:“亲王被追封太子,这是少有的恩宠,朝中众人都在称颂陛下仁德,千古无双呢。”
听了高力士的话,李隆基脸上露出一丝一闪而过的欣慰,但不过过仅仅一刹那,便迅速掩盖了下去,被一脸伪装出的忧郁所取代。
“当年皇祖母武氏以女子之身凌驾天下,强取皇权,那段时间我大唐宗室无不是人心惶惶。也正是如此,我们兄弟五人自幼便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故而兄弟感情之深比起寻常人家更为甚之,朕优待他们也是情理之中。”李隆基只口不提李成器曾经的礼让太子之事,反倒大叹起当年的兄弟之情来。
李成器去世,李隆基心中难过固然有之,但恐怕更多的是担子被放下的轻松吧。毕竟毕竟只要李成器在一日,他就要装出一副感念恩德的样子,这对生性凉薄的李隆基来说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杨玉瑶心意通透,哪能看不出李隆基的心思,杨玉瑶借着李隆基的话头称赞道:“臣妾在宫外也常常听闻陛下待众位兄弟极为优渥,手足情深,天下都道陛下仁德友爱,争相效仿呢。”
李隆基捉过杨玉瑶的一双玉手,轻轻抚摸摩挲着杨玉瑶如丝绸般滑顺的手背,幽然叹道:“朕与众位兄弟一向相得,纵然后来当了皇帝也未曾断了往来。朕本想着能长长久久,与他们共享富贵,可万万没想到,不过区区二十余年,他们便相继离去。事到如今,只剩下朕这一人尚在人世了,也不知道朕还能撑到几时。”
“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强,臣妾入宫未久,还想着与陛下长相厮守呢,陛下干嘛要说这些话,平白伤了人家的心。”杨玉瑶顺势躺到李隆基的怀里,抚着李隆基的胸口,娇嗔道。
若是从前,杨玉瑶方才所言李隆基未必放在心上,但今日恰逢李成器去世,李隆基心生感慨,杨玉瑶的话让他回忆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情感,顿时觉得十分受用,心里舒坦了许多。
“爱妃莫急,朕不过是随口说说,朕怎么忍心放得下你呢。”李隆基见佳人不悦,连忙赔罪。
伫立一旁的高力士见得这般情景,心里大感得意。
杨玉瑶乃是高力士引荐入宫的,与他相处最为亲密,有了这层关系在,林招隐、黎敬仁那帮人再想动摇自己的地位便是千难万难了。
这时,高力士又想起回宫前李瑁单独向自己拜托的事情,于是小声开口道:“陛下,老奴尚有一事启奏。”
“讲。”李隆基摆了摆手道。
高力士道:“老奴回宫前寿王托老奴向陛下请旨,准许他以皇子身份为故惠仁太子制服守孝三年,一来彰显陛下友爱兄弟之德,二来赎免他月前忤逆之过。”
“哦?竟有此事。寿王自幼娇生惯养,三年守孝清苦异常,他吃得消吗?”李隆基面露奇色,回问道。
“老奴听外面的人说呀,自打一个月前,陛下下旨伤饬了寿王,寿王便担心失了陛下的恩宠,整日茶饭不思,追悔莫及,恐怕这是变着法儿的讨好陛下呢。”高力士受了李瑁重礼所托,借着外人的话便将李瑁的话表述了出来。
李隆基听了高力士的话,并没有立刻下决定,反倒低头看了看乖巧地躺在怀中的杨玉瑶,心中越发地满意。
寿王妃杨玉环李隆基是曾见过的,样子的确堪称绝色,但却未必胜的过眼前这个不施粉黛便倾国倾城的可人儿,更何况杨玉瑶聪慧玲珑,善解人意,极得李隆基的宠爱,自打杨玉瑶入宫后李隆基一颗心都被杨玉瑶拴住,莫说是印象模糊的杨玉环,就是宫中的其他妃子李隆基也是兴趣缺缺。
“爱妃与寿王乃是旧识,以为此事该当如何?”李隆基低头看着杨玉瑶,竟是要询问杨玉瑶的意思。
杨玉瑶摇了摇头道:“陛下,寿王贵为皇子,为故惠仁太子守孝乃是国事,臣妾一介女流怎敢轻易置喙。”
李隆基见杨玉瑶摇头拒绝,非但没有觉得杨玉瑶不识抬举,反倒觉得杨玉瑶识大体,懂进退,处事有分寸,心中越加地满意。
李隆基道:“寿王是朕的皇子,惠仁太子是朕的长兄,这不是国事,是家事,爱妃但言无妨。”
杨玉瑶见李隆基坚持询问,便放下了心中的顾虑:“既然寿王殿下有如此孝心,陛下不妨成全了他,皇子守孝,非但可以向天下人彰显陛下与故惠仁太子的兄弟之情,还可以施恩宁王府,叫他们感念陛下恩德,陛下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李隆基询问杨玉瑶的意见,心里已经是存了准许的意思。
自大唐立国以来,太子谋乱者不在少数,李世民、李显、李重俊俱是如此。李隆基向来多疑,他虽然封了三子李亨为太子,但心里仍旧存有很深的顾虑,不愿看着太子党在朝中坐大,所以他一早便有借助其他皇子制衡李亨的想法。
李隆基虽有皇子二十余人,但论及生母的地位及李隆基的个人偏爱,只有他的长子庆王李琮和十八子寿王李瑁最为合适。
借助这次守孝的机会,将李瑁晾上三年,敲打敲打,以便将来更好地制衡太子,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隆基听了杨玉瑶的话,赞同地点了点头,对高力士吩咐道:“你每日一早便遣人去寿王府告诉瑁儿,就说他的请求朕准了,过去的事情朕就既往不咎了,叫他在寿王府中好好反省,三年之后朕还要重用他。”
“老奴遵旨。”高力士俯身领旨,下去安排了。
备注:
1:李琮的生母是刘华妃,李瑁地生母是武惠妃,都是宫中地位极高的四妃之一。除了刘华妃和武惠妃所生的几个皇子,其他皇子都是九嫔,或者是才人、美人所生,地位相对较低。
第25章 蛰伏()
“把这块门匾慢慢地挂上去,哎呦,轻点,轻点,可别磕坏了,磕坏了拿你的小命都赔不上。”
“哎哎,这门匾不正,快往右边挪挪,哎呀,挪过了,再往左边去一点,对,对,就这样,这样就差不多了。”
自打从宁王府中回来,李瑁便起了更换门匾的心思。入苑坊寿王府中,十多名王府家奴正在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