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旱慕焓俏溆轮病�
因此,斐潜将虎符交给黄忠之后,基本上也就没有再操心了。在黄忠的调配之下,整只队伍显得更高效,更有节奏感。
黄忠将八百军甲分成了前后左右四个部分,围绕着黄成等带领的一百个私兵组成的中军,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这一次不是只有那前军的两百个人一直在担任开路任务,而是轮流担任。
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黄忠就带着前军停下稍作休息,等后面的部队赶上之后,顺时针调换了部队次序,然后带着新的前军再次前行。
虽然说看起来麻烦了一些,但是在日落时扎营的时候,就和昨日有些差别了。昨日那担任开路的两百人在扎营的时候都累得够呛,比其他的兵甲度明显慢了许多,而今日基本上所有的兵甲搭建好帐篷的时间的长短均相差不多。
斐潜猜测黄忠如此不嫌麻烦的轮换,估计其一是尽快对手下每一队兵甲进行熟悉,以免需要用的时候指挥不灵;二是反正人员不多,转换起来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至于第三么——嘿嘿,斐潜有些恶趣味的猜想,是不是黄忠在拿这些兵甲来增加统帅经验值啊……
日落的时候,营盘已经扎好,这一次就是在野地上扎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驿站的。
在斐潜眼中,黄忠带着兵甲扎的营盘,基本上是比较完善的,还有一点点不完美的,只是限于本身携带的器材不足的原因而已。
斐潜回忆起《六韬》当中的虎韬类目中,对军用的山林野营甚至如何布防有一些蛮有意思的说明……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索……垒门拒守,矛戟小橹……狭路微径,张铁蒺藜……旷野草中,方胸铤矛……”
简单一些来说就是挖一些陷阱,设几条绊马索,扔一些铁蒺藜,然后在深草之中,扎上一些当胸斜刺的地矛……
古代人也是蛮阴险的么。
至于晚上会不会有那个倒霉鬼撞上去,斐潜表示,在汉代,基本上入夜之后,普通老百姓都是回到家中不外出的,就算是旅途中的人也会寻找一个地方宿营,几乎是没有半夜出来活动的,那些半夜三更在外溜达的,多半不是小偷就是劫匪……
营盘扎好还没多久,天还没有完全黑,一路紧赶慢赶的伊籍,终于是赶到了。
为了尽快能赶上斐潜,伊籍是抛弃乘坐慢腾腾的马车,一路上人不停歇,马不停蹄,到了驿站就换马不换人的赶上来的。
等到与斐潜汇合的时候,伊籍还算好些,毕竟有所准备,大腿上用两块毛皮垫着,没有磨破,只是下马之后连站都站不稳,直接往地上就倒。
而那些护卫就比较悲催了,有的人双股都已是磨破了皮,血迹斑斑的看起来就怪可怜的……
斐潜连忙让人将伊籍一行人搀扶去包扎救治一下。
待伊籍在左右的服侍下,大致休憩整理了一下,然后又略微梳洗,换了身衣服,用过了晚脯,整个人的精神才重新焕一些起来。
怎么说伊籍也算是斐潜到了襄阳之后见过几次面的老朋友了,而且也是官,便让伊籍和自己同帐,反正原来自己的帐篷也就住了三个人,加上一个伊籍也不会显得拥挤。
“伯机这一路真是辛苦了。”斐潜在帐篷之内铺设的干草垫子上坐着,一边脱下头冠,一边笑着对伊籍说道。——这个伊籍真不愧是刘表心腹,这么拼命啊……
“都是为了公事,怎么能说幸苦呢,对了,这是刺史给子渊的书信。”伊籍也一边说一边掏出一封书信递了过来。
斐潜接过,打开一目十行的大略扫过——不出斐潜意料,刘表根本就没提刘磐的事情,只是说此次出使之事非常重要,所以派来了伊籍充当斐潜的副手,协助斐潜,也好查缺补漏,希望两个人能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好这项使命云云……
——没有说如何处置的刘磐,斐潜猜测基本上就是压根就没处置,至于书信后面所说的什么同心协力的话,刘表也是借此机会表示一下他自己的不满……
管你刘表满不满意,反正我的目的是达到了,斐潜也就没有拿捏什么,也没有拿捏的必要,因此就将副使的印绶取来,双手拿着递给了伊籍。
伊籍也是肃然双手接过,妥善收好之后,似乎也是完成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像是轻松了一些。
斐潜等到伊籍将印绶收好了,方说道:“这次能和伯机一同出使,也是斐潜的荣幸,对了,伯机此次前来,刘公可是有什么特别交代?”
伊籍正在整理自己的物品,听到斐潜问,手上动作微微停顿了一下,随后便说道:“不是书信中都有交代么?我自然是一切听从安排……”
斐潜笑了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说道:“好吧,我看天色已晚,伯机也是一路幸苦,不如早些歇息吧,明日还要赶路……”
——虽然伊籍的话表面上像是表示顺从,但是斐潜也能从中猜测出至少透露了两个信息……
第一五七章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伊籍也算是之前有打过交道,斐潜知道此人为刘表的心腹,所以若是说刘表派他过来一点都没有交代,这也难以令人相信。
不过伊籍如此说,倒也没有出乎斐潜的意料,但是伊籍的回答就有些意思了——
第一,伊籍没有说有,也不说没有,所以这个多半刘表是有交代的,之所以伊籍不说没有,那是伊籍考虑到将来若是被斐潜知道了真相,而他此时又当着面欺瞒,将来就不是很好做人了;另外一点也是借此来告诉斐潜,伊籍他自己也是听从安排,听谁的安排,好象是回答斐潜,是说听斐潜的安排,其实是说伊籍他也得听刘表的安排,所以有问题找刘表去……
因此斐潜也是明白了伊籍的意思,便不再询问了。
躺下之后,斐潜盘算着,明日算算就差不多要到鲁阳了,现在不知道袁术在做些什么?不知道袁术有没有去酸枣汇合大部队?
而此时的袁术正在忍耐着怒火,默然不语的听着面前的一个老头子唠唠叨叨……
南阳制所其实是在宛,但是袁术目前是在鲁阳屯扎。目前南阳郡一分为二,北面围绕着鲁阳这一块的属于袁术的直接统治范围,而宛城以南,包括新野等等还是刘表荆襄地盘。
能让袁术怪怪忍着的,也只有南阳老袁家的长老级别的人物了。
拿着鸠杖的老人,名叫袁曾,是属于袁盱那一支的,按照辈份来说的话也算是和袁逢袁隗差不多,而且年龄也大,手里还拿着鸠杖,所以袁术也是无奈,心中有火也得憋着。
鸠杖也叫王杖,源于周代“齿杖制度”,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汉帝颁布的《王杖诏书令》,“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杀伤人,毋告劾也、毋所坐”,并给年七十以上者“赐王杖”。
鸠杖杖长九尺,杖头以鸠鸟装饰。鸠杖与朝廷使用的符节一样,是一种优待凭证和地位标志。持鸠杖的老者,可“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其地位待遇与“六百石”官吏相同,“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欧辱者,逆不道,弃市”,就是砍头后还不能收敛,要陈尸三日……
人老了就不免啰嗦,等老头袁曾口沫横飞的将话讲完了,颤巍巍的拄着鸠杖走了,天色已经是黄昏了。
袁术让阎象替自己去相送,而自己留在厅中,闭眼压抑着怒火。袁术不是生老头袁曾的气,而是在生那些在袁曾背后唆使之人的气。
南阳虽然富庶,但是这个富庶,也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基层那些贫下中农,苦哈哈的老百姓,一亩地能收个四石粗粟已经很开心了,像这些人家中就算一辈子省吃俭用又能有多少余钱?
南阳郡之所以最为富庶,是因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之所以能登上皇帝之位有两个地方的大地主大土豪们出力最大,其中之一就是南阳,因此东汉一直以来对于南阳都是比较宽厚的,而指派的南阳太守一般都是一些世家出身之人,所以在南阳实行的政策都是比较倾向于世家的。
可是没想到袁术到了南阳之后,竟然伙同孙坚二话不说直接干掉了南阳太守张咨。
其实这样也没有什么,张咨是颍川人,虽然颍川就在南阳隔壁,多少也有些联系,但是袁术既然要干掉就干掉了吧,南阳本地的士族也没有想为张咨报仇的意思,反正张咨也区区仅是一个太守,和袁家的家世来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可是让南阳这边的大地主中小土豪们难以忍受的是,袁术居然不仅养着孙坚,而且还自己不断的在募兵!
袁术个人是没多少钱,袁家也不可能无休止的给袁术提供费用,而南阳地方就那么大,上收的岁赋之类的也就那么多,要一下子支持孙坚和袁术的两家,南阳公库里面也负担不起,所以,袁术就将主意打到了这些土豪们身上了。
而这些大小土豪们,头几次看在袁家的名声上,也就多少意思一下,好歹是四世三公,所以袁术也募集了一些士兵,采购了一些军备在由大将纪灵在督促训练当中,但是现在即将要北上讨董,就手头上的这一点兵力,袁术还是觉得不够,因此下令再次募集士兵……
所以已经是叔叔忍了,婶婶绝对不可再忍的大小地主土豪们,就开始抗争起来了,相互串联,又将黑状告到了袁家长老袁曾那边……
袁家长老袁曾于是就拄着鸠杖,来找袁术了,坐下之后便开始从各个方面教育袁术,主要中心思想便是让袁术多少注意一些影响,不要贪图享乐,多向其兄长袁绍学习学习,不要老是对乡里乡亲的这帮人伸手要钱……
袁术将心中忿怒之气压了又压,却始终无法平静,回想起方才袁曾所说要多向其兄长袁绍学习的话,便实在控制不足,将桌案之上摆设的果盘和茶碗直接横扫到了地上,砸了个粉碎,顿时干果和糕点四处飞溅,一片狼藉。
阎象送完袁曾,回来刚好看见眼前的一幕,也不好说写什么,便立于堂下。
袁术重重的喘息了一会,总算是平复下来,站起身来,对着堂下的阎象拱手施礼,说道:“让子物见笑了。”
阎象,阎子物是袁术的主簿,为人正直又有能力,袁术来了南阳不久就征辟他做了自己的幕僚。
虽然阎象多少知道一些袁术为何生气,但是没想到袁术会如此失控,不过见到了袁术已经平复,便进了厅内,重新坐下。
袁术叫来了下人,将厅内打扫干净,又布置了新的器具之后,方和阎象说道:“此事定是和家作祟!”
和家如今的家主和洽,和阳士,西平人士,也是此地一方大土豪,曾经被举为孝廉,但是去了洛阳一段时间后又辞了郎官回来了,在汝南和南阳这一块也算是小有名声。
前次袁术募兵,据说和家就多有些风言风语,没想到这一次居然敢挑唆这袁家的长老袁曾来和袁术唱对台戏……
第一五八章 杀鸡儆猴()
虽然说天下世家也是有等级的,像汝南袁家就不说了,太原王家和弘农杨家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型世家,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大世家就对其他小世家可以说一不二。
有言道是“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王朝”。
比如曲阜孔就不多说了,除了了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士族外,在东汉末年,能混到带世家两个字的家族,没有个百年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说一般都是在当地很有一些影响力的。
从东汉末年开始,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阶级给自己打上了士族的标签,控制着经济、化,进而诉求政治表达,从此开始了世家与王朝的博弈,成功上位者成为了举世豪族,但是也有那些在田间地头实际控制了基层的一些家族。
所以执政的大士族,有时候也要考虑平衡一下小士族的利益需求,不可能一味的进行打压,否则迟早会被人从政坛上掀翻……
而袁术却没有一点点要平衡一下南阳这边的中小土豪们的意思,在他的观念里面,小个子就应该听大个子的话,况且现在是关键的时刻,据他收到的情报,一些关东士族的部队已经开始往河洛去集结了,而自己还在被这些家伙们捆住脚步。
“这帮鲰生!太过可恶!”袁术在阎象面前也没有遮掩的意思,“如今开拨在即,粮草乃是重中之重,不肯缴纳也就罢了,还唆使堂伯前来训斥于我!简直就是混帐之极!”
阎象默然,不好说些什么,毕竟这牵扯到袁术的堂伯袁曾,总不能自己为了拍袁术的马屁就公然跟着袁术一起抱怨吧?
袁术问阎象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