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诡三国 >

第668章

诡三国-第668章

小说: 诡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挚ㄗ〉氖焙颍辽俣值闹亓恳谜庑┟穹蚰檬痔矗�

    好吧,不是黄金,是黄铜,那么一个立方的黄铜也有两吨半左右!

    然后汉史官记载这样的“金马”是作为礼品,顺顺利利的拉到中亚去了,然后大宛国王耍赖了,残暴无道的不仅杀汉使,还劫货了。

    所以按照汉武帝的脾性,就算是真的有这样的事情,这个所谓的金马,很有可能不仅不是黄金的,还有可能是中空铜的,就外面一层薄薄的铜片而已,然后拿着这个要去换大宛的国宝……

    因此官方的史官,会将事实的真相全部一五一十的写在史书当中么?

    当然,汉武帝其实也有逼迫西域和匈奴决裂,然后成为汉家的附庸,展示自身的肌肉的意味在内,但是落在竹青之上的,永远便是经过了权衡的文字。

    官方的有做删改和修饰,那么民间的呢?

    民间的也是如此,甚至更厉害。

    华夏民间的,都被正统的史官称之为野史,根本不带正眼看的,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在西方因为王国经常变换不定,所以这些所谓的历史大多数都是有教会里面的人记载,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早期大多数的历史都是民间的野史……

    有一种说法,圣经其实就是中世纪前的民间版本历史书,但是古兰经里面都说写圣经的那群该死的背神者是篡改了神的语言,然后捧着圣经里面的人又说那些白帽子的家伙一会儿说他们的神用两天创造世界,一会儿又说是用了四天,还有的说用了六个月,就连这个都扯不清楚,那还说个毛啊……

    那个历史是真实的?

    那个说法才是正确的?

    和自己所学所了解的一切相符就是正确的?

    和自己旧有的习惯不符合,不适应的就是错误的?

    若真是这样,那和古代的那些愚钝酸儒有什么区别?

    世界很大,斐潜打算自己亲自去看看,就算是自己看不了,也可以将这些东西传播下去,让后代的人去看,去了解。斐潜觉得,这个或许才是他来到汉代真正的意义,而不是抢了多少女人或者是占了多少地。

    当然,斐潜觉得现在最为重要的,便还是先要改变人的思维,汉代士族的思维,引导他们抬起投来,从盯着脚下,变成向外望去……

    不过这条路,相对较难。

    就像是曾经有人说过,其实世界上的事情莫过于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当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了某种结构,习惯了某种逻辑之后,不管是外界怎样的刺激,都会导致这个人下意识的采用原有的结构和逻辑去解析这些事情,如果是不符合这个结构和逻辑的,便会被其否决,甚至连稍微去研讨和查询一下都不愿意,只想着全数否决。

    因为这样可以省事情。

    不过整体来说,徐庶和庞统的表现让斐潜觉得还是很不错,至少并没有需要斐潜用多大的气力去说明其实华夏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需要表示为何这个世界轮廓是这般的模样……

    而这些问题,都是斐潜只能用“差不多”,“大概吧”的词语来掩饰和搪塞的东西。

    徐庶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着斐潜的话语,没有所谓阳奉阴违的迹象,就连说起来和左冯翊关系并不大的庞统,都是在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当下斐潜做出的这些行政举措。。。

    “天下之大,足以容纳十倍汉民,故而无需在当前之地上你争我夺,纠缠不休……同样一份兵力,或许在华夏,只能取得一城一县,然而在外域,则可获得十倍之地!”斐潜点了点西域之地,说道,“大宛号称六万胜兵,然后呢,被贰师杀得丢盔卸甲,几近亡国……而贰师之兵兵卒,原为何人,想必二位也是知晓……”

    “凡汉地之内,皆行汉律,藩王推恩,大夫军爵,欲获田地,除开疆辟土之外别无赏赐!”斐潜轻轻敲击着桌案,说道,“长此以往,或是你我,或是你我子孙,必然可在东海观涛,可在西域策马,可在南疆而渡,可在北漠而牧!”

    只有内外的政策待遇差,才能刺激到这个已经在华夏子弟有些捆手捆脚的士族子弟向外发展,自然也就对于大汉帝国来说更为有利。

    “故而,关中之地,左冯翊之内,也许同样推行并北田赋,三代军功爵等政令,不容有失……元直,此事不易,可愿为之?”

    斐潜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天下土地多的是,此处没有便可以在别处获得,在中原霸占土地不仅会受到皇权的制裁,而且还要受到斐潜这样类似推恩令一样的三代军功爵的制约,但是在汉代疆域之外的土地却没有这么多的限制。

    当然,向外就意味着直接面对风险。

    不过,斐潜向来不推崇不劳而获,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强调付出多少便收获多少,这个理念和汉代大多数的士族子弟的观念也是相符的,所以只能说风险多大收益多大罢了,否则置那些天天把脑袋系在腰带上,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博杀一个出身的将士于何地?

    这样的行政策略如果真的执行下去,当到了帝国管控不了疆域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问题,如同唐朝的安禄山,不过这个确实是历史的未来方向之一,就像是汉扩大了一圈,唐扩大了一圈,明再扩大了一圈,然后明朝脑抽抽的家伙说是要闭关锁国,然后就折损在清的手中了。

    就像是后世所谓业绩治百病的说法一样,只要是帝国处在上升势头当中,就算是有问题也会迅速的找到方法解决掉,只有在停步不前的时候,这个帝国才会被这些杂碎拖向深渊。

    徐庶沉默了许久,思索了好一阵子,才说道:“谨遵君侯之令,某定于左冯翊推行君侯军爵田政,若有懈怠,甘领责罚。”

    怎么可能没难处?

    只不过既然斐潜已经说道了这个份上,徐庶便只能尽全力去做,如果在具体推行当中碰到了什么难题,到那个时候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罢了。

    不过在一旁的庞统却有些其他的问题。

    这一次庞统从荆襄来,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斐潜在并北经营的不错,而且是很不错,超出了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能预料的范围,自然也就落到了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士族的眼中。虽然并北很远,荆襄士族的人也不太愿意抛弃故地,跑到并北来,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荆襄士族就没有旁支,就没有相思庞德公从子庞统一样的人物……

    所以庞统一开始的时候就和斐潜说得很清楚,他就是一个客卿,他就等于是荆襄的一个考察代表,来观摩和研究斐潜如何在并北做出如此的成绩的,然后根据情况,荆襄士族才会觉得是不是要进入天使轮又或是魔鬼轮什么的。

    这个汉代谁都不傻,没有哪个九十以上数值的人物,就会因为一句话一餐饭然后就是死心塌地的变卖家产抛家弃子的前来卖命。

    所以庞统需要更深一步,更加深刻的去知道斐潜是如何崛起的……

    甚至代替荆襄士族,去掌握这其中的奥秘。

    可问题是,庞统虽然聪慧,但是很多东西还是不懂啊,比如经济学,比如博弈论,像是最简单的劣币良币、破窗效应等等的正反应用,都是一无所知,所以更加不明白为何平阳就像是磁石一样,将周边不仅是胡人的,甚至是河东的,关中的,乃至于冀州、荆襄等等区域的财富都吸引过来……

    最关键的是,似乎没有看到斐潜做出什么特别的政令和举措啊?

    当庞统试着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原本预估着斐潜可能不会说,或者是不肯明说,毕竟在庞统观念里面,若是连自己都看不清,想不明白的事情,就足可以称之为奥秘绝学之类的东西了……

    而这样的东西向来都是不轻易传授的,所以庞统只是试试而已,却没想到斐潜哈哈一笑,然后说道:“这个么,其实不难……说起来你们也差不多都看到了……”

    差不多?

    庞统都快抓狂了,什么叫差不多,而且还说都摆在自己的面前,自己等于是都看到了,只是自己不能明白罢了?

    都看到什么了?

    都能明白什么啊?

    “啊呀呀!”感觉自己智商受到了凌辱的庞统,不服气的跳将起来,叫道,“元直,你看看他说的,仿佛我等就是愚钝不堪之人一般,就连摆在面前的都看不明白!元直你给某评评理!有没有这样的人啊!”

第1123章 倒春寒() 
在斐潜幼时常读的书当中,经常有这样的一句话神出鬼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可问题是,这个春天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至少在今年的春天,这个家伙依旧在躲猫猫……

    冰冷的寒风当中,天色渐渐的亮了起来。

    一堆堆篝火次第熄灭,昨夜围坐取暖的那些流民缓缓起身活动已经被冻僵的筋骨。

    关中又再次爆发了新一波的流民。

    之前李郭二人,直至种邵上台,再到杨彪和赵温,这一连串的变化下来只有索取,而没有付出,只是不断的在争权夺利,就连最基础的农耕的事情都没有进行安排和处理,导致在熬了一季又一季之后,普通的农户家庭终究是没有了任何的储备……

    哪怕是还有一些余粮,或者是在周边能采集到一些食物,这些农夫都能够坚持下去,等到开春的时候,但是如今春天迟迟未到,土地依旧一片僵硬,就连勉强种下去的种子,也在倒春寒的气候当中死去了。

    这些彻底没有了希望的农夫,就像是他们的祖祖辈辈做过的一样,抛下了他们的土地,流动起来,去寻找吃的,去寻求活路。

    而对于关中周边的仅存的士族豪右来说,一方面是因为本身的存粮被前后好几拨人搜刮勒索得差不多了,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庄园利益,当然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没有灾荒,他们怎么获取田地,又如何发家致富?

    因此,在这个时候,这些士族豪右不仅没有拨出存粮,稳定局面,甚至还隐隐的推波助澜,终究引发了第二次的关中大规模流民。

    不得不说华夏的百姓的生命力顽强,刚开始这几天,趁着多少有些动物植物在这个时间点里面试探性的露头,结果就被这些流民清扫了个干净,虽然夜间依旧还是寒冷无比,但是这些流民也顽强的依靠着生火取暖,居然也熬了下来……

    当依旧冷冽的清晨来临,一些去周边野地里寻找食物的人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倒春寒之下,很多植物刚刚发了些芽,要么被寒流冻死,要么就是被流民给撸光了,现在到处都是一片光秃秃的模样,什么都没有。

    这几日已经是将食物的分量一减再减,但是依旧面临着全数断绝的风险,大队流民当中顿时就有些骚动起来,很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那些有着护卫的士族豪右的庄园。在这些流民的心目当中,这些庄园内部,恐怕都是粮食堆得如山一般的高,吃一把还可以扔一把……

    若是有了这些粮草,别说吃一顿饱饭,就凭借这粮山,怎么也可以让大伙儿都熬过去!

    自然,如果攻庄园坞堡,肯定是要死人的,而且对于这些流民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攻城器械,最多便只能是蚁附着爬寨墙,这样下来死伤必定是惨重无比。

    可是在这样的使节,眼下的这条烂命,又值得几何?

    昨日里面有些妇幼已经悄无声息的在野地里面消失了,然后就有些原本村落当中的那些浪荡子汇集在一起,举火炖肉……

    炖的是什么肉,许多人根本是想都不敢去想。

    正当这些流民毫无目标无所适从的时候,在人群当中,那些精壮一些的汉子已经是鼓噪了起来:

    “庄内有粮!庄内有粮!那粮山,就是吃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们去要粮!那么多粮草,吃不完便只能是烂掉!我们不要好粮草,烂的也成啊!”

    众人便纷纷应和,大家都是想着,既然庄园内那么多的粮草,烂掉了白白可惜了,还不如可以拿些出来救济一下,也免得糟蹋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

    流民顿时哄乱起来,四下汇集着朝着周边的庄园而去。

    正常来说,关中腹地是有郡县兵卒,还有中央禁军,但是这些部队经历了几次来回拉扯之后,也就不成编制了,许多县城之内甚至只有百十来个兵卒,而这点兵卒死守城门或许还能凑合,若是放到野外去,恐怕立刻一时半会就被淹没了。

    因此在这些流民和庄园坞堡之间的藩篱,也就剩下了仅存的敬畏和理智,而当敬畏和理智都在饥饿当中消磨殆尽的时候,就演变成了灾难。

    一声呼喊,四下应和。

    流民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