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诡三国 >

第614章

诡三国-第614章

小说: 诡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腥说爰牵虼艘话闱榭鱿拢际谴判牟坚=聿鳌�

    不过用来对付像杨彪这样从来都没有见识过什么红地毯的人,足够了……

    斐潜微微偏头,像黄旭低声吩咐了两句,黄旭点点头,便抬头挺胸斜斜往前一站,站到了这一套玄色道路的尾端侧面上,然后朗声高呼道:“大汉陛下,文成武德,仁义英明,恩泽苍生,千秋万代,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其余的斐潜兵卒,也都跟着高呼了起来,虽然没有经过提前训练,但是喊了几遍之后也渐渐的整齐了起来……

    嗯,差不多这几句吧。

    斐潜看着另外一边一群目瞪口呆的杨彪和百官,心中不由得多少涌起一些纯粹恶搞的畅快感,反正这几句似乎放在这里挺应景的。

    走到了山下的刘协,看见眼前的这一条玄色的布幔,然后又听到这样的高呼之声,自然注意力全数都被斐潜这一侧所吸引,原本还略有些绷起来,尽可能显得庄重沉稳的小脸,也不由得瞬间破功,露出了浓浓的笑意,便一脚踩上了才刚刚铺就好的这一条玄色道路。

    完了……

    眼见刘协踏出了这样的一步,杨彪不由得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无耻!

    吾竟然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徒!

    杨彪磨着牙,心中还在有些犹豫,琢磨着要如何应对的时候,其身后的有一些大汉官吏,为首的便是董承,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用脚投票,离开了队列,走向了斐潜的那一侧……

    毕竟皇帝刘协都走到那一边去了,那么留在这里还算哪门子的觐见?

    不!

    不能就这样放弃,还有希望!

    杨彪大步向前,无可奈何地向斐潜这一侧靠拢,随着他的行动,绝大多数的官员也不得不提着才刚刚整理好的衣袍,赶了过来……

    斐潜上前几步,根本不管赶来的杨彪等人,径直向刘协拜下,山呼道:“臣,斐潜,参见陛下,陛下万岁!”

    一时之间,斐潜周边的诸位兵卒也一同下拜高呼万岁。

    匆匆赶来的杨彪等人也来不及整理什么队列了,只能是跟着斐潜的拍子,连忙下拜,同声山呼,一时之间,万岁万岁的山呼之声震荡四野。

    斐潜低头行礼,心中却微微一动。周边的这些兵卒,这些汉民,或许不仅仅是在参拜皇帝,也许同样是在参拜从周朝开始华夏的传承……

    记住网址:

    第1067章那条玄色的布幔第1/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068章 超出意料的转折() 
君臣相见,自然少不了一些剧目,奏对之间,更是包含了大量的文章。

    刘协在斐潜的引诱下,嗯,暗示下,嗯,反正就这样吧,走到了偏向于斐潜的这一侧,也算是释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信号,诸多的官吏在山呼之后,便开始在队列当中相互递送着颜色

    这个也是难怪。

    斐潜几次在朝堂之上,表现得都算是比较谦让,就算是上一次被种劭等人联手架空,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激烈的动作来,再加上原本斐潜的年龄就比较轻,也没有什么固有的朝堂根基人脉,所以一直以来虽然多少有些信息传来,但是却不太引人瞩目。

    对于这些官吏来说,大汉似乎就是在皇帝周围,在大殿上下。

    至于什么卢植、皇甫嵩、朱儁等等是不错,也是平定了四方的叛乱,但是回到了朝廷之后,还不是依旧要乖乖的听其他人的?

    军功,如今天下是有点不太平,但是这些许的军功,又怎么能和三四百年的世家传承相抗衡?

    治国理政,还是要靠经书,要靠策论,那些只会策马扬鞭舞刀弄枪的武夫,也就是需要时用用,不需要的时候放到一边就是了

    这样的观念,一直以来都存在,而且还是朝堂上的主流。

    恒帝灵帝期间,虽然国家日渐衰退,但是这只是后世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对于这些汉代官吏们来说,大汉依旧昌盛着,略有些小波折无伤大雅。

    不过现在,作为征西将军的斐潜,展示出了一个强硬的姿态,公然和杨彪对抗,并且还隐隐压了杨彪一头,这代表着什么?

    难道大汉现在真的要变天了?

    前有董卓,后有李郭,虽然陆续都被击败,但是冀州豫州还有二袁,就连杨彪这样原本的清流人士也都领兵起来

    似乎,大汉现在的朝廷,是不是开始有些特别的变化了?

    而面对这样的变化,又应该何去何从?

    这就成为了一些有些头脑,有些想法的人员全新的一个课题

    “陛下!”

    杨彪往前了几步站在刘协近前,拱手启禀,声音朗朗,抑扬顿挫:

    “微臣得幸,奉侍帷幄,已廿余年蒙得先帝君恩,许臣仁义之道,守信唯诚,俭约朴素,终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或忘”

    “陛下于雒阳初时,亲君子,远小人,不贵异物,不作无益。劝农桑,守天时,节增力役,广兴阡陌,此乃天德之,四海亦定也”

    “子贡问治,孔子曾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者,亦求以道导之,方不为护民之劳,惜之如子,方可常盛”

    “如今天降疫病,又遇霜旱,百姓流离,十户不一,正当陛下平定抚宁,安稳黎民,恢复农桑之时,又怎可听信谗言,贸然离宫”

    “自陛下迁都长安以来,天灾频降,夫福祸本无门,惟人之召也,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今天降警兆,乃国生凶丑,此乃天之戒也,望陛下忧勤勉政,即刻还都雒阳,上顺天意,下安民心”

    斐潜微微眯着眼,静静站着,并不做声。

    斐潜并不是听不懂,而是懒得理会。杨彪说的大多数还算是并没有什么错的,但是却在其中掺入了少量的属于杨彪他自己的东西,并以此来引导刘协朝着杨彪想要的方向去思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家。

    还有另外一个老政治家在旁边,自然不用斐潜太用力。

    种劭现在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是依旧强打着精神,听闻杨彪的话语之后,立刻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启禀陛下,老成久居陇中,亦深知此地兴衰。汉兴以来,关中徒盛,京都五陵,繁花似锦,光耀四方。然光武定都于雒,胡虏顿起,劫掠边境,小入小利,大入大利,杀吏卒,行寇盗,民气破伤,亡逃躲避”

    “京兆三辅,皆为陛下臣民。羌胡平又复叛,幸赖社稷之神灵,得奉先帝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御羌胡,败其众,定陇右,关中幸甚,天下幸甚”

    “老臣曾闻,兵法有云,山林积石,平原广野,川谷居间,萑苇竹萧,草木蒙茏,芸芸种种,此非熟兵法者不能择也;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金鼓相失,此非良将所不能练也;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矛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故而择选良将,统帅勇卒,乃国之要务也”

    “如今朝中多有牝鸡司晨者,不明军务却将兵卒,乃败军之根也;亦有面庞忠厚者,傥荡言行却心怀叵测,实害国之本也;陛下亦须事事留意,加以甄别,勿使小人得志,良臣蒙尘也”

    “关中京兆,乃大汉龙兴之地,陛下既然至此,乃天意之,岂有复迁河雒之理?今时疫渐平,贼兵消退,正乃休养生息,造化万民之时,岂能劳民伤财,再度迁都?此等逆天之事,自是万万不可”

    嗯嗯,不错不错。

    斐潜在心中默默的给种劭点个赞。

    其实杨彪和种劭都说得不错,这也是在朝堂之上惯用的手法,利用大道理站稳自己的论调脚跟,然后用掺杂在其中的小私货来打压对手。

    对于杨彪而言,自然是带着陛下前往雒阳是最优的选择,然而对于种劭来说,回到关中长安才是他想要的,因此这两个人的各自目标,自然在根本上就已经是无法调和的了。

    正常来说,在这个时候,双方的大佬既然已经挑明了旗帜,正面开打了,那么其下的小弟自然要跳出来摇旗呐喊,为各自的老大助威,同时也是展示各自实力的时候,而作为皇帝,在这样的局面下,关注的不仅仅是双方的论点对错,还要关注双方的势力是否均衡,否则就算是对的,也要衡量一下是否对的值得

    不过么,现在的情况有些微妙。

    若是往常,定然是痛打落水狗的人不再少数,但是现在种劭、斐潜、杨彪三方诡异的成为了影响当下局面的三个角,斐潜又一直没有表态,这些小官吏们也摸不清楚斐潜这个葫芦里面卖得什么药,自然也不会贸然跳出来做个出头鸟。

    更何况现在明显是阎王打架,小鬼么就还是不要上前找死了,等等吧,分出胜负来再说

    因此其余的百官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静默。

    但是很显然,刘协并不懂这些。

    刘协年少登基,登基之前没有人教过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登基之后也没有。同样的,刘协也少有遇到这样双方各持一词,相互对立的局面。

    不管是在董卓时期,还是在王允时期,甚至在李郭之后,刘协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习惯了当一个附和的傀儡,当掌权的人物说些什么,然后他问一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然后低下自然是一片附和推崇的声音,刘协便最后说一句“准奏”便算是完事了

    之前种劭和杨彪争斗,也基本上不是在朝堂大庭广众之下,都是各自出各自的招式,然后拿到刘协这边说一声,让刘协盖个章罢了,也没有询问过刘协这样可不不可以,对不对,有没有什么意见,而现在,忽然两方对立,吧啦吧啦说了一堆,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刘协,反倒是让刘协多少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对于刘协而言,种劭是将其从李郭手里面救护出来的人,但是杨彪又是名闻天下的冠族,就连其父亲灵帝在世的时候,都极其敬重,而现在两个人的意思似乎是截然相反

    刘协看看种劭,又看了看杨彪,犹豫不决。

    场面一时间沉默下来,一种诡异的氛围在其中蔓延而开。

    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沉默,似乎周边的空气的压力就是越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会在感官里面越拉越远,明明就是近在咫尺,但是却仿佛隔了一条无形的鸿沟一般。

    刘协左看右看,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斐潜,可怜巴巴的眨着眼,似乎在向斐潜求援。

    随着刘协的目光,其余的人也一同看向了斐潜,不知不觉当中,在这一刻,众人也将斐潜放到了一个可以和种劭、杨彪相提并论,相互抗衡的地位上。

    “启禀陛下,”斐潜见状,双手一拱,身上的甲胄鳞片顿时发出一阵细碎的响声,“臣常闻,天有仁,爱人君,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陛下勤勉,见益知明,乐德补弊,诗曰‘夙夜匪解’,陛下亦如是也”

    “孔子曾曰,德不孤,必有邻。天子亦非田舍之翁,陛下上承天之所意,而下以正其所为,故而君承天以正四方,尚仁德以定万民”

    “当章而废,虽有良工不能调也:当度而颓,虽有大贤不能治也。今陛下欲得良工之器,欲获大贤之才,自当章而度之,纳言于百川,放眼于四海。天下之大,非一城一池,非一县一郡,东海波涛之彼岸,南瘴茂林之远山,西域飞沙之胡国,北疆荒漠之冰雪,头顶无垠之苍穹,脚踏广袤之厚土,皆为大汉疆域,岂有远近亲疏之别?”

    “京兆之所,汉兴之地,河洛之水,光武之域,虽有名别,实则无差,皆为汉地汉城汉民也,陛下无需为此烦虑。正所谓陛下所立之所,何处不是宣德殿,陛下休憩之地,何处不是芳林苑?陛下可自抉之”

    斐潜说完,微微笑着,看了一眼刘协,便往后退了一步,表示自己对于这个事情的态度,就是这样了。

    杨彪:“”

    种劭:“”

    其余官员:“”

    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之后,周围的众人不由得低低的相互交谈起来,不为别的,斐潜这一番话,虽然略有些拍刘协马屁的嫌疑,但是在言语当中透露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眼界,却让这些原本只是盯着朝堂上的木板青砖的大汉官吏们感到莫名的新奇。

    不过这一段不偏向种劭,也不偏向于杨彪的话,同样也表明了当下斐潜的地位。斐潜和种劭同盟告一段落,但也没有和杨彪有什么瓜葛,斐潜便是斐潜,是征西将军,是整个并北政治集团的领袖,确实是独立于种劭和杨彪之外的第三方的力量。

    在百官的议论当中,斐潜却显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