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战之后便修整一下,一是让徐晃那边派一些人手过来接收这些鲜卑俘虏,并且将自己这一方的伤兵伤马带回去救治调养,另外一个方面也要等一下人马的粮草等物质运送到这里才可以继续向阴山前进。
当然也不可能耽误太久,趁着阴山鲜卑实力大弱,趁他病要他命向来就是战争当中的不二法门,冰冷冷的没有半点温情可言,否则等到阴山鲜卑缓过气来了,难受的还不是包括斐潜在内的汉人。
马越还在为没有能够抓住独孤余欢耿耿于怀,叹息了一声,说道:“要不是中郎有令,只追杀二十里,那个什么左大将,岂能让其就这样跑了?”
张济倒是心满意足,接连干掉了两个敌方统帅将领,这个功绩怎样也跑不掉了,因此摩挲着下巴上的胡子,附和着马越的话语,说道:“奏四涅!马都尉宽些心咧,阴山不四哈莫拿哈麽……到时候,额肯定在跟马都尉后头……”
张济也是粗中有细,马越原本可以自己动手收拾鲜卑骑兵的分部,但是为了尽快的援救中军,将击杀鲜卑将领的功劳让给了张济,现在张济就表示不会再和马越抢第一个站上阴山的功劳了,自然是听得马越大喜,双目放光的说道:“那就真的承张都尉的情了!想想这回克复阴山,这场战事也就足够让我等青史留名了!想想这段时间,自从斐中郎来了并州之后,竟然犹如天翻地覆之变,说实在的,到现在有时候还以为是在梦中!”
张济回首往往在中军当中的斐潜,也是叹息了一声,点了点头,然后又凑近了一些低声说道:“马都尉,听所咧,中郎又升官咧,这哈拿下阴山,说不得就要封侯咧!到那时候泥额……哈哈,哈哈哈……”
水涨船高,斐潜的官职和权限越来越大,那么马越和张济的官位自然也就越来越高,因此马越和张济会心的一笑,也望向了中军位置,眼神当中流露出和普通兵卒对于斐潜的一样的敬佩之情,也露出了对于官位的热切……
第八一八章 天地之间的回响()
整个汉代,还没有像后世一样的压制武将。
因为唐代建立之初,就已经受到了汉代士族家族门阀的影响,所以节度使的权利不得不偏大,也就为了唐末的动乱埋下了祸根。
宋代则是吸取了唐代的节度使的教训,却又矫枉过正,先是赵老大不顾战友情,后来又是官士大夫权柄过大,贵武贱的格局也导致兵甲越来越沦为末等人物,国防也就日益衰退了。
其实每个朝代都是如此,一旦连铁血的军人都开始腐败,只顾得天天吃喝玩乐,那么就真的距离亡国不远了,唐宋明清莫不如是。
汉末三国,藩镇的苗头才刚刚兴起而已,对于斐潜这个领头之人的期盼,也正是当下所有平阳区域,甚至是大部分的并州军民所希望的。
张济喃喃的说道:“这阴山啊,不怕马都尉笑话,额还真没有听说,真想早点动身,好好的去法一法咧!”
马越点点头说道:“榆林多少还是要留一些人看守,调步卒上来接受俘虏怎么也要两三天,然后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要是路途顺利,六七天左右应该就可以抵达阴山附近了……”
张济搬着粗壮的手指头计算着,忽然说道:“要是将这些碎皮……额们不就可以快一些哈?”张济看着皮旁边的鲜卑俘虏,然后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对于鲜卑人,张济还真的没有多少好感,说起杀这些俘虏的时候语气平淡之极,似乎根本没有觉得这些俘虏依旧是一条生命,只想着杀掉了也就少了点累赘,说不定还可以早点出发。
马越摇摇头,他是一开始就跟着斐潜从北屈、平阳一点点扩大的,因此知道这些俘虏还有大用,所以说道:“杀了倒是便宜了他们了,你忘了,之前中郎说过,要让这些家伙什么来着……嗯,赎罪,对,以劳赎罪,要不然我们的道路、矿山等等苦役要谁来做?”
马越拍了拍张济的手臂,说道:“要说急,说不定中郎更急,这人吃马嚼的,多一天便是哗哗流水一样的粮草……不过都到这里了,也不差那三两天,再说马匹也要修整一下,不然真跑废了,可就调理不回来了。”
说道战马,张济就是心疼,西凉战马是有马具,但是不代表就不会受伤,这一次战斗,又有二十多匹战马受伤,只能是用矮小一些的并州马勉强替换了一下,不仅是张济等西凉兵觉得别扭,就连西凉战马也觉得别扭,见到了并州马便呲着牙,拿马蹄踹……
唉!斐中郎要是能打到武威去就好了,那边有西凉马的马场,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无马可替换。
就在此时,忽然中军位置一通战鼓声响,随之就有兵卒的一片喝彩欢呼声,马越和张济回身一看,就看见斐潜的三色旗号高高升起,在这极具特色的战旗之下,斐潜正站在了一个辎重车上,微微笑着,正向在忙碌不停的兵卒们挥手示意。
黄旭并没有着甲,只批了战袍,胳膊和腰腿上缠绕着一圈又一圈的布匹,殷红的献血仍旧渗透出来,但是黄旭就像是丝毫没有伤势在身一样,昂然站在斐潜身后,在辎重车之下,便是陌刀重甲,卓然而立,就像是殿堂下一块块基石,沉稳森然。
斐潜披着一件血红色的大氅,正在向着四周的兵卒挥手示意,虽然比不上马越或是张济等人强壮魁梧,但是不知道为何,让人看了总是觉得心安,这段时间权章北地,兵政之事都是一言而决,隐隐之间自然也有一种上个者的气质。
或远或近,不管是不是在忙碌的汉兵,都面向了斐潜,举起手中兵刃,向着斐潜欢呼!
斐潜见所有兵卒的目光都汇集到了自己身上之后,便双手举起向下按了按,兵卒的欢呼声便慢慢的小了下来。
斐潜深知,大战之后兵卒情绪必须要有一个缓解和发泄的途径,有张有弛方为武之道,要不然人体内的肾上腺素积累太多,若是不管不问,到了夜间若是发生了营啸,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
“诸位汉家的好儿郎!”斐潜见声音减小,便沉声说道。斐潜每说一句,便有身边亲卫重复一句,声音滚滚,在整个汉军营地上扩散开来……
“……在今天!在此地!我等大破鲜卑万骑!鲜卑左大将携残兵败将仓皇北逃!这一切,都是在场各位汉家好儿郎一刀一枪拼杀出来!这份荣耀,当属于在场所有的汉家儿郎!”
所有的兵卒都挺直了腰杆,目光热切神情激动的看着斐潜,看着在斐潜头上飞舞着的三色战旗。
“……然而,我们有些弟兄却没能等到这一刻……”斐潜的声音略显得低沉,却更有力度,“苍苍蒸民,谁无手足?茫茫汉家,谁无兄弟?如今便是这些手足兄弟,替我们遮挡着刀枪箭雨,用他们的生命奠定了今日的胜利!他们是铁血铮铮的汉子,他们是大汉的好儿郎!好战士!”
斐潜脱下头盔,向着天空,高声喊道:“……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地煌煌!魂兮归来,忠烈勇士!魂兮归来!汉家英灵!吾知尔等尚未远离,苍天厚土为证,且附于此旗之上,让吾等代行未了之愿,携汝一同马踏阴山!”
言毕,斐潜便深深的向战旗半跪施礼。
应该说,斐潜的这番话,如此举动动作,自然是一半为真,一半是假。在后世那么多的各种神剧熏陶之下,当下又是如此的地位,这些事情自然而然,到该落泪的时候,鼻一酸,热泪就夺眶而出。
可是此番做为,却是让周遭仰看着斐潜的汉军军将士卒,全都肃然无声。
汉代的这些人可都是没有经历过什么思想爱国教育,也不懂得什么四有五讲六美七荣八羞九连环什么的,但是一路并肩作战而来,相互之间协同合作,在战场上拼杀,劫后余生之后自然也比平常更多了一份情感,听闻斐潜的话语,几乎人人都有些潸然。
忽然一阵大风袭来,将斐潜的战旗高高吹起,在空中飞扬。狂风漫卷黄沙,穿过肃立的众人,竟然隐隐有呜咽之声,竟不知道是纯粹一个巧合,还是真有英灵在侧,正在风中狂舞,如同斐潜所说一般,向着战旗依附而去,虽死却依旧要踏上阴山!
下一刻,斐潜已经无需在做任何动作,也不用再多说什么,在场的所有汉卒都半跪而下,向着三色战旗敬拜。周遭万千男儿,顿时一股英雄豪气充满胸膛,个个目光炯炯望着三色战旗,只觉得不管这三色战旗所向何方,便是天涯海角也都携手同战!
而那些鲜卑俘虏,则是吓得魂飞魄散,几乎是个个头贴在了地上,瑟瑟发抖,连头都不稍微抬一下。
斐潜直起身来,迎向万千道投向自己的热切目光,举臂高呼:“向北,向北!三日之后,兵发阴山!只要汉家存在一日,尔等的功勋便永不磨灭!”
短暂的沉寂之后,欢呼声猛的爆发了出来,每一个汉兵都在用最大的音量在呼喊,就算是将嗓子喊裂了也在所不惜!
“向北!向北!”
“阴山!阴山!”
“中郎,万胜!汉家,万胜!”
这欢呼声,如同雷声一般,在苍茫的并州大地上轰隆隆的震荡开来,在这方天地之间不断的回响……
第八一九章 人心见人心(一)()
就在斐潜鼓舞着兵卒士气,准备向阴山进发的时候,远在南面的京兆三辅地区,已经彻彻底底的混乱了。
在李傕和郭汜带着兵马往长安而来的时候,长安城内却依旧纷纷扰扰,并没有半点大战即将到来的紧张。
弘农郡在董卓兵马洗劫过一遍之后,沿着大河一侧的许多坞堡已经被击破,许多弘农的士族逐渐的往南方的山区当中迁徙,甚至越过武关,前往豫州、荆北一带,就算是还留在弘农的人也都是小心翼翼,轻易不会往大河方向露面,唯恐遭遇到兵火。
当长安的朝廷得到了李傕和郭汜联兵袭来消息的时候,李郭的兵马已经是过了函谷关了,可是朝堂之上,依旧没有任何人对李傕和郭汜的联军加以重视,每日还是围绕着迁都的话题争论不休。
长安位于关中,原本地方就小,现在又涌入了大量的人口,董卓死后,也没有人再给这些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百姓安排生计,顿时引发了不少问题,加上物价腾沸,每一天都在长安坊口有活不下去的百姓在插标卖首,卖儿卖女,更有那冻死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以山东士族为主的朝廷官员根本就不想待在长安,所以双眼一睁,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中说不得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小小窃喜,乱吧,再乱些吧,等到乱成糜烂之局的时候,便肯定是会离开长安了……
王允也不想待在长安,但是他也不想去往东迁都。原因很简单,二袁现在声势浩大,军权在握,去了雒阳又或是再往东边的什么地方,那岂不是又变成了董卓未进京的局面,王允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取得的权柄难道再交出去?
而对于原本在长安的这些大小官员来说,想管但是又不敢管,或者说没有办法管,他们原本在董卓的掌控之下,多多少少肯定和董卓有一些联系,现在董卓倒台,这些人唯恐被牵连,恨不得天天像个乌龟一样缩在家中,哪里肯冒着风险出来担当?再说了,这些河南伊的人,山东士族的人都不管,长安的这些当地的官员敢管?非常时期要是一顶收买人心居心叵测帽子扣下来,全家老小全数到坊口走一遭?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于是,基层的人看见了但是不敢管,高层的人不愿意管当看不见,这些迁徙而来的百姓苦不堪言,一部分人冻死饿死,而那些活下的人,实在无奈之下,便向着更荒漠的西方,或者向北面再次迁徙……
李傕和郭汜一开始还小心翼翼的慢慢一点点往长安挪,要知道在长安光驻留的军队就有三四万,再加上董卓死后周边的一些投降的军队,几乎就是他们的两三倍了,这样的兵力要是真的硬碰硬的杠上,可是没有李傕和郭汜多少好果子吃,但是看着长安的反应,似乎越来越软弱,除了最开始派出了一个使者不痛不痒的斥责和命令两人就地解散之外,就没有了多少的动静,这让提心吊胆好一阵子,甚至加倍的派遣了斥候打探长安兵马的动向的李傕和郭汜,终于是喘出一口大气。
就连一向是比较谨慎的郭汜,每天拿着斥候汇总而来的长安动向的情报,也表示了一丝乐观的情绪,开始设想着究竟要怎么攻伐长安城,而不是像之前光一直在考虑万一长安兵马出击,抵抗不住了要如何撤退了……
而相对于更加乐观一些的李傕来说,已经是觉得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