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谑怯昧讲闫し熘贫傻钠ぜ凶右簿偷恕�
在斐潜的计划当中,交子只是当下经济的一种尝试,有更多的东西还暂时不适用,比如交易税。
现在还是以关税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关税对于斐潜治理来说相对比较简单,也不需要大量的官吏人手,普通关卡就可以胜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交易税太难以统计,在这个汉代,工商税务都不健全的时代,要统计一个商户的交易量,或者用什么票据等等来计算商户的贸易数量都是比较不现实的事情……
或许那一天,条件成熟了,斐潜的商业体系才能逐渐的向后世靠拢,但是在现在,暂时能将交子这一步迈出去,斐潜感觉已经是很知足了。
第七三一章 辽东的来客()
随着城门的开启,进入平阳城的百姓逐渐多了起来,街道之上也传来各种商家的叫卖声音,新开张不久的包子铺前更是围拢了不少的人。
水力磨坊提供了更精细的小麦面粉,发酵技术造就出汉代独有的松软口感,胡人也提供出相对于其他地方较为廉价的牛羊肉,因此才诞生了平阳特有的牛羊肉大包子
当然,汉代更习惯称之为肉馒头,不过据说这个所谓“包子”的叫法是护匈中郎将斐潜率先称呼出来的,因此也有不少人紧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开始称呼其为包子起来。
毕竟华夏这方面的传统还是不错的,就像到了后世,只要领导人带黑框眼镜架,那么台上台下一片都是黑框眼镜架,等到下一任换了金属眼镜框架,然后眼镜店又多了不少的生意
不过这种包子味道好,分量也足,因此很受百姓的欢迎,只要不是手头太紧,很多人都会到这里买上几个,自己吃也好,带给家人也罢,导致这里包子铺十口大锅一字排开,蒸笼的热气基本上就没有断过,一天到晚都忙个不停。
一名壮汉从倾银铺哪里刚刚走出来,就被新出笼的包子香味所吸引,不由得吞了口口水,然后就寻香而至。
“包子!热腾腾的包子!五文一个,十文三个!拿好了,小心烫嘞”包子店铺的伙计一边大声的吆喝着,一边熟练地收取着交子,然后将一个个热腾腾的包子用小木片或是草框子垫着递给了买包子的人。
包子不算便宜,但是也不算是太贵。一般人就算胃口大的,吃上两三个也就算饱了,四五个绝对就会觉得撑了,但是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就不太一样了
就比如像今天这样,来买包子的人都没有马上走,而是围在一起看热闹。
壮汉也凑进人群当中一看,只见在包子铺的旁边座椅上,两名军人对向而坐,其中一人更是壮硕,就算是坐着也接近一人高,厚厚的长条板凳似乎都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凌颉和魏都相对而坐,身边桌案之上已经堆起了七八个的蒸笼,每个蒸笼七个包子,算起来两个人至少有吃了五十多个包子,而且这个数量似乎还要增加的迹象,
凌颉看着几口就将一个包子塞进嘴里的魏都,有些迟疑的问道:“怎么样?吃吃饱没?呃,好吧伙计!再来一屉!算了再来两屉!”
凌颉自己才吃了十个,然后其他都是魏都一个人吃了。凌颉看着沾着黑醋吃得开心的魏都,一方面心疼,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有些庆幸,还好是请魏都吃肉包子,要是纯粹请他吃肉食,估计魏都他都能将凌颉自己一年的军饷吃没了
围观的壮汉看着魏都吃得欢快,不知不觉当中自己的三个包子也落到了肚子里,摸了摸肚皮琢磨了一下,又回头买了六个,用简单草框子装了提着,便望城北走去。
到了一个小院面前,壮汉仰头看看,然后就推开了院门,走了进去。
太史明正在院子里面转圈,见到壮汉连忙迎了上来,说道:“表哥啊,你这一大早的要出去也不说一声”
壮汉哈哈一笑,说道:“怎么了?还怕我走丢不成?看,这是嗯,刚出炉的包子!”
兄弟两人在院子当中坐下,各自拿了一个包子开始吃起来。
太史明咬了两口,然后转向道:“表哥,昨天都是你一直在问我如何如何这几年,你去了辽东,过得怎样啊”
壮汉拿着包子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也就那样,不好不坏”
还没等壮汉继续说些什么,忽然在院子之外传来了一阵马蹄声音,一名兵卒在院外高声喊道:“护匈中郎至,太史从事请速速迎接!”
“啊,中郎竟然来了”太史明有些意外,连忙打开院门相迎。
“哈哈,子鉴免礼!”斐潜骑马而来,到了太史明面前翻身下马,然后一手将太史明搀扶起来,“听闻子鉴之兄来访,故而前来拜会,打搅之处,还望子鉴见谅。”
斐潜当时一听汇报说太史明有一个兄长进了平阳城,头一个反应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太史慈来了,半夜三更跑过去的话也未免有些太那个了些,因此好不容易忍到了天明,便带着护卫来了
太史明请斐潜进了院子,太史明的表兄也上前晋见,长揖道:“蓟城军侯,太史慈,太史子义参见将军!”
哈!
果真是太史慈!
斐潜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连忙上前扶起了太史慈,上下打量了一番,真是好一个壮汉!
太史慈鹅蛋脸,卧蚕眉,高鼻梁,两鬓和下颌上已经蓄了大概接近十厘米的长须,身形壮硕,尤其是两条手臂十分粗壮,比起常人来整整大了一圈还要更多
嗯,不过太史慈怎么是蓟城军侯?
蓟城,不是公孙瓒的属地么?
“子义现属公孙将军旗下?”待三人坐定之后,斐潜便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这个问题好麻烦啊,公孙瓒这小子,有赵云也就算了,竟然还有太史慈,这个事情真是超出了斐潜的意料。
太史慈微微点点头,说道:“昔日为州郡所恶,奔走辽东,得公孙将军收留,转年因功累授军侯。”
“原来如此”斐潜点点头,然后又带了些期盼的问道,“那么子义今至平阳,莫非”
从辽东到这里也不算近啊,正常来说太史慈就算是辞官回家也是先回山东东莱才是,怎么会来到了这里?
太史慈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衡量该不该讲,转过头看了看太史明,然后似乎是下了一个决心,对着斐潜拱了拱手说道:“实不瞒中郎,某受公孙将军之命持书信与平难中郎将也”
什么?
斐潜闻言顿时心中一动,公孙瓒和黑山张燕有联系?
这是怎么回事?
那么太史慈是来黑山联络的,或者说还是来督战的?
黑山啊,究竟在现在这个局面之下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第七三二章 寒门崛起路()
每一个历史人物只要能够留下姓名,至少都有一些难得之处。
这个是斐潜的认知,或许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一点偏颇,但是还是多少有一些道理的。华夏这一片土地上生活了无数的人,绝大多数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默默的出生,默默的走过,默默的死去,就算是他的亲人,经过了两三代人之后,也就连名字都消失在家族亲人的记忆当中了……
而那些历史上的人物,为何能够被记载在汗青之上,一直留存下来?
就像是张燕。
一个黄巾贼。
一个特殊的黄巾贼。
张角三兄弟的头颅被砍下,装在匣子里,用石灰腌制,成为了大汉的战利品。
同样作为黄巾贼统领的张燕,不仅没有死,还获得了平难中郎将的封号,甚至现在发现张燕他居然和这么多的大佬都有联系……
斐潜在听了太史慈的话语之后,并没有直接追问太史慈送的信件到底是有些什么内容,因为问不出来,也不好问。
太史慈来送信,或许是公孙瓒指派,或许是太史慈他自己的要求,但是不管是那一方面的可能性,太史慈既然拐到了这里,就说明信件已经送到了……
看来公孙瓒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如果公孙越没有死,那么冀州的袁绍几乎就等于是四面受敌了!
北面公孙瓒亲自领兵南下,公孙越从汝南一带往北攻击,东面有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西面再加上黑山的张燕……
这是打算一口气将袁绍捏死的节奏啊。
“子义未返辽东,莫非亦为公孙将军之意?”斐潜看着太史慈,问道。
太史慈微微点点头,表示斐潜猜测得没有错。
原来如此。
公孙瓒和张燕勾搭上了要对付袁绍,但或许是公孙瓒又对于张燕并不是非常的放心,或许是多一个自己的人比较好沟通也便于监督,便让太史慈来黑山了。
就像是公孙瓒将赵云派到了刘备身边一样……
表面上或许说的是协助,但是实际上赵云等于是公孙瓒派出来给刘备的监军,只不过后来公孙瓒倒台得太快,然后刘备又善于笼络人心,然后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也才获得了关羽张飞等人的认可。
差不多吧,否则又如何解释张三爷怎么一听赵云投敌立刻就相信了呢?
至于太史慈……
好像后来也没有在辽东或是黑山待了多长的时间,而是回到了山东东莱,然后碰上了孔融的那摊子事情,然后又返回去找了刘备。
这么一来也就说得通了,那个时候太史慈谁都不去,既没有去找徐州牧荆州牧,也没有去找后将军袁术、曹操,也没有去找临近的其他郡县太守,而是直愣愣的去找到了还不算是非常闻名的刘备,而刘备也立刻二话不说就派领兵去解救孔融了,这其中估计也有在辽东的这一段香火情在内。
“子义,若此间事了,可愿来平阳?”斐潜前前后后思索了一下之后,便单刀直入的向太史慈发出了邀请。
对待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
太史慈从山东走到了辽东,又从辽东返回了山东,最后流浪到了江东,在这其中,其家族并不是豪族固然有一定的因素,但是在其中也未必没有太史慈个人的意愿。
更何况如果不是带着来看一看的想法,太史慈也未必会从黑山那边绕过来到了平阳,再加上太史明如果按照辈分来说,还算是斐潜自己的师侄,既然太史明能再此获得了任用,那么就说明了斐潜这一块地方对于寒门来说,并没有多么高的门槛。
太史慈显然是对于斐潜的直接有些吃惊,一时之间竟然呆住了,并没有立刻回答。
斐潜继续说道:“……汝于辽东履立军功,定然擅骑,若愿至平阳,当拜子义都尉,统领两千西凉铁骑!以子义之能,马踏阴山之时,当为封侯荫子之日。”
现在西凉铁骑新投降不久,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力的将领进行统领,而让马延兼顾着吧,那么马延的权重就太大了一些,而马越能力上还稍微不足,并不能完全发挥出西凉骑兵的实力,况且并州骑兵和西凉骑兵的战法又不太相同,因此现在暂时只能让徐晃为正,张济为辅进行统领。
虽然这种配置也算是不错,但是斐潜原本是想让徐晃来统领中军的,因为徐晃的性格够沉稳,绝对是属于堂堂正正,一丝不乱的类型,所以行军打仗可能会徐晃他可能会打败仗,但是绝对不会出现那种血本无归的大败。
而骑兵又是那种需要能在战场当中抓住转瞬即逝那种机会的将领进行配合才能发挥出百分之一百二甚至是百分之两百的威力,徐晃统领骑兵固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恐怕会稍微显得沉稳一些,和骑兵那种出刃就必须见血的锋锐之气略有些冲突。
斐潜的话语确实是出乎太史慈的意料,但是又让太史慈怦然心动。在辽东,公孙将军虽然也是豪迈,对待兵卒赏赐也不吝啬,但是毕竟公孙家族比较庞大,许多高层的位置都是公孙氏的,像太史慈这样的外来户,自然是没有多少的上升空间。
而在整个的豫州,徐州甚至是荆州、扬州,当地的士族更是盘根错节……
太史慈犹豫再三,然后说道:“中郎言下之意,公孙将军……”
这次轮到斐潜一愣,没想到太史慈这么敏锐的察觉到了斐潜的言下之意。是的,如果公孙瓒能够打败了袁绍,势必能够统一河北,那么自然是有实力可以问鼎中原了,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形会是包括河北在内的整个中原士族世家愿意看到的么?
冀州、豫州、兖州、青州等等地区,愿意接受公孙家族的统领么?
所以结果就很明显了,其实这一场战役,不是公孙瓒和袁绍的战斗,而是新兴起的寒门家族挑战整个中原士族的战斗……
不过这些,斐潜自然是不可能和太史慈明说,只是哈哈一笑,然后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