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幻羧竦牟懿僮チ艘桓稣牛略阱徽舐易帷�
曹操现在和黑山军的白绕部大战已经结束,结果自然是没有多少的悬念,同时也收降了不少的黑山军,因此也算是正式的在东郡有了人马和地皮。起初曹操还得意了一阵,但是现在看来,虽然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但是在斐潜的战绩面前,似乎就什么也算不上了。
“平定一战,天下名动……”曹操低声念叨了一句,声音小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语气当中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明的味道。
正在这个时候,厅外的卫兵禀报,卫觊和戏志才来了。
卫觊走在前面,脚步甚急,似乎就连和戏志才的距离稍微近一些,都有些受不了一样,率先进了大厅,和曹操见过礼,到了一旁坐下。
戏志才还是那一副懒散的模样,衣服褶皱就不说了,那歪歪的头冠之下发丝散乱,就像是多日睡觉都未曾取下头冠直接睡了一般,实在是不修边幅到了极点。
曹操一笑,不以为意,欲将桌案上的邸报给二人看看,拿了起来,想了想,便先递给了卫觊,然后冲着戏志才又笑了笑。
戏志才收到了曹操的小表情,便在乱发之下挑了挑眉毛,表示无需在意。
卫觊却根本没有注意到曹操和戏志才之间的表情上的交流,因为他的心神全部被邸报上的文字所吸引了,尤其是在看到杨彪的那段话之后,更是心情激荡,竟然忍不住手有些颤抖,只能是接着干咳了两声来稍作掩饰,然后将邸报让一旁的使者拿给戏志才。
当年之事,若不是杨氏在背后信誓旦旦的做保,卫觊也不会忽然之间有更大的野心,但是现在没想到杨氏居然风头一转,又像斐潜买好起来,这对于卫觊来说,不亚于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讽刺。
戏志才微微的瞄了一眼卫觊,然后就收回了目光,看着邸报,上下扫了几眼,便呵呵一笑,然后将邸报又还给了曹操。
“二位观此事如何?”曹操说道。
卫觊已经悄悄的深呼吸了几下,情绪也平缓下来,说道:“鲜卑新败,今年之内必无再来,而鲜卑所遗马匹……”
戏志才也点点头,说道:“袁车骑与乌桓交好,无他,欲获战马尔。现曹公既与斐中郎有旧,何不遣人加以联络,若是可获千匹战马,当为一大助力也。”
其实不仅仅是袁绍,就连袁术都和一些北方的少数民族眉来眼去,为的不是那一口腥膻的羊肉味,而是在少数民族手中的那些战马,要不然这些平日里眼睛都长在天上的人,怎么会和胡人有说有笑?
胡人有战马,汉人有钢铁,但是相互之间都是提防得很,互市的时候胡人宁愿用牛羊换东西,都不愿意用马,而汉人这是要么上陶器,要么搞青铜的,也是基本上不给胡人铁器。
这一次斐潜和鲜卑人大战之后,怎么样也会有一些战马遗留下来,虽然说不能确定有多少,但是能搞来一些总是好的,毕竟是师兄弟,怎么说也有些关系……
更主要的是曹操现阶段手头比较紧了,钱还是有一点,但是不怎么值钱了。东郡这里也是先是被黄巾横扫,后来又被黑山罗掠,其实已经败破得厉害,就算是坐地刮土也搞不来什么东西,更何况曹操是想在东郡作为基地的,则更是要怀柔政策修养民生,因此算下来,这个钱就有些紧巴巴的了。
又想扩充军备,又想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于是曹操在看到了邸报之后,感叹之余,就将主意打到了斐潜身上……
卫觊看到曹操投来的目光,苦笑了一下说道:“明公,此事非吾推脱,实有不便。实不相瞒,因蔡女之事,与斐中郎于河东之事,略有些争执……”
曹操“唔”了一声,对于卫觊的借口,有些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输了就是输了,有什么好掩饰的。
卫觊和斐潜在河东相争,这个事情本身就是成王败寇,双方各凭本事,既然斐潜在最后获胜了,并且现在也打赢了鲜卑,就说明斐潜自然是在一些方面上胜过了卫觊,河东卫氏现在投靠斐潜和排挤卫觊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也是世家正常不过的选择而已,若是将来斐潜不慎败落,卫觊自然又可以再回河东……
不过既然卫觊放不下这个心结,曹操也不好勉强,免得将事情搞砸了更不好。
因此曹操就转向了戏志才。
戏志才哈哈一笑,说道:“既然曹公有此意,在下便走上一趟,尽力而为吧……”
第六三二章 恩师至()
於扶罗盼星星盼月亮的蔡邕蔡中郎,终于是在河东士族的夹道欢迎之下,抵达了平阳县城。
下车伊始,蔡老头子或许是坐着蒲车太久了,或许这一段时间应酬实在是太多了,压根就不想在驿馆中待着,而是直接要求去桃山看看。
因此,斐潜就陪着蔡老头子一起再次到了桃山。贾衢、徐庶、杜远、令狐邵等等人毕恭毕敬的跟在蔡邕和斐潜身后。
斐潜略有些担心,生怕蔡老头子看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然后有什么不爽的地方,虽然说蔡邕作为饱学之士敦厚长者多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但是俗话说老小孩,蔡邕师傅年龄也大了,这个谁也不能保障他永远不会闹点情绪。
蔡邕抬眼看了看山下门牌之上的“衢门”二字,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便慢慢的一级一级的拾阶而上。
走到了台阶在山势的拐角之处,在石阶外立着一个侧面被磨平的大石,石面之上刻着“有道”二字。
蔡邕的脚步略停顿了一下,立在石头之前,捋了捋胡子,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便继续往前而行。
待到了学宫之前,看见学宫那六根柱子的大殿,蔡邕的眼睛就亮了一下,上下巡视了一番之后,忽然转过头问斐潜:“子渊,学宫名匾何在?”
其实斐潜原本想恶趣味的就叫“那个学宫”,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收回了这个比较不靠谱的想法,毕竟还是在汉代,未必有人会有多少娱乐精神。
“还请师傅命名。”斐潜拱手说道。
“哦?”蔡邕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斐潜,说道,“竟未名之?吾以为汝已名矣。”或许是离了京都功名利禄场,蔡邕也多了几分随意,顺嘴就打趣了斐潜一句……
斐潜反正脸皮也厚,丝毫不以为意,呵呵一笑。
蔡邕仰着头,看着在阳光之下桃山山腰上的崭新的学宫,缓缓的说道:“既寻‘衢门’而‘有道’……不若称其为‘守山’……”
“守山?”蔡邕的话音刚落,包括斐潜在内的其他人都喃喃的重复了一下。
蔡邕笑眯眯的将胡子轻轻的抚了两下,显然有点小得意,然后也不解释,便看着众人的反应。
“身之所至,心乡所向。‘守山’一词,明学之志也。”徐庶在一旁,拱手说道。
“巍峨高山,仰止从之,学道景行,行止趋之。蔡公‘守山’二字,尽显求学之意。”贾衢也补充说道。
蔡邕点点头,然后却看了一眼斐潜。
斐潜转动了两下眼珠,却默然以对,只是点头,交待令狐邵去做学宫的牌匾。
一行人继续前行,看了大殿,讲堂,藏书楼,明律堂等等之后,便来到了后院,顺着小径往后,转过了小池塘,再穿过一小片的桃树林,一座精致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红砖青瓦,一角飞檐在围墙上露了出来。
斐潜在前引导,领着蔡邕进了小院。
蔡邕抬起头,看着不大的院子却分三进,厅堂院落,书房阁楼一应俱全,虽然小了一些,房间也没有那么的多,但是在整体的布局和方位上,却和蔡邕在雒阳之时的蔡府差别不大,甚至就连原来蔡府的藏书楼,在此也有一个缩小一些的版本……
没办法,桃山的地方就那么大,能将这一块区域专门按照斐潜印象当中布局进行修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蔡邕左看看,右看看,有些花白的胡须不由得颤抖起来,似乎连声音都一起颤抖着:“子渊……有心了……”
就算是一个老物件,在陪伴着自己度过漫长岁月之后,都会多少有点惦记和情感。蔡邕在雒阳的府邸其实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现在虽然说眼前的这一个小院子无论是从规格还是从大小,都比不上原来的蔡府,但是毕竟位置相似,布局相同……
“好!好!”蔡邕有些激动,转身大声的说道,“今天老夫就于此,宴请各位了!还请各位赏光!”蔡老头子直接反客为主,表示自己从现在开始就住这里了。
至于於扶罗?
过几天再说吧,反正要求其沐浴斋戒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呵呵,於扶罗既然都等了那么长时间了,再多等两天也不算是什么多大的事,众人便选择性的遗忘了其实蔡邕来这里还有册封南匈奴单于的任务,齐声的附和起来,还有的说要给蔡公准备些乔迁礼物的,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蔡邕笑着,便向后招招手,唤来了随身跟着的侍从,让其去办理一些相关的事项,然后背着手,慢慢的,有些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小院,顺着走廊往后走去。
这一次,除了斐潜之外的其他人,都识趣的待在了外院。
如果蔡邕没有来,这个小院没人住,那么往内院走走也是无妨,但是既然蔡邕表示他很满意这里,要在这里居住,那么这里就等于是蔡公的居所了,在礼仪上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了。
蔡邕在前走着,忽然说道:“方才学宫之名,汝意如何?”
“师傅明鉴,学生佩服。”斐潜低着头说道。
蔡邕脚步停了下来,站在后院的小亭之前,仰头看着六角小亭:“衢门,有道,守山,呵呵……大殿不妨称之为明伦吧……”
“……”斐潜点点头,说道,“……也好……”
蔡邕似笑非笑,重复的说道:“也好?”
“……学生原来想用‘文承’二字……”斐潜说道。
蔡邕琢磨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言可嘉其善,亦可毁其誉,‘衢门’、‘有道’引而不发,恰到好处,‘文承’太过了些。”
斐潜默然良久,拱手谢过,表示自己明白了。毕竟还是蔡邕师傅,自己隐藏在“衢门”和“有道”里面的含义居然被破的一干二净,不仅如此,而且还加上了“守山”、“明伦”,这样一来,基本上就算是齐全了,不仅如此,蔡邕还用这样的做法表明了他对于斐潜的布置出的支持的态度,这也算是斐潜的意外之喜了。
不过,在蔡邕看到斐潜基本上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之后,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信,说道:“此乃谏议大夫所托之信……”
谏议大夫?
不就是斐敏么?
他给我写信做些什么?
第六三三章 恶客来()
斐潜看完了信件,眉头不由得一皱。信件里面除了一些寒暄之词,还提及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弘农杨氏似乎准备让杨瓒出任并州刺史!
这个消息对于斐潜来说,不亚于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杨瓒,字子进,现任尚书,若是其出任并州刺史,不管是从年龄还是资历上来讲,都没有什么问题。
最先王允密谋刺杀董卓的时候,最先找的并不是吕布,而是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然而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的行为很快就遭受到了董卓的怀疑,然后就随便找了一个天灾的由头罢免了黄琬和郑公业。
王允见情况不对,为了保证有一定的军队上的控制权,便向董卓建议推举羌校尉杨瓒代替皇甫嵩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并且还企图让执金吾士孙瑞出任南阳太守。
董卓一开始的时候是同意了,但是士孙瑞在准备离京的一些行为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董卓的怀疑,因此最后董卓又反悔了,将士孙瑞留在都城。
王允屋内,便只能是建议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动用自己在尚书台的权限,以参与协助处理政事的名义擢升杨瓒为尚书。
随着董卓的死亡,王允独占了政权,而作为一开始就参与进来的黄琬、郑公业、士孙瑞、杨瓒等人,却连吕布都比不上,跟本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士孙瑞因此直接辞官返回了家乡……
或许是这个原因,王允似乎也有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现在弘农杨氏主动的靠拢示好,王允多半也会欣然的接受。
所以这样看来,杨瓒出任并州刺史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
或许是知道在领兵这一块不一定能干得比斐潜更好,又或是觉得鲜卑人南下胡人难缠等等的情况,所以对于直接进行指挥的军权,弘农杨氏并没有表示出要侵占的样子,但是对于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