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氏也送来了一些丫鬟侍女,还有些粗使婆姨,斐潜看着年龄大的,尚未婚配的,也都让贾衢安排许配了了事,只是留下这几个年轻小些的……
不是斐潜好萝莉,只是这几个大的也就十来岁,小的才七八岁的样子,若是分出去,那些汉代土著们,真的会妥妥的闹出人命来的。
哎呀……
荆襄那边还有一头萝莉哪……
对了,实在不行从荆襄那边再搞点工匠来?
老泰山那院子里,啧啧,似乎藏着不少的大工匠啊……
可是现在不怎么好回去,暂时还离不开啊!
斐潜正在自个儿琢磨的时候,忽然一个亲兵来到了堂下,禀报道:“崔从事已至城外五里!”
崔厚到了?
好好!
大厅内的三人都有些喜形于色……
现在这个阶段,不管是谁,只要是个文职,都能分担出去不少工作啊!一下子从33%减轻到了25%,不对,斐潜是偶尔回来,其实大部分还是贾衢和卫留两个人做事,所以多来一个人都是大幅度的减轻工作量啊……
开心啊。
因此三个人都是笑呵呵的前去城门处迎接了。
结果没想到除了见到了崔厚之外,还见到了另外的一个人——常怀常子顺。
斐潜愣了片刻,便想起来了,原来是当时在温县附近遇到的那名常家之人!
“常兄竟也来此?真乃不胜之喜也!”斐潜上前拱手作揖。
常怀常子顺上前几步,拜倒在地:“不敢当使君大礼!温县常怀常子顺,见过斐使君!”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就在几个月前,斐潜还只是一个略有些传闻的小人物,现在却已经变成了一地的郡守,掌握着军政大权……
一旁的崔厚也上前行礼。
斐潜笑着将两人搀扶起来,便邀请着二人一同前往府衙。
平阳县城最先整理修葺出来的就是斐潜现在所住的平阳府衙。
这个没有办法,汉代等级还是很森严的,斐潜的地方不先整理好,估计其他的人谁也不敢擅自整理房屋,因此斐潜就干脆叫人在府衙之内多整理了几间房屋出来,让贾衢、卫留、马越等一起居住。
反正现在没有什么家眷,而且这几个多半也会在后期,平阳城整理完毕之后慢慢的搬迁出去。
可以说现在平阳城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这也是斐潜调崔厚来平阳的原因之一。
等到众人在府衙大厅内就坐,才刚刚让侍女端上新煮好的茶汤,也都没有喝几口,就听见府衙之外长长的急报声传来!
斐潜站了起来,只见一个兵卒大步流星飞奔而至,跪倒在堂前,双手奉上了一根长节,口中宣称:“报!天使已到城外三十里!请使君速迎!”
斐潜连忙快步向前,接过了这一根节杖,上下打量了一下,竹柄光滑,长约两米不到,用牦牛尾做了三层的节旄,不管是从形状还是规格上来看,都确实是作为使者的节杖!
天使竟至此?
(本书只在起|点有授权,其他网站的书评区要么是没有,要么留了作者菌也是看不到的哈……昨天随便去一个什么盗版的网站毛一眼,发现居然可以自动屏蔽起#点这两个字了……起@点干不了的事情,盗版网站给做了……关闭网页的时候居然还提示还有两个下载未完成,询问是否要继续……)
第四七三章 不可为敌()
河东郡治所安邑。
虽然汾水河畔才刚刚经历了一场大仗,但是远在安邑的人们似乎只是在茶余饭后多了一些谈资,并没有对于生活有多么大的改变。
该吃饭的吃饭,该喝酒的喝酒,娶妻纳妾采买购房行商做买卖,一切似乎都是原来的样子,丝毫未变。
可是有些事情在悄然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西的卫府似乎一夜之间便少了好多的人;中央大街上面的商铺也不知不觉的更换了主人,甚至一些工匠铺子也似乎关闭一些……
王邑的府衙之前,往来拜访的乡绅也排满了长队,相互之间客气的拱着手,打着哈哈,刺探着口风,希望能从别人之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情报,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得到王邑对他们这种投诚行为的肯定。
在王邑府衙后院,是王邑最喜欢的便是在此。
长方形的天井之内,两三盆的黄棠、白荼,又有爬藤蜿蜒于木架子上,在正在春光之时抽发新芽,嫩绿色点点在枝头,辰时的阳光斜照,枝叶累累,光影斑斑,一张乌木小几,摆放着三个青瓷豆皿,放了些糕点和干果……
去了襄陵,几乎就是走了一朝的鬼门关,王邑待回到了安邑之后,顿时觉得不好好的享受一下人生,简直就是完全对不起自己。
王邑半倚在胡榻之上,身旁两名美婢一个揉肩一个捶腿,身体上是放松的很,但是王邑的脑袋却在不停的思索着。
府衙门外那些排队递送名刺,等候召见的小乡绅,小豪右,王邑现在根本不在乎,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和斐潜斐子渊之间能不能继续保持一种较为亲善的联系。
这个斐潜斐子渊啊,原先倒是没多大在意,现在一想,简直就是……
无法形容。
匪夷所思。
确实就是如此,原本斐潜只是一个左署中郎,其他的职位简直就是一个……
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一个笑话,但是实际上,确实都是一些虚的头衔,真的若是深究起来,都没有什么用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斐潜斐子渊居然硬生生的在北地里面撑出了一片天地!
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就在白波军大乱河东之际!
三县之地,再加一个北屈营地……
现在的王邑对于斐潜的态度其实非常的微妙和复杂,毕竟有两个县城是原属于王邑河东郡的,还有一个徐晃也是王邑率先招募的,现在全部到了斐潜的手中,说是完全没有芥蒂,那怎么可能?
然而,却恨不太起来。
或者说,不怎么敢恨了。
这一次平定白波,王邑有功,然而也有失地失兵之过,所以折中了一下,给了些金银嘉许,但是封官进爵就没有了。
这还是在王邑不敢说割让了两个县城租借给斐潜的情况下……
之前王邑还多少有一些想法,但是现在……
王邑微微的磨了磨牙。
现在看起来,斐潜已经有一些和王邑他自己平起平坐的权势了。
三县之地啊,这样的一个地域差不多就是小半个郡啦,而且北地县城和县城之间的距离比较的大,如果单纯是按照占地大小来算的话,从北屈到永安,从蒲子到平阳,这样勾勒出的区域,都差不多有原来的五原郡或是云中郡的一半了!
最关键的是,朝廷居然进斐潜为假护匈中郎将!
这才是一个年方二十的青年!
汉代,中郎将有很多,什么东西南北中郎将,典军中郎将又或是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还有像什么其他的中郎将,举不胜举。
或许论清贵来,护匈中郎将并不算什么名勋之职,但是要论及实权,护匈中郎将就几乎是一个缩小简化版的三公类别的将军……
关键的一点就是,斐潜刚好是在北地胡人的区域,虽然有多了一个“假”字,但是依照现在的局势,变假为真估计也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了。
按照汉朝的惯例,封的官职有的是实领,有的是遥授,比如后来诸葛领武乡侯,而武乡却是在魏国手中,诸葛是没有权利去那个地方享受什么特权的,所以只是一个虚衔。
但是斐潜则不同,虽说目前是假护匈中郎将,然而身处于匈奴胡地,就意味着斐潜有权利像三公类别的将军一样开府建衙!
一个能够开府建衙的中郎将!
那可是就算拿高一个级别的,比如像什么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等等的杂号将军都不会换的护匈中郎将!
或许朝廷当中还以为现在的斐潜,只是恰逢其时,实际上并没有控制多少兵卒,因此为了有更好的名义来控制南匈奴,便给了斐潜这样的一个名号。
但是王邑心里清楚,现在的斐潜不仅仅有手下的那些兵马,若是在加上与其关系似乎还算可以的南匈奴,再加上西河郡守崔钧……
简直就是横生出来的庞然大物啊!
因此,不能为敌,便只能想办法做朋友了。
况且若是自己跟斐潜结成联盟,那么就意味着河东、平阳、西河三地连成一体……
想到此处,王邑也不禁微微点了点头,就连徐晃被斐潜抢走的小小怨气也消失殆尽了,若是真的能够如此,三家郡守联起手来,别说什么不成气候的白波余孽了,就连卫氏那样的地头蛇也肯定不敢再轻举妄动!
要维持关系不是光靠嘴巴上说说,没有一些实际的东西谁会有关系?
借着这一次斐潜升职的借口,准备些贺礼,好好的稳固一下相互的联系,但是要送什么也是个问题——
兵甲当然是最好不过,但是王邑自己都缺少,白波之战后也要补充郡兵,哪里会有多余的兵刃铠甲……
粮草也是同理,至于钱财么……
说实在话,谁要是真要毫不掩饰的当着面送王邑这个玩意,就算天王老子也照样翻脸!这不是摆明是讥讽见钱眼开么!
王邑转脸看见身旁的美婢,忽然想道,斐潜如今正是年少,气血正盛,是不是可以找一两个美女服侍左右?
嗯……
一般的女子还是不好……
对了,似乎有那么一人。
不过那个还需段时间,还是先送些其他物品先做贺礼吧!
王邑寻思已定,便挥挥手将两个美婢赶走,却唤来了王象。
王象虽然姓王,但是并不是和王邑同族。王象,字羲伯,年少孤贫,为人牧羊而读书不辍,富有清名,因此王邑也就征辟了王象作为河东郡掾。
王邑前一段时间在襄陵抵御白波,在安邑这里已经是积攒了不少的事务,而且作为郡守依照汉律无重大事件也不方便离开治所,所以只能是让王象代替自己前去祝贺了……
(ps:其实每一章作者菌都有看章节说留言……再强调一下,本书三观端正……)
第四七四章 开库建衙()
斐潜摩挲着新到手的护匈中郎将的官印,似乎还有一些恍恍惚惚,虽然沉甸甸在手中真实的存在,但是内心当中似乎还有一些不太敢相信。
这就升职了?
虽然是“假”的,但是印绶节杖等物一应俱全。
跟所谓的行某事不一样,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代理,也就是只要在朝廷另外任命一个正职的护匈中郎将之前,斐潜他所有的职权范围,等级以及相关俸禄等等,都是与正牌的护匈中郎将一样。
印绶节杖啊……
汉代之时根据秩级不同,官职所对应的官印的质地、纽式均不尽相同。
第一等的自然是皇帝在用的,日常使用的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6种,称“乘舆六玺”。还有一枚就是勾画出山东士族贪婪嘴脸的“传国玉玺”。皇后的也是属于这第一等级的,也称“玺”,都是以白玉为质,螭虎为纽。
第二等级的,各刘姓王爷手中的那个,也称之为玉玺,但是其实是金质,龟为纽。
第三等级的,是太子,丞相,列侯,大将军印。均金质、龟纽。列侯印称“印”,余均称“章”。
第四等级的,秩级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印。均银质,龟纽,称“章”。郡守以及刺史、州牧多属于此等级别。
第五等级的,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均铜质,鼻纽, 4字,称“印”,印文或省“印”字。
最后一等,便是二百石以下小官印。均铜质,鼻纽,半通。
按汉百官印边长为汉制一寸,称通官印。半通为通官印之半,因称半通印,也就是小官印。
斐潜看着手里这个银质印章,有些感慨。
原先斐潜的官印就是“左署中郎”,而“行上郡守事”只是代行,也就是作为“左署中郎”职级去干上郡守的政务,,只有绶节而无正印,跟后世那种挂着总公司的某个办公室督导,下到了分公司视察或是指导工作,然后被人称为某某老总一样,其实大家都明白不是真的老总级别,只是一个敬称而已。
至于护匈中郎将别部司马倒是印绶齐全,那个和“左署中郎”之印的等级是一样的,属于铜质鼻纽,而且连字号都不能写全,只写了“护匈司马”四字……
而现在于手中的,则是“护匈中郎章”。
整个印章四四方方,在平常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