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诡三国 >

第155章

诡三国-第155章

小说: 诡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对于斐家来说,斐潜该说的已经说了,该做的也已经做了,该承诺的同样也承诺了,现在就是看看这两天斐敏如何考虑,衡量的怎样了。

    政治就是如此。

    人心不可测,人言不可信。

    再漂亮的言语也是敌不过**裸利益,只有利益的交换才是最真实的。

    斐潜现在的地位,没办法像袁府那样,只派一个太傅掾出面说两句话就可以搞定一切,他不仅要留下书简来在物质上表明和斐家是一个共同体,更是要给予斐敏关于未来利益的承诺……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

    而此时的斐潜,正在李儒偏厅之中等候。

    厅外一颗桃树已经开始开花了,粉色的花瓣娇艳的绽放着,泛出一股春天的气息,孕育着生机,每一页的花瓣都颤巍巍的在风中舞动着,尽情的展现着自己的美丽和向上的活力。

    斐潜坐在席上,思绪万千,原先他在荆襄之时,只是想着静悄悄的将蔡府的藏书运走,然后说动蔡邕师傅远离洛阳避免悲剧,但是没想到先是遇到了李儒封锁道路,因此不得不跟李儒进行交涉,获取了过所。

    接下来的函谷关的事情完全就是在斐潜的意料之外,一件一件的目不暇接,居于死地求活却破坏了山东士族的计谋安排……

    到了现在,斐潜忽然发现和自己在荆襄原先设想的完全不同,已经是深陷到了洛阳这个双方相互角力的大漩涡之中。

    如果说在酸枣、在荥阳、在汴水、在函谷等等地方,双方领兵相互厮杀,是属于血肉之上的刀枪剑戟的血腥拼搏,那么在洛阳朝堂之上,则是属于颠倒黑,软硬兼施,杀人于无形,属于唇枪舌剑的诡异战场。

    只懂得在血肉战场上拼杀获胜的人,如果不懂得这个朝堂之上的游戏规则,往往都会在唇舌之间败下阵来,更有甚者虽然在战场上叱诧风云,却在朝堂上一败涂地,身败名裂。

    在战场上,可以凭借着勇气,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来取得胜利,但是在朝堂之上,有的只有阴谋诡计,一味的仪仗蛮力,只会被人耍的团团转,好一点的成为他人的打手,差一些的连皮带骨都被人吞了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要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汉代,在这个关键时刻的转折点,所需要具备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有两项是最关键的

    战场之上的硬实力和朝堂之上的软实力。

    后世在办公室当中的那些勾心斗角,相互排挤跟这个朝堂之上真正的搏杀比较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所值得庆幸的是,斐潜现在是自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的进行了调整,而不是呆呆的只是想而不付出行动。

    见蔡邕是第一步,访斐敏是第二步,而现在拜见李儒则是第三步……

    李儒从厅外走了进来,斐潜连忙恭立见礼。

    斐潜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儒的时候,李儒还算得上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美男,身形还算健硕,但是现在宽袍大袖在微风的吹拂下,似乎让人感觉在其中就剩下了骨架,空荡荡的没有什么血肉……

    眼窝凹陷,眼眶发黑,脸色也是青白,没有什么血色,哪有丁点的中年美男的意思,分明已经成为了病入膏肓之人一样。

    简直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画风。

    李儒其实也十分疲倦,只不过是一直硬撑着而已。

    董卓在一怒之下,命令五日内就要迁都,但是毕竟整个迁都的事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牵扯极多,并且本身洛阳当中就有好多的官吏缺乏,虽然有斐潜出的临时用军中书吏代替一部分工作量的主意,可是奈何许多事项还是最终会汇集到李儒这里,需要李儒来做决定,这种无可替代性最终导致李儒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得不到休息,致使原本就疲惫不堪的李儒更加雪上加霜。

    李儒揉了揉眉间,说道:“子渊此次前来可有何事?”

    若不是之前斐潜给李儒出过一些主意,这次李儒根本就不想见斐潜。实在是太忙了,有这样的功夫都巴不得小憩一下,所以李儒根本就根本没有什么心思像之前一样,再将一些什么绕什么圈子的话,而是很直接的张口就问。

    斐潜默默的从怀中摸出了一张纸来,让一旁的侍者呈给了李儒。

    李儒有些不解的接过了纸张,看了斐潜几眼,然后慢慢的将纸张展开,一看之下,不由得一愣……(。。)

第三零零章 统筹学() 
现代生活中,要喝茶,但是水没烧,水壶茶壶茶杯没有洗,茶叶也要去大厅里面拿,怎么办?

    洗水壶、茶壶、茶杯各需要一分钟,拿茶叶需要一分钟,烧水需要十分钟,要喝茶,总共需要多少时间?

    做这个事情,大多数人不用特别说明,都能安排的很好,时间也大都不会浪费。燃? 文小说 ?? 。 r?a?n??e?n‘

    因为就算不懂的什么数学的高深理论,生活当中的经验足够支持解决这样的问题了。

    但是

    如果叫一个十岁的小孩,从来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来做这个同样的事情呢?他还会做的井然有序,不浪费时间和步骤么?

    或者更复杂一些,要让一百个人喝上茶,而烧水的炉火只有二十个,只容许二十个人同时烧水;领用水壶、茶壶、茶杯的地方只有四个,每一个人领用一套需要用时要半分钟;领用茶叶的地方只有两处,每个人领用一包茶叶需要10秒……

    然后当第一百个人喝到茶的时候,总共需要用时多少?

    迁都的事情就好比将这个一百个人喝茶的事件放大一万倍……

    皇室、百官、军队、百姓,每一种人都不同,牵扯的物资也不一样,况且数量也是庞大无比,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率的进行安排整个的流程,让每个层级的人员在进行迁徙的时候能够最大的获取应有的资源,充分的利用时间,使得全部的环节都能够完全的运转起来?

    这就牵扯到了组织行为学和基础统筹学……

    听起来似乎很高深,但是实际上就是数学理论的高级运用。

    斐潜在后世是公司办公室中的资深老油条,对于资源调配、人员配置等等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纯熟无比,而且公司每一次的全员启动会、年末的公司年会、表彰大会等等会议,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所有的会场布置,行程安排,车辆调度,吃饭住宿全部都要考虑周到,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都是大问题……

    所以,斐潜献上的纸张,上面的内容就是对于汉代皇室迁都的整体规划行程安排。

    从洛阳到长安大概是八百里的距离,而一般性的行军行程约为四十里到六十里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从洛阳到长安,需要走十五天左右的时间。

    斐潜也没办准确的知道汉代皇宫里面究竟有多少的宫女、太监,这些数据只有在少府调出文册之后才能统计得出来。因此斐潜只是大概的用一个约数来进行计算,反正在汉代要是真的搞出什么小数点之类的东西,反倒是让人无所适从,更加的看不懂。

    为什么普通人在搬家的时候会觉得烦躁不安,因为要统计打包的东西太多了,零碎无章,平日里面用的一些原本井井有条的东西就会像乱草一样的冒出来,让人不胜其烦。

    斐潜此时呈现给李儒的就是这样的一份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成人、物两大部分。人员篇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类人员的数目以及用度,而物品篇则是按照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进行单列,囊括了从洛阳出发到长安期间,皇室在衣物、饮食、起居、仪仗等等方面的物品……

    当然,这些项目因为纸张篇幅的限制,斐潜不可能写的很详细,只是写出了一些大概的分类出来,最关键的是占据了半张纸张篇幅的一个流程图,也叫做进度表。

    从洛阳到长安,以每一天为节点,到达的地点,所需的人员物资,还有各地配合提供的粮草等等都有注明……

    李儒越看越觉得有趣,捏着胡子,脸上终于是露出了笑容。

    这些事情他不是不懂,也并不是不会做,像皇帝迁徙的种种事项都在李儒心中装着,每一天,每一步都已经是考虑得清清楚楚,但是李儒却没办法像斐潜这样清晰的描述和表达出来,让其他人看了之后也能够明白自己要具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做好了。

    就像是一个大工匠,可以随意的将一个木头削成标准无比的一个圆盘,但是要问他这个圆周率具体是多少,这个圆盘的面积精确是几何,他肯定回答不出来……

    李儒现在就像这样的一个大工匠,在他心里什么都跟明镜一样,整体布置行程全部都在内心中有了预案,但是唯独苦于就是没有办法将这些心中的事项完全让手底下的人了解。

    所以造成了只能一个事情一个事情的交代,随后一个事情一个事情的再重新汇总到李儒这里,之后又再次在李儒心中计算盘整过,再吩咐安排人员进行下一项的事务。

    如此庞大的计算怎能不让人心力憔悴?

    如此繁琐的步骤怎能不让人痛苦不堪?

    李儒忽然才想起来,眼前的这个斐潜,不仅仅是专注于文学的蔡邕的弟子,而且也是算术上深有造诣的刘洪的弟子……

    虽然斐潜并没有写的非常详细,但是大体的意思李儒取能够看得明白,尤其是在这一张纸的后半部分所画的进度表,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窗户,让李儒看到了另外的一个方面的风景。

    原来这个事情还可以用这种模式来进行处理!

    每个事项有一个负责人,每一个负责人具体每日要完成的事项,到什么时间完成到什么程度,然后再跟什么人进行交接,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法!

    对于斐潜而言,这也是整整耗费了一日的时间,几经反复推演,才整理出来的数据,当然这也是特别针对于李儒才拿出来的东西。

    这样同一张纸,给吕布去看,就算是给他看一年,能看得懂得多少?

    所以斐潜并不担心这种方法能给董卓军增加多少战斗力,因为没有现实具体的经验,又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持,这一张纸就是鬼画符一般,就算看了也不一定能懂,更谈不上去使用了。

    这是斐潜在一路之上,冥思苦想之后,才想到的可以供给李儒,减轻其负担,但是又不会让董卓军在后期能够获得多少助力的方法。

    就算是李儒了解掌握了这种方法又能如何,要知道统筹学和组织学就算是现代也是交叉边缘学科,并不是汉代的普通人知道点算术之法就能掌握的。

    因此这就是一个筹码,就是推到了李儒面前的一个诱饵,用来换取斐潜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当然,这个诱饵非常的香甜,显然的引起了李儒的兴趣。

    不过,李儒也显然是猜测到了斐潜的想法,微微笑着,放下了纸张,问道:“子渊献此法,可是有所求?”(。。)

第三零一章 觐见() 
斐潜低着头,等待着召见,在他的身旁,站的是张辽。

    虽然现在皇帝基本上就是被董卓所软禁的状态,但是有时还是会拿出来做一做形式上的摆设,比如今天。

    斐潜现在是在北宫的宫墙之外,毕竟只是一个左署侍郎,并不能随意出入皇宫,因此也只能是在宫门之外等候。

    朝议已经是有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里面具体情况如何?

    这只是一个小的朝议,并没有要全部的朝官进行参与,顶多只有三公九卿列会,而且在当前的情况下,九卿都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蔡邕师傅也并没有来。

    自己是涉及到之前函谷关的事件,所以和张辽一起在此等候。

    斐潜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又瞄了瞄一旁张辽所穿的衣服,心中忽然不知道为何想起了粽子……

    咳咳……

    汉代的朝服颜色并不是一种,而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定,定为五色,分别是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在汉代服饰上,虽然渐渐有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的雏形,但是还没有到后世那么的变态细化到每一寸布料每一个图案每一件饰品,所以虽然可能官职大小不同,但是朝服的款式大体上相似,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照、朱履,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太大的差别。

    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襜褕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所以有时候会不小心露出什么不该露出的东西来,所以在正式的场合是必须穿着曲裾禅衣的,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