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1768年:大恐慌 >

第17章

1768年:大恐慌-第17章

小说: 1768年:大恐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捕头把翠花娘说的这些话补充好,这时候翠花的哥哥进屋把包袱取出来,告诉蒋捕头除了第一天看过以外,他和他妈谁也没在动过。蒋捕头把齐齐整整的包袱打开,里面一套崭新的棉衣还有几两碎银子。蒋捕头原想把这些当成证物带回衙门,路上还可以把那几两银子取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但是抬头看见老太太以后,动了悲悯之袱收起来,还说这是翠花给他们的私物,不用交给官府。

    蒋捕头打马扬鞭,心满意足地回了临城。回到县衙以后,他把去崔家庄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给贾知县汇报了一遍,故意漏掉了包袱的事。

    贾知县知道了仁掌柜在杭州遇到的跟着那个和尚在一起的妇人不是翠花以后,心里有些失落。

    他挥手把蒋捕头打发走,让他去赵记茶馆盯着,时时刻刻关注那些从江南去京城的客商有没有新的消息。

    有了贾知县的布置安排,蒋捕头每天上午都去茶馆,跟南北的客商闲聊,一呆就是一上午。蒋捕头喝茶聊天倒也不是没有收获,仁掌柜说的南方的事得到了佐证,还有人说一帮割辫子的人正坐着船顺着运河往北方赶。

    蒋捕头在茶馆打听到消息以后,每天准时回到县衙给一五一十地汇报给贾知县。贾知县听说江南的割辫子党正往北赶以后,愁眉不展,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每天坐在县衙里,跟一帮属下商量应对之策。

    属下都说这事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南方确实发生了这事,而且以前临城发生的事跟南方的很相似,不严肃对待,那群割辫子党真要在临城胡作非为的话,到时候想补救都晚了。说不定知府和巡抚大人将来还要追查他的失察之责。

    贾知县想了想也是。他赶紧吩咐蒋捕头,在码头,县衙门口,还有临城的各个街巷重新张贴布告,告示全县百姓就说凡事有不是本县的陌生人,尤其和尚、乞丐、道士这些人要小心谨慎,不要让他们靠近,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发辫。

    前几天张贴在临城大街小巷的墙上已经风吹雨淋有些斑驳的布告,又被新的布告覆盖上,先前在茶馆喝茶的临城人已经把割辫子党北上的消息传到县城的各个角落。县衙的布告重新张贴以后,这事就算坐实了,整个县城一下子变得恐慌起来。

    临城的人都唧唧咋咋地说这事,最后连读私塾的孩子也不读《三字经》、《百家姓》了。天还很早就嚷嚷着先生放学,说回去晚了会碰见辫子党割辫子,割了辫子以后,辫子党就拿着辫子做法术,那样他们就活不了。教书先生也害怕了,读书时间由一天减到半天,后来索性就干脆关门大吉,告诉孩子们等割辫子党都抓住以后再开学。

    私塾就这么关了门,孩子回到家,爹妈也不敢放他们出门。姑娘媳妇也都不敢上街了,即便是胆子大的男人出门时,腰里也揣着刀剑之类的家伙。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太阳还没落,昔日临城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就没有了人影,冷冷清清的,如同寒冷的冬夜。

第18章 祸临() 
天越来越冷,北风越来越大,整个临城县城里死气沉沉的。

    老赵的生意也不大好做了,临城的城门关得早,开得晚,每天清早他赶着驴车去城外运水,他都要在城门下的寒风中苦熬一个多时辰,守城门的绿营兵打着哈欠,揉着眼睛走出城门口打开城门。

    到茶馆里喝茶的人越来越少,后来连蒋捕头也不来了。群芳楼的大茶壶和鸿运楼的跑堂的每天还是很准时,他们那里的生意也不好做。两个人懒散地到了这里以后,胡乱闲扯些割辫子党的事,到茶馆喝茶的人少了,两个人枯坐一番以后,也是早早就散了。

    这天中午,茶馆里空荡荡地没有一个客人。临近吃午饭的时候,老赵正在柜台后面枯坐着,这时候从门外面进来两个和尚。老赵看见两个和尚进了门,赶紧站了起来,他看这两个和尚面生,不是性海寺的僧人。他刚想要上去打招呼,忽然想起来县衙张贴的那些告示。老赵本来想招呼他老婆把这两个和尚打发走,可是两个和尚已经一前一后地进了门。

    老赵为了实诚,平素也很少板起脸拒绝人,他只得脸上挤出几分笑意,硬着头皮,很不情愿地迎了上去。

    进来的两个和尚一老一少。老和尚差不多五十岁上下的样子,四方脸,头大如斗,淡青的秃脑袋就跟去了蛋壳的卤蛋差不多,脑门子正上方点着香疤。老和尚进门后就两腿立正,双手合上,躬身施礼,嘴里喊了两声:“阿弥陀佛”。瞧着倒是非常专业。

    年轻点的和尚就差些,二十多岁,长得尖耳猴腮,眼珠子滴溜乱转,左顾右盼地显得不安分。

    两个和尚都穿着破旧的僧袍,脏兮兮的僧袍上补丁摞着补丁,有黄的有蓝的。他们两个身后还各自背着一个破包袱,手里都端着大号的古铜化缘钵。

    瞅着两个和尚象是好久没有化到缘了,一脸的菜色,站在门口,经秋风一吹,瑟瑟发抖。老和尚进了门以后,走到离老赵两步远的地方,弯腰把要饭的钵放到地上,然后双手合十,可怜巴巴地说:“施主打扰了,我们是过路的僧人,路过此地,想乞点素食,请施主广结佛缘,造福积德,阿弥陀佛。”

    老赵本想先看看这两个和尚的度牒,县衙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有登门化缘的和尚一定先看看度牒,如果没有度牒的,视同乞丐,一律赶出临城。

    老赵看着两个人怪可怜,招呼和尚坐下,盘算着等和尚吃完饭先看度牒。他一边给两个人倒茶,一边喊着里屋的老婆给两位师傅弄点斋饭。

    老赵的老婆正好炖的白菜豆腐,昨天从运河里还打上来两条鲤鱼,也快炖好了,坐在外面就能闻到鱼香味。老赵老婆在厨房里忙活,腾不出来手。老赵看两个和尚饿得厉害,他让老和尚自己在外面喝茶,然后端起老和尚的饭钵,领着年轻点的和尚进了厨房。

    炖好白菜豆腐盛在粗瓷盆子里,热腾腾地正冒着热气。老赵把老和尚的钵盛满以后,转身正想再给年轻点的和尚盛饭,正好赶上老赵老婆炖的鱼也出了锅。锅盖掀起,蒸腾起白色的水气,里面炖好的鱼散发出香浓的味道,小和尚的鼻翼像狗鼻子一样忽闪了两下,眼睛盯着炖好的鱼,嘴角流出来一丝涎水。

    老赵心里有些不快,这小和尚忒不懂事理,出家人是吃素的,哪有看着大鱼大肉流口水的道理。他没好气地给小和尚混乱盛了些饭菜,然后没好气地把他打发到外面。

    看见老赵端着饭从后来出来,老和尚慌忙站起身来,一套立正,弯腰,双手合十的招牌动作谢过老赵以后,顾不得体面,坐下后,端起饭钵来,一阵风卷残云,叽里咕噜地吃完了。小和尚端着碗,似乎心有不甘,一边吃着钵里的白菜,眼睛时不时地往厨房里瞅。老赵有些讨厌他,不禁皱了皱眉头。

    他们吃完饭以后,老赵看着小和尚碍眼,打发他们离开。

    老和尚谢过老赵,带着小和尚往门外走。他们刚走到门口的时候,正好群芳楼里的大茶壶迎面走了进来。大茶壶进了屋门一样,双手卡腰,如同半截塔一样立在门口,他瞪着眼睛,不停地上下左右打量两个和尚。老和尚看见大茶壶凶巴巴的眼神,有些发憷,朝着大茶壶施了礼,然后带着小和尚从大茶壶身边挤过,出了赵记茶馆的店门,沿着运河往北走了。

    “老赵,你刚才听出来没有,这两个和尚说话是不是南方口音?那个老的老奸巨猾看不出什么毛病,你没看见那个小和尚没有?眼睛贼溜溜的,一瞅就不是好东西。”

    经大茶壶一提醒,老赵想起来还没看两个和尚的度牒,他站在原地有点不知所措。大茶壶说:“别闲着了,快跟着我看看去。如果这两个秃驴是辫子党的话,咱就把他们抓起来,然后送县衙去了。那布告上不是说了吗,抓到有赏钱。老赵,咱俩就发达了。”

    老赵心里也犯嘀咕,他对县衙的赏钱倒没有胃口,他担心这两个人如果真是剪辫子党,他就麻烦了,贾知县不会轻饶了他。以后这县城也没有人敢再到他的茶馆来喝茶,这里招待过割辫子党,有邪气,谁还再敢来,除非不要命了。

    老赵回头给他老婆说看好店面,然后跟着大茶壶追了出去。

    两个人悄悄地从茶馆里跟了出来。他们看见两个和尚走走停停,不时袋凑到一起嘀嘀咕咕的。

    两个和尚走到鸿运楼的时候停了下来,左顾右盼。私塾停了课,鸿运楼崔掌柜的小儿子无处可去,正跟同样没去上学的小孩在门口玩耍,追来刚去,你来我往,个个满头大汗。

    大茶壶和老赵远远看见崔掌柜的儿子看见两个和尚以后,停了下来,一步一步地走到两个和尚跟前,怔怔地站在那里,其余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停了下来,走过去,也都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看见那个年轻的和尚走到崔掌柜的儿子跟前,伸出手在那头上摸了一下。崔掌柜的儿子扭头就跑,那群孩子也跟着跑掉了。两个和尚站在原地冲着他们跑掉的背影开始手舞足蹈。

    大茶壶正想跟老赵商量该怎么办,他们突然看见鸿运楼里跑出来一群人,崔掌柜手里拎着条棍子跑在最前头,一边跑一边骂。两个和尚见鸿运楼里出来这么多人,知道情形不妙,转头就跑。

    小和尚跑得快,很快把那个老和尚落在后头。老和尚身肥体重,再加上上了年纪,腿脚不利索,没跑几丈远就被崔掌柜从背后撵上。

    崔掌柜咬牙切齿地举起棍子,照着老和尚的后脑勺“咣”地就是一棍子,嘴里还嚷嚷着:“老秃驴,叫你害人……”

    小和尚顾不得老和尚,他低着头,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往前冲,一群人在后头挥舞着棍棒,吆喝着紧追不舍。

    崔掌柜的老婆也从鸿运楼里追出来,提起罗裙,踮着三寸小脚,顾不得体面,扑在倒地的和尚身上就跟母老虎一样又撕又咬,嘴里还连哭带嚎地嚷嚷:“你们这个两个挨千刀的贼和尚,到底怎么我儿子了?快点说……”

    崔掌柜远远地看见大茶壶和老赵站在街口,就大声嚷嚷着喊:“老赵,快点截住这个秃驴,他是割辫党,是叫魂的。”

    老赵行动的慢些,大茶壶走在路当中。小和尚跑到他跟前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他一边回头看一边往前跑,他猛然看见大茶壶站在他跟前。他伸手“嗖”的一声从胳膊底下的包袱里掏出把刀来,威胁大茶壶不要多管闲事,“滚开,不滚开就宰了你!”

    大茶壶装作很害怕的怂样,赶紧闪身让路。当小和尚刚想从他跟前跑过时,大茶壶突然伸出脚来绊了他的腿。小和尚一下子栽倒在地上,摔了狗啃屎,手里的刀也“哐啷”一声丢到一边。

    老赵跑过去,一下子骑在他身上,大茶壶也上来踢了他几脚,帮着老赵把他按倒在地上。小和尚嘴里骂骂咧咧的,后面的人追过来,棍棒如雨点一样砸到他身上,小和尚开始还骂,慢慢地有气无力,一点一点没有了声响。

    正好这时候蒋捕头从南边大码头带着几个人巡逻,他们看到这边出事以后,都纷纷跑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崔掌柜丢下棍子开始蹲在地上嚎啕大哭,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这两个人是割辫子的。蒋捕头吓了一跳,没想到割辫子党真来了。

    “和尚割的谁的辫子?”

    “割的我儿子的辫子。老蒋呀,我们崔家可是三代单传呀,我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个传续香火的儿子。当年为了这个孩子,我老崔每年都跑泰山上祭拜老奶奶,泰山老奶奶开恩才送给我这个乖巧可爱的孩子。没想到今天差点让这两个秃驴给祸害了。”

    崔掌柜说着说着,又抬腿朝躺在地上的小和尚使劲踢了两脚,还差点从伙计手里抢过剔骨刀,嚷嚷着要把这两个和尚开膛破肚。

    蒋捕头赶紧拦住了他。“你儿子呢?”

    有人朝远处指了指,崔掌柜的儿子正在远处活蹦乱跳的玩耍。蒋捕头再往前一看,吓了一跳,他看见那边地上还躺着一个,崔掌柜的老婆正骑在上面又撕又咬。蒋捕头赶紧派捕役过去把崔掌柜家里的拉开,不然这个娘们肯定得把这个和尚给生吃了。

    崔掌柜还蹲在地上一个劲地骂,老赵和大茶壶过去劝他,说有吴知县做主,先送到县衙关起来。蒋捕头让他找了辆架子车,象抬死猪一样把那个被打个半死的年轻和尚扔到上面。

    有个捕役把和尚身上背的包袱打开,蒋捕头看了后吓了一跳,包袱里三层外三层的,最里头抱着爬城索,夜行衣、**香,还有一个精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