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百年歌之五代 >

第44章

百年歌之五代-第44章

小说: 百年歌之五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獾恼圩樱约焊找患倘危曳⑽け:獾恼圩颖愕萘松侠础

    查还是不查?唐帝陷入了沉思之中,直到左右军中尉联袂而来,两人也是为了韦保衡一事而来

    ,他们可不是为韦保衡说好话的,他们是来给皇帝敲实主意的。

    左一句,皇帝应该秉公执法,右一句皇帝应该大义灭亲,少年皇帝被这两个老滑头给忽悠地晕头转向,在未经过仔细思考的情况下就下达了处分的决定。

    一道圣旨从宫门内传出,传旨的内侍快马加鞭地赶到了驸马府内,将这个贬斥的消息带给了毫无防范的韦保衡。

    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韦保衡,怨家告其阴事,贬保衡贺州刺史。

    从天上掉落到了地下,韦保衡还未回过神,还未做任何防范就被宦官集团给秒杀了,失落、沮丧都无法形容其此时的心情。

    韦保衡令人关闭了府门,独自一人走回了后院,院落深深,自从公主殁后,自己忙于朝局争斗一直都很少在府中,虽然命人每日打扫,但推开院门,还是一股毫无生气的荒凉气息扑面而来。

    毕竟斯人已去,繁华难竟,韦保衡看着空荡荡的院落,往昔与公主欢聚的屋内没有一丝灯火,黑黢黢的四周让人不由地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韦保衡在屋外的台阶前徘徊许久,一直过了子夜才慢慢地回到了自己的寝房之内,再见了公主殿下,此去南行,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北归,但愿芳魂一缕可以伴我一并南行,此生缘浅,努力还修来生。

    韦保衡被贬斥的消息传到了西川节度使府内,亲吏边咸、郭筹等人兴高采烈地在路岩面前痛骂韦保衡恶有恶报,但此刻,路岩没有半点愉悦之情。比起韦保衡,路岩的政治头脑要敏锐的多,先皇刚刚驾崩,新皇帝就立即拿国戚加宰相于一身的韦保衡开刀,太不寻常了,如果说是权臣震主才被罢去,那这么风驰电掣的行动也太不像是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少年所为了,那会是?

    路岩脑海里猛地蹦出了一个朦胧的身影,宦官,他们终于开始公开反击了,当年首倡倒宦的韦保衡已经在去往贺州的路上了,自己的命运将会是如何呢?路岩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

    韦保衡再贬崖州澄迈令,寻赐自尽的消息传到西川节度使府内的同时,朝廷下令路岩释去军权,改任荆南节度使,路岩看着陪伴自己许久的旧吏亲随们,无奈地摇了摇头,都走吧,各自去寻个生路去吧。

    路岩的担忧是对的,蜀道艰辛,悬空的栈道常年失修,路岩还未走出西川,新的旨意又到了,贬路岩为新州刺史。

    如果说上次任其为荆南节度使让路岩还抱有一丝幻想的话,此番贬任,使得路岩彻底绝望了。

    烟雁翻寒渚,霜乌聚古城。

    谁怜陟冈者,西楚望南荆。

    江陵,本应该是路岩调任荆南的治所,如今路岩却作为一名囚犯正被羁押在狱内。

    前几日,朝廷加急的圣旨再次到来,彻底将路岩打落入了尘埃,敕削官爵,长流儋州。

    本来潇洒倜傥的路十,如今短短数日竟然须发尽白,如同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他平静地接过了中侍递过来的毒酒,没有丝毫犹豫,一扬脖颈,一股辛辣的味道直接通过胸口,流入了胃内的,一股灼烧撕裂的感觉渐渐出现了,路岩疼地躺在地上打滚,过了许久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临死前他后悔地想着,如果刚开始不选鸩酒,选择白绫,那就好多了吧。

    唐代末年的倒宦运动,最终以两位倡导者的血泪收场了,血腥涂抹了整个帷布,从此文官势力再也没有力抗衡北司,唐懿宗临终前设计的平衡策略,也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被打了个稀巴烂。

    帝国的前途会是怎样,年轻的唐帝会将其子民带向何方,大家都拭目以待着。

    夜风微凉,唐帝在母亲的臂弯中睡着了,王皇太后正慈爱地看着睡在旁边的小猪,宫外吹来一袭凉意,皇太后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否带给帝国带来不一样的气息。

    一阵风吹过,窗前的竹影随之摇曳,如同一副泼墨山水画作,甚是令人惊艳不已。

    (本章完)

第84章 朝廷的决策() 
咸通十四年,先帝晏驾数月,新帝尚未改元,而咸通时期的宰辅大臣们却已经更换的差不多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路岩、韦保衡的贬死,其亲信、党羽尽数被流放贬斥,整个朝堂上层官员构成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真空期。

    新的唐帝在组建宰辅班子之时,面对主少国疑的局面,其刚开始考虑的便是稳定朝局,因此启用了一些老成持重的咸通旧臣,以华州刺史裴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但没想到的是五月份,这位老臣就去世了。

    没办法总得有人继续上吧,同月以虢州刺史刘瞻为刑部尚书,以刘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这位刘大人被路岩中伤外贬数年之后终于再次回到了朝堂之内,但同裴坦一样,他的年龄也是挺老了,八月,瞻归而遇疾,辛未,薨。

    又一位老大人去世了,唐帝的依仗持重旧员,平稳过渡的想法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也太邪门了,任命谁,谁就会挂掉,连带着许多老臣平时都不敢抬头多看皇帝,只怕皇帝想到自己,任命自己为同平章事。

    那就任命稍年轻些的吧,这次总不会再不停地因公殉职了吧。

    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崔彦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吏部侍郎郑畋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卢携守本官,并同平章事。

    这个三驾马车拉动着唐帝国向前走着,崔彦昭主管度支财务,郑畋主管起草批注旨令,而卢携则主抓政令落实,这三人的能力都不错,也确实让此刻的唐帝国保持了继续向前的态势,但大家却都没有发现,他们拉的这个马车有着大问题。

    大唐帝国的这个马车如今已经是朽木一般,千疮百孔了,能支撑着这辆马车没有散架的原因,是内部没有人站起来试着推它一把,使其还能保持着基本的外形姿态。

    然而这座马车上已经盛满了危险品,随时都有引爆的危险,唐帝看不到这个问题,因为他还不具备成熟处理朝政的能力,年少的唐帝只能将这些似懂非懂的奏折转付给翰林学士、门下侍郎,由他们来初步草拟应对措施,关键是这些人们看到这么多烂问题,也是很头疼啊。

    首要的是南诏的问题,这是懿宗时期留下的烂摊子。

    南诏持续进犯,安南是再也不敢去了,但西川的孱弱却让南诏再次亢奋了起来,战火燃起,双方你来我往,在大渡河两岸进行了持久的拉锯战。

    防河都知兵马使、黎州刺史黄景复倒是个将才,在几次反击后重创了进犯的南诏军队,使其狼狈逃回。

    大家本以为这次边境总能保持几个月平静了,但谁也没料到,酋龙不服气啊!

    增援!增援!大批的南诏青年们从寨子中点起,带着随身的猎弓长刀奔赴大渡河沿线,刚刚胜利的唐军还未来得及舔@舐好流血的伤口,就再次面临着抵抗强敌的重任,最要命的是还没有援军!

    光干活不给饭吃,自己这些部队们都快被打残了,西川方面还不派援军增援,太过分了!士气低落的唐军在大渡河畔无奈地守御着,内心充满了怨恨和绝望。

    在血肉飞溅中,唐军与突破大渡河防线的南诏军进行了数日艰苦卓绝地拼杀之后,最终溃败,这些唐军在绝望中死命厮杀,最后在敌我力量悬殊之下被彻底击溃了。

    乘胜追击的南诏军趁势攻陷了黎州,入邛峡关,攻雅州,逼近了CD,西川治所CD就袒露在南诏的眼前,CD城头顿时战云密布。

    求援的折子、告急的军报、附近城镇失陷的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了大明宫内,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西川是朝廷的大后方,每每朝局不稳、叛乱骤起之时,数个唐庭君王曾避难于此,靠着此地易守难攻最终翻牌反败为胜,西川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底牌和退路,如今南诏要把这条退路给切掉,那怎么能行!

    朝廷的智囊大臣们经过了慎重的商议,决定调兵遣将,铁血大唐,岂能甘受人辱。

    诏发河东、山南西道、东川兵援之,仍命天平节度使高骈诣西川制置蛮事。

    从战术上来讲,增援、派遣良将进行抵抗一点都没有错,然而从战略发展上来看,这里面有两点措施的后果对整个大唐历史走向而言却是致命的,为国者不得不慎之又慎,一着不慎,有可能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

    一个是调发河东兵西去驻防抗击南诏,河东北面就是大同军镇,大同聚集着大量的沙陀部落,而此时的李克用等人就在此地,与不远处的振武节度使李国昌遥相呼应着,河东兵力减弱,自然会让一些被压制的野心感到了舒畅复苏的可能。

    另一个失误就是调离原天平节度使高骈,名将镇守关东,看似远离边疆使得名将无所事事,但虎踞山中,足以震慑荡乱之心,史书上没有记载高骈如何治理天平军镇的,但一定是有成效的,在饥荒、灾害、徐泗而来的流寇盗匪丛生的天平地境,能一直保持着平和安宁,这就需要一定的本事。

    自从名将离去后,天平从此不太平。

    天平军,唐元和十四年分淄青节度置郓曹濮三州节度,赐号天平军,治郸州。

    这里民风彪不彪悍我不知道,但后来的唐末农民起义却是记载的很清楚,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曹州)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

    两位带头大哥都是出自高骈离去后的天平军,如果有后悔药的话,李儇肯定会要大喊来一瓶。

    另一个事情是以韩简为魏博留后。这个朝廷任命在当时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魏博军节度使韩允中过世了,让他儿子韩简继位,父死子继对于河朔三镇来说是一个已经成惯例的潜规则。朝廷此时也只不过是按照惯例走个流程,赐封而已,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韩简,人品太差劲了,他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了整个山东区域河南道等地的名副其实的搅屎棍。

    正当大家为了西面的南诏战争忙的焦头烂额之时,一个消息传到了朝廷之内,也许当值的官吏看了,但他一定没有感到事态严重,其卷腾抄录存档之后,便将其放置到了议事堂的桌案之上。

    当宰辅大臣们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没有太大惊小怪,只是责成当地政府妥善处理。

    天灾频频,水旱交集,难保没有些刁民聚众闹事,让当地政府处理处理吧。

    王仙芝的起义就这样被藐视了,虽然后世的我们每每读到这里就不由地一震,唐末农民起义此时正式拉开了大幕,一场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动荡时代,即将开始。

    求收藏,求推荐,求评论啊!

    (本章完)

第85章 西川() 
初春的长安乍暖还寒,唐帝呵了口热气,在近侍的引导下踏上了通向園丘的台阶,之前曾经多次看到父皇独自一人走上这座大台子,面容严肃地在上面喃声祈祷,自己和寿王他们那时无聊,还在下面悄悄拉扯嬉戏,又生怕被台上的父皇觉察到。

    想到这里,唐帝不由地瞥了眼台下站立不远的弟弟寿王李杰,此刻寿王的小脸儿绷得紧紧的,仿佛正对面临着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这个家伙,唐帝轻轻地摇了摇头,内心却忍不住乐了,平时滑稽的弟弟此刻比自己装的都认真啊,看来父皇晏驾之后,大家真是一下子都长大了。

    改元为乾符之后,咸通朝的一些事情渐渐都成了过往,年轻的唐帝正试图慢慢地适应和掌握朝局,至少要让自己信得过的人去替自己把持好要害位置。

    唐帝站在園丘之上,四周空荡寂寥,下面的群臣们噤声不言,阵风吹起四周的旌旗猎猎作响。

    但愿如同符瑞所现一般,王朝能够在自己的手中出现新的气象,唐帝心里默默念道,他突然扭头看了眼台下的田令孜,希望他不负朕望吧。

    此刻的田令孜已是一身紫袍,从马坊使到枢密使,最近又新擢升为神策军右军中尉,权力的急剧攀升,让田令孜有些飘飘然,此刻他正满怀希冀地看着皇帝陛下,陛下自幼与自己相伴,可以说是感情深厚,自己与唐帝名为君臣份数主仆,但感情上两个人更像是亲人。

    在尔虞我诈的十六王宅内,总有一个单薄的身体在前方努力护佑着那个孱弱的幼年,每当小普王被欺负的时候,其他王爷幸灾乐祸地嬉笑之时,总有一个人默默地擦拭着普王脸上的泪痕,蹲下身子将其背回宅中,在年少的唐帝心中,这个田令孜所给予其的爱可以说是如同父爱一般温暖和煦,虽然他不愿承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