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之五代-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会这样?这个问题估计当时朝野上下都会不由地发问,原因其实很简单,腐败!
随着邕州的迅速失陷,晚唐西南一场离奇的贪腐大案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涉案人段文楚、李蒙、李弘源。
(本章完)
第23章 邕州贪腐案()
平心而论,段文楚在这场边疆腐败案中并没有贪蠹,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从帝国利益角度出发的,但事情发展的最后走向却偏离了其原先的设计轨道。
对于后来那么严重的结果,朝廷御史们用始作俑者来弹劾这位段大人也勉强说得过去。
让我们来先翻阅一下段文楚的档案,这位段大人的身份相当特殊,那可是相当的根红苗正,忠良之后,烈士家属,而且整个唐室君臣一直都对这名烈士非常敬重。
这名烈士的名字叫段秀实,是段文楚的祖父,他跟高仙芝、郭子仪等名将都相共事过,讨伐安史之乱也出过大力,这些其实还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这位段秀实大人在朱泚叛乱之际,满朝文武怯懦不言之时,毅然奋起挺身,白首孤身,大骂国&。贼,用笏板击伤贼寇,而自己则当场壮烈殉国。
壮哉!段秀实。
面对死亡的威胁,当周围所有人都选择了忍辱屈服,却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他们拒绝诱惑,轻漠生死,始终坚守道义,不惜燃烧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与邪恶势力撞击出绚丽的火花。这些人就是烈士,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对其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因为他们是道义的殉道者,而我们更多选择的是做一个道义的旁观者。
段秀实殉国之后,朝廷给予其及家族极大的褒奖,让其配享德宗朝庙,子孙则超阶赐官。
有唐一朝,段氏的子孙都很受朝廷的照顾,段文楚就是在这样的和风细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当时南诏与大唐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双方边境还算平和,应该说当初朝廷让这位段大人远赴西南出任邕管经略使,更多地是为了让其镀镀金,将来为朝堂之内晋升捞点政治资本。
要镀金自然要搞些明显的政绩出来,邕州这地方密林峻岭,人烟稀少,税收少,地方GDP很低,没有资金投入,经济建设自然也很难搞上去,从民生方面难有政治作为。但段文楚很快发现了另一个突破点,那就是军队方面,他发现这里面很有问题。
邕管境内地广人稀,早先与南诏关系紧张的时候,为了防御南诏入侵,广、桂、容三道官军联合在此驻防,三年一替代。
这些客军在邕州驻扎,吃穿用都是朝廷拨付,不隶属邕管经略府管辖,军区也是别的地方编制。
编制不在这里,工资也不是你发,来这里纯粹帮忙,这就造成了本地官管不了本地将,久而久之,滋生出很多麻烦。
而这些客军们远离故土家人,内心对驻防是有抵触心理的,这又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要去拼命,一有个风吹草动,临阵脱逃的现象也是有的,战斗力堪忧。
基于此现状,段文楚提出了一项驻军改革,那就是我这里驻军问题以后由我自己解决,就不劳兄弟单位了。
具体方案为朝廷依然拨付以前的钱粮军衣,而邕管则用其来雇佣本地土军,用以代替三道驻军。
土军优势很大,土生土长,熟悉地形,打仗也愿意为保卫家乡效死,最重要是土军招募的成本低,因此可以招集更多的军伍,壮大防御力量。
方案报上去了,朝廷方面看了看觉得这项改革不错,看来小段下去是真用心了。其他三道方面因为免去了派兵驻勤的麻烦,也很乐意,很快朝廷就批复了意见,准。
朝廷的资金到位很快,段文楚立即开始了募兵,谁知才刚进行不久,朝廷的旨意又下来了。
段文楚调回中央另有任用,没办法,朝廷要照顾你,升职也快的无法预料。
段文楚和新来的经略使李蒙做了一番简短交接,重点嘱咐了一定要把募兵大事做好,然后心情愉悦地踏上了归京途中,他觉得至少自己为朝廷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可他哪里会想到,人心险恶呐,再好的改革如果执行者用贪婪的目光来看,那就是一条发财之道。
李蒙用自己后来的实际行动给段文楚的锦绣前程,涂抹了一个大大的涂鸦。
鉴于段文楚的初心,以及烈士家属的身份,朝廷对其的判决如下:决定对段文楚进行行政降职处理,降为邕管经略使,令其重返邕州,负责善后工作,自己惹的祸还得自己去顶缸,处理完毕后继续降职回京任威武将分司下属职员。
另一位案犯李蒙,是本案的主犯,此时已经不能将其缉拿归案了,因为就在案发前不久这个大贪官竟然因病死掉了,难道是天诛?真不知道其是命好还是命坏,总之他逃脱了人间的法律制裁。
然而其劣迹却在史书上永远难以抹去,让我们看看段文楚走后,这位李蒙大人到底是如何贪腐的。
李蒙送走了段文楚之后,照例他清点了下前任留下的府库,顿时吃了一惊,三千人的军费自然是个很大的数目,大到让人心里不由地打起了如意算盘。
李蒙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已经招募了五百人,反正南诏方面一直也没大动作,应该也不会过来骚扰邕州,要那么多兵干嘛?
于是他就向上报个虚数,已招募三千余土军,这样就省下了两千五百人的军费,这些钱来的多容易啊。
李蒙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很快其他三道驻军陆续撤离,整个邕州竟只剩下了区区五百新募的土军,防御形同虚设。
有时候人就是想不开,拼了命的赚钱,为啥,为了享受,但前提是你先得有命来享受啊。有科学的数据显示,贪官群体们的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用命换钱,也算是个高危职业。
总之,李蒙到任不久,就病逝了,可是这最后一捞,却捞出一个大坑,把其前任和继任经略使都坑惨了。
新任经略使李弘源,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竟然碰到个这么坑的前任,刚到任总要熟悉下工作环境吧,和下属官吏们搞一搞联欢酒会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要命的是还没等这哥们儿了解前任留下这么大的窟窿时候,南诏军来了。
敌方大军压境,等自己需要军队时候才知道邕州其实只有区区五百土军,而且大都已经派出城外左右江布防,此时城内根本没有可以抵御的士兵。
我想此时李弘源的心情绝对是极度抓狂的,老天,你是在玩我的吧。
城门都被攻破了,怎么办?跑吧,这个时候也顾不上什么了,李弘源与监军跑的很快,跑出城后待了好几天才回去。
等他们回去之后才发现,先前不算富裕的邕州,此时已经如同炼狱一般,南诏军队并不想占领这里,他们的掠夺和杀戮将这座边陲的小城完全摧毁了(城邑居人什不存一)。
李蒙已经死掉了,李弘源这个倒霉蛋,也只能把这口黑锅背到了自己的身上,朝廷顺势的判决如下,对其行政降职处罚,贬为建州司户,也是一撸到底,好歹建州地方不错,节哀吧。
(本章完)
第24章 岭南巨变()
邕州的残破使得安南顿时完全暴露在南诏兵锋的面前,红河沿线再无唐军的监控阻碍。
很快,南诏的军队再次无所顾忌地顺着红河南下,安南城内顿时高度紧张起来。
新继任的安南都护叫王宽,这位大哥在帝国北部盐州城与回鹖和吐蕃打过些交道,整天见惯了骑兵战马,猛地看到这么多身披异服,面目斑斓、半未开化的蛮族部落联军,有些摸不着底细。
更要命的是,南诏这次来的军队确实不少,这些人们攀高踩低,飞索攀掾、冲车撞门,迅速发起猛烈地四面围攻,城内守军虽然依托城池顽强防御,但确实因为人少而疲于应对。
搞不定,求援吧!玩了命防御的王宽经过短暂权衡之后,便决定立即发出求救的狼烟,安南告急!安南告急!
南诏这次是玩真的!在南诏一遍又一遍的进犯安南之后,朝廷此时也看出了南诏的贪婪,老虎不发威还真把我当病猫了,那就赶紧发兵吧。
这次的发兵是咸通初期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比起剿灭裘甫这种小规模地方叛乱,这次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大唐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
大风起兮云飞扬,很快许、滑、徐、汴、荆、襄、潭、鄂各处的军队陆续向南开拔,这些来自山南、河南等道的军卒,是帝国内部精锐的战士,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汇集在了前湖南观察使蔡袭的麾下。
这位蔡袭大人应该是上次朝廷讨平湖南军队叛乱后所任,史书上对其生平没有过多的介绍,但从其后来在安南的种种事迹来看,这是一位好官,一位称职的边疆大吏。
当蔡袭带领着朝廷三万援军疾行到安南交趾城不远处时,大军一路旌旗猎猎,遮天蔽日的烟尘随着行进的队伍缓缓扬起,疲惫的南诏军看到这个景象,再也不敢挑衅这些到来的唐军,他们理智地选择了撤退。
望着如潮水般退却的南诏军,抵抗许久的安南守军终于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呼声,死里逃生的激动传遍了每个人的心头。
在城池几陷的危急关头,期盼已久的援军终于到了。
蔡袭从王宽手里接下了交趾城,肩负起捍边的重任,从此安南数州的命运便在其掌握之中。
责任重于泰山,压力自然山大。
初到安南,蔡袭一面派人修浚战损的城池,一面进行积极备战,因为他知道身边的南诏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南诏远离中央,与中原隔绝于茂林峻岭深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一直都很模糊,这就对边将的策略制定,防御重点等问题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为此蔡袭指派专人负责搜罗南诏情报,这个人名叫樊绰,是蔡袭的亲信,他接受了这项任务,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樊绰的工作效率很高,他很快成立了一个情报机构,来专门搜集南诏方面的资料,不久,源源不断的情报从南诏各地汇集而来,大到南诏都城山川地理路程,小到南诏各族衣着食物及牲畜情况,经过樊绰整理之后,简直就是一本唐代时期南诏的百科全书。
也多亏了这次编撰使得我们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在已经坍塌的古老王朝基座上,瞻仰那一段早已逝去的文明风采。
与此同时,在岭南的官道上,一行人正向北而行,为首的官员看着周遭岭南的风貌,不时地从马袋中取出文笔记录几笔。周遭一片寂静,除了两旁密林中偶尔传来的鸟鸣,就只剩下这蜿蜒官道上的嗒嗒的马蹄之声。
行途之中,耕锄的农夫、走林的猎户或许遇见过这行人们,他们大都因为畏惧官威而像往常一样远远地避开,谁也不会想到随着这阵马蹄声过后不久,整个岭南道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岭南,凛冽的朔风在秦岭一带被拖住了脚步,等其到达大庾岭的梅关古道时,见到这大片大片的青翠,风顿时也变得是那么柔和、细腻。
蔡京,这个名字在宋代历史中可是家喻户晓,当年权倾一时的权臣被贬死在去往岭南的途中,不知道他是否会想起,很多年前也有一位同名的朝臣,沿着同一条官道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此刻候在延英殿外的蔡京还只是一个左庶子,因挂着制置岭南事的职位才得以受到唐帝的专门召见。延英召对,这一般是只有当朝宰辅才能受到的待遇,蔡京肃立在廊亭下,激动的搓了搓手,心中盘算着该如何得体地应对皇帝的问话。
自从邕州、安南相继被犯,大唐帝国的目光再次聚集在西南边陲,年轻的帝王对这位岭南制置使的回奏相当重视,因此夤夜开延英将其召入内殿询问。
天色微蒙,延英殿的烛火才逐次熄灭,随着宫门的缓慢打开,岭南道巨大的行政变革被最终确定了下来。
岭南道原分为五管,广、桂、邕、容、安南,一直以来皆由岭南节度使一并节制,岭南的经济政治重心在东面,因此治所设立在繁饶的广州,而西南一带多属羁糜政策,只要不叛乱,朝廷方面也不会太在意。但问题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交趾,勸州等临海州郡的财富也逐渐聚集起来,以往西南不毛之地变得开始重要起来。
和平年代,如果单纯搞经济建设,五管的区域划分还是可以的,但是随着西北部南诏政权的崛起、扩张,这片区域的势力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以前五管归广州的管理模式凸现出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