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皇纪 >

第151章

明皇纪-第151章

小说: 明皇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闲话少絮,且说漠王本人则是十分强硬的,他虽然被几经用刑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这令孙东远大感头疼,毕竟他可是想从漠王身上得到一些有用信息的,这样一来他对皇帝陛下的愧疚也就会少那么几分。

    朱厚照得知漠王的情况之后,并没有强求能从其身上得到什么有用信息,他指示孙东远多在原南镇抚司指挥使张岳身上下手,既然漠王不肯开口,那就要看其战友能否靠得住了。

    张岳可不同于漠王,他知道锦衣卫这里各种酷刑一应俱全,只怕死人在这里也会开口说话,所以当他开口说第一个字的时候,就没想着再隐瞒下去,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情况都交代了。

    随后孙东远将张岳的口供笔录递交给了皇帝陛下亲自阅览,上面涉及到了不少的秘密。

    原来李朝国主李怿初登大宝就来面见当今皇帝陛下,不单是因为厉王之事,还因为其受到东瀛的威胁,东瀛想要趁着大明皇帝陛下登基不久,不解政事之机,扰乱朱厚照的视听,使得厉王可以在南方称帝,与朱厚照一争长短,这样的话,朱厚照年纪轻轻,初登大宝就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么大明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李朝了。

    而东瀛的目的则就没那么简单了,据张岳所言,因其是锦衣卫,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因此东瀛给其上万两白银,央求他向东瀛禀报皇帝陛下动向,后来陛下出征关外与戎奴对战之时,东瀛之所以能在最为紧要的关头赶到辽东那里也是因为他们早已知晓了陛下亲征的消息,不过好在陛下吉人自有天相,那时早已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关外,去往了江南。

    由于陛下在江南之时隐姓埋名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张岳虽然贵为镇抚司指挥使,但是他却丝毫没有得知陛下的下落,也正因为此,厉王称帝与陛下一较长短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宣告破产了。

    再然后就是鞑靼的犯边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张岳的作用并不大,因为鞑靼部小王子与戎奴和女真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张岳自己也犯不着主动贴上前去,不过陛下离开京城亲征鞑靼之事倒是张岳告诉的漠王。

    由于张岳此事涉及到诸多大明机密,并不可以将其审讯结果和处置结果公之于众,所以最终皇帝陛下下旨将张岳秘密凌迟处死,并夷其九族,对于曾和漠王有瓜葛,早已被锦衣卫给监视起来的郑柄孺也被朱厚照下旨处死,因为其父右佥都御史郑士昌在孝宗之时就因贪污被诛,现在他不仅不感念皇恩浩荡,没有将其发配充军,还录其为庶吉士,反倒是对当今皇帝陛下心怀怨念,因此朱厚照也没有跟他客气,除了处死了他本人之外,朱厚照还下旨夷其三族,以绝后患!

    对于漠王本人,朱厚照既没有下旨处死他,也没有下旨放了他,只是命孙东远将其关在诏狱内,严加看管,等候有用之机。

    郑柄孺被处死本是一件没有波澜的事情,不过这却给了一个小人物登场的机会。

    郑柄孺此前曾任翰林院检讨,官职不大,事情不少,但是郑柄孺的心思不在为陛下做事上,所以其在翰林院的行事风格可想而知,那自然是得过且过之状了,此时,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严嵩看不下去了,向皇帝陛下上奏弹劾郑柄孺,不过由于当时皇帝陛下北征戎奴,再加上这两人俱是小官,严嵩所奏之事也都是小事,因此当时的内阁辅臣,现在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就将此事压了下来,只是派人教训了郑柄孺几句,同时又派人鼓励了严嵩几句,让其在翰林院继续好好工作。

    严嵩原以为此事就这样过去了,他还是继续在翰林院做他的编修,郑柄孺还是在翰林院做翰林院检讨,两人之间虽有仇视但是因为同在一个部门工作,所以还是相安无事的状态。

    但是郑柄孺被处死并且被夷灭三族之后,李东阳突然就想到了严嵩之前的那封奏折来了,于是他便亲自向皇帝陛下上奏,陈言严嵩与郑柄孺之事,朱厚照虽然知道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但是由于明史被野猪皮篡改,所以他也不敢尽信史书所载,因此他决定给严嵩一个机会,着令严嵩管理国子监,于是严嵩就此一步登天。

    严嵩的父亲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

    (本章完)

第305章 科举改革() 
弘治十八年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的严嵩,在正德二年,从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被提升为了国子监祭酒,估计严嵩的父亲也未曾想过自己儿子的仕途竟然如此的一帆风顺吧。

    不过看似严嵩是一步登天了,实际上则不然,现在正是大明科举制度改革前夕,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差临门一脚了,严嵩所就任的国子监祭酒也就只有几个月的权势,且很快就会被京师大学堂校长给取代了。

    严嵩一直以来就十分关心朝政,他对此自然也是十分明白的,但是他没办法改变这一状况,他知道当今陛下乃是英察之主,行事做事自有决断,很少受他人影响,所以严嵩心想,既然无法改变,何不顺应圣意呢?这样既能取悦皇帝陛下,又不影响自己的仕途,乃是一举两得之事。

    因此严嵩就任国子监祭酒之后,就向皇帝陛下上书,针砭时弊,言国子监与翰林院之弊,不过他做事也很有分寸,毕竟上书的内容很快就会被其他官员知晓,因此他上书所言俱是实情,绝无掺假,同时他在奏折中还言明自己将尽心尽力的做好工作,绝对会使得国子监能够引领学潮,为陛下尽心办事。

    严嵩在奏折之中虽然说的漂亮,但是朱厚照却从中看到了此人的聪明和狡诈。严嵩的奏折写的十分漂亮,把所有事情都撇的一干二净,同时既恭维了皇帝陛下的英明,又言明了自己的忠心,还表示了对科举制度改变的支持。

    随后朱厚照就接着严嵩的奏折一事,在西苑永寿宫召集了内阁诸位辅臣议事,所议论的自然就是科举改制的问题。

    之前,朱厚照命令礼部,户部联合教育部一道投入巨资支持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以及军械局、江南制造局的课题研究,并让教育部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这都是在为科举考试制度改革造势。

    而且更早之前,朱厚照就已经放出了从新改良科举的口风,他要改良的方向自然就是参考后世高考制度,取消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为儒家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主要模式。

    随着内阁辅臣的改变和主要地区布政使的变动,现在大明主政的官员中接受过新思想新教育的官员越来越多,再加上内阁辅臣中杨廷和,焦芳和王鏊三人的思想十分开阔,特别是杨廷和,现在他不仅执掌军械局,更是就任了教育部部长,因此大明的最上面的这一阶层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改变儒家对大明正统思想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这一重要条件。

    同时,江南制造局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许多文人士子也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对于之前他们所嗤之以鼻的奇巧淫技之属也不再持反对态度,相反,由于江南制造局的修路之举,使得整个江南的道路不再因阴天下雨而泥泞不堪,这样更加深了江南诸多士子对江南制造局的赞扬之情,杜勇烨自然将此事全都归功于陛下,而且他的许多举动,言必称是陛下之恩,这也使得许多江南学子对陛下所做的事情从心底里持支持态度。

    制造局学堂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这些经过制造局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对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理解之上,虽不比那些老学究,但是他们思想更为开阔,对世界的认知也更为完善,在他们的带领下,其家人和亲戚也都转向了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上来了,这也是科举制度可以发生变革的条件之一。

    再加上在今日之前,朱厚照已经命教育部部长杨廷和,教育部副部长焦芳等人在《大明日报》上长篇累赘的论证科举制度改革之后的益处,许多士子学子开始之时虽然对此持反对态度,但是当他们得知这是陛下的意思,同时也了解到科举制度改革之后,将会为许多普通寒门子弟带来希望,过去的制度,并不是对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利的,更多的是对那些官换时间子弟比较有利,而对于普通寒门子弟来说,要想进入官场做官,机会太过渺茫了,等到陛下改革了科举制度,情况将会大为不同,因此他们也都不再表示反对。

    所以,现在皇帝陛下也不会担心因为改变科举考试形式而引起多大的社会动荡了。

    之前的大明教学是分两个系统的,一个是举业,一是启蒙,这两个系统之间教科书与教学方法不一样,而现在新式教育在杨廷和、焦芳等人努力下已经改变了京师附近启蒙领域的基础教育,甚至在高等教育方面也通过京师制造学堂的形式有所渗透。

    当然,对科举制度的改变持反对态度的学子也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儒学世家,他们这辈子在官场与商场所获得的一切特权都来自于他们自身一大利器,即对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的熟稔和对那一整套教育体系的了解。

    如今,如果朝廷改了八股时文取士标准,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享受高人一等生活的最后屏障。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现在大明的领导阶层,早已做好了迎接新教育制度的准备,朱厚照也早就宣布设立了教育部这一部门,杨廷和等教育部官员所制定的各项法令也早已通过《大明日报》向外界传播了出去,现在大明的许多学子士子,虽然他们还都不敢相信陛下真的要更改流传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其实他们也都做好了迎接科举制度变革的潮流,这可是《大明日报》宣传的潜移默化之功。

    儒学因为没有《大明日报》这个影响力十分巨大传声筒,因此也就没了脊梁骨,许多顽固派除了心理埋怨或者辞官不做以外,也别无办法,他们可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一些论断公之于众,令多数学子瞻仰并追随。

    ……

    (本章完)

第306章 制度细则() 
不过,朱厚照也考虑了他们这些仍旧只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之人的感受,因而并没有直接消除八股取士,而选择主将将其淡化。

    朱厚照打算仿造后世高考模式,将科举分为文理,对于武科举在现今已经进入机械作战的大明,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

    而所谓文理科举,自然是分为文科与理科的模式,且文理两科都有数门功课,每门采取百分制。

    文科考试取士内容则分为文学、史学、时务与经济、算术、外文、地理六科,其中外文是在当今世界非汉语系中自选一门选修,按照朱厚照的要求,等到全世界都通用汉语后,这门课程就可取消,现在不过是为大明的未来培养战争与贸易所需人才才不得不设这门课程而已。

    如此以来,即便是文科取士也不再是以儒学为主,即便是儒学占据很多内容的文学中,仅仅考经学的部分也不过占据十分的分值,而八股文虽占据有三十分的分值,但要求却不再限制以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为题,要以当下热议之话题为题目,考生也可以儒墨法道诸子学说尽情发挥,其格式也不再有严格限制,评分标准只以逻辑是否严密,开题是否新颖,文采是否卓然为三要素。

    而理科取士除考格物、化学、生物三门外,也考算术、文学、外文三门,可以说文学、外文与算术乃文理都得学的主科。

    李东阳虽然对于科考制度改革并不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同时他也表示,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乃是一国之根本也,需要再三斟酌方可做出决策,切不可只为追新而置改革后果于不顾。

    朱厚照明白李东阳的担心,毕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延续上千年,从来未曾有过如此大之变革,但是朱厚照也指出,此举虽然影响颇大,但是却是利国利民之大事也,科考一日不改,朝政弊端难除,同时他又拿出了严嵩的奏折,将其上所列的国子监与翰林院的诸多弊政一一读出来给李东阳等大臣们听,最终内阁终于是统一了意见,杨廷和作为教育部部长,科考改革的总负责人,正式开始起草改革草案,并将之通过《大明日报》公之于众。

    等到新式科举改革方案一出,果真引起轩然大波!

    有愤然辍学表示此生不再举业的,也有依旧减不掉对功名的热衷而不得不一边痛骂一边从新学习新式学科的。

    内阁连同教育部一道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