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明皇纪 >

第149章

明皇纪-第149章

小说: 明皇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照并非是对程朱理学怀有偏见,他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谁都知道,如果让天下学子只学习程朱理学,只学习去做八股文的话,那大明的思想将会统一,朱厚照统治起来也更为方便,但是这样显然并不会有利于大明未来的发展,等到朱厚照百年之后,大明的发展也许还会像史书中所记载的一样,思想日益僵化,皇权日益旁落,相权和宦官权力相斗不止,大明仍将落入衰败,直至被野猪皮打败。

    (本章完)

第300章 朝会结束() 
朱厚照刚刚那一番言论,使得许多达官贵人、富商乡绅都开始尝试着去接受新式学堂了,部分思想开放的,也准备将自己的子女放到新式学堂内去学习了,毕竟皇帝陛下都已经说了,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自己再不紧跟皇帝陛下的脚步前进,今后可能就会永远的落下了。

    这样以来很快就形成了示范效应,由当朝官员所引起的示范效应,许多本来对新式学堂还怀有偏见之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后代,亲戚的子女等,送到新式学堂去学习。

    至此,时间已经接近正午了,早朝马上就要开成午朝了,好在这朝会也已经接近了尾声,朱厚照最后又发表了几句最终总结,这样开年以来最为盛大的一次朝堂议会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这次早朝虽然结束了,实际上许多事情还并未解决,首先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与巴图蒙克的和议问题了,之前朱厚照与巴图蒙克之间的和议只能算是口头约定,并未涉及到细节问题。

    现在朱厚照则要选派重臣负责对鞑靼部的和议事宜以及对鞑靼部的援助和支持等事宜。

    因两宋软弱,和议之事颇多,而到了现今大明,因有了土木堡之事,便有了宁愿皇帝被活捉也要死守京师,且再立帝王与敌军拼杀一事。

    和议对于刚烈的大明朝而言似乎就是一件难以启齿之事。

    但朱厚照并不想如此偏执,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厚照与鞑靼部的和议之举并未打破大明一直以来的骨气!

    和议只是一种权术,用之并不代表懦弱,不用也并不代表刚硬,宋虽输金帛于辽金,却依旧是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即便是对外战争也能做到常胜而少败,其败亡也非和议所造成。

    更何况朱厚照此次与鞑靼部和议,也不是似两宋之时那般丢脸,更不会似两宋之时那般耗费巨大而收获甚少,皇帝陛下此次的和议之举,乃是为了借助鞑靼部一统蒙古,使得大明朝的北方不再被北元余孽所骚扰,同时也是为了一举解决掉自大明开国以来,就存在的这些边关流患问题。

    根据此次早朝可知,大明内部实际上早已是矛盾重重,行将就木,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军队腐朽不堪,虽还不至于是流寇遍地走,鞑子入关若旅游一般四处劫掠的状况,但不得不承认大明的许多潜在危机正在慢慢的浮出水面,朱厚照要做的就是趁着危机还未完全显现出来,就先将其解决了,此即为防患于未然是也。

    不过此事着实重大,朱厚照还需要审慎考虑之后才能决定负责此事的人选,这可不是一招一招拍板子钉钉那么简单的事情。

    而且此事只是朱厚照一人之举,大臣之中知道此事的也仅仅只是禁卫军中的那一两个指挥使而已,朱厚照选择和议,所考虑的事情很多,他倒是想派几十万大军一举荡平蒙古,可只怕还没出京畿,各地援军就打了退堂鼓,或者即便是去了,整个大明的北方百姓或许又要被兵匪荼毒,到时候只怕北元余孽还没有被消灭,大明的后院就已经起火了。

    宁王朱宸濠对朱厚照所坐的皇帝之位虎视眈眈,这在后世是每一个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人都清楚的事情,尽管朱厚照对此也心知肚明,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去动宁王,毕竟藩王制度延续已久,宁王虽然心怀不轨,现在却没有表现出来,朱厚照自然也不可能先下手为强,给史册留下把柄。

    大明内部还有庞大的士绅集团和寄生虫般的宗室们依旧在把大明王朝往深渊里拖,他们不事生产,只懂得吃喝享乐,生活腐朽每日无所事事却又绝不关心大明百姓的死活,而且大明的小农经济依旧在持续破产,流民数量依旧在增加,大明的军队依旧是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

    这一切的问题都使得朱厚照不得不考虑借助和议之法来解决北元余孽的问题,因为唯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得大明内部矛盾激化。

    ………………

    禁卫军和神机营自应州回京后便进入了休整期,在没有招募新兵之前,禁卫军这段时间也不会再有其他军事任务。

    此次在宣府大同一带虽然成功击退了鞑靼骑兵,但禁卫军和神机营自身也遭受了一定损失,对于伤亡者的家属,兵部自然是给予了丰厚的抚恤,且朱厚照还命兵部对这些伤亡官兵的家庭进行登记造册,日后这些伤亡军属的子孙考学可优先录取,其家庭徭役蠲免,赋税可免三年,而伤残官兵还能直接领到兵部每月发放的补贴钱粮。

    禁卫军的官兵也没想到陛下居然能给予如此丰厚的福利,一个个都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不然此刻还是只能靠着在京城吃霸王餐过日子,临到过年时还不得不去将军家里去打短工过活。

    不过,禁卫军虽说是休整,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休假,休假还得向上面申请才行,大部分禁卫军都得待在军营里进行学习和加强训练,同时还要对此战进行深刻总结。各营军官要写报告,要进行再深造再强化,士兵们则要继续进行文化普及,尤其是要接受京师制造学堂里的那些技术人员的教育。

    谁也想不明白,陛下为何要这样做,搞得大家都要像考秀才举人一般,而在休整期里最难受的莫过于批斗大会,一些在行军作战时犯了错误的官兵或集体会被请到台上去接受大家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很多官兵最怕的就是这个,在全体战友面前承认自己干过的缺德事比杀了他们自己还难受。这一举措是张宗所负责实施的,自此之后,禁卫军官兵们在训练之时全都小心谨慎,力争不犯错误,以免到了晚上的批斗大会上被“请”上台去做“自我陈述”。

    ………………

    (本章完)

第301章 完善科研体系() 
军队需要总结实战经验教训,而负责军工生产的工程师们也得总结实战中的各类武器的实战效果。

    神机营的指挥使汪茂才现在几乎就住在军械局的火炮司里,与孙义等技术人员没日没夜的谈论如何让火炮更好的运用于进攻,如何改进火炮的稳定性机动性等问题。

    杨真永现在也成了军械局内枪械司的常客,里面的讨论更为激烈,常常传来争吵声,不过大家并非是真的动气,他们是在为如何改进枪械而进行友好而激烈的争论呢!

    尽管如此,禁卫军的官兵们,尤其是各指挥使们对新武器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对军械局也越来越认同,但是朱厚照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军械局的作用越大,其局限性也就越明显。

    说的明白点,这就是理论发现和实际应用的问题,军械局所解决的都为实际问题,都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们可以在现有的火炮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火炮炮弹可以发射的更远,火炮的炮身更灵活等,也可以通过实验使得新式火枪的射程更远稳定性更佳,但是归根结底,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只是一些改良性质的实际应用,并不具有突破性,也不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

    从改良上升到真正的技术与工程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层次,军械局到这一层面上还能勉强应对,但是其作用就已经不明显了,真正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发明与发现的问题,实际上在军械局内还没有真正进行过探讨,无论是京师制造学堂里出来的技术人才,还是孙义这种曾在江南制造局里历练过的人才,他们都只能算是实用型技术导向性人才,每天想的也都是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这对于大明的科技发展虽有帮助,但是却不会使得大明的科学产生质的飞跃。

    技术革命的源头是在基础性研究之上,因此,朱厚照在慎重考虑之后,宣布成立皇家科学院,以负责科学理论的基础性研究,由于其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地方,自然是以探究自然哲理为目的,朱厚照并未给皇家科学院下达特定的目标命其限期去完成,在朱厚照看来,皇家科学院只需要输出新的观点与知识,为科技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和想法即可。

    但是这也就造成了皇帝陛下给皇家科学院设立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并非是杨廷和所想象的只需要翰林出身,两榜进士即可进入皇家科学院工作,同时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不是仅仅依靠考试就行了,考试通过者今后进入的乃是大学堂,在大学堂内做出突出贡献的,或者是思想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经过考核之后,方能授予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并享受布政使一级的待遇!

    除了皇家科学院之外,朱厚照还宣布设立皇家工程院,设立皇家工程院的目的是为了从皇家科学院的理论基础研究中获得灵感,并进而与生产力结合,研发出各种超时代或有极大利润空间的产品。

    虽然皇家工程院院士的准入门槛稍稍降低了那么一丁点,但是其准入门槛已然很高,同时被授予皇家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也将享受布政使一级的待遇!

    这样一来,大明就形成了从皇家科学院到皇家工程院,再到军械局、江南制造局等的创新体系,也即是从基础性理论研究到实验探索再到应用研究和创新,然后到生产力转化这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了起来,只要有了完整的科学技术革新体系,就能建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的主要生产力方式,并脱离对小农经济的依赖,使得大明的发展和改革创新步入实质性阶段。

    朱厚照此举虽然得到了许多底层士子的拥戴,并且他们也都向《大明日报》投稿表示自己愿意投身于科学技术创造和科研的道路上去,但是朱厚照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到百官的拥戴。

    在文官们看来,尤其是在翰林院和国子监众人看来,皇帝陛下此举无疑是在践踏文官的官职体系,破坏儒家对学术的垄断权威。

    不过最终倒霉的乃是教育部部长杨廷和,因为现在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所同时授予的院士,只有杨廷和一人,这样一来,他自然是成了靶子了。

    某些御史甚至率先发动了对杨廷和的弹劾,这是杨廷和自入阁以来,所遭受的最大的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弹劾,那些御史们自然不敢对皇帝陛下朱厚照提出直接批评,于是杨廷和就成了替罪羊。

    不过,朱厚照并没有管这些御史对杨廷和的弹劾,所有的折子自然是留中不发。

    好在朱厚照考虑到传统地主士绅阶层过于庞大,他现在既不能也不敢就这样推翻了流传上千年的儒家体系。因此,他将那些弹劾杨廷和的一众御史中的某位名声并不算太好的御史,提为太常寺卿。这样一来,御史们的焦点立即发生了转移,他们都不再关注杨廷和和皇家科学院以及皇家工程院的事情了,全都转而去找新任太常寺卿的麻烦去了。

    除此之外,因教育部的设立和科举制度的改革之事早已步入了实质性阶段,特别是教育部整个部门的各项建制都已基本完善,作为负责科举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部门,教育部敏锐的觉察到科举制度的改革势必会对已经勤学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之流的诸多学子有些欠妥。

    为了笼络士子之心,也为了防止大明因考试制度改革而引发混乱,在批阅了教育部的奏折之后,朱厚照也让礼部尚书张升与教育部部长杨廷和一道着手准备来年的新科考事宜,并明告天下,因多灾多难之际,故亟需有志之士报效国家,再加上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事宜,故此次开科比往年多取一倍,并令各省效仿京师创办新式学堂,组建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体系。

    (本章完)

第302章 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朱厚照此举顿时在士林阶层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止步于举人秀才的中下层士子更是对朱厚照的举动感恩戴德,制造局学堂里的许多技术人员,由于早就接触到了《化学化工简明教程》《几何原理》等书籍,使得他们可以轻松通过初中考试的内容考核,直接越过小学…初中的教育阶段,步入高中的殿堂学习。

    《大明日报》对皇帝陛下此举的益处进行了全面的论证,不过上面除了有教育部部长和副部长的论证文章之外,自然也有许多对此持反对态度的文章,但是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