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第8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在主位上的赵佖显得有些愁眉苦脸,但很快他便深吸了一口气,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似的,忽然站起来道,“诸位觉得,本王该如何自处?”
高启勋没有抢着答话,而是小心观察着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
或许是武将平时在朝堂上没有话语权惯了,所以这种时候,也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发表意见。
申王的首席幕僚窦桓道,“官家看来是认可了杨怀仁带来的孩子的身份了,所以才急着要册立那个孩子为太子。
如果立储大典如期举办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确立了那个孩子的合法继承地位,那申王殿下再有什么打算,便会被认为是谋反了。
所以在下认为,必须赶在大典之前起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皇位,到时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怕朝堂上的众臣不向申王殿下俯首称臣。
至于天下的百姓,他们其实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皇帝,只要殿下登基之后广施恩德,自然能堵住百姓的幽幽之口。”
窦桓说完,有人捻须沉思,有人微微点头,却没有人开口附和。
这也不算奇怪,不少人虽然站在赵佖这一边,可要他们起事谋反,他们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总要在心里平衡一下申王造反成功的几率,然后才能做出决断。
赵佖的亲信幕僚自然是支持这个观点的,他们当年也是科举高中,东华门唱名的,只是因为没有靠山和路子,才被打发到申王府来做府官。
说是打发这个词,一点儿也不为过,赵佖因为残疾和模样的原因,没少被朝堂上的人嘲笑和嫌弃,被分配到申王府的官员,基本上就等于宣判了们仕途的死刑。
这些幕帘心里自然是憋着怨气的,后来和赵佖接触的多了,他们才发现赵佖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即便是从赵佖非常有野心这一点来看,他们也觉得赵佖此人将来很有可能会成就一番大事。
加上赵佖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也十分坚定的成了赵佖的亲信,然后给他出谋划策,也期待着将来赵佖有一天真的能成就大事,他们也跟着鸡犬升天。
而朝堂上那些官员们,也大多是赵佖和他手下的幕僚通过各种关系拉拢过来的。
尽管这些文官在朝堂上地位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实权,但他们起码能给赵佖带来很多朝堂上的消息。
面对直言不讳的窦桓,这些文官心中还是有些诧异的,今夜从一开始得到赵佖的帖子被请到申王府,他们便隐隐感到不安了。
此时窦桓毫不避讳的把起事谋反说了出来,他们便更惊诧不已了,内心里的矛盾,也是让他们一时之间不好做出选择。
站出来直接表示支持,好像不太好,万一别人不是这么想到,做了出头鸟的怕是没有好结果的。
可如果一言不发就这么愣着,似乎也不会让赵佖满意,至于直接斥责窦桓蛊惑赵佖谋反的话,是绝对没有人会说的,也许一时的正义凛然,会立即招来一刀毙命的后果。
而人数占大多数的武将,同样有些惊骇之意,其实赵佖谋反的事情,他们之前不是没想过,但真到了这一天被搬到台面上来说,他们还是有些犹豫。
他们之中,也有像高家一样的将门,也有是靠自己能力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新晋将领,当初他们和赵佖结交,也是简单的像找个靠山而已。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他们即便有人点着头,却没人直接站出来附和窦桓的话。
这些武将里地位最高的便是高启勋了,这些人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只好把目光投向了高家父子,一副以高家父子马首是瞻的姿态。
赵佖自然也明白,今天夜里因为事出突然,他才召集了这些他信任的人来府上商议。
即便以前这些人里边不少人都表达过支持赵佖继承皇位的观点,可那是没有太子之前。
眼下的情况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以前即便赵佖不能继承帝位,他们顶多也是站错了队,大不了影响仕途,却也不会引来太大的灾祸。
原本这些没有大靠山的人仕途也没有多么好的前景,所以这一点他们是不怎么在意的。
可现在即将有太子了,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
赵佖若是起事,那便是诛九族的大罪,他们如果跟着赵佖起事,成功了自然可以一朝升仙,可若是万一失败了,那丢的可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了,连带一家老小都赔了进去,放在谁身上,也不得不考虑仔细。
赵佖见局面有些尴尬,便看向了高启勋,他相信高启勋会帮助他说服众人。
第1812章:申王府密会(中)()
高启勋显得非常镇定,他微微笑着颔首给赵佖使了个眼色,好像表示请他放心的意思。
接着他站起来,冲着在场的众人行了一个四方揖,这才十分轻松的说道,“诸位,请听老夫一言。
老夫觉得诸位现在都在犹犹豫豫,是因为杨怀仁送进宫一个孩子,并说这个孩子便是当年皇帝陛下和废后孟氏的儿子。
今天姓杨的把孩子送进宫去,下午便传出来陛下着急要册立这个孩子为太子的消息。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便开始犹豫了,不知诸位觉得,老夫说的对是不对?”
高启勋在在场的人之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一是他是侯爷的身份,高家祖上还是一位王爷,二是因为高启勋在军中的威望,而且他的长子高士迁如今也是禁军中的实权将领。
高启勋一言便说到了众人的心里,确实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份已经被赵煦认定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变的犹豫了。
众人微微点着头表示认可高侯爷的说法,脸上却十分期待高启勋接下来会说什么。
高启勋朗声道,“老夫可以告诉大家,诸位被杨怀仁蒙骗了!”
众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一个将领问道,“高侯爷,您的意思,是说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龙种,而是杨怀仁……”
说到这里,那将军忽然哑然,他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便不敢说下去了。
众人很快便明白了那将军没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也发觉事情的可怕之处了。
赵佖很满意,在他心里,本来就想借着孩子的身份来说事,将来要起事,也必须有个合理的理由才是,孩子的身份,便是他可以抓住的最大的把柄了。
高启勋接着道,“诸位不用怕,听老夫给你们分析分析。当年孟皇后身怀六甲,若是她肚子里是一对双棒儿,相信太医院的太医不会瞧不出来。
可并没有任何一位太医提起过此事,也就是说,孟皇后肚子里只有一个孩子。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孟皇后诞下了一个女娃娃,也就是福庆公主,只可惜这位公主自生下来便身体不好,没过周岁便夭折了。”
有一个文官疑惑道,“下官听闻的故事里,杨怀仁说当时孟皇后知道了刘皇后要暗中加害他的孩儿,便命一个老太监把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带出了宫。
之后老太监又寻了一户刚刚生孩子的人家,把人家的女儿偷走带回了宫中。”
高启勋忽然鄙夷地大笑道,“你们也真信?如此离奇的故事,也就姓杨的小子能编撰出来了,大家仔细想想,一个老太监,能自由出入皇宫?
就算这个老太监身怀武艺,可老夫听说那个太监是个独腿的,哼哼,难不成少了一条腿的太监还能飞不成?
你们当殿前侍卫都是吃素的吗?别说是一个活人,就是一只鸟,飞出宫又飞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众人想想也是,平日里也就是戏文里唱了一些所谓江湖侠客的离奇故事罢了,说的那些游侠好似都能飞檐走壁似的。
可仔细想想,戏文毕竟只是戏文,哪来的会飞的人?他们要是有那样的本事,若是报效朝廷的话,必然会凭着这么大本事平步青云了。
他们可以有钱有地位,稍微立些功劳还能光耀门楣,荫妻庇子,谁又会去行走江湖过没着没落的日子?
想想就觉得可笑,戏文或者话本里的事情,当不得真的,一些不第的酸儒秀才们没本事金榜题名,为了生活凭着天马行空的幻想编的故事罢了,如何能轻信?
高启勋接着道,“大家再想想,就算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太监真有那个本事,这出宫再入宫,期间还偷了一个老百姓家里刚出生的娃娃,这时间上,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啊!
难不成孟皇后生孩子的时候旁边就没有别人看见了?还是所有宫人有胆量敢瞒着陛下让那个太监就这么换了个孩子?”
众人听到这里,更加认可高启勋的说法,宫里的太监宫女的,平时最是胆小,宫里规矩多着呢,他们伺候主子们,哪一天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惹了主子不高兴?
说他们一帮人敢瞒着陛下做换孩子的事情,那就更显得太不可能了。
当时的整个过程,还是杨怀仁当初为了和高家父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同盟,才说出来的。
高家父子期间也提出过疑问,杨怀仁自然详细给他们解释,还让瘸腿的管秋漓在他们面前露了一手。
而给孟皇后接生的人都是被管秋漓所杀,这才让高家父子对杨怀仁深信不疑。
高启勋也早以此编了一个故事,可以不把细节说出来,只是偷换了概念让眼前的众人相信他对这件事的质疑。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包括赵佖在内,都十分认可高启勋的说法,他们本来内心里还担心那个孩子确实是赵煦的龙种,可现在他们觉得,这都是杨怀仁的奸计罢了。
高启勋见差不多所有人都被他说动了,于是笑道,“姓杨的小子用这种把戏欺骗官家,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难想出来。
废后孟氏被废除皇后之位迁居宫外,被逼着出家做尼姑,生活贫苦不堪,孟氏也是大家闺秀,落得这样的地步她如何能甘心?
她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得病,她不过是想着求神佛保佑而已,被刘清菁陷害她‘旁惑邪言,阴挟媚道’,才让官家废了她的后位。
她心中如何肯服?于是她派人找上了姓杨的小子,给他出了一个天大的计谋,让姓杨的小子把自己的儿子送给官家当儿子。
之后他们趁着官家病种糊里糊涂的时候,不难编造一个故事蒙蔽官家,其实就是想把杨怀仁的儿子送上皇帝的宝座!
而孟氏自然可以重新回宫过上养尊处优的安稳日子,将来还会成为太后娘娘。
杨怀仁的儿子要是顺利当了皇帝,那不论是朝堂还是这天下,便都是姓杨的小子一个人说了算了。
到时候不要说是申王殿下,咱们在场任一个人,都会被杨怀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绝对没有好下场!”
第1813章:申王府密会(下)()
高启勋说完这番话的时候,他也越来越理解杨怀仁说的钓鱼执法是什么意思了,刚才那一刻,他就感觉他就是那个鱼钩。
听了这番话的人一开始面露忧色,可很快便变得群情激奋,他们对于杨怀仁将来掌不掌权其实不怎么关心,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仕途和前程。
既然注定要倒霉,那现在还有机会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呢?
窦桓借着话说道,“高侯爷说的非常好,我们现在如果还沉默,将来也只有思路一条,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大干一把!
我们这么做,也不仅仅是为了申王殿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家族!”
众人纷纷应和,不断有人站出来义愤填膺地说道,“在下愿意跟随申王殿下,清君侧,正大统,殿下若起事,在下甘为先锋!”
赵佖心中乐开了花,可脸上却作出一副感激的样子来,“诸位太抬爱小王了,小王身负残疾,样貌丑陋,实不是带头的最佳人选。”
高士迁道,“请申王殿下不必谦让了,陛下怎么说都是正统皇族血统,比杨怀仁带进宫的孩子更适合继承大统。”
众人也跟着附议,赵佖这才谦虚道,“本王欲起事,也并不是贪恋权位,而是不想我大宋百年基业落入旁人之手。
事成之后,还请诸位另请高明,本王甘愿退位让贤。”
话说的是非常高大上,可不论谁都清楚的很,若真是成功了,赵佖能坐上皇位,他怎么可能退位让贤?
既然带头的老大还要客套,大家陪着他演戏便是,不少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大声说道,“申王殿下高义!”
窦桓见时机成熟,说道,“既然大家意见统一,便暂请申王殿下带头,诸位各施己能,同时也要听从号令。”
众人答道,“那是自然。”
赵佖自知没有什么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