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舌尖上的大宋 >

第803章

舌尖上的大宋-第803章

小说: 舌尖上的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个强大的民族,便是我们汉族。也正是因为我们汉人的性格和文化里充满了包容性的思想,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或许一千年以后,种族的划分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东方的民族可以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老和尚和老道士听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思想不是没有人提出来过,只是因为这个目标是在太宏大和遥远了,一般人不敢去相信它罢了。

    老和尚开口道,“实际上,不论是在我们佛教还是在道教儒教的教化里,也有类似的思想。

    儒教里本身也没有鲜明的民族区别,但是有有教无类这样的观点,同时在仁和义的教化里,同样不分民族和国家。

    而在宗教里,同样没有民族的区别,只分信与不信。不论僧人还是道徒,实际上就是神的使者,把世上的不信变成信,让世间人同沐神恩。”

    老道士点点头道,“是的,同样的宗教里,也有不同的派系,但是不同派系的教化里,甚至是不同宗教的教义中,都有化不同为一统的思想。

    而在我们汉人的传统思想里,最讲究的一个和字,便是王爷所说的包容了。

    只是思想是一回事,真正在现实中去做,是另一回事。就说王爷所说的,汉人和契丹人,同样是两个人口庞大的民族。

    而且现在的局势,是契丹人显得更强大一些,如果要包容和融合,也有概率是契丹人同化我们。”

    杨怀仁摆摆手,“不对,真人忽视了一点,我前边说了,武力的强大是暂时的,武力或许可以暂时的形成统治,却不能产生融合。

    看看历史上我们汉人不断的吸收别的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哪一次是通过武力的征服了?

    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再强大的武力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可以强大一时,却终不会长久。

    就说现在的辽国,契丹人是第一大种族,可辽国照样有非常多的其他民族的人,比如有汉人,有女真人有蒙古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部族。

    契丹人从百年前就对这些民族进行统治,利用的便是契丹人强大的武力,但百年过去了,可有任何民族,哪怕是一个小部族成为契丹人了?

    契丹人的民族性里,没有汉人包容的一面,他们只懂得用武力去统治那些弱小的民族和部族,掠夺他们的财富,却从来没有把他们当自己人。

    而如此的统治,渐渐变成了一种压迫,而压迫所带来的,也只有反抗。

    辽国从建国到现在,从外边看貌似强大,但实际上这种强大从来都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已。

    辽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太平过,所以国家的发展就非常缓慢,几乎止步不前。

    当然他们也在学习我们汉人的文化,还有很多科技以及医疗方面的东西,但是也仅此而已,没有文化基础,只能去学习别人的东西,必然不能长久。

    何况一个民族内部都不能保持团结,保持一种向心力,谈何融合别的民族?”

    老道士陷入了沉思,他接着问,“王爷说的是有道理,可要融合一个如此庞大的民族,谈何容易?

    必然还是要经过战争和征服的,只有征服了契丹人,才有可能融合,王爷不觉得以大宋的实力,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做到吗?”

    杨怀仁笑道,“真人也说几乎不可能,不是完全不可能啊。用战争去征服,这个确实有道理,汉唐时期的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可行之道。

    不过汉唐的例子,却不能用在大宋身上。毕竟当时的情况和大宋如今的情况大有不同。

    而且契丹和当时匈奴和突厥比起来,也强大的多了,当时的战争和征服,也是建立在牺牲了不少本国百姓的生命和利益的基础上才做到的。

    现在的大宋,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太难了。但不是什么事情都只有一条道路,我们也不一定非得需要战争的征服来实现这一点……”

第1664章:战争的差异() 
老道士问道,“不通过战争,王爷如何实现征服?王爷说的用文化来融合其他民族的道理贫道是认可的。

    但如果没有形成实际上的统治,人家也只是认同和喜欢我们的文化,并不会和我们成为一族。”

    杨怀仁解释道,“我说的意思,是主要手段不是通过战争,但必要的战争,是肯定避免不了的。

    而且战争也并不是征服的唯一手段,只是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真的和汉唐时不同,汉唐时中原王朝面对的北方游牧是匈奴和突厥。

    匈奴和突厥肯定是彪悍的游牧民族,但比起契丹来,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这也是我认为他们不如契丹强大的重要原因。

    匈奴和突厥,更像是同一民族不同部族的联合,当大家有同样的利益和目标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联合在一起。

    而在没有同一利益和目标的时候,大家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利益,分开的时候,他们之间同样有各自的矛盾,相互之间也是有战争的。

    但契丹人在强大起来之后,种群的统一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于是形成了国家,然后把国家当做工具,来统治北方的其他民族。

    大宋曾经显得那么虚弱,除了自身崇文抑武造成的军备不足之外,是因为统一的辽国太强大了,所以对比之下,大宋就显得弱了。

    要征服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显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了。

    要打败匈奴和突厥,显然要简单的多,只要战场上能获得一场大胜,他们内部必然会互相推诿责任,然后顾忌自身利益,必然要产生分裂。

    分裂之后的匈奴和突厥,就没有多么可怕了,当中原的大军对他们的部族造成了足够大的伤害,他们自然会远遁,然后休养生息。

    所以匈奴和突厥,并没有所谓的被消灭了,而是逃走了,或者逃到了很远的地方从新发展,或者被新的强大起来的草原游牧民族所吞并并融合了。

    而面对契丹人的辽国,这一点就很难通过战争做到,辽国是契丹人的国家,一个庞大的民族产生了同样的利益,必然会统一维护这个利益。

    何况契丹人已经获得了很多匈奴和突厥不曾有过的技术,连铁器以及铸造手艺都不缺。

    所以单纯利用战争来征服他们,显然要难的多。即便大宋能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巨大的胜利,也不会征服辽国。

    因为更多的契丹人会聚集起来,对大宋发起反击,这种反击所能造成的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战争并不是最好的手段,而是辅助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让他们自己从内部垮掉。”

    老和尚和老道士琢磨着杨怀仁的话,似是若有所思。

    老和尚道,“其实辽国的强大也渐渐不在了,一部分契丹人学了汉人的文化,也开始喜欢上了宋人式的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边形成了契丹人内部的矛盾,契丹人的贵族和富人其实已经不再过艰苦的游牧生活方式了,而且他们普遍都比保持游牧生活方式的契丹人富裕,生活条件也优越许多。

    所以时间长了,还在过艰苦生活的从事游牧的契丹人,心中自然会产生很大的不平衡。

    这种等级或者贫富之间的差距形成的不平衡,是非常难以调和的,这一点在大宋就可以看到。

    不过在大宋有钱的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所以矛盾还没有到爆发的地步,在辽国,契丹人中的富人和商人却拥有比较高的地位,这就容易出问题了。”

    杨怀仁道,“大师说的不错,这是其中一点。另一点,便是孟亚圣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了。

    契丹人已经过上了多年的安逸舒服的生活,现在让他们拿起舞起来上马打仗,他们也不乐意。

    富人不愿意打仗了,穷人便会想,我凭什么要去打仗送死?我能通过战争得到的东西,难道有我的性命重要吗?

    所以说战争都是基于利益的基础上的,契丹游牧每到冬季便来大宋边地打草谷,是因为他们能劫掠到的东西属于他们自己。

    而战争的得利,却大多到了那些贵族和富人的手中,所以在大部分契丹军人都是穷人的情况下,他们很自然觉得付出和收获是严重不符的。

    这世上的人都喜欢享受,没有人喜欢什么都得不到,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

    所以如今的契丹铁骑,已经大不如前了。而我要做的,便是让他们一天不如一天。”

    老道士问,“这就是王爷往辽国贩糖的原因?”

    杨怀仁点头,“对!契丹人同样喜欢享受,他们也喜欢吃好吃的美食,喜欢穿轻便舒服的衣服。

    这一点从辽国商人从大宋采购了什么,就能看出来。江南的丝绸卖到辽国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说明契丹人喜欢传丝绸,不喜欢穿厚重的毛皮了,还有我们大宋的美食,也被逐渐传到辽国。

    我去辽国中京的时候,在城里看到的酒楼食肆,大都是和咱们大宋一样的酒楼,里边提供的是咱们汉人的食物。

    这一点其实也非常好理解,不论是什么民族,追求美食的心是一样的,谁不喜欢吃好吃的东西呢?

    也是因为这样,我才发现了契丹人的口味变化,他们传统的食物,比如牛羊肉,依然是他们主要食物。

    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我们大宋的美食趋之若鹜,甚至在贵族和富人中间形成了某种风气,以追逐大宋的美食为雅。

    像我们大宋的各种糕点和点心,尤其受契丹人喜爱。糕点和点心,主要原料便是面粉、糯米粉以及糖。

    辽国现在有大面积的耕地,他们根本不缺粮食,所以面粉和糯米粉,他们是可以生产的,唯独他糖,他们生产不了,只能从大宋采购。

    而且糖的需求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甚至因为辽国商人来大宋采购的糖的数量逐渐上涨,导致大宋的糖价逐年上升。

    于是我开始从去年便在岭南买地,招募了人手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然后盖了糖厂,打算大量生产糖霜,然后直接卖到辽国去。”

第1665章:坐收渔翁之利() 
看着老道士还是有点不明白,杨怀仁也放缓了口气,拿起筷子来夹了酥鱼给两位老人放到眼前的碗中。

    “大师和真人尝一尝这道酥鱼,或许能帮助你们理解。”

    老和尚和老道士也稍稍放松了心情,尝了尝杨怀仁做的酥鱼。

    酥鱼在经过了特殊的烹制以及阴凉放置了一天之后,味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一块鱼肉之中。

    加上凤尾鱼本身肉质就非常细嫩,被酥过之后几乎吃不出任何骨头或者鱼刺,甚至有一种入口即化的口感。

    老和尚吃罢啧啧称奇,“这是江边渔民常制作成咸鱼吃的那种凤尾鱼?”

    杨怀仁点头笑了笑。

    老和尚吃的很开心,“这种咸鱼贫僧以前也尝过,味道咸咸的并无出奇之处,没想到经过王爷烹制之后,竟如此香甜。

    鱼的鲜味里混杂了一种酱香,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和酸味,真是让人胃口大开。”

    老道士也称赞道,“贫道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酥鱼松软可口,入口之后不仅味道丰富多彩,而且在嘴巴里渐渐化开的感觉,真的非常享受。

    吃鱼可以这么吃,真的是简单多了,鱼骨和鱼刺完全吃不出来,加上酸酸甜甜的鱼冻,既爽口又美味,可以成为珍馐了。”

    杨怀仁笑道,“多谢两位前辈的赞美了,其实这就是普通的凤尾鱼,像大师所说,渔民是当做咸鱼来吃的。

    不过这种鱼,用酥的手法做出来,既能保持鱼本身的鲜味,又能融合了酱香以及酸甜的口感,便能激发人的食欲了,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了。

    两位吃过了,可要想一想,喜欢吃鱼的人,最厌烦的便是挑不尽的鱼刺,可用酥的手法来烹制鱼之后,不仅是鱼刺,鱼骨也已经酥了,完全没有了挑鱼刺的麻烦。”

    老和尚和老道士看向了杨怀仁,似乎也猜到了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杨怀仁道,“我们常说,人不能有傲气,却不能无傲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也好,对一个民族也好,或者对一个人也好,骨头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骨头撑起了整个人,如果没有了骨头,人也就瘫软了。

    现在看来,辽国的军人在平均的个人战力上,是比大宋高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放牧的时候为了和野兽搏斗保护牛羊群,必然自幼就非常英勇善战。

    但最近十几二十年,辽国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战争,还在过游牧生活的契丹人也越来越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