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第6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们看不过去,也不是没差点暴走过,可都被杨怀仁给劝住了,道理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眼看着要去交趾欺负野人了,没必要和一帮公公宫女们交恶。
只是让杨怀仁没想到的是,一道圣旨非常突兀的出现在他面前,杨怀仁唯恐在这种关键时期会被赵煦召回东京城,却不料是交趾竟然先进攻了大宋。
杨怀仁听完圣旨,一时间里不知是喜是悲,悲的是小小交趾竟然敢赚大宋的便宜,这也太气人了。
喜的是既然交趾先动手了,也正好给了杨怀仁教训他们的理由。
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1442章:怪异的圣旨()
很多人以为交趾这种小国敢侵犯天朝上国的大宋,是不是有点不太可能?
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太普遍了,别说是宋朝,就是军事强盛的汉唐,周边的小国试图占中国便宜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这样的侵略在史书上简直多如牛毛,他们的入侵,也并不是以侵略土地为目的,而是以打劫汉人的财富和人口为主。
原因是这些小国人口不多,其实并不缺乏土地,他们也没有多少真正的兵马,所以即便暂时抢夺了中国的土地,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能守住天朝的反攻。
所以他们只是打劫财物和人口,天朝的钱币在他们的国家同样流通,甚至是超过他们本国的货币的硬通货的存在。
于是抢劫财物才是这种小型战争的主要目的,等事后天朝问起罪来,他们便假借本国蛮夷不通礼法为名搪塞过去。
天朝自然不会和不通礼法的蛮夷计较,等这些小国再次俯首称臣,天朝有了面子,往往不会过分追究。
另一方面,从人种上来讲,古代中国人干净,高大,白皙而且懂礼,而除了北方游牧之外,东边的高丽半岛和倭国群岛的人种,以及西南的诸多小国的人种则肮脏和矮小。
特别是西南诸国,因为人种相近,和汉人模样差异不大,只是身材矮小而已,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抢劫汉人人口,来提高自身人种优异性的习惯。
这种事史书上也有记载,其实从另一些记载里也可以从侧面来证明。
比如很多东南亚小国的统治者家族,他们的模样和汉人更加相似,身高都比本国普通百姓高出不少,皮肤也白皙一些,就是因为他们长期主动和汉人通婚,结合繁育下一代子孙而形成的。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和想法确实没什么错的,古代中国人人种确实优秀,璀璨的文化礼仪等更是周边蛮夷国家所景仰,并纷纷效仿学习的。
就说交趾,皇族李家就喜欢娶汉人女子为妻,就是为了提高家族血统的优异性。
在北宋建国的百余年里,和大宋之间上规模的战争就有数次,其余小型的摩擦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也不是交趾自己出兵,而是利用生活在大宋岭南的僚人,用各种各样的理由鼓动他们跟大宋朝廷作对,然后他们从中牟利。
交趾越李朝跟大宋的关系现在看来非常的诡异,一方面交趾皇族李氏为了证明自家对交趾统治的合法性,表面上和宋朝通好,请求大宋皇帝册封。
这样做也是当时东南亚小国政权更迭后新统治者常用的做法,只要得到了宗主国大宋的册封,就意味着天朝认可了他们在本国的统治地位。
不光本国百姓会毫无保留的承认他们的王权,连周边的其他国家也会认可他们的国际地位。
而另一方面,越国李氏皇族又不断给大宋带来边患,宋朝也很是头疼,这种侵略你说大宋的损失大吗,也不怎么大,岭南本来就是穷地方,被打劫能失去多少东西?
可烦就烦在他们不断的来骚扰侵袭,跟契丹人打草谷倒是有些相似,让大宋不胜其烦。
不仅如此,交趾国别看国土面积不大,但在当时的中南半岛上还属于军事强国,从立国之后就不断四处开战。
侵袭大宋那还算是小的,欺负周边的占城、真腊、哀牢等国家那才是如家常便饭一般。
同时交趾也不是一个统一民族国家,国内也是各种雨林部族密布,这些国内的野人,也是交趾劫掠的对象。
朝廷给杨怀仁的圣旨里,说的是交趾国出兵五万,从东北沿海的苏茂州入侵大宋的钦州。
大宋边地的僚人聚居地的古森峒、如昔寨等被劫掠一空之后,交趾军还有向北继续抢劫的打算。
本来这种事只是交趾和大宋关系中的常态,动用广南厢军就能把交趾人逼回去。
是的,不是打,而是逼,交趾军很少与大宋厢军正面交锋,一般就是一路来打劫,打劫够了在宋军赶来之前就退回去了。
这么说倒也不是说交趾军就怕广南厢军,而是不愿把事情闹大,本来就是来打劫,目的达到了就走而已。
广南厢军战力如何,杨怀仁想想也知道了,连江南的厢军都没有多少战斗力,还指望广南厢军能打仗?
杨怀仁奇怪的是就这么点事还给他专门来了一道圣旨,让他带武德军南下示威,是不是天小题大做了。
本来皇帝和朝廷是知道杨怀仁这一年来一直在打造战船,目的就是为了带武德军南下去征伐交趾的。
根本也不用专门下一道正式的圣旨,等战船打造好了,水军训练的差不多能熟练掌船了,他自然会向朝廷请旨。
可偏偏在这种时候皇帝给他下了这么一道圣旨,在时间上似乎也太怪异了。
具体什么原因,杨怀仁也搞不清楚,但绝不会单纯以为皇帝很支持他的做法,所以提前给下一道旨意,让他出兵出的名正言顺。
等恭恭敬敬接了旨,传旨的公公又给了他一封赵煦的信,他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信的内容很简单,大致是问候一下杨怀仁和安国公主,先表达对一个臣子的看重之情,然后便直说要在武德军中安插六十名赵氏皇族中的年轻后辈。
杨怀仁这下明白了。
这一年来,杨怀仁的钦差头衔就一直没被皇帝收回去,让他可以一直整肃江南厢军,江南厢军这一年来的变化,皇帝是看在眼里的。
东京城的禁军自从打了胜仗之后,就骄纵的没了个样子,朝堂上的大佬们也清楚如今的禁军并不是能战之辈。
所以皇帝和朝廷都希望大宋能出现一支能打仗的军队,也借此让这只军队和禁军来抗衡和比较。
谁都想知道精挑细选出来的禁军,和用杨怀仁式的训练方法打造出来的地方军队,究竟哪一个才更强。
如果杨怀仁的整肃地方厢军的法子经过了一次战争的检验证明是可行的,那么将来的大宋无疑将多出来一支数量百万的军队。
至于安插皇族子弟,便是皇帝的私心了。
第1443章:监军()
自从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建立大宋以来,已经百余年,这多么多年里产生了很多的皇族分支。
有些和皇帝这一支血缘近的,自然是还保有爵位,而一些旁支或者庶出的子孙,却已经渐渐成了普通百姓了。
当然,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要是皇族血脉,按例还能享有一些优惠,逢年过节皇帝封赏皇族成员的时候,他们也能分到一些好处。
但毕竟皇族子孙人数太多,上万人分几万贯的赏赐,轮到那些旁支子孙,也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
尽管如此,皇族子孙还是非常拥护赵氏皇族的统治的,毕竟说到底还是一家人,没有自家人不支持自家人的道理。
赵煦这一年来忽然对本族子弟恩遇有加,这种事不论内外臣子都不好说什么,这是皇帝的家事,谁也插不上话。
不过赵煦这么做,便让朝堂上的众臣联想到一些东西。
恩遇本族子弟,是不是说皇帝对他的地位不放心呢?
所以他把本族子弟中的一些人才找出来出仕为官,就是为了稳固赵氏皇族的统治地位?
往武德军里安插了皇族的六十名有才华的后辈,杨怀仁觉得应该是赵煦想在军中培养一批本族的子弟了。
这也许跟赵煦的经历有关,经历了高太后专权的八年之后,赵煦不得不早做防备,别人信不过,他的本族子弟还是能信得过的。
所以这一年来他见缝插针的往官场和军队里安插本族子弟,就是为了更有效的控制这个国家。
基层的官场和军队中有了赵氏宗族,也算是对基层的一种监视。
想想赵煦这么做,杨怀仁心里肯定不爽,但连禁军里都安插了皇帝的人了,他一个武德军,自然还不敢多有意见。
换一个角度,杨怀仁觉得这样也好,皇族子弟们以前安逸惯了,来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熔炼一番也不错,如果能出上几个人才,对大宋也没有坏处。
不过杨怀仁可没打算当大爷一样养着他们,他们既然来了武德军,圣旨里也没说一定要给他们安排什么军职,那么杨怀仁打算让他们从最底层的士卒做起。
如果真有本事的,可以慢慢提拔他们,让他们成为武德军中的军官,甚至是校尉和将军。
但没有本事的,就只能做一个大头兵,不服气也不怕,军营里不同其他地方,军令比什么都重要,不听指挥的就按军法处置,受不了苦的就让他滚蛋。
这一点杨怀仁还是做得出来的,没必要为了给皇帝面子,就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
旨意另一个奇怪的地方,便是说了让杨怀仁去南边示威,却没说具体日子,也没说立即出兵的话,这就给了杨怀仁很大的自由度。
市舶司船厂每隔几天都会有造船的进度表汇报到杨怀仁这里来,按照现在的进度,还有一个月才能把原计划里的战船全部打造完成,所以杨怀仁也计划在一个月后誓师出兵。
这个计划杨怀仁也如实上奏皇帝知道,让赵煦心中有数。
武德军里其实也早就安插了朝廷的人,刚改制的时候,朝廷给了杨怀仁很大的自由度,正常的武官可以让杨怀仁自由任命。
但监军的职位,确实要朝廷来安排的。这也是常例,平常的厢军里其实没有监军这种职位,应为他们也不打仗。
而作战的边军和禁军里监军便是最高指挥的存在了,很多时候比主将的权力还要大。
既然武德军是打算出征作战的,朝廷自然要安排监军过来,所谓监军,也就是监视军队的一举一动,给主将提出建议的人了。
一方面防止军队内部有变发生哗变,另一方面便是把主将领军的状况随时告知皇帝和朝廷,说白了就是皇帝和朝廷大佬们安排在军队中的眼线。
来武德军的监军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安插人手。
一般最高的那个监军都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太监来当,手下各军或各营里的小监军,则是由太监或者文官来担任。
武德军编额很多,加上又增加了六千水军的编额,所以按照三千人一军委派一监军的比例,总共来了九名监军。
带头的监军有两人,一位是兵部员外郎吴蔚,另一位是黄泉黄公公。
吴蔚有五十多快六十岁了,是个花白胡子老头,在朝中属于那种清流人物,传闻里此人刚正不阿,行事公允,这种性格倒是正合适出任武德军监军一职。
另一位黄泉黄公公,只有三十来岁,杨怀仁还认识,原来黄公公在宫里是专门伺候皇帝如厕的内侍。
他这次来武德军当监军,应该是赵煦觉得老黄干脏活累活二十来年了,也应该给人家个好差事,算是对人家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端屎端尿的一种奖赏。
本来谁来做监军,杨怀仁是不在意的,可来了这么两位,让杨怀仁觉得很是好笑。
吴蔚吴大人的名字做监军还真是不错,吴蔚,就是无畏嘛,听着就有斗志。
可另一位黄泉黄公公的名字就有点不吉利了,也不知道他这名字谁给他取的,要是皇帝给起的,那有可能是故意开他的玩笑了。
若是黄公公的爹娘给取的,那他爹娘得多么不喜欢他啊,给他起了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出来吓唬人。
在军队里这种名字就更容易被将士们忌讳了,黄泉黄泉,带着他出征,好像真的要踏上黄泉路了一般的晦气。
黄泉黄公公一到军中,也确实遭受到了很多将士的白眼,他本来就是个阉人,在阳气很重的军营里忽然出现这么一个不男不女的人,就已经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了。
加上他名字很晦气,所以武德军上下,从将军到小兵,竟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位黄公公,好似谁跟他走的近了,谁就要真的离黄泉路不远了似的。
杨怀仁反倒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