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舌尖上的大宋 >

第669章

舌尖上的大宋-第669章

小说: 舌尖上的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岑孝年更是委婉地提醒了杨怀仁,整个把南边很多资源利用起来的想法是很好,可惜要把想法变成现实,真的太难了。

    何况杨怀仁作为王爷,和以前也不同了,是不适合参政的,这是大宋的传统,不管杨怀仁本事多大,似乎不适合去管这些军国大事。

    岑孝年甚至奉劝杨怀仁说,既然来了江南,能把江南的吏治整饬的清明一点就已经是一份大功劳了,老百姓如今也把杨怀仁当做了贤王一般的看待。

    接下来不如在江南享享福,也好好照料安国公主养病,实在没必要给自己脊梁上压负担。

    

第1391章:南边的资源(下)() 
岑孝年说的这些道理,其实杨怀仁都明白,不过两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岑孝年不想杨怀仁多事,也不想因此而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一定是不希望杨怀仁把这件事当真的。

    但在杨怀仁眼里,困难确实很多,但不能因为困难多就不去做,南边那么多资源,不能就这么看着白白浪费。

    再说了,这世上从来没有容易的事情的,要是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那干脆躺着好了,饿死好了,吃饭和睡觉还费劲呢。

    朝廷最近一段时间不愿动兵,主要原因其实不是面子问题,一个藩属国而已,打了也就打了了,其他藩属国或者称臣的小国有意见又能怎么样?

    这世上从来都是拳头说了算的,要不然后世国家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去造飞机导弹了。

    原因在于,朝廷没有足够的财力在近期内支撑两场战争,同时也没有可战之兵和足够的战船。

    说起财力,也只是没有足够的钱银罢了,单论粮食的话是绝对不缺的,光漕运衙门的大仓里,常规储存的粮食就有上百万石。

    以一个士卒一年的基本口粮计算,一石大约是140斤,换算成市斤是约200斤,正好大约是一石粮。

    也就是说,如果用十万人去征讨交趾,以一年为限,所用粮食也不过十几万石而已。

    十万军队里,作战将士大约占三分之二,后勤保证的民壮等占三分之一,六万多将士去打交趾听上去好像不太多,但杨怀仁觉得足够了。

    交趾号称披甲二十万,可这个数字听听就觉得可笑,交趾地方就那么大点,人口都没有一百万。

    再刨去那些丛林里的部族人口,交趾人也就占七八成的比例,要真是披甲二十万,难道交趾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其他人全都是士兵,他们就没有农民工匠和商人了?

    明显不可能的。杨怀仁估算一下,交趾能有十万军人就顶天了,说不定也就五六万而已,其他的几万也不过是临时抓壮丁凑数的罢了。

    这年头东南亚的几个大国看着国土面积画的很大的,其实真正进入文明社会的地方也就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绝大部分地方还都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人类还处在原始或者半原始的部族社会状态,这种情况下说交趾有披甲二十万,绝壁是吹死牛的。

    接着说交趾国军队的战斗力,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明刚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发展到初级封建社会文明而已。

    一没有强弓硬弩,二没有利剑长矛,据说那边的军队所用的武器还是竹刀竹枪,就这样的武器装备,能有多少战斗力?

    纵观整个东方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北方游牧英勇善战,中原的汉人体格就差了一些,但依靠更好的冶炼技术和兵法韬略,在军器和战术能力上弥补了身体的不足。

    而越是往南,人类的身高等身体素质方面就越差,军队的战斗力也就越差,所以交趾别说没有二十万军队,就算是有,实际的作战能力也值得怀疑。

    当然交趾也有他的强项,比如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对他们有利的,大宋的军队也确实没有多好在热带雨林气候下作战的经验。

    杨怀仁想的是,夏天跟交趾开战是绝对不利的,但冬天开战的话,气候因素的劣势便能降到最低。

    而且要攻打交趾,也绝不会从陆上发起进攻,那样太傻了,光是穿越雨林走过去,将士们就要折损不少,不如直接从海上攻过去更实际可靠。

    但要想从海上进攻交趾,那就需要运兵船。这一点江南的水军是提供不了多少的,他们自己的战船也并不大,而且用的年岁都太长了,最新的战船还是二十年前打造的。

    想到这里,杨怀仁问道,“江南沿江沿海一代,能造海船的造船场有多少?”

    岑孝年答道,“江南一代的造船场其实还真有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造漕船的,造海船的江阴这边也有几家,官办的也有一家,在通州利丰监。

    利丰监本是造运盐船的,王爷应该知道,盐怕潮,比粮食比重大,所以船要造的特别结实,而且技术水平也高,直接改动一下就能当海船用。

    只不过因为民间的造船场造的平底福船也能运盐,利丰监的船场造大船的成本高,所以这几年已经被民间小船场挤得没了营生。

    如今盐船根本不缺,利丰监的船厂基本已经废弃了,造船的工匠也基本被民间的船厂挖走了。”

    “挖走了?盐监的造船工匠不是匠户吗?匠户没有盐监的许可,能去私人的船场做工?”

    “这”

    岑孝年一时语塞,不过盐监和他也没多少关系,他还是直说道,“王爷,您来江南也有些日子了,很多事也看到了,只要商人们肯花些钱,盐监的那帮人不难说话。

    至于匠户们,盐监的官员允许他们去私人船场做工,也是给了匠户们一条活路,总不能让他们守着一个不能造船的船场饿死。

    朝廷给匠户们发的那点钱粮,顶多也就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已,想要其他的,就不可能了。”

    杨怀仁一想也是,虽然利丰监的盐监官员用朝廷的匠户们敛财,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给没有工开的匠户们一条生路。

    “利丰监船场的造船水平和民间的那些私人造船场水平相比如何?”

    岑孝年想了想,“利丰监里聚集了江南最好的造船匠户,说到造海船的水平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这几年那些匠户去私人的造船场做工,利丰监里应该没剩下多少匠户了,所以要论现在的话,私人的造船场技术水平也不会差多少。

    从江阴出海的那些巨大的商船,有不少就是这些私人造船场造的,结实耐用,也抗风浪,除了用途不同之外,其实排水量比战船也相差无几了。”

    杨怀仁点点头,“嗯,不错,咱们先去利丰监看看。”

    

第1392章:江口镇() 
利丰监在通州静海县,之所以把盐监设在这里,是因为整个通州几乎全都是盐场,海边的薄地,种粮食是不收不了多少的。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盐场,所以老百姓也一直以晒盐和打渔为生,盐场并不是朝廷办的,朝廷设置的盐监只是管理这些盐场,并按照固定的价格强制从盐场收购成品海盐。

    这样的盐证其实给朝廷省下了不少管理盐场的人手和费用,至于下边盐场主如何赚钱,朝廷是不管的。

    静海县东南二十里长江边有江口镇,镇上便是官办船场的所在了。

    杨怀仁的了解里,北宋前半段是有海禁的,直到神宗元丰年间才开放海上贸易,算起来距今不过十五六年而已。

    但杨怀仁同时了解到官办船场其实从仁宗庆历年间就有了,也曾经辉煌了三十年,直到最近十来年,才逐渐衰败下来。

    这两件事明显是相互矛盾的,既然从仁宗庆历年间到神宗元丰年间大宋的有海禁的,可为什么偏偏一个专门制造海船的船厂却能辉煌?

    反倒是开了海禁之后了,船厂又渐渐衰败了呢?杨怀仁认为,这种矛盾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某些历史学者把大宋以及之前汉唐时的海禁方式和明清时的海禁混为一谈了。

    明朝虽有郑和下西洋,但之后并没有让明朝成为海洋大国,反而开始逐渐开始全面海禁,到清朝,更是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时代。

    而之前的汉唐宋元时期,所谓的海禁和明清的海禁含义上有所不同。

    有些历史学者认为,很多正史野史的记载里,都有记录宋朝海禁法律颁布的记叙,也确实直到神宗元丰二年才废除海禁法令。

    但这应该是文字理解上的偏颇了,因为从同一时期外国历史的记载,比如当时中东地区的历史记载来看,大宋仁宗年间就有大批商船开始海上贸易了。

    全球通史研究里,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论是东南亚部分历史记载还是印度洋沿岸的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部分国家历史的记载里,也证明了大宋在当时是海贸大国。

    甚至在神宗元丰年之后,大宋的海商商队开始超过大食商人,成为海商贸易的第一大群体。

    明朝郑和下西洋里最大的旗舰是五千料大船,但国外历史里记载的宋朝海贸大船里,有明确记录的超过五千料的大船就超过七艘之多。

    种种事实证明,宋朝的海贸是非常发达的,所谓的海禁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这么理解的话,再回头仔细去看咱们的历史,就发现大宋的海禁不是禁海,而是禁人和禁货。

    禁货很好理解,就是某些物资,朝廷是禁止进行海上贸易的,和当时路上贸易有禁货清单应该是类似的道理。

    而禁人,则是在海上贸易的初期,朝廷只允许指定的商人进行海上贸易,并设置市舶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百姓私下里的海上贸易是禁止的。

    也就是说,朝廷对海上贸易走私的禁令相对严苛,但正常的海上贸易还是给宋朝带来了不少的税务和财政收入的。

    仁宗时设置市舶司,就能证明从仁宗时期就有了海上贸易了。

    第二个原因,朝廷官方的造船厂之所以衰败,便是经济效益的推动下,海商需要大量的海贸船只,指望官办造船厂已经不足以解决船只短缺的困难。

    于是民办的造船厂开始出现,在大量的资金投入之下,民办造船厂高价从官办造船厂挖走了大量的造船工匠。

    最后造成了民办造船厂越做越大,官办造船厂反而因为没了订单而被挤垮的矛盾鲜香出现了。

    杨怀仁想到这里,反而能理解了,后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了国营企业干不过私营企业的现象,民营小企业干趴下国营大厂子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

    其实这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企业生存其实不在于企业大小,谁的生产效率更高,谁就能存活下来并继续发展。

    杨怀仁一行人这次来利丰监船厂考察,杨怀仁的目的很简单,如果船厂还没有废弃,投入一些资金让它还能继续造船就行。

    如果已经废弃了,只好把对船的需求交给民办船厂来满足了,之所以必须来利丰监船厂看一眼,实在是杨怀仁觉得一个好好的船厂就这么废弃了,真的太可惜。

    造船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来海上贸易要全面发展,就需源源不断的海船供应,把造船的任务完全交给民办船厂,似乎对国家也不是很有利。

    杨怀仁来到江口镇的时候,发现江口镇镇子很大,但却非常的萧条,镇子上建筑很多,但人却很少,大部分民房已经废弃,主街上的商铺也关闭了一大半。

    剩下的镇中心还有些人出现的地方,也是附近村子的一些渔民,用家晒好的鱼干来换取些米粮等东西罢了。

    杨怀仁面露遗憾之色,岑孝年赶忙出来解释道,“江口镇的诞生,就是依托利丰监船厂的。

    利丰监船厂最风光的时候,船厂里有上千名造船工匠日夜忙碌,他们的家人便住在江口镇上。

    镇上生活了几千上万人,自然会非常热闹,当时各路海商也汇聚到这里来,催着船厂加紧给他们造船,不少小商人看到了江口镇未来的繁荣,也纷纷来到这里开设店铺。

    可好景只维持了三十来年,海禁法令彻底废除后,民间造船业开放,一些大海商也逐渐开设了自家的造船厂。

    之后不断从利丰监造船厂挖走造船工匠,不仅利丰监造船厂走向了落寞,连原本繁华的江口镇也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超过九成的百姓都搬走了,如今留在这里的大多是不愿离开的一些老弱病残,所以江口镇也渐渐没了多少生气。”

    杨怀仁叹了一口气,看看镇子上零星的路人和镇中心那几个卖咸鱼的小摊子,无奈的摇了摇头。

    

第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