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舌尖上的大宋 >

第265章

舌尖上的大宋-第265章

小说: 舌尖上的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听起来确实很搞笑,不过杨怀仁这个想法中,厨子学校只不过是个幌子,是个掩饰而已。

    他是想通过一个培养军队中的伙头兵的厨子学校的方式,变向的去培养他想象中的那种军事人才。

    赵煦之前跟他说过的话里的意思,就是要改革军队了,也许这不过是他一时的念想,凭他现在的权力,还不足以改变现状。

    但是在杨怀仁心里,既然赵煦这位皇帝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一件好事,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后世人预先知道将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之后,更笃定了这件事能成。

    直接上奏朝廷说要开一家军事学院那是不现实的,就算宫里两位大佬没意见,那些文官们也会站出来说三道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所以杨怀仁想到办法转了一个弯。

    如果杨怀仁只说是开一架培养厨子的学堂,那阻力就相对小的多了,大不了也被那些看不起厨子这种职业的所谓“君子”们诟病几句,说他不务正业而已。

    只要能达到目的,其实要穿什么样的外衣,找什么样的借口,走什么样的弯路,在他心里都不是那么重要,更何况几句骂声呢?

    再说这件事其实也是一举两得。

    既然是厨子学校,厨子自然是要培养的。更多优秀的厨子,也代表着大宋人民可以享受更多种类的美食。

    杨怀仁一身的厨艺,光靠他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发扬光大的。

    教授更多的学生,将来学生出师之后,回到家乡,再收更多的学生,那他的厨艺也能够传承和普及下去。

    这样既能培养一批厨子去帮助他实现他的让美食遍及天下的理想,又同时为他强国强军的第二个理想做了一个完美的掩饰。

    想明白这一切,杨怀仁就乐了。傻乐了一会,才发现要实现这个计划,也不是想象里那么简单。

    最最基础的问题,要建设一座新的学校,要费时费力,而眼下,他手上连一块足够建设这所预想中的庖厨学院的土地都还没有着落。

    买地的钱他是不愁的,愁的是没有足够大的荒地可以让他使用。

    京城里是想都不用想了,那地价简直就是要人命。放在外地也不行,自己总不能来回跑,太浪费时间。

    既要满足离他的庄子近,地价又不能太贵,地方又足够大,还不能占用耕地,杨怀仁挠着脑袋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绝佳的好地方。

第543章:怀仁要地() 
赵宗晖的事情之后,朝堂上平静了许多,契丹人也不再追在礼部的大臣们屁股后边催债似的要求岁币翻倍,西夏人也不再要求效仿辽宋之间一样要求岁币。

    最新的消息显示,西夏权相梁乙逋收到杨怀仁的信之后,好像相信了信中所说,他的儿子是被契丹人暗杀的,而整个事情全部都是契丹人的奸计。

    梁乙逋开始也是不相信杨怀仁的,野利图里的静塞军白白损失了六千多将士,梁乙逋最先想到的是还是复仇,替自己的儿子,还有阵亡的夏军复仇。

    可西夏朝堂上的明眼人也不是傻子,梁乙逋这么做,只不过是想把西夏的大权进一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罢了。

    之后赵宗晖和契丹人勾结的事情传到西夏,梁乙逋才相信杨怀仁所说不假,西夏是被契丹人当狗一样连蒙带骗的使唤了。

    尽管西夏和大辽之间有盟约,可是这种约定同样是形式大于实际意义,当他们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自然是盟友,反之,两边是什么关系,谁也不好说。

    梁乙逋跟大辽要说法,契丹人就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装糊涂不认账,于是两边便开始来来回回的扯皮。

    他们忙着扯皮,大宋这边就安静了下来。朝堂上都是些小事,高太后也放心交给两位宰相去处理。

    散朝之后高太后回到寿安宫,像往常一样,跪在佛龛前诵经拜佛半个时辰。

    只是她心灵最宁静的时刻,这时候,也是她脑袋最清明的时刻,这半个时辰里,她幻想着她已经黄袍加身,百官对她伏低跪拜,山呼万岁。

    她享受这一刻,更盼望着幻想中的那一幕,在将来不远之后,能够实现。

    仪式结束的时候,淘汰后轻咳一声,便有两个贴身的宫女缓缓走上前来,搀扶着她的双臂扶起她来,然后回到靠窗的软塌上,倚着软垫小眯上片刻。

    再睁开眼的时候,又有两个宫女端上一杯温热的淡茶来,让她漱一漱口。

    眼前的小方桌上,本应该只有一个香薰炉的,可一封奏折却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桌面上。

    高太后脸上稍微有一丝愠色,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怨道,“不是说有什么折子都送到枢密院去交给两位相公批阅吗?怎么还送到寿安宫来了?”

    叶公公这时站上前来,轻轻地答道,“这一封,是通远郡公的奏折,说明了是只能给太皇太后一个人看的。”

    “哦?”

    高太后迟疑了一下,目光在那封奏折上停留了一小会儿,才轻摇了下头叹道,“这个通远郡公,就是不想让本宫清静片刻。”

    说着她坐起身来,叶公公打发了站在软塌前伺候着的几位宫女,亲自将一块靠垫放到高太后的背后。

    高太后拿起桌上的奏折来开始翻看,看着看着,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到最后,竟把那份奏折甩手丢在了小卓上。

    见高太后气得说不出话来,叶公公也猜不到杨怀仁这道只给高太后看的奏折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可又不好擅自去捡起来看,便瞅了瞅地上的奏折,自言自语道,“这……”

    高太后打了个眼色,叶公公才匆忙弓着身子转身去把杨怀仁的奏折捡了起来,翻开一看,脸上也露出了难看的表情。

    “这个杨知义,越来越贪得无厌!”

    高太后见叶公公看完了奏折,指着杨家庄子的方向骂道,“他做了那么离经叛道之事,本宫却一直护着他,让他在自家的庄子上禁足,就是让他最近安分守己一点,不要再生是非。

    可是他呢?先前撺掇着頵儿进宫来帮他要府邸,一张口就要了南阳郡王的旧宅子,谁不知道那座宅子是东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宅子?

    念在他在环州的功绩,且先不跟他计较,一座宅子而已,闲着也是闲着,给他便是了。

    可他也不想想,他年纪轻轻被赐封郡公爵,官赐二品节度使,这是多么大的恩宠,他不但不感恩戴德,竟还不知足,这不,今天又上奏折来要地了!”

    等他看完了奏折,弄清楚杨怀仁想要的是哪块地,叶公公仿佛也回过味来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这封奏折杨怀仁只给高太后看。

    杨怀仁索要的土地,并不是皇家账面上的土地,而是高太后拥有的一块秘密的土地,此地不是别处,正是菊花内卫的秘密财产,金菊堂的山洞所在的那一片巨大的荒地。

    单论地方的话,这块地还真值不了多少钱。

    虽然这块地跟杨家庄子只隔了一座山,可山的东边,杨家庄子还临着涡河,有大片的河滩地,引水容易,用河中淤泥养地也方便,这些地上种粮食产量比平常的土地还要多少一两成。

    可山的西面,则是大片的荒地,同样有一条河穿过一片相对平缓的河谷坡地,但是这片地的土层比较薄,种粮食产量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是杂草丛生的。

    所以西面的荒地面积虽然是杨家庄子的数倍,可要卖的话,价值上还不如杨家庄子的十分之一。

    几十年前这地方就是因为不长庄稼,又地处京郊相对偏僻的地方,才被军器监选了其中一部分用来作为火药作坊。

    后来军器监由于种种原因,撤销了这个火药作坊,这片地就更闲置无用了。

    再后来高太后觉得这种地方设置一个内卫中的堂口不错,又有山洞可以藏不少兵马和军械,这才暗中从朝廷把这块地划到了她的名下。

    高太后生气,倒不全是因为她觉得杨怀仁真的如她所说的贪得无厌,这块荒地根本不值几个钱,她气的是杨怀仁这小子想到哪哪里就是一出戏。

    他的奏折里说,他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把庄子后边的荒地要过来,圈起来再盖上几处房子,他可以开一所庖厨学院。

    高太后能不气吗?让你在家不是让你瞎琢磨这些无聊的事情,而是让你好好帮她谋划那件大事。

    刚想着事成之后要对杨怀仁委以重任呢,结果这小子又不长出息琢磨着怎么当好一个厨子,还要教出更多的厨子这样的事情了。

第544章:另一道奏折() 
与此同时,赵煦也收到一封奏折,与高太后收到的奏折不同,杨怀仁这另一道奏折里,一明一暗,说的是不同的事情。

    明里的那一封,就是杨怀仁向朝廷回报他这个通远郡公开府的一系列事宜。

    比如,请求朝廷给允许他自行任命府中的一应官员,并请求官家给他指定府兵,而府上供自己差遣的侍卫等二百人的额度,他自行安排。

    很普通的一道奏折,奏折里的言辞诚恳,有点流于形式。实际上就是杨怀仁向朝廷表明,自己明白所谓的开府只不过是一种对他的名义上的褒奖罢了,至于真正的权力,他都交还给了朝廷。

    对于自行任命通远郡公府文职官员一事,本就是宋朝的一种惯例,反正任命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朝廷要做的就是颁发官凭而已,几乎什么成本都没有,所以没有理由拒绝。

    至于由皇帝指派禁军中的一军作为通远郡公府的府兵,同样是名义上的,赵煦交给枢密院,让两位宰相去处理就是了。

    最后那二百人府中侍卫的事情,也不过是原来杨家的护院换上一身行头,改称叫做郡公府侍卫而已,二百人的额度,也在朝廷的接受范围之内,故也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这道奏折的最后,杨怀仁说要在自家庄子附近购买土地,新建一所庖厨学院,教授出更多的厨子,在朝廷的几位大臣眼里,觉得有点可笑。

    在有些人眼里,杨怀仁这样的地位,还在想着要把他的厨艺传承下去,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在他们思想里,还是尊崇着圣人的教导,“君子远庖厨”,总想着下厨的读书人,不但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更不是个有出息的人。

    也有人觉得,杨怀仁这样的思想和举动,其实无可厚非。

    这世上的人,特别是读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书画,有人爱琴棋,大家都是各有所好的,人家杨怀仁就喜欢下厨做菜,现在想着把自己的手艺传承吸取,没什么可腹诽的。

    也有人对此有独到的看法。他们认为杨怀仁抵御外敌的确立了大功,可皇帝的赏赐也太过丰厚了,他如此年纪,已经官拜二品,即便是虚职,但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加上扳倒濮王的事情,虽然所有官员大臣都觉得赵宗晖勾结外族,落得这样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可这个过程中,杨怀仁的作为也太过激烈了。

    这样的愣头愣脑横冲直撞的性格,难免得罪人,或者被许多人看不惯,如果他此时不知收敛,从此嚣张跋扈起来,自然会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恨不得不除不快。

    杨怀仁自知朝中水深也好,或者是得了什么人的指点也罢,在风头正劲之时,懂得藏芒露拙,韬光养晦,也算是他有自知之明。

    而他上书说他要开设一家庖厨学院,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那些看不惯他的人,或者担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的人一个假象,他并没有打算在朝堂上争夺一席之地的野心。

    杨怀仁这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不管他们怎么理解,杨怀仁这样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虽然不被他们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被他们接受。

    所以杨怀仁要开个厨子学校,就让他开去得了,只要他不在朝堂上瞎折腾争权夺利,他爱开什么学校开什么学校。

    赵煦看了之后,却从这条明确的信息里,读出了杨怀仁暗中的意思。

    前几天才跟他说了要革新军备的想法,没想到杨怀仁就来了这么一个主意。

    赵煦似乎从这道奏折里,读到了点其他的意思。他想革新军事,改变大宋军备羸弱的现状,但是受限于他的能力和权力,赵煦也只是有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任何要付之行动的详实计划和可行办法。

    杨怀仁要开设一家厨子学校,还专门在一道感谢皇恩,回报开府的奏折里专门提到这一点,想来肯定不是他头脑发热的冲动而为。

    那么开设这家厨子学校的目的,在赵煦心里就有点不言自明了。

    再联系到杨怀仁讲述环州战事的那些话,里边极尽的推崇边军将领杨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