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贾雨村跟随甄士隐来到甄家刚刚坐定,就有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甄士隐一闻此言只得撇下雨村出去相陪。脂批在这句话后面批道:“炎也。炎即来,火将至矣。”这话什么意思呢?难道“严老爷”之后还有个“火老爷”吗?非也,“严老爷”和“火老爷”是一回事,他不是别人,正是眼前的贾雨村。为什么称贾雨村为“严老爷”呢?因为他的学问能迎合世俗的口味,具有趋炎附势的性质,非常容易火起来,所以把他称之为“严老爷”。“严”即“炎”,是大火特火的意思。
“老爷”的称谓说明贾雨村的地位正在上升,与甄老爷开始平起平坐了。与此同时,甄家也开始沾染上了世俗之气,有了“火”的味道。然而,这位一无所有的“严老爷”要想真正火起来,当然离不开甄家的扶持。甄家的扶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正是从甄家丫头娇杏对贾雨村的眷顾开始的。
甄士隐离开后,把贾雨村一个人留在书房内,就在这时令他东山再起的命运之神悄然而至,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一向喜欢热闹,不甘寂寞的他,居然在这里与一个年轻女子相遇,二人隔窗相望,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个情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大致都是这样的一个套路:先是不期而遇,接着一见钟情,互生情愫,再下来就是相思难禁,度日如年,时刻期盼与自己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红楼梦的作者最讨厌这样的套路,把它斥之为“陈腐旧套”,借史太君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一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都没有了。
这番话并非无的放矢,它是针对人们把这本书当作才子佳人的故事而进行的否定和批驳,其矛头直指“荒唐言”,直指书之表象。然而,贾雨村作为“荒唐言”的代表,虽说与娇杏结缘出自甄士隐的设计,但他的表演却不能免俗,不能脱离他的角色定位,所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娇杏“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不仅令贾雨村怦然心动,甚至还让他“看呆了”。应该说,这是他应有的反应,要不然怎么叫“陈腐旧套”呢?窗内窗外相互对视,鲜花丛中美人回眸,这样的场景足以让贾雨村失魂落魄,难以自抑。他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红颜知己,除了喜出望外,还想入非非起来。书中说:
贾雨村见他(娇杏)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这就是典型的才子会佳人的表现,完全符合一见钟情的故事套路。(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2章 、“真事隐去”之谜(8)()
然而,娇杏的反应却大不相同,表现出另一种情趣,另一番滋味。书中这样写道: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穷贫,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便自思道:“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的穷亲友,想定系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一想,不免又回头看了两次。
很显然,娇杏并没有贾雨村那么兴奋,脑子里闪现的东西与一见钟情也毫不相干,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眼前这个人的背景以及他与主人的关系上。其“自思”的内容透露出了以下几点:第一,这人很穷,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是个穷途末路者;第二,虽然这人衣衫褴褛,但生得却“腰圆背阔”,“直鼻权腮”,颇有几分“莽、操遗容”(脂批语),大有可用之处;第三、主人整天念念不忘,总想接济的人定是此人无疑。鉴于上述认识,她毅然做出了两次眷顾的举动,让蒙在鼓里的贾雨村“狂喜不尽”,误以为这个女子“有意于他”。
其实,娇杏的眷顾与两情相悦毫不相干,里面更多的代表了她家主人的想法和意图。她深知主人邀贾雨村入府的目的是什么,深知眼前这个人对甄家用处何在,深知主人一定会让他大红大紫,故而才会做出回头的举动,而且不止一次。
娇杏的眷顾其实是她家主人的眷顾,娇杏的情意也是她家主人的情意,她和贾雨村的关系依然是甄和贾的关系。贾雨村依靠甄士隐可以满足自己“重振家业”的愿望,甄士隐借助贾雨村可以达到在世俗社会立足的目的,真可谓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贾雨村心中一旦有了甄家的娇杏,情况就大不相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一个利欲熏心的穷书生,变成了胸怀大志的仁人志士;从一个假话连篇的伪君子,变成了一身正气的词客骚人,变成了甄家的代言者。在中秋之夜,面对天上的一轮皓月,他以气吞山河之势,吟出了颇具震撼力的《对月寓怀》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听后“狂喜不尽”,说:
秒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甄士隐的“狂喜”说明他与雨村已经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二人的合作正式开始。他所说的“飞腾之兆”,不仅指的是贾雨村,也指他自己,只不过他的“飞腾”要以贾雨村的“飞腾”为前提,为条件。“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轮光彩夺目的中秋之月,不是用来展示贾雨村的才华和气魄,而是用来赞美《石头记》,赞美《风月baojian》,赞美主人公,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说过,月亮和镜子是一回事,凡是提到月亮的文字,都与此书有关,与真事有关,与主人公有关。所以,贾雨村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对月寓怀,实际上是对书寓怀。英莲具有“真”的属性,这首诗也是对她的赞美。
贾雨村在甄士隐邀他一起赏月之前,在自己的住处还吟诵了另一首诗,内容是: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中的“三生愿”指的就是作者问世传奇的心愿。主人公把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称之为“三生”,即前生、今生和后生。林黛玉就是“三生石上旧精魂”,是主人公的灵魂和生命。《石头记》属于“后生”,里面记载着主人公的前世今生,所以“三生愿”指的是问世传奇的心愿。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的内涵:石头与天上的月亮本是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但因为受到环境的制约,它们就像牛郎和织女一样,只能遥遥相对,却无法走到一起。如果走不到一起,石头的“三生愿”就难以实现,所以是“未卜三生愿”。既然直接登月不可能,那么只好分作两步走:第一步“先上玉人楼”;第二步以“玉人楼”为阶梯,再来登月。那么“玉人楼”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作者把它称之为“时尚之学”。(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3章 “真事隐去”之谜(9)()
除了上述两首诗外,贾雨村还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脂砚斋在它的后面批道:
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这里提到了书中的三个重要人物宝玉、黛玉和宝钗,“二玉合传”指的的是宝玉和黛玉,“二宝合传”指的是宝玉和宝钗。无论是“二玉合传”还是“二宝合传”都与“梦”有关,都与书的主旨有关。“二玉合传”指的是甄士隐的梦,它讲述了宝玉之情来自天上,来自“赤瑕宫”,来自林黛玉的眼泪。“二宝合传”指的是贾雨村的梦,它把宝玉和宝钗称之为“匮”和“奁”中的无价之宝,期待慧眼识珠者的发现。
“匮”和“奁”是放置“玉”和“钗”的外包装,它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贾雨村所代表的“时尚之学”,也就是“假语村言”。作者把这本书的表象比作精雕细刻的“匮”和“奁”,不管外观如何精美华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盒子,其价值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盒子里的宝物相比。
那么贾雨村的梦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求善价”和“待时飞”,要让这两个宝物有朝一日能“一鸣惊人天下闻”。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最终目的。当然,这不仅是贾雨村的梦,也是甄士隐的梦,不仅是甄士隐的梦,也是作者的梦。谁都不愿意看到“卖椟还珠”的事情发生,更不愿意看到玉石俱焚的悲剧上演,因此“飞腾”成了甄和贾共同的心愿。
我们看到,在这个中秋之夜,甄士隐和贾雨村相聚甚欢,他从贾雨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如果说贾雨村是“匮”和“奁”,那么他就是里面的“玉”和“钗”,“求善价”和“待时飞”需要他们共同的努力。所以,他对贾雨村的祝贺完全是发自内心,对他的资助更是心甘情愿,义无反顾。
贾雨村离开后,甄士隐经历了三次劫难,终于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踏上了与僧道同行的路,成了“太虚环境”的神仙。贾雨村也如愿以偿,与娇杏结为夫妻,成为了人上人,在世人眼里也算是个神仙了。但此神仙与彼神仙有天壤区别,跛足道人用一首《好了歌》点明了这一点,他说: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从这首歌可以看出,甄士隐这个神仙无功名之心,无金银之欲,无男女之情,无儿孙之念,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进入了四大皆空之境,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云游四方的道士。贾雨村则不然,在他的身上除了世俗的“声色货利”之外,还额外的挂着属于甄士隐的许多东西。也就是说,甄士隐把自己的“牵挂”套在了贾雨村身上,让他为自己负重,为自己承担风险,为自己开辟通往天堂的路,他自己则轻装上阵,在红尘中潇洒走一回。
甄贾结合之后,甄士隐顺利进入了幻境,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他的大不幸之因,终于结出了大幸之果。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番话就是对甄士隐从不幸到大幸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体现了幸与不幸之间的辩证关系。所谓“好”指的是“女儿”,因为“好”由“女”和“子”组成,她指甄英莲,是不幸的象征。“了”就是让“女儿”化有为无,以争取最好的结果,因而“了”就成了“大幸”的象征。其实“好了”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这部作品充满哲理的思想内涵。可以说,“好了”成就了甄士隐与贾雨村的缘分,也成就了作者的希望和梦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读者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说的“将真事隐去”确凿无疑,并非捕风捉影,更不是无中生有,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笔者还会在其它章节做更加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第二卷完)
(本章完)
第14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
长期一来,我们一直把《红楼梦》当作长篇小说来读,因为它以文学的形式再现了贾府的兴衰过程,表现了男女青年的生死爱情,反映了封建zhuanzhi下的贵族生活,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文风貌,是我们了解那个社会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窗口。里面的内容最打动人的地方,莫过于宝玉和黛玉被压抑、被剥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它已经成了这部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然而,就在我们集体沉浸在宝黛爱情的悲剧之中,为他们的遭遇扼腕叹息,为他们的命运愤愤不平之时,全然忘记了作者对这类故事的鄙视和不屑,忘记了他那言辞犀利,态度坚决的否定和批判。他把才子佳人的故事说成是“千部共出一套”,“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荒唐言;是“诌掉了下巴”的“陈腐旧套”;是“**污臭,塗毒笔墨,坏人子弟”的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