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续南明 >

第193章

续南明-第193章

小说: 续南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苏知州一叹,喃喃道:“原打算临退结个善缘,看来终要举荐你为邳州练总。只是尔锋芒毕露,年纪轻轻又位居七品,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看完捷报,还有知县高岐凤等联署的公文,言说睢宁典史魏崑岗通贼被斩之事。

    苏知州默默看一遍,摇了摇头,淡淡道:“杀了一个指挥使,又杀一个典史,如此肃烈之人……希望你能与老夫相安无事。”

    他思考着,轻捏公文,右手指则在案上轻敲,睢宁整个官场联名署说,又有两次大捷映射光芒,虽说邳州境出现大明朝第一个通贼的朝廷命官,这名声不好听……

    但至少程序上交待得过去,巡按御史下来查,也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此事他不表态,公文递上去便是。

    最后他目光看向捷报,便是深稔养气,眼中也闪过火热。

    两次大捷,都有运筹帷幄之功,说不定告老还乡时,四品可望。

    当日,他又请来驻邳州河务同知黄思恩,驻邳州都水分司主事齐尚贤商议。

    当日,前次报捷马驿再次出发,身揣更多书信。

    他策着战马,从“望淮门”出,马蹄踏得烟尘滚滚,身后一杆背旗,上面鲜红如血,仍然写着四个字大大的字体:“捷报传闻!”

    “大捷,大捷,邳州睢宁守城大捷,斩首流贼二千级,解救民众三千,缴获无算!”

    “大捷,大捷,邳州睢宁守城大捷……”

    红旗报捷的马驿叫囔着,一路策马东去,又南下,一路引起惊叹无数。

    睢宁大捷之事,更飞快传扬起来。

    ……

    三月十六日上午,马驿奔入淮安新城“拱极门”,顺着连通三城的文渠旁长街,一路过新城南门口,过文渠上的吊桥,进夹城,最后又入老城,往上坂街府市口淮安府衙奔去。

    一路繁盛无比,江淮口音洪巢片与吴侬软语混杂,却是外来商人百姓,特别苏扬人众多。

    这淮安乃运河沿线极为重要交通枢纽,官衙众多,三城一体,又有星罗棋布的街巷,遍及城池的庵堂、寺院、河湖、桥梁、码头,有坊七十二,光光北面的清江浦,就夹河生十里,人口数十万。

    特别老城,总督漕运行政公署、淮安府衙、山阳县衙、淮安府学、山阳县学、淮扬兵备府、按察分司等等官衙云集,当地惯以“口”字命名,如淮安府署,便位于上坂街北侧的府市口。

    这马驿轻车熟路,一路喊叫,引起无数好奇的人群回头。

    然后他进高大的牌楼,眼前就是宏伟的淮安府衙。

    上书四个大字:“淮安府署。”

    此署洪武三年建,一直沿用现今,东、中、西三路。

    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等房,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

    与各地府署一样,淮安府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又有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司狱司司狱,这些便算是淮安府署的朝廷命官。

    便是检校、司狱,也都是从九品的官位。

    此时六科旁的经历司官厅中,经历鲍承恩和颜悦色的让马驿在厅中稍待,他则看着捷报与几封书信沉思。

    鲍经历坐得稳如泰山,今年刚四十,面目清癯,三络长须,风度翩翩,如果有心人比较的话,就会觉得他与邳州城的黄思恩大人有些相识,都是那种深沉儒雅的官员气质。

    当然,鲍经历官运没有黄同知上佳,虽为官多年,亦不过正八品罢了。

    十几年来,也尽在各类杂职官中打转。

    但没办法,举人,就是不能与进士相比。

    没意外的话,鲍经历这辈子都干经历这类官了。

    不过虽是杂职官,他的经历司亦不可小看,经历、照磨、检校,受发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宗卷,随便拖一拖,让你的公文延迟几天,便让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此时鲍经历却在沉思:“杨河……鹿邑人……十七岁得了秀才,难道……”

    往事历历在目,涌上心头,还是十八年前的事了。

    那年,他与杨贤兄同榜登科,皆中举人,然后就是岁月蹉跎,在京中一磨就是三年。

    三年中,杨贤兄未得一官,失望回乡,自己,也只是谋得一个九品的主簿罢了。

    辛苦十几年,各州县调任,最后谋到府城任经历,一呆就是五年。

    但看看现在自己,亦只是正八品罢了。

    官场辛劳,难以言说,只书信与杨贤兄诉说,得一益友解烦,稍稍宽心。

    人生难得一知己,特别自己与杨贤兄没有利益纠葛,可以放言语说烦苦,每每宽慰。

    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去年时,杨贤兄突然书信前来,言流贼嚣嚣,可能会举家前来淮安府城避祸,他翘首以待,然左等右等……

    看着面前捷报书信,鲍经历沉思:“此杨河,可是彼杨河?听杨贤兄说,他有一子,亦是称杨河。”

    他想起淮安城内传言,阎府那媳妇,王府那闺女,似乎与那睢宁练总杨河交情不浅。

    而这王琼娥……

    自己有子鲍廷章,娶金家女金玉笙为妻,平日回去也听儿子说,他的贤妻,与那王琼娥乃闺中蜜友。

    或许自己可以回去,向自己的儿媳打听打听。

    想了想,他站起来,看旁边公房中,知事安荣栾一杯茶,正拿着邸报看得滋滋有味。

    不由摇头,老安这人,曾经跟他一样,满腔雄心,然现在快五十了,仍然在九品的位置打转。

    几十年过去,什么雄心都没了,现在他什么事都不干,除了喝茶,就是看邸报。

    “自己未来可会如此?”

    鲍经历心下一叹,正了正色,就含笑走向那马驿。

第222章 漕运总督2() 
怀着心思,鲍经历就亲带马驿前往后堂官邸求见知府周光夏。

    他的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乃是府署内的首领官,总领六科,平时做事也谨慎,周知府对他还是重视的,因此门房通报后,仅仅半个时辰,鲍经历就带那马驿见到了淮安知府周光夏。

    也仅仅第二天下午,捷报与公文就送到了附近的淮扬兵备府。

    其实淮安老城官衙密集,府署、兵备府、漕运署、府学等等,都集中在上坂街这一片附近,特别以“总督漕运行政公署”为中心散布。

    不过程序不可乱,任何公文,县级衙门发上去,上一级是州衙,州衙上一级是府衙,府衙上一级是兵备府,最后兵备府将公文上交到总督或是巡抚衙门那边去。

    一级一级,不可越界,不是说官衙就在附近,直接跑去就行。

    只理论上红旗报捷的兵务公文不可滞留,需各级非常急迫的一级一级上传。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或许大捷的消息起了作用,又或许黄思恩大人,齐尚贤大人的书信起了作用,也仅仅一天后,淮扬兵备道张文光,就将捷报与公文转交到总督漕运行政公署内。

    而这天是三月十八日下午,离上次的报捷还没过去几日。

    总督漕运行政公署。

    这是此时的称呼,历史上清季改称为“总督漕运部院”。

    太宗缵承大业,建立漕运而革使职,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二年,以副都御史王斌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驻节谁安,与总兵官同理漕务,称文武二院。

    万历年又罢漕运总兵官,再罢参将、郎中、御史及催趱、主事等员,专任文职。

    漕运总督理河督漕,岁运漕粮四百余万石,天下大命,实系于此,更兼护漕兵丁十二万,所在淮安府城守卫,均由总督署城守营负责,可谓位高权重。

    此时公署位谯楼(清时改名为镇淮楼)北侧高地,占地庞大,建筑宏伟,与分居南北的谯楼、淮安府署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

    后堂官邸。

    此处乃总督一署内最机要之处,清后又惯称为签押房,多开间的外室幕友书吏来来往往,神色匆匆,号件书吏不断将海量的官府文件分门别号,摘要摘出。

    书禀书吏依此起草禀帖与公函,总督府最亲信的幕僚负责过目签稿,上申下行,总揽一切,间中还有发审与随堂奔赴各地现场验查,以防各方欺混舞弊。

    最后总督看后没问题,朱笔批画,钤盖衙署大印,判定各方命运的判示、文告、契约、任命文书等重要公函就发往四面八方。

    不过总督职权虽重,却没有直属的部下,均需聘请幕僚帮自己处理刑名钱谷、军政杂事。

    官邸之重,人称“内咽喉”,各机要人员不但需明笔墨款式,熟悉文件、律例、案情等等,道德上更要求忠孝礼义廉耻,避免舞弊之事发生。

    前任总督朱大典革职听勘后,由史可法接任漕运总督之职,他偏爱年轻士子生员,上任后,大力访察贤明帮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除名士外,就是募各地的岁贡生,恩贡生为幕友。

    因此此时各房行走的,就尽是年轻人的面孔,个个飞信自扬,倒与别处官邸幕气沉沉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

    官邸内房,相比上任总督朱大典的布置,此时简陋得太多,小饭厅、可供老爷们打盹歇息的铺炕全无,都换成了柜子,上面不是书,就是公文,密密麻麻,似乎要让人淹没在公函中。

    一张公案前,一个绯袍花犀带,官服上有二品锦鸡补子的大员坐在官帽椅上倾听,面前几个幕僚正禀报着什么。

    朝廷大员身材短小精悍,面目黝黑,但双目炯然有光,他笔直的坐着,姿势无可挑剔,他神情专注,幕僚所说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事无巨细,他都频频发问。

    似乎在他面前,就从来没有“敷衍了事”这个词。

    这朝廷大员正是新任不久的总督漕运、巡抚淮扬史可法,他今年刚满四十岁,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世锦衣百户,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可法父从质,母尹氏,因梦见文天祥降临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可法从小因孝顺闻名于乡,崇祯元年中进士,被任为西安府推官,稍后升户部主事,又做过员外郎与郎中等。

    崇祯八年,史可法调任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崇祯十年,巡抚安庆,十二年夏,因岳父离世而丁忧归乡。

    崇祯十四年九月,丧服刚除不久,即被任命为总督漕运、巡抚淮扬,负责保障东南地区的米麦通过大运河输送到京师的重要官职。

    可以说,这十几年来,史可法的官运是亨通的,但他品质廉洁守信,不但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还两袖清风,节俭自律,往家里寄钱,最多一次不过银五十两,银杯一只。

    皇帝曾经怀疑他的廉洁,在他奔丧途中派宦官等待,最后发现史可法带回家的,不过银杯两个、十七柄扇子、奠章三十二轴而已。

    崇祯帝闻言感叹万分,对他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因此待史可法丧服除后,就迫不及待将他提到漕运总督这个重要位子上。

    这是非常难得的,要知道史可法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东林党标签,而党争,崇祯皇帝一直保持有足够的警惕。

    他虽一上台就清洗了阉党,但同时也在压制东林党,终崇祯一朝十七年,不论东林党或是阉党,其实一直处于不得志的状态。

    除了东林党的孙承宗,崇祯帝十几年间提拔的近百位阁臣、督师、尚书、总督,基本都是持中间立场的非阉党、非东林人士。

    他喜欢用孤臣,任何党派人士都不喜,历史上他提拔史可法后,很快又提拔阉党的马士英作为制衡。

    事实上此时复社都是由阉党在控制,复社被东林党控制,已经是南明朝廷清算阉党责任后的事了。

    而且科举南北分榜,复社的势力顶多在南方的一些省份罢了。

    感于皇恩,圣上的殷殷器重,史可法上任后,大力兴利革弊,访察贤明,数月间,就接连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又增设漕储道,漕运气象,为之一新。

    他似乎更有无穷的精力,每日至夜不辍,凡事以国家为重,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从不敷衍了事。

    身为督抚之尊,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饭罢了,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簟扇,可以说在个人品格上,新任的总督史可法无懈可击。

    “……至今日,漕船已北上六千五百多艘,筑坝拦黄前,漕运浅船一万一千艘,定可全部通行完毕。只是学生听得,有官船与贡鲜船不顾禁令,抢先入闸,各运船只得等待,学生担忧会耽搁了漕运。”

    “漕粮乃天庾正供,漕运之根本。通漕前,本督早拟定通行次序,运舟过尽,次则贡舟,民舟又次之,官舟再次之。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