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水浒求生记 >

第586章

水浒求生记-第586章

小说: 水浒求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和一路感叹,快步来倒王伦休息之处,在和焦挺对了暗以后,进门便道:“哥哥,好消息!一切皆如你所料,枢密院会以最高礼节,接待高丽使臣!到时候咱们无论有甚么要求,都好开口了!”

    此时主管对丽外交事务的机构不是六部中的礼部,而是主管朝廷军事事务的枢密院,打定主意要在道君皇帝那里狠捞一把的王伦对此也并不陌生,招呼激动的乐和坐下后,交待起任务来:

    “抓住时机从赵佶这个大头处要点好处应该不难,难的是我临时所加的这个条件,恐怕满朝君臣都有看法,毕竟往常没有先例不说,还会让他们切身感到威胁。你叫李懹想办法派人混入同文馆和使团接头,告诉金尚书让他把话说漂亮点,要让赵佶相信高丽愿永为大宋藩属,无论北面崛起何处蛮族,咱们都站在大宋一边。而且咱们的底线是,宋国即便派兵借道,咱们也能忍受!”

    乐和一听不禁愣住,寨主这是在让步吗?怎么给人一种浓浓的请君入瓮的感觉?但凡宋军若入高丽地界,还不立刻就成了梁山军的菜?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正常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能够准许对方国度的军队在自家领地上活动,这得是多么大的信任?

    说实话,有个“国家”的傀儡牌子在手上,就是好办事!

    从前连宋国使者都不肯借道的高丽国,如今表达出如此诚意,这种反差必然会为梁山泊赢回够分量的补偿。

    ……

    “哗……王俣手上还有恁般成色的高丽参?怎地往日不肯进贡?”

    赵佶手上把玩着一支标明为高丽王参的贡品,这次高丽上贡的人参少说也有十几斤,但如这支般称呼为王参的极品,却只有一支,另外还有三支高丽宝参品相也很不错,但却远远不及这一支这般给人震撼。

    赵佶对这王参爱不释手,不过一阵异香传来,直叫赵佶把鼻子不由自主的往一坛古色古香的美酒边上凑去。

    这酒和宫中御酒大不一样,隔其三五步,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实乃异品。

    赵佶原本很有兴致想亲口尝一尝这酒的滋味,结果从王襄处得知这酒辛辣无比后,遂断了这个念想。

    “老臣也觉得奇怪,高丽人此来,贡品种类和往常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分量却大大加强了。比如这支王参,应该是高丽国不传之宝,没想到居然就这么拿了出来。另外还有上好高丽铜五万斤,这可是自太祖登基以来就没有的事情。上一次高丽人进贡五万斤好铜,还是前朝柴氏之旧事。陛下,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老臣就怕高丽人狮子大开口啊!”

    王襄虽说作为一名军事主官不一定合格,但论起琢磨人来,绝对是一把好手。不然掣肘童贯,一般人根本没这个本事。

    “是啊,这些贡品加起来怕不有几十万贯?朕的回赐若少了,必为夷人所轻!”赵佶嘴上虽如此说,但手上的王参却不肯放下。

    “陛下,高丽人明言不要回赐,这些都是他们心甘情愿进献与圣上的!”王襄一脸复杂道。

    “噢?!那他们想从朕这里得到甚么?”赵佶也有些纳闷起来,钱都不肯谈的人,必然所谋非小,偏偏这个高丽又是他要拉拢之国,是以有些紧张起来。

第七八二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 二() 
作为经济规模雄视寰宇的中原王朝,大宋历代皇帝对各番国的回赐一向是大方得紧的,到了神宗时则更进一步。

    之前的君王好歹还命有司“估准贡物乃给”。比如乾兴元年,交州所进贡物估价为一千六百八十二贯,皇帝下诏回赐两千贯。再如天圣六年交州所进香药估价三千六百贯,朝廷则回赐四千贯整。但是到了神宗朝,认为“估准贡物,有伤事体”,因而规定“国王贡物不估直回赐,以绢万匹永为定数”。为此,苏东坡还曾数次上书强烈反对,然而并没有甚么卵用,徽宗皇帝的亲爹依旧我行我素。

    都说子承父业,其他方面且不谈,徽宗在这方面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的。

    只不过如今连大手大脚惯了的他,都有些担心高丽狮子大开口,说明这价值几十万的贡物实在有些烫手。

    赵佶恨不得要立刻问个明白,但作为继承汉唐的中原大国,宋国在接见各国贡使方面,有着一套完整而又繁琐的礼仪,要走完这套程序还不知得到甚么时候。不过人总是会变通的,迫不及待的道君皇帝以个人名义,在宫中设宴,同时宣高丽使臣金富轼陪宴。

    因为不算场合,气氛就没有那般,歌舞过后,道君皇帝随意问道:“昔日高丽都是派李侍郎出使我朝,不知他近况如何?”

    金富轼当然知道宋国天子问的是谁,正是那阶下之囚李资谦的弟弟李资谅。此人在高丽国官至刑部侍郎,却屡屡担任出使宋国的使者,不得不说背后都是李资谦在给他撑腰,好垄断对宋外交。

    “李资谅并叛臣李资谦日前阴谋叛乱,托天朝圣主洪福,叛军已被吾主连根拔起,罪魁李资谦并李资谅兄弟,已在街口腰斩!”高丽国使者兼礼部尚书金富轼脸上的沉重一半是装出来的,另一半却是真挚的。

    这个世界完全疯了。宋国境内的巨寇。居然实力强到能吞并立国达两百年之久的高丽国。金富轼觉得自己也疯了,他居然耗尽心机要抢到这个出使宋国的差事,替灭国大盗圆他的弥天大谎。

    但他不得不这样做。

    因为他不做,立马会有一万个人去抢着做。因为他不做。他就要在乡野田园中,度过他的余生。虽然不会死,却比死更。

    终究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于是便有了这个高丽国礼部尚书的虚名。他知道这个头衔等回到半岛土地上便会失效,但。留在半岛上千千万万的高丽人,连这个虚名亦不曾得到。李资谦、韩安仁辉煌半世,此时却都退下了历史舞台。若是此时他金富轼不挺身而出,未来统制半岛的那群最有权势的人中,就没有真正肯为高丽人说话之人了。

    这么一想,他又觉得一切都值了。糊弄起眼前这个比王俣圣明不了多少的昏君时,竟有种自虐的快感。

    “嗯?竟还有这等事?去年朕还宣过李侍郎觐见,他还当面跟朕请求过赐船之事!”赵佶显然没料到他的“老熟人”李资谅已经挂了,说来他们也就见过几面而已,不过此人擅于奉承的性格。还是很对赵佶脾性的。

    金富轼绝不是个迂腐的人,既然打定主意要跻身高丽百姓的代言人,戏还是演得十分卖力的。当下将一幕子虚乌有的谋反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听得赵佶连道可惜,在他看来,李资谅都是被他兄长李资谦给连累的,这么懂事的人,还曾与自己和诗来着,虽然其人没甚么水平,但诚意十足啊。怎么就成了乱臣贼子?

    赵佶是个感性的人,当即便有些居高临下道:“王俣是否真有证据证明李资谅参与了仁州李氏的谋反?”

    金富轼闻言稍稍一愣,旋即道:“当时兵祸席卷全国,敝国国主主要是从重从快平定叛乱。或许李侍郎真有冤情,下臣定当将圣朝天子的旨意带回敝国,以吾主对天子之虔诚,给李侍郎平反应该不是难事。”

    赵佶本来就是意气用事随口一说,说完就有些后悔了。毕竟人都死了,还争甚么?再说他跟李资谅也就是几面的交情。为此把一个有心投靠自己的番国疏远了,划不来的。话说他正懊悔间,听到金富轼这番话,不但的担心都没有了,顿时虚荣心就膨胀起来了。要知道这种满足感,可是国内人都给不了他的。毕竟他管着千万人的饭碗,却管不到高丽去。人家不端你饭,却服你管,那完全就是他道君皇帝的天威所致。

    “好好好!赏……”赵佶接连说了三个“好”字,显然是高兴极了,下意识就准备打赏,可一想起对方意图有些不明,他有些摸不清底,硬生生把话收了回去,急中生智改成:“商……商……这个,商路不通就是这个原因罢?市舶司年前给朕上过好些奏章,说吾国船只每每到达高丽外海,屡被拦截,无功而返,以至于前往高丽的商船锐减,听说两国不通往来已经一年有余……朕当时说,王爱卿不是朝秦暮楚的人,这不是刚刚平定国内叛乱,就派使节前来报备?”

    “多谢陛下体谅吾主难处,下臣替吾主拜谢天子隆恩!”金富轼离席便跪,把宋国一班君臣看得是心中舒服极了,“恢复与大宋通商事宜,吾国国主也是极其重视的,若上国商客有意愿前去敝国贸易,下臣愿在明州回国之际,与众商客同往!”

    “平身,爱卿平身!”赵佶呵呵大笑,多少年了,头一回碰上这么懂事的番国使节,立马让他把李资谅丢到爪哇国去了,眼下这个善解人意的金富轼,在他心中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

    “爱卿,你们国主这次派使团过来,除了请求册封世子以外,不知还有甚么其他要求?”被哄得再高兴,底还是要探的,不然心里老憋着事,就连去李师师那里都不安心。

    赵佶开了金口,金富轼也不矫情,复又拜下道:“吾国国主特意交代,宋国乃天子之国,高丽乃圣朝藩属,无奈高丽国小民弱,民智未开,吾主命下臣多多拜上,恳请上国天子开恩,如能派东京太学百名学子渡海度化万民,开启民智,下国君臣感恩不尽!”

    金富轼跪下许久,都没有得到赵佶的回应,心中不由暗道这个要求是不是犯了甚么忌讳。就在他心怀忐忑左等右等之际,结果最后等来圣人三个字大白话:

    “就这些?”(。)

第七八三章 在对的时机;撞上对的大头 三() 
王安石的得力助手章惇曾这样评价过赵佶,“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不得不说,他眼力还是很毒的。

    眼下赵佶当着藩属使臣的面自亮底牌的轻率举动,绝对是外交界引以为耻的典型案例,可惜赵佶就是这么随性的人,不但并没有觉得自己有甚么不妥,反而沉浸在一种占了大便宜的自得中。

    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简单叙述一下东京太学的近况。

    著名文人皇帝赵佶在登基以后,便大力发展太学,并厉行太学三舍法,再次扩充太学。他在东京城南熏门外,建立“辟雍”,规模宏大,有一百斋之多,可容纳三千人,称为“外舍生”。此时城内的太学本部,则专容“内舍”与“上舍生”,最多时,三舍共有三千八百人之多。此时太学之繁荣可见一斑。

    但此时的太学,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单纯的教育机构中去。因为道君皇帝曾下诏罢科举,自唐以后各朝各代千百年间流行的科举取士大潮,到了赵佶这一朝,竟沦为“非主流”,遂使得太学成士子进身的唯一途径。故而此时的太学,完全可以看作是大宋后备官员的人才库。

    众所周知,宋朝是出了名的“冗兵冗官”。这时节冒出一个不按历史走向来的梁山泊,导致此时朝廷严重冗兵变成了朝廷严重缺兵。唯一没有被王伦改变的,就属冗官一途依旧延续了历史走向。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往往朝中的官员都消化不良,有官无位的现象极其严重,更别提官员身后还有这批数量庞大并“虎视眈眈”的后备官员们,以至于此番高丽人请求从太学中调集百余学子前去高丽教化黎民,赵佶竟有一种王俣实乃可人儿的幻觉。

    他哪里知道,那个让他恨不得食骨饮血之辈,解决大宋朝冗兵冗官的难题,简直操碎了心。

    高丽国这回请求的是一百名学子。说起来这么点人数放到三千人的“预备官员”中。连个浪花都翻不起。赵佶当然不会觉得这个数目太“多”。更何况,可以预料的是,这批学子要是去了高丽,无疑将是传播大宋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对未来两国关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于影响,绝对是无可估量的。

    付出自己感觉多余甚至头疼无法安置的学子,收获一个全面宋化的高丽,赵佶只庆幸这王俣是不是被仁州李家给吓坏了脑子!一想到机不可失,这位随性的艺术家当场拍板。废话也不多说一句,直开了金口:“准!”

    传声筒金富轼到底是土生土长的高丽人,此时不禁叫“财大气粗”的赵佶这种败家的气魄给彻底震惊到了,虽说完成任务的喜悦顿时上脸,不过同时又有一丝阴霾覆盖在心头。

    怎么说呢?就连吕将这个东京太学的弃儿,眼下都能在高丽弄得风生水起,此番若是按他给出的学子名单按图索骥,那将来高丽,还不彻底绝了本土人出头的希望?

    宋人有句话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金富轼此时算是体会深刻,甚至在一瞬间冒出过反水念头,他很想泣血求告,这都是贵国梁山贼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