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水浒求生记 >

第582章

水浒求生记-第582章

小说: 水浒求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伦大喜,想不到徐京这么给面子,当即又敬了徐京三杯酒。既然这位老将肯出山,邹渊、邹润叔侄两个就可以替换出来,全心放在高丽找矿上,至于青云山。留一个营的矿匠足矣!

    “明日老将军也同王、张二位一起招兵,招足一万五千人马!”

    “一万五?”徐京愣了愣,一个青云山小寨,如何用得这么多人马看守?

    “五千守寨人马,另外一万,是留着日后准备跟随老将军一同上任的!”王伦并不是事到临头才穷于应付的人,实在之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兵源和头领都宣告紧缺,如今手上可用的多了,自然就开始未雨绸缪。即便高丽半岛目前只规划了六个郡汉四郡,汉城,济州岛,但保不齐再遇良机呢?王伦可不是区区一个半岛就能满足的人。

    “好哇,又一个插到我们前头去了!”竖着耳朵在一旁“偷听”的梅展很是夸张道,“我们四个命苦的,怕是陷在讲武堂里无法自拔了!”

    众人纵声大笑,年纪越大的人,脾气越像小孩子,特别是在这种气氛高涨的时刻。

    只听徐京笑道:“你们恁般嫉妒,如此跟当着王首领的面,跟我换好了!我倒是觉得在讲武堂里著书立说不错,也许将来山寨发展快了,你们都出山了,想回来偷个懒都没有机会!”

    徐京的话顿时引来众人一阵笑骂,王伦避实就虚、另辟蹊径的做法真正让他们又看到了一丝希望,起码不用窝窝囊囊的背个反复无常的名声跟这个世界道别。至于下半辈子能否再续辉煌,王伦已经给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答案。

    跟这帮老将们喝酒确实费劲,好不容易被王伦撺掇的头领们轮番敬酒,给干趴下了,这场看不到尽头的酒筵才暂时告一段落。

    王伦虽然有些醉了,但还不想睡,拖着许贯忠在这夜色下闲走。

    “我是真没想到啊,朱武平时多么谨慎的一个人呵,居然成了全山寨头一个劝我黄袍加身之人……”

    有话憋了旬月没说,不代表王伦已然遗忘,说来也怪,许贯忠虽是四大军师里面上山最晚的一位,可偏偏和王伦最为相契的,便属此人。

    许贯忠默默的听着,不时点着头回应,两人就这样沿着燃烧火把照亮的小路走了许久,来到一处依山而建的营盘旁,许贯忠介绍道:“这是二龙山安置百姓的七处营盘之一,目前住的都是从河北过来的百姓,皆是给田虎祸害得活不下去了,投奔了扑天雕李应头领那儿去了,月前被张近仁头领护送过来的!”

    “这里共有多少人?”王伦问道。

    “应该有六千来户罢,我记得!”许贯忠在王伦大军开抵高丽后,负责梁山总务,二龙山只是他所管辖的一处分寨而已,所以记不清楚也很正常。王伦也只是随口问问,见状道:

    “如今二龙山有二十万百姓,梁山还有近十万,李应那边听说河东的百姓源源不断的过来,这既是希望又是压力啊!”王伦叹了口气道,“咱们要全力收购粮食,如果有可能,再花上千万贯钱也在所不惜,另外跟‘深海’说,明州有多少客舟,我们便吃下多少,叫他莫再拿水货来糊弄人!”

    “现在京东、河北、淮南的粮价被我们上一**收购提升得很厉害,外地不少粮商都闻着腥味过来了,若是没有我们这样有实力的买家扫货,这价格至少要跌上三成。上次杜兴就几次跟我说过这个问题。如果不是那边揭不开锅的话,我建议不要太急,最好见机行事。船的事情好办,跟晁保正和朱富打声招呼,就由他们去办吧!”许贯忠回道。

    王伦点点头,忽然把头一拍,道:“忘了告知四明山方面,高丽使节是咱们自己人,千万不要大水冲了龙王庙!另外你以我的语气问问吴用,难不成东南好汉皆入明教毂中了?”

    “好的!这些事明日我便去办!”许贯忠点头应了,忽然神色有些郑重的望向王伦,沉吟片刻后,终于开了口:“有个消息我不知当讲不当讲!但我觉得还是告诉你要好些。袭庆府守将王禀数月前调离了的本府,开抵河东战场剿匪助战。而袭庆府知府程万里也调职东京,就职吏部侍郎一职。哥哥,我觉得这次是你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xh211

第七七六章 一定要完成你的历史使命啊;混蛋!() 
许贯忠所说的千载难之机,肯定不是指袭庆府防务空虚,梁山泊可以趁虚而入。

    区区一座府城而已,在大宋绿林绝大多数山头势力还只能望而却步之际,梁山泊早已是兴致缺缺。这种与韬光养晦的大战略竞相违背的献策,作为梁山四大军师之一,许贯忠的眼界显然不至于跌到这个份上。

    这番言语的真正含义,王伦乍闻弦歌,便已知雅意。

    此时他强行压制下心潮澎湃的躁动,不再淡定的声线吐露了他的心声:“程府家小,已至东京?”

    “我已命乐和派人日夜盯在吏部衙门跟前,只要程万里上任,立刻飞鸽回报。虽然目前还未曾有消息报回,但程家老小离开袭庆府已有月余,我估计高丽使团抵京之前,他们应该能够安然到达!”许贯忠回道。

    王伦闻言不语,就在原地来回走动,片刻间做了决断:“兄弟,这回你莫要阻我,我定要亲去东京走一遭!”

    ……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已是仲夏。

    要说这已不是王伦第一次前去东京,但王伦绝对不认为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站到这座当世第一雄城的土地上。尽管许贯忠和一班头领深怀此种忧虑。只不过王伦昔日屡屡亲自下山的先例山寨众头领心中有数,只怕这回同样也劝不住他……也不好劝。

    只不过到了最后。王伦也作出了妥协。

    一个常年以白衣示人的年轻书生,变成了络腮胡须的中年员外,在这个没有指纹、身份证并满街摄像头的时代。还是能起到瞒天过海的作用的。

    但即使如此,许贯忠还是觉得太过冒险了,但在王伦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后直接败退,“亲身犯险的确不太值当,但关键要看甚么。你是还没有遇上这样一个人,不然,只怕比我还要疯狂!”

    许贯忠都扛不住了。其他一班头领更是无计可施,还好王伦并不是立马就要走。毕竟“高丽”使团从明州到东京这一路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就在这段空当中,王伦也没闲着,尽管他的心都快飞到了东京,但还是沉下心来将急需处置的各项急务都做了稳妥的布置。

    这几天赤胆军副将石勇就一直挂着张苦脸。原因是这支唯一驻扎在梁山本岛的步军,被王伦从中抽调了三个战营的老兵,前去二龙山充当未来乐浪、玄菟两郡守军的骨架。徐京也分到了一营老兵。对于这三营战斗经验十分老兵,三位老将甚为高兴,就连旧部一时半会儿难以归队的消息,都抛之脑后了。

    之前派往河北中部立寨的扑天雕李应听说王伦回到了梁山,也看准时机返回山寨,面见王伦并对分寨各项事务做了详尽汇报。这处数年前被邓飞、孟康所弃的饮马川大寨已经沦为一伙蟊贼的藏身之所,只不过没三两下便被不再藏巧于拙的李员外给扫荡了个干净。在经过一番大力整顿后。饮马川宣告重新开张,其最的一个目的,就是大力吸纳深受田虎蹂躏的河东、河北两地百姓。

    在这一点上。李应做得十分称职,不但派出小队人马活动在河北各地,还积极联络酒店系统在河北的负责人锦豹子杨林,最终使得只要人数过百的难民群体基本都听说过一句民谣:没活路,找王伦。没饭吃,上梁山。梁山就是饮马川。

    同时。在李应的汇报中,王伦对张近仁和高可立这两位新头领的表现有了初步的印象。并指示李应要以老带新,尽快使这两员头领融入到梁山氛围中来。

    在此之外,王伦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和“透瓶香”传人的交流中,经过长期不懈的来回实验,终于赶在王伦下山之前,一瓶度数超出这个时代绝大多数酒品的神奇液体,宣告面世。至此,梁山泊之前并未彻底放开的酿酒事业,从此井喷期,梁山仓库中陈粮不再后勤系统充作军粮、救济粮,而是直接拨与朱贵的酒店系统,全面应用于医用酒精并各色酒品的制作。

    公孙胜的逾时未归也让王伦有些纳闷,连着给身处黄河口盐山大寨的杨林飞鸽传书下过几道命令,要不是杨林的左膀右臂全给调到了安东都护府,说不得要请杨林亲自走这一遭。眼下却只能派斥候前去探视了。

    除此之外,王伦的注意力还放在一日三变的河东战事上。

    这个一日三变可不是指朝廷军和田虎军来回拉锯的意思,而是田虎这仗打得实在窝囊,王伦早上接到的军报宋军还在汾州介休,结果中午田虎的平遥县便丢了,到了晚上,宋军前锋已经在太原府境内的祁县宿营了。

    数月得来的疆域,数月便丢了一半,数十万大军,被朝廷赶得到处乱飞,连远在战场之外的河北饮马川,都发现有伪晋的士卒装成百姓成建制投靠。

    他手下那群知州啊都监、团练使甚么的,投降朝廷者甚众,进而这种局面逐渐演变为大宋绿林中一大笑话。各地红头子都在传,那些如云依附的山大王其实并不是诚心投靠田虎,而是竞相借田虎这个冤大头作投名状,换得梦寐以求的朝廷招安。

    仗打成这个鸟样子,梁山讲武堂的几位老将已经不看沙盘了,因为实在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完全就是西军二刘的行军比赛二刘指的是刘仲武、刘延庆。前者是高俅在西军中的铁杆,并未来名将刘琦的父亲。不过后者的儿子名头更大,便是混入中兴四大名将的庸才刘光世。

    同时对于这个梁山泊竖起来的挡箭牌,王伦也是无话可说了。他已经不再奢求田虎能扛到梁山一统半岛之时了,毕竟人不能老作不切实际的打算。现在他只是期望,在“高丽”使节安然离开大宋之前,田虎不要嗝屁。

    一定要完成你的历史使命啊,混蛋!

    于是,背负着和时间赛跑的宿命,王伦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梁山泊,奔赴大宋的腹心之地:东京汴梁。

第七七七章 神秘秀才() 
从济州水乡到东京汴梁的这短短数百里路途,所过之地既属大宋的腹心之地,同样也是梁山的势力范围。只因双方都不大能容忍那些不上台面的角色在这个区域养成气候,是以除非朝廷和梁山互掀桌子,在其他时候,这里都是大宋社会治安最为稳定的地区,没有之一。

    不过,王伦前往东京的路上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但在他离岛之后不久,水泊边上发生了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实则内藏乾坤之事。

    “俺说秀才,你们读书人都清高得很,你却怎地偏偏跑来跟俺学这散发铜臭的手段?不怕有辱斯文么!”眼看离交货地点越来越近了,领队的中年行商心情不错,顺嘴调侃起队伍中一个半路加入的劳动力来。

    此人算是枯燥的旅途中,一个聊天时不错的话题。这秀才四十多岁的模样,平时也不苟言笑,但是待人却和易,没有读书人看不起人的那种臭脾气。听他说,是厌倦了在村中教学,想趁着还能动,出来学点手段,好让浑家孩子衣食有些保障。

    商队在半路上遇到此人时,他已经晒晕在路边,领队的行商心眼不坏,加之是做药材生意的,有点中医常识,是以上前将其救醒。哪知被救醒后,这秀才苦苦请求行商把他捎上,他能干活,且不要工钱,只求领队的行商教他些赚钱的手段。行商略想了想。便把他带上了。毕竟白得一个壮劳力,且他这生意光本钱便是上千贯论,也不怕这个穷困潦倒之人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秀才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个闷葫芦。任凭行商和押队的伙计们怎么调侃他,他都不大回应。是以对于行商此时的调侃,他仍旧是不言不语。行商见怪不怪,当下嘿嘿一笑,他知道怎么让这秀才开口。

    “前面十来里处,就是梁山泊设的收购点了,咱们把货一卸。这趟便大功告成了!”

    听到行商的话,果然这秀才来了精神。挤到这行商身边问道:“天下哪有恁地好做的买卖?我们贩运过来,他们就肯收?”

    “嘿嘿!”行商颇为得意的一笑,“不瞒你这秀才说,这买卖还真就恁地好做!自打前年这白衣王秀士在这水泊里站住了脚。便常年对外收购粮草、牲口、药材、布匹、兽皮、木材、生铁、硫磺等等货品,不但价格公道得紧,也从来不短斤少两。若是前来交易的商家专卖贵重物品,还可从他山寨讨面小旗插在车前,包管匪盗官贼半个也不敢来扰你。你看我这数千贯的货物,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