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屠魔工业 >

第98章

屠魔工业-第98章

小说: 屠魔工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还调回一艘一代飞艇,用于垂直吊运实验火箭。

    如此大的动作,不止整个玉剑山,连下面排队充灵石的都知道了,还有制造局隔着近的门派也派人来看热闹。

    发射当天,围观吃瓜人员里,会飞的就有两千来人。

    还好,大家搞不清玉剑山在闹什么东东,没有人来搞破坏,大家都在距离发射点两里之外飘着。

    “如此阵仗,玉剑山搞甚么名堂?”

    “不知,方才飞艇吊去之物,棍不像棍,剑不像剑,不知是为何物。”

    此时有消息灵通人士出来卖弄:“听闻此物能飞,速度极快,声未至东西便能飞到。”

    “竟有那般速度?那对着天又是何意?”

    这就没人能答上来了。

    科研部或许有些人嘴巴不太严,不过都趁着接受盟友时调到工程院了,能接触到的核心信息很有限。

    同一时间,天基信息中心二楼,发射中心里也是一堆人。

    “部长,发射点调试已经完成,气球情报显示未来几小时内无云,风力一级。”

    沈文剑点头:“行了,该坐的坐好,没座位的到后面看着。”

    和风洞测试一样,火箭发射也引来别组工程师的围观。

    组内各工程师落座。

    沈文剑宣布:“实验火箭一号,发射程序启动。”

    “数据链正常。”

    “水平仪正常、高度仪正常。”

    “燃料显示正常。”

    “空速管正常、外部热感情报装置正常。”

    “静电感应显示正常。”

    “风力数据输入完成,飞行姿态计划修正中。”

    “全设备正常,进入点火程序,倒计时一分钟。”

    “59、58”

    “真火阵法充能准备。”

    “50、49”

    “热能回收系统启动,等待热源。”

    “30、29”

    “数据链最后确认,全数据通畅。”

    “坐标系数据库待命中。”

    “20、19”

    “一级燃料阀解开,完成。”

    “真火阵法启动,预计三百秒内耗尽能源。”

    “10、9、8”

    “3、2”

    “二级燃料阀解开。”

    “1!”

    “点火。”

    点火其实是燃料阀增压动作,因为真火阵法已经为发动机完成预热了。

    十几米长的火焰,在地上的坑道里烧出十几米长的火舌,巨大的推力推着火箭加速。

    才飞高几百米,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发动机周边热能回收阵法故障。”

    “中段热回收正常。”

    “预计两百五十秒内耗净能源。”

    工作温度还是太高了,耐高温材料的导灵效果不好,导灵钢又没办法承受如此高的温度,幸亏火箭内部设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灵石,本次故障还不至于让发射失败。

    外面,围观的吃瓜群众中,一堆人跟着火箭飞高。

    不过十几秒,绝大部分人就跟不上火箭的速度了,再有两秒,几个修为高的也被甩开。

    接下来,大家就看到火箭周边产生了个白色柱状气罩!

    白色气罩只持续了几秒,消失的同时,所有人都听到一阵轰隆声。

    大家看着火箭越飞越高越来越小,都知道火箭是干什么的了。

    “这是要去九天之上啊!”

    “厉害,厉害!”

    “可以可以!”

    这边用肉眼已经只能看到很弱的光点,天基信息中心的工作仍在继续。

    由提前准备的气象气球接手,利用长焦摄影为信息中心提供大致的画面情报。

    “整流罩温度接近两千度,部长,要不要控制燃料输出?”

    “嗯,调整到二级输出。”

    本次发射的火箭并不是多段式的分级火箭,这种结构增温比较快,利用真火阵法节省燃料后,情况更严重。

    “部长,燃料压力降为二级,但是燃料阀似乎没有动作。”

    “那就等着吧。”

    沈文剑对于烧毁或爆炸的结果是有心理准备的,哪家发射火箭还没炸过几个。

    火箭此时的高度八十多千米,真的炸了这次试验所需的数据也已经搜集到很多,并不会影响后续的计划。

    大概是质量太好,爆炸没有发生。

    高度一百三十千米。

    “中段热回收系统故障,设备舱准备脱离。”

    虽然只有一级火箭,但在此刻接近四千米每秒的速度下,把燃料舱丢掉,设备舱还是能往外层空间飞出老远的。

    其实就算按计划飞行,初次实验的目标高度也只是一百五十千米,并没有打算把设备丢到外太空去。

    火箭一分离,新的问题出现了。

    “设备舱温度过高,冷却阵法无法启动。”

    “拍摄系统工作正常,数据链不稳定。”

    看来是问题有点多。

    沈文剑决定终止实验:“抛弃外整流罩,打开减速翼准备回收设备。燃料舱坠落点算出来没?”

    整流罩有两层,一层是低风阻结构,里面那层则是高风阻导流结构,会把气流引向三片并不大的减速翼,以免下落速度太快把东西都烧掉。降落伞是没有的,一次性的实验火箭,真没工夫去做那么多隔热设计。

    “豌豆湖东南方向,暂时没有具体结果。”

    “通知回收组的先飞艇过去,让他们在路上布置中继天线,保持联系。”

第172章 转动的秘密() 
为什么要回收火箭残骸?

    主要为了分析火箭在飞行中的情况,以便改进,然后把零部件回收融了重新制造新零件。

    对残骸的解析工作很麻烦,小到一颗螺栓的变形,大到外壳的高温劣化,都要一个个检查和分析成因。

    火箭项目组再次分作两组,两名工程师带着技师们分析残骸,其他工程师则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实验火箭二号的研制。

    依据本次试验搜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大地还是有自转的,这让沈文剑狠狠松了口气。

    赤道面与黄道面也依据实验数据算出来。

    但是其中还有不少疑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自转速度不足。

    大地在赤道线上的自转线速度,约为八百米每秒,换算后发现一天的自转根本没有一圈。

    太阳比较小,比较近,对自转不足做出补偿,才能达到现在的日夜周期。

    太阳几天时间就绕地一周,这是怎么做到的?

    从质量进行分析,是行不通的,即便大地比较大,之前已经算出重心距离地表不到一万千米,非球形的大地就算球形也没有足够的质量与一颗已经点亮的恒星做双星运动。

    那么太阳是玄学构成的?质量其实没多少?

    或者还有什么因素被忽略了?

    太阳是怎么移动的,重心异常的大地是怎样的自转方式,都特别让沈文剑感到好奇。

    纠结了一阵,决定把这事放到以后再考虑,现在需要做实验火箭二号的发射目标订制。

    一号实现了穿过稠密大气层,最终速度达到十四倍音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增加二级火箭,把运载物推到一定高度成为人造卫星不存在问题。

    订制的重点在于实验火箭二号的主要任务应该设置在什么高度,在哪个位置以什么速度来运行。

    这个计算量有点大,没有专门用于复杂计算的设备,可能送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掉下来了。

    难道先做计算机?

    沈文剑想着问题,随手在书桌上写下几个公式。

    唔有一定运算能力的计算机还是有必要的,人工计算太费时间了,用法术帮忙对部分人准确率也不太靠谱,人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会耗费非常多时间,还需要花同样多的时间做验算。

    工程师们大多都有自制的计算器,只是要做轨道运算,这玩意就不太管用了。

    工程部的整体管理系统也算是种计算机,可那是做逻辑判断的,无法用于复杂公式的数字计算。

    经过仔细规划,八月,分析工作告一段落后,从构架组调入两个人和火箭组重新调整为两个组,计算机组和火箭组。

    计算机用玄学实现起来不难,科研部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只是作为单独的计算机工程,本次沈文剑要求计算机组完成底层规则的定制,让计算机体系能以后和现有的大多数设备对接或称作“加持”。

    火箭组虽然没拿到实验二号的轨道数据,也不妨碍着手开始研制。

    二号火箭是要把一些东西丢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而比较重要的自转数据即使不太准也不会偏差太多,沈文剑和大伙开会后,决定一步到位,设计跨轨道运载火箭,如此能减少大量的重复设计工作。

    跨轨道运载火箭既可以用同一种设计,完成近地轨道、中层轨道、同步轨道的卫星投放任务。

    一号火箭只是不到三十吨的小东西,二号火箭发射重量要飙升二十倍左右,这还是在玄学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做到。

    技术跨度太大,为了省钱、省时间,沈文剑全程参与了二号火箭的设计工作。

    其实如果没有沈文剑这个内行,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情况下,让工程师们一次迈太大步子,实验二号成功发射的概率有点渺茫。

    沈文剑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经验,配合超音速风洞的帮助,节省的不止是一两个人力或一两个月时间。

    火箭吨位的增加并非单纯的放大,其结构变化同样很大。

    发动机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燃料供应问题是其中之一。

    谨慎评估一号火箭的实验数据,预估实验二号的总发射质量至少也要五百吨以上,沈文剑带着火箭组重新制作了一版新的实验发动机,在未完工的火箭发射场实验和改进。

    新的发动机解决了一号火箭无法进行热回收的问题,耐热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个改动除了寻求替代材料,主要是改动了热回收区的位置,在燃烧区上端的燃料供给系统外。

    单发动机最终获得的实验最大推力为220吨,在此推力下燃烧108秒发生故障。

    没时间去等材料学的进步,换个设计思路。

    年底前火箭组把发动机做出第二个改进款,这款的口径有所缩小,推力固定在130吨,因为真火阵法的存在,其比冲量比非玄学发动机大四成以上(送入燃料的质量与产生推力的比)。

    第二改进型实验过程中分三段燃烧共八百秒,未发生故障,具有回收再使用价值。

    经过几轮实验,新型发动机命名为云顶级甲型。

    实验火箭二号主火箭一子级暂时安排了三个发动机,呈等边三角分部。

    但这还不够,三个云顶级甲型还没办法把自重五百吨以上的物体推上去。

    此时就需要助推器的帮助了。

    主火箭一级推力无法推动自身,因为没有太多必要。

    主火箭前面还有含二子级燃料舱在内的二级火箭,以及待运载物和三级助推,火箭发动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燃料与火箭空重的比值减小,很不划算。

    好办法就是利用燃烧总时间更短的助推器,帮助火箭升空并突破大气最稠密的地区,等助推器烧完分离,一级火箭本身耗费掉一定燃料减轻自重后,它的推力就足够继续剩下的工作了。

    此外,把一级火箭做粗一些,多安几个发动机也是个办法,但如果可以做到,之前的第一版发动机就不会故障了。

    火箭是个很系统的工程,发动机每增加一个,协调难度就会增大很多,助推器能通过增加发动机间距,以提高安全水平。而且科研部在材料方面有所欠缺,如果不是玄学顶着,靠纯机械做出能用的火箭只怕还要几十年。

    助推器的第一次非完全体地面实验,已经是3006年二月。

第173章 缩水的箱子() 
新的一年里科研部又有调整。

    今年原料组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仍然维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以理论研究为主,依据理论适当获得少许新材料。

    另一部分则成为专门的储存材料开发组。

    还是利用早前开发出的三符文定式为核心,实验各种材料尤其是稀土合金赋予数据储存特性时的区别。

    储存材料开发组会与计算机组一同工作,希望能尽快开发出低成本的高容量储存载体,缓解天基信息中心玉简消耗太大的状况。

    天文组留下一个工程师,带着五个从山上新招的专业学徒继续保持天文观测,这几名学徒在教学过程的淘汰后将会成为职业天文学家,取代工程师兼职模式。多出来的工程师被调入火箭开发组,帮助研制新的天基望远镜。

    家里的青柳顺利进入成丹期后,由红豆全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