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14章

宗明天下-第114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大明好歹是本族政权,在朱元璋之后使不出太激烈的手段,主要是继续‘去武化’。

    满清来了之后开始了最严密的奴化。满清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印度相提并论的,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稳定国家,如果不是外国入侵,满清其实可以继续延续他的统治很多年,很难被推翻。

    但是这导致华夏彻底落后于世界,并且从此丧失了文化自信,在经历过巨大冲击以后盲目学习西方。

    东西方的情况是差别很大的,西方的所谓现代道德观有些根本不适合华夏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废除连坐制度。

    按照西方的观点,人是独立的,所以一人犯罪只惩罚一个人。但是东方不是这样,有多少一个人坑蒙拐骗心甘情愿入狱然后让家人过好日子的?数不胜数!所以连坐制度允熥决不会废除!至少要牵连到父母、子女和亲兄弟姐妹。

    好像有点跑偏,不过允熥要表达的就是此时的汉人还是能够承担得起移民的重任的。允熥只要再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放心的往海外移民国内的百姓了。

    这个问题就是人民的团结,不至于自相残杀。历史证明,以地域和宗族团结起来的移民团体杀起其他的汉人来比杀外人要狠的多。

    允熥想出来的暂时的解决办法,就是被大食人和欧洲人证明有效的——宗教。

    最适合的方法其实是塑造国家民族的观点,但是这很难,允熥有生之年恐怕都见不到多少成效,所以只能用宗教。

    想组成一个更加广泛的团体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寻找更多的共同点。想象一下,一个移民团伙遇到了另一个移民团伙,聊起来说道:“我供奉玉皇大帝。”对面的人也说道:“哎呀,我也供奉玉皇大帝!”这就找到共同点了。

    然后呢,当地土人信奉天方教,这不就区分出内外来了吗?

    并且华夏人一向对于宗教不是深信,大多数人都是浅信,只有极少数虔诚的教徒,不用担心出现神权挑战皇权的情况,只能作为一种地方上的制衡,而这正好可以监督地方官府的胡作非为。

    其实宗族是对于地方政府最好的制衡,但是宗族的缺点刚刚已经说过了,所以允熥不能扶持宗族。

    ==========================================================

    聊完了人的问题,允熥又开始思考政治制度。

    前边已经说过了流官制度的弊端,但是允熥又不能放弃流官制度。在广大内地改流归土,允熥倒不是很担心他的权力的削减,至少现在不担心,但是土官制度必然导致赋税的大规模减少。

    而允熥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他要实施的一些政策,虽然长远来看对于汉人有利,但是也必然违反地方上的利益和普遍的想法。

    允熥现在有一种使命感,感觉自己就像是彼得大帝,要拉着满脑子腐朽思想的贵族和百姓向前展。

    就像彼得大帝把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一样,用皇权来强行推着国家向前走。

    所以在内地,必须实行流官制度,让地方的宗教团体和尚未消灭的豪强势力进行监督。

    说到官制,就不能不提科举制度。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的儒家是反对科举制度的。

    宋代的大儒朱熹就认为:最好的制度就是乡居里选,也就是两汉的察举制。就算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科举制要好。

    他还认为:按照科举制的路子来,我大宋一定无法收复北方故土,想要还复汴京,必须废除科举制,恢复察举制,然后再过个几十年就能打败金国了。

    很奇妙吧,朱熹的是现在科举的标准题库和答案,但是他骂科举制骂的最厉害。

    科举制度,选出来的其实是聪明人,或者说能背书、会考试的人,但是不代表这些人会治理地方,更不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品格来为官。这就导致了‘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事情生。

    而乡居里选,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选出来的人,只要国家还不是太烂,就一定是有治理能力、或者道德高尚的人。

    这也是、上猛烈抨击**问题,但是其实那个时候的**比宋、明、清要好得多的原因。

    而九品中正制是另一个逻辑。九品中正制虽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但是这使得这些士族不用担心后辈的生计问题,所以不会大肆贪污。

    同时士族之间也会互相竞争,没有本事的人也当不上主事官,顶多挂个闲职,或者家里蹲。

    但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允熥必须以科举制为主,然后适当辅以其他的选官制度。关于这一点,允熥还没有想好。不过老朱时代,除了科举制有多种多样的选官制度,所以不用担心太强的阻力。

    从中央层面来讲,允熥认为华夏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汉初到汉武帝前期的制度,因为那个时候,皇权是有制衡的,有勋贵集团来制衡。

    并且那时的勋贵集团也不像是必须军功才能封爵,文官封爵的有很多,这是一个健康的贵族制度。

    皇权有制衡,皇帝当然是不高兴的,但是对于国家是有好处的。现在允熥必须趁着自己还清醒,没有被权力所迷失的时候塑造制衡体系。

    部分边地要实行的分封制,就是对于皇权的制衡之一。在允熥的有生之年,或许他们对中央的制衡很小,但是假以时日,加上允熥要培养的类似于两汉的、真正的贵族阶层,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制衡体系,还不至于百姓文弱化。8

第192章 初议分封——叫三王() 
分封制之后,因为各封国的地盘小,国君可以亲自来选拔人才,可以促进那些考不上科举,但是很牛逼的人也有官做,不至于在民间成为不稳定因素。? 就算是不造反,也浪费人才啊!有多少人才就是这样被埋没的。

    不过具体的分封制度允熥还没有制定好。但是,允熥突然想到:我干嘛闭门造车呢?

    随后允熥转过身,对已经加司礼监从四品少监衔的王喜说道:“王喜,你去王府传旨,嗯,叫肃王朱柍、岷王朱楩、韩王朱松来乾清宫。”

    等到王喜答应之后,允熥又说道:“派人去坤宁宫,告诉熙瑶,今日我不回去吃饭了。”

    王喜应诺而下。

    允熥带着熙瑶新选到他身边的两个小宦官,名叫常瑞江和徐晓辉的,来到自己在乾清宫刚刚改建完毕的书房,从书架上拿出和,开始研究起来。

    过了一会儿,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三个王爷一起来到了乾清宫允熥的书房。

    允熥见到他们,笑道:“你们怎么一起来了?”

    朱柍身为这几个人年纪最大的,行礼说道:“禀陛下,我们几个分封到全国各地,平时也见不到面,这几日在一起聚聚,今日正好我们三个在一起说话聊天。”

    允熥说道:“那算我一个,凑一桌牌九。还有,怎么对我这样恭敬。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咱们和以前一样说话就好。”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显然他们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朱楩和允熥最熟悉,问道:“陛下,叫我们几个来,不是就是想闲聊吧。”

    允熥接着说道:“现在已经是午时了,先一起吃个饭吧。事情等到饭吃完了再说。”

    朱柍他们当然是不可能拒绝的。允熥派人吩咐御膳房的御厨做饭。

    御膳房的御厨早有准备。这年头,皇宫的活计不好干,大厨都得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今日自从允熥吩咐不回坤宁宫做饭之后,御膳房的大厨王福就开始预备饭菜了。他已经观察了允熥好几年了,虽然并没有在文华殿当过御厨,但是注意到了允熥如果不和任何一个妃子吃饭,也不是陪着朱元璋吃饭,那一定是准备招待其他人了,基本上没有单独吃过饭。

    所以他现在接到允熥的命令,马上开始炒这些已经切好的菜,在做好以后连着饭一起送到乾清宫。

    允熥倒是不知道御膳房的大厨在这样观察他,但是他察觉出来做饭的度太快了。于是问道:“怎么这样快的就做好了?”

    来送饭的尚膳监的奉御刘玉海之前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迎合着允熥的一贯想法假装苦笑着说道:“禀陛下,御膳房的御厨们,和我们这些在御膳房干活的宦官,也是要吃饭的。”

    “现在已经是午时了,御膳房的大厨也在给自己和我们做饭,正好陛下您的旨意来了,我们赶忙把已经切好的蔬菜啥的,按照陛下您的吩咐炒菜然后送过来。”

    他知道允熥不像是老朱那样对下人‘严苛’的,所以敢说这样的话。

    允熥果然没有说什么,就招呼着叔叔们吃饭。

    允熥一向是很平易近人的,但是对于宦官、宫女这些年他也知道不能太平易近人了。未必能起正面作用,所以没有说话。

    按照规定的服丧礼节,在服丧期间是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嫁娶、不能行房事、不能听歌舞、不能走亲访友的。

    但是皇家自由度要大得多,最后严格得到执行的主要是不能嫁娶。至于其他的,那就是初期比较严格,然后就自由了。

    不过允熥还不至于到每餐必须吃肉的地步,所以今日是全素菜。

    朱柍他们几个这些日子也都是素菜,所以也没有不适。

    吃完了饭,允熥带着他们来到乾清宫的一处挂有大明全图的偏殿,然后几人先后坐下。

    然后,允熥用一种比较随意的语气说道:“几位王叔,想真正的裂土封藩吗?”

    他话虽然说的随意,但是对于朱柍他们几个来说,不啻于在耳边响起了炸雷!

    允熥当年以‘扩地足食、仿周封国’让大家认识到了他的存在,在老朱死了以后,所有的皇族、贵族、在京的官员都猜测允熥到底是当年只是虚晃一枪,还是真的这样想的。

    或者,允熥当年是这样想的,现在有没有什么改变呢?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以皇族为最。现在,结果终于出来了。

    朱楩强压住激动地心情,说道:“为何是我们几个?”允熥不可能叫了他们几个来宣布,然后另找人封王吧?

    允熥说道:“因为你们的封地位置。我思考了半天,觉得最好是依据皇爷爷加封的位置,按照‘就近原则’来封国。”

    朱柍他们虽然没有听过就近原则这几个字,但是也能理解是啥意思。

    允熥站起来,朱柍他们几个也忙站起来。允熥指着地图,对朱柍、朱楩、朱松说道:“十四叔,你的封地是哈密卫。十八叔,你的封国是雲南的缅甸宣慰使司。二十叔,你的封国就是开原城。”

    “你们的封地,皆称之为国,不过不一定以你们现在的封号为国号,可能会有变化。”

    称国!朱楩心下激动,自从魏武代汉以来,就算是在地方上封王,也没有称为一国的道理,权力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但是他们竟然要封国了!

    然后允熥对他们三个说道:“并且,你们的封地与不属于我大明管辖的土地,你们尽可以去征服,打下来的土地都是你们的封地。”

    “十四叔,西北的别失八里,久不朝贡,也不是我大明的藩属国,尽可以去扩张。”

    “十八叔,缅甸宣慰使司再往南、往西的蛮夷,并未向我大明朝贡,也不是我大明的藩属国,尽可以去扩张。”

    “二十叔,开原城往北,就是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的各世袭的土官,只要你能让哪个土官愿意服从你的命令,愿意习我大明的礼仪,那这个土官的土地就是你的封地。”8

感谢() 


第193章 初议分封——西域现状() 
朱楩和朱松心中更加激动,这代表他们不仅是能裂土封疆,还可以拥有极大地权力,自由扩大国土。

    朱楩喃喃的说道:“这以后修大明史了,我也能上,而不只是列传了吧。”

    本纪、世家、列传是司马迁明的,三种身份的人的传记的称呼方式,本纪指皇帝,世家指世袭的封国国君,列传包括其他所有人。自从汉武帝以后,基本上世家就是一个摆设,除了写的时候用到了,其他的史书基本上没有‘世家’这一项了。

    允熥说道:“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一般情况下朝代亡了,才会有下一个朝代为前一个朝代修史,所以允熥才会说他说不吉利的话。

    但是肃王朱柍却与朱楩的表情完全不同,似乎一脸的不情愿,行礼说道:“陛下,臣有话说。”

    允熥这才注意到他的表情,觉得很纳闷,说道:“你有何事?”

    朱柍说道:“陛下,臣在甘州,三秦行都司兵变较多,地方又复杂,臣难以驾驭,还请陛下另择皇亲,沙州封国。臣愿让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