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佛教的中道:真理的代名词
佛教以中道作为根本的立场,以中道作为弘扬佛法的基本态度。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看到众生总是徘徊在善恶、美丑、是非、好坏、空有、苦乐、去来的两边,非此即彼。他为了让众生明白世间事物的究竟真理,不得不提出远离两边的中道思想。佛陀时代所说的中道思想,与其他派别的中道意义是不同的。很多派别的中道大概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比如上面提到的中庸思想。而佛陀所说的中道,是真理的代名词。
也就是说,在佛教上,中道就是真理,在佛法上也可以叫做真如、实相、如如等等,佛陀的本意是说,佛法上的中道,本来是不可以用言语来加以说明或形容的,现在暂且用中道来代表真理;如果世人能悟出真理,中道也就不用提了。我们可以把佛陀刚才的那句话理顺一下:佛陀说中道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什么呢?因为真理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了天地万物以后真理依旧是真理,而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似乎感觉到了真理的存在。
为了让真理可以表达出来,让人们形成概念,并且更好地探索下去、传递下去,佛陀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词,叫中道。但实际上,中道是不能完全概括真理的,人类发明的词语也是绝对不能完全把真理阐释出来的。毕竟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而真理存在于宇宙之前,宇宙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有了地球,地球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有了人类。再换句话说,人类本身就是真理的产物,是无法完全通晓真理的。
佛陀的远离苦乐两边的中道观,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解释。有一位禅师,他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门前有两棵树,荣一颗,枯一颗,你们说荣的好,还是枯的好?大徒弟说:荣的好。二徒弟说:枯的好。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禅师向徒弟们解释道:佛陀说,平常心是道。这个故事说明的是,不着苦乐两边而行持中道,通过对世界万物的正确认识,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一切,得失随缘,就是真理了。
有一个词叫“形而上学”,它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看法,也是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有个人从大老远跑过来问佛陀:尊敬的佛陀,这个世界上有神吗?这个世界上有鬼吗?宇宙是永恒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
刚才这个人提到的所有问题,都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佛陀对于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从来都不感兴趣的,也从来都不作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和佛陀所宣传的教诲是没有半点关系的。佛陀的意思是:你连自己都还没弄好呢,还考虑这些事,这不是徒增烦恼吗?世间的学问和真理,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和重点是先搞好我们自己。如果连基本的都还没弄明白呢,就去思考那些茫茫无边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指定会走入误区。
在早期的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学,戒定慧的简单理解就是:忘记烦恼才能完善道德品行,产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内心平静澄澈,方能产生智慧;拥有智慧,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正确把握其走向,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佛陀强调,世事无常,有无皆苦,众生的内心现在正充满着痛苦,当务之急就是去除痛苦。而去除痛苦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持中道,顺其自然。佛陀解释的法,对众生有用,而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但对修炼身心毫无用处,甚至会把人引入歧途,迷失方向。
修得平常心,才是真福气。可见,佛学的修心是非常务实的。等修行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中道这个词在脑海中也就渐渐模糊了。
*********
佛教对中道的理解有多种阐释,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简单地陈述。一来是为了多角度的了解中道的意义,二来我们可以提前接触一下佛家的学问。佛家思想对于修心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远离苦乐两边就是中道。佛陀对于中道的这种看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大热天的阳光下烤火、严寒冰冻的气候中裸身受寒的苦行者所说的。这些修行的人以为,能够尽量地忍受**上的痛苦,就能以此来换取精神上的解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在最初出家修行的时候,就整整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学习这种苦行的方法,想从这种苦行当中,脱离生老病死的种种人生痛苦。最终,这种苦行方式,被佛陀扬弃了。
佛陀理解到:人类的**和内心,从无始中来,本来就是一体的,绝对不可以截然地划分为二,看作两种不同的事物。如果想用虐待**的方法,以求得内心的解脱,最后只能是更多地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因为**上有了痛苦,往往是造成内心精神痛苦的主要原因;并且由此常常引导众生进入精神苦痛的深渊,甚至无法自拔。这种方式的苦行,对于解决人类的痛苦,获得上乘的修为毫无帮助。
第11节 多善待自己()
佛陀亲自体验了苦行的无益,也亲眼见到了苦行者的下场,他们不是徒然地增加了自己的痛苦,就是在百无聊赖之中,走上了自我绝灭的道路。因此,佛陀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六年苦行的成果。最终,他收获了中道智慧,并在菩提树下顿悟无生。从此,才有了佛法的流传于世。
不正确的解脱宇宙人生痛苦的方法,除了苦修以外,还有一种极端的方法,就是**纵乐。修行这种方法的人,他们不对现实的生存加以反省思考,通过尽情地享受有限的物质资源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只是一味地贪恋现前刹那间的快乐。他们的主张是:获得了物质,身体才会快乐;失去了物质,身体便产生痛苦。殊不知,佛陀对于这种享乐主义的放纵派,是加以严厉无情地呵斥和扬弃的。佛陀认为,他们的享乐,非但不能永远地享有快乐,反而是产生罪恶痛苦的根本原因。
如果**纵乐真的可以得到解脱的话,佛陀当初就不会抛弃王位之尊、媚妻爱子、国城象马、七宝珍珠这些世界上最上等的快乐本钱,而选择去雪山苦行了。佛陀感觉到,纵乐只不过是瞬间之乐,最终会招来无穷的苦果。乐极生悲是现实,又怎么能通过纵乐的手段,达到解脱的目的呢?佛陀认为,苦行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是极端的修行方法,是绝对不能得到解脱的。只有靠精神和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能解脱宇宙人生的痛苦。
佛陀曾经用既要精神之乐又不放弃物质的修行观点来告诫自己的弟子,这个弟子也是位苦行者,但始终不能解脱伤心,佛陀和他说:你从前既然是弹琴的乐师,你就应该知道,琴弦拉得太紧,就会出现声音高绝而断弦的现象;但是琴弦拉得太松,又会出现声音低弛而无声的情形。你更应该知道,当琴弦在不紧不松的时候,弹琴声音最佳,音韵最美,曲调最动听。修道和弹琴一样,只有在不紧不松、不缓不急的境界上下功夫,才能悟出真理,得到解脱。
*********
听了以上佛陀的说教,我们是否感悟颇深呢?我们作为普通人,每天基本上不是开心就是不开心,很难有不苦不乐的感觉,所以苏轼才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心情的此起彼伏,是自然现象。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痛苦呀!比如:生病是**上的痛苦,没有钱是经济上的痛苦,在人与人的相处之间,因为彼此的不愉快、不称心,便又产生了感情上的痛苦。如果我们能置身在这些痛苦当中感觉不到痛苦,或者置身在许多快乐当中感觉不到快乐,那就差不多接近中道的境界了。
有人可能会嘟着嘴说:我最想在快乐当中能感觉到快乐,在痛苦当中体会不到痛苦。呵呵,这是不太可能的。平常心换来的是内心的美好,源源不断的幸福感,这比所谓的快乐要有意义得多。怎么样才能做到身在痛苦之中感觉不到痛苦,首先得有思想根基,然后重要的是还得历练,那就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和做到的了。我们身边除了有很多的痛苦之外,也有很多快乐呀!比如我们很健康,父母很硬朗,虽然有些忙,但我们还是有时间去公园走走晒晒太阳,享受爱情的感觉和家庭带来的幸福等等。如果我们开心的时候,也能做到平常心,那就好了,别一会儿“高歌取醉欲自欢,起舞落日争光辉”,一会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的情绪波动不是太大了吗?
那么,即使是这样,我们实在做不到平常心,也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很多人都有,这是自然现象,经历这一遭的不是只有我们,别自己别扭自己。修行的目的不是以后就不痛苦了,或者也不快乐了,是我们把事物看淡,更注重内心的修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美好,面对生活时更加从容。就像我们看电影,如果我们的理智脆弱,控制不好自己的感情,就很容易被剧情打动,随着影片情节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乐,久久不能走出苦乐之情。面对生活,我们何不做一名优秀的观众,正视人生本来就应该有的酸甜苦辣,那你还会有脾气吗?
(二)无常是中道。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就是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无常当中的。所以有的人发出感概: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想在变化无常当中追求不变的事实,是多么的不可能!因为人生人灭,天晴天阴的变化无常现象就是真理。无常就会有变化,变化就可能导致破坏。本身破坏现象是没有什么令人悲观的,但因为我们有所要求,所以才使我们有了悲观的感觉。我们不禁仰天长叹,如果时光定格在那一刻该多好,为什么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这是不可能的,世事无常而不是世事长存,这是有理由的。这是一种生命的原理,不管生物界也好,或者矿物界也好,一切都是变化地延续,一切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就像我们的身体有新陈代谢一样。假设整个世间都是不变的话,生成的许许多多的事物永不消失,人类只生不灭的话,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无常是使生命继续生存下去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宇宙就是依靠无常,才有了诞生、存在、变异和毁灭,延续至无穷的未来。
正是因为有了无常,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才有了记载的价值,以传留给后世。不明佛法的人,一听到“无常”这样的词,心中立刻就变成了灰蒙蒙的。其实,表面看起来悲观的无常,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动的哲学,生命的远离,是真实存在的。能够把握好无常,就能掌握好真理。世人明明活在变化无常的春夏秋冬和生老病死当中,一方面想要四季常春、长生不老、不苦、不病,另一方面又迫于事实上的不可能,所以总是感觉到痛苦,对现实不满。要知道,变化无常本来就是正常的,这种正常就是真理。去除那种太“我”的**,就达到了理想中的中道境界。
第12节 看似糊涂的幸福()
(三)无我是中道。佛家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同样,人也是。这里面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人的身和心都是在刹那不停地变化着,有的变化大有的变化小,这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众生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但还是希望找到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如果把这个东西定义为“我”的话,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无我”,也可以这么理解,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
(四)缘起是中道。由无我的中道观发展为缘起的中道观,这是必然的事情。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无我的,那究竟是什么在支配它呢?世界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偶然产生的,这就是缘起中道观该回答的问题了。缘起是什么?缘起就是空,缘起不从任何时间空间来,也不会到任何时间空间去。那空又是什么,为了进一步追究其根源,我们不得不探讨宇宙人心心识的本质。
(五)心识的本质是中道。如果世界是空的话,那我们的世界又是什么?我们整天这是在干嘛呢?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在干什么,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识了。狗狗看到的这个世界和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眼里的世界和人类眼里的世界更是不一样的。我们拿毛巾举例,本来它不是毛巾,而我们说它是毛巾,这是客观的事物加上我们主观的世界配合而成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才说它是毛巾。这就牵扯到了宇宙现实精神世界和宇宙现实物质世界,所牵扯的现象,佛教称之为法。
我们整理一下思路,这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