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

第45章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45章

小说: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带着两个仆役恭敬迎上来。

    于谨止住牛车,将门帘挑起来,一个眉目轩昂的黑衣男子立刻从车中一跃而下。男子身着宽袖褒衣,头发束得一丝不苟,顾盼间沉稳冷静、举止雄姿英发,一双极大的眼睛如寒潭般冷冽、清澈。宇文泰看了一眼迎上来的人,是赵贵的裨将,他认识,便驻足抬头打量这院落的大门,一言不发。于谨沉默侍立一侧。

    “宇文使君,赵将军已在此恭候三日”他话未说完,院落的大门忽然打开了。一个身着袴褶、剑眉星目,英武气实足的青年男子立于门口仔细瞧了一眼,立刻便大步迎出来,朗声笑道:“宇文使君,我已在此等候多日了。”

    赵贵一边走近宇文泰身边,一边看了看于谨,又笑道,“卫将军也来了,我心甚慰,快请!”说着便向院内让去。

    宇文泰看了看赵贵,唇边微笑,没说话,便直向内里走去。

    赵贵只管往里边让。

    于谨跟在最后,侧身扫了一眼身后,无异样,方才也跟了进去。

    院落看似不大,里面别有洞天。穿廊过户,重重而入,后面渐渐开阔。宇文泰和于谨都没有想到从外面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门小户,竟然有这么大一个后园。赵贵引着往里面走,于谨注意到刚进院门时兵士众多,均束甲执戟,悄然有序。越往后走越僻静,闲杂人等渐少。

    园子虽大,房舍却不多,园中遍植翠竹。疏密有致的竹中之园剔透而有韵涵。北墙下竹林中的屋舍清幽而雅致,宇文泰和于谨跟着赵贵进入其中。这里已无任何闲人。

    屋门紧闭,隔绝独立的空间内便只有宇文泰、赵贵和于谨三个人。赵贵尊宇文泰上首坐下,然后便大礼相见,尊一声,“明公。”

    于谨仍立于一侧,抬眼看看宇文泰,然后静观其变。

    宇文泰端坐未动,有意微笑道:“将军何以如此称呼?”

    赵贵直身相望,正色道:“大行台上圭被刺,竟死于侯莫陈悦之手,可关中不能一日无主,不然大行台身首异处之大仇必不能报,其一生心血也将付诸东流。若是如此,大行台泉下有知也必不能瞑目。”

    宇文泰不为所动,只看着赵贵道,“关中何人为主,自有朝议,主上来日必有旨意。关中诸将心中服谁,自然推举其为关中之主。我等俱深受大行台之恩,大行台之仇来日必报。”

    宇文泰话不多,但是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明白。为贺拔岳报仇是一定的事,只是如今不能仓促行事,而且报仇并不为继任关中。关中的继任由洛阳朝堂决定,只能等待皇帝颁旨。可是这样就出现了矛盾:同时他也说关中之主要诸将推举心服之人。那么未来的关中之主究竟是由朝堂上的皇帝决定还是由关中军事力量决定呢?

    赵贵和于谨都是很聪明的人。

    于谨还是一语不发,只看着赵贵。

    赵贵却毫不犹豫地坦陈道,“明公深受大行台器重,我等诸将也心服口服,自然是继任的不二人选。”说着他回头看看于谨问道,“我与卫将军难道不是关中之将?卫将军护送明公一路从上圭到长安,难道不是追随明公?我在此静候明公多日,心急如焚,难道不是诚意相待?”

    赵贵也同样是深受贺拔岳器重的人,他说话很有份量。宇文泰和于谨与赵贵熟识已久,深知他脾性毫爽磊落。话说到此,已不便再试探下去,否则便显得有意做作。于谨被连连追问,不能不答,况且他和赵贵心思相同,并且感受到赵贵的诚意。

    “明公,”于谨也就顺便改了称呼。“赵将军所言极是,关中是大行台一生心血,不可付诸东流。唯有明公能继任大行台,保住关中一脉。”他看了一眼赵贵又道,“此处无外人,不妨直言。所谓朝议,不过是高氏的意思。主上的旨意岂能真出自主上心意?必然是大丞相心中所思。我等岂能让关中军政落入大丞相手中?”

    赵贵赞同道,“若真问主上心意,必定也属意于明公。”

    赵贵话里的意思不必解释,三个人都明白。宇文泰是婉拒了大丞相高欢和世子、侍中高澄的拉拢才被皇帝元修极力扶植,又联姻为驸马都尉,算是皇帝的自己人,皇帝岂有不愿意他继任的?

    “现在谈继任关中,为时尚早。”宇文泰淡然一句,话并不多。

    “话不必说早了,但事一定要早定。”于谨道,“明公此时不妨先扼住军政大权,将来才有说话的权力。自保,才能谈得到为主上解困。”他顿了顿,终于还是铁了心直言道,“大丞相屡议迁都,明公为何不也提议迁都?”

    宇文泰心中赫然一亮,盯着于谨。赵贵一怔,方大笑道,“卫将军所言妙哉!”

    如果都城迁到关中,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不就成了宇文泰吗?大丞相高欢和世子、侍中高澄便要被架空了。

    宇文泰站起身,慢慢走到赵贵面前,微笑呼其字道,“元贵兄,关中诸将真的都愿我继任吗?”

    赵贵看着宇文泰这胸有成竹的“质疑”,终于还是说了实话,“众人皆服,唯有”他顿了顿,才道,“唯有左厢大都督李虎不服。”他心里思绪复杂,看着宇文泰。

    于谨也紧盯着宇文泰。

    李虎也是贺拔岳看重的旧部,与赵贵、于谨等身份相当。

    “李虎并不是有意与明公做对,只是深受大行台简拔之厚恩,所以总想着迎真定公回来。”赵贵解释道。

    真定县公贺拔胜与大行台贺拔岳为兄弟,原来任荆州刺史,只是个性耿直,不见容于高氏,被逼南走。能不能迎回来本身就是个问题。就算迎回来了,能不能镇得住关中诸将更是个问题。

    宇文泰不等赵贵说完便笑道,“这有何不可直言?李虎念大行台之恩只因他是忠义之人,我心甚是敬服,不必过于约束他。”

    赵贵心里松了一口气,便轻松笑道,“明公大度,正因如此,所以秦州大都督李弼和临泾侯安北将军侯莫陈崇才一心要投靠。”

    李弼是侯莫陈悦的得力部将,而侯莫陈崇更是侯莫陈悦的亲兄弟。宇文泰面上仍是微笑不语,心里却轰然而动。

    于谨这才微笑道,“明公天意所归果真不假。”他心里真正踏实了。既然李弼和侯莫陈崇是因投奔宇文泰才来,那么关中之主必然要是宇文泰,否则局势难安。

    宇文泰没答话,想了想道,“眼下最要紧的事是先为贺拔公停灵祭奠,安抚诸将之心。”

    于谨道,“明公,只怕洛阳也会有人来。”

    宇文泰心头一震,看着于谨没说话。

    一夜风来,桃花落尽,长安城沉默了。仿佛时光倒流,春未尽夏未到便又回到了隆冬。落英的凄凉还未散尽,紧接着就是一场朔风冷雨,把原本还带着些生气的一片粉红吹散,一点痕迹不留。满城皆闻惊人事,长安城在冷雨中变得肃穆而萧索。

    哀鸿遍野,渭水河畔寒彻骨髓。距离河边不远处的乱石杂草丛中有一所摇摇欲倒的草屋茅舍。看起来这屋舍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只是远远近近有许多的束甲武士严阵以待,仿佛在守卫着屋舍内的什么要紧的人。

    “郎主”一个髡发武士从远处大步走来,向渭河边上一个阴沉敦实的中年男子背影唤道。

    那个中年男子点足,转身,正是侯景。他没说话看着那个武士走近他身边。

    “临贺郡王”那武士刚刚说出这几个字,侯景便低喝道,“住口!”说着抬头看看稍远处那边的屋舍。只见威烈将军陈元康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了茅屋门口,正在那里来回逡巡。侯景一眼便看出陈元康满心的戒备。

    外面河边春风凛冽,茅屋里也小风阵阵吹过。这茅舍实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几乎就要是瓮牖绳枢,看得出来原来的主人是极贫苦的人家。而此刻这屋子里就只有两个人。窗下破旧的木榻上铺着厚厚的稻草,侍中高澄躺在茅草堆上,身上盖着崔季舒的衣裳。崔季舒坐在榻边,眼睛丝毫不敢离开地紧盯着榻上的高澄。

    高澄闭着眼睛,蹙眉咬唇,似乎哪里很疼痛,而他正在极力忍着这种痛楚。对高澄来说,从小就跟着父亲高欢在军营中长大,既便是权贵之家的子弟也从未骄生惯养过。久历征战,身上小伤不断,一般的疼痛也并不会让他如此难以忍耐。

    他额上汗津津的,几缕散落的发丝被汗水打湿,贴上额角。汗水浸润使他的皮肤更莹白耀眼,真如羊脂美玉。而此刻他安静地躺在那儿,既不是怒气冲冲,也不是霸气夺魂,崔季舒不禁在心里暗暗感叹,郎主已经不再是那个顽皮少年,他长成了一个深沉男子。

第57章 :帝王之都易新主(下)() 
高澄忽然睁开眼睛,在昏暗的尘埃中,宝光四射的绿宝石照亮了一切。

    “你看什么?”高澄看着盯紧他出神的崔季舒不耐烦地问。

    “世子一路水土不服,长安又天气突变,世子寒气侵体、饮食不当,致使腹痛。如今正应调脾胃、驱寒气才能痊愈。”崔季舒察言观色地道。

    崔季舒话音刚落,高澄还未说话,窗外传来“咔哒”一声轻响,像是什么干树枝落地的声音。原本并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崔季舒居然一跃而起大步奔到窗边贴窗细听,甚是紧张。

    高澄半撑起身子,奇怪地看着崔季舒,问道,“你做什么?”

    崔季舒一时顾不上回答,听了半天再无异动,这才轻手轻脚又走回榻边坐下来,看着高澄轻声低语道,“郎主这一路上没有觉得异样吗?”

    “异样?什么异样?”高澄不解地问。可是话一出口,他心里忽然一颤,似乎也感受到了什么。他没再说话,只凝神细思。

    “郎主不觉得路上有人一直若隐若现地跟着我们吗?”崔季舒看高澄不说话,便提示道。

    如果有,会是谁呢?高澄拧着眉又看了看崔季舒,似乎在询问。

    崔季舒也看着高澄,两人对视,似乎在静默中用心相对。

    侯景?崔季舒心头第一个涌上的就是这个人。可是又立刻被否定。完全无此必要,他本人一路上从洛阳到长安一直跟在世子身边,什么听不见?什么看不见?还有什么必要非得派人暗中窥探。而且崔季舒心头的感觉明白地告诉他,跟随他们的人似乎并无恶意,只是好奇。这就更奇怪了。

    元宝炬?高澄心头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他。南阳王元宝炬是受皇帝之命去关中接掌军政大权的,接下来必定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元宝炬有所顾忌,那么最顾忌的人就是高澄。这么想下来完全说的通。

    可是高澄很快便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元宝炬此刻最要紧的事是先到达长安,顺利接掌政务和军务。一朝权力在手,何必还要顾忌他?元宝炬有什么必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还要分心盯着他呢?

    高澄和崔季舒一边各自在心里仔细思索,一边忽然都同时心头一动,一同想起一个人。

    “宇文泰!”两个人异口同声。

    “宇文泰现在何处?”高澄再也躺不住了,一跃而起,将盖在身上的崔季舒的衣裳掀开。

    一句话没说完,身子还没站稳,接着就是一个趔趄。崔季舒看他面色青白,蹙着眉,就知道他还是未大安,一定是又腹痛起来。便扶住了高澄,像是自言自语道,“天气太冷,尚不知何日回暖,郎主这里热汤都未有一盏,这可怎么办?”

    这时窗外又是“咔哒”一声轻响。这次高澄和崔季舒两个人不约而同看了对方一眼。

    高澄推开崔季舒,大声唤道,“陈元康!”

    一瞬之间柴门被打开,果然是威烈将军陈元康进来。高澄立刻扫除了疑虑,问道,“长猷兄,宇文泰可在长安?”

    “世子,”陈元康回道,“大行台贺拔公相约侯莫陈悦征讨曹泥时,人未到上圭宇文泰就得到了消息。他从统万赴上圭时贺拔公已死于侯莫陈悦之手。宇文泰并未入上圭城,上圭处也没有消息说宇文泰和侯莫陈悦有过厮杀。可见宇文泰从上圭到长安时已经心里做了定夺,一定是势在必得。这几日派人去长安城里探听消息,大行台贺拔岳丧仪颇为隆重,主丧的就是宇文泰。”

    高澄听陈元康这么说,眉头更蹙紧了些,不知所矣地转身踱了几步,下意识抚了抚腹痛处。

    陈元康其实有些话还未说出来。今日之宇文泰早就已经不是昨日之宇文泰。他并没有急于争得贺拔岳的地位,但是他久在关中深得人心之处今日方都显现出来。宇文泰大办丧仪,丧礼之中地位分明,借办丧仪之机,宇文泰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如今虽无名位,但他坐拥关中,成为新主已是事实。正位正名只是早晚间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