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明月 >

第117章

战国明月-第117章

小说: 战国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卫君窘迫的身份,却给了当地商人发达的机会,毕竟君主权势越弱,商贾的自由越大。

    卫地商贾如过江之鲫,但年纪轻轻的吕不韦却从中一跃而出,成为其中佼佼者。据说他的祖上是姜齐公子,在田氏代齐时跑到了濮阳,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作为影响力局限于濮阳的商人,虽然可以小康,但也没什么过人之处。直到十年前,这吕不韦开始接手家族的生意,才使得吕氏摇身一变。

    吕不韦年纪虽轻,却能力不俗:他早年曾在稷下学宫求学过一段时间,虽然他学习不求甚解,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但吹嘘起来,也算得上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的杂家后学。有了这份履历,吕不韦与士人交往起来无往不利。

    其次,此人仪度潇洒,谈吐风雅,谈论生意干练灵活,对尊者不卑,对奴仆不亢,应酬周旋,都能中节,通过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而且也不吝啬,四下贿赂,到处都是朋友。

    在日渐富裕后,吕不韦的心越来越大,他先是想方设法给自家弄到了卫国官商的身份,免除了许多关隘赋税,同时将生意放到了卫国之外的地方,在赵、韩等国长袖善舞。卫国濮水两岸上千顷漆林是他的基础,韩国阳翟的珠宝金玉行业是一本百利的暴利产业,近来又涉足了邯郸的声色产业。如此,吕不韦竟成为列国间小有名气的富商,甚至可以和陶丘陶朱公,邯郸冶铁大豪商郭纵相提并论。

    当下有句谚语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并不是空话,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依然贪得无厌,担心自己贫穷。

    于是吕不韦“富比千金“的财力,就成了他们垂涎的目标。贵族男子们纵情沉迷在吕不韦献上的郑卫歌乐里,贵族女眷希望能买到上好的珠宝,凭着这些优越条件,吕不韦很快就融入了邯郸、阳翟的上层圈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和欢迎,声誉骎骎日上,成为邯郸城里不可小视的人物……

    作为喜欢享乐的公子,大名鼎鼎的平原君每次举行宴飨时都少不了要邀请吕不韦。平阳君一向古板不近人情,但因为大工尹掌握的工坊与吕不韦的漆、丝贸易息息相关,也少不了接见这位商人,吕不韦便和邯郸大铁商郭纵一样,成了可以时常出入平阳君府的少数人之一。其余如宦者令缪贤,赵王的宠臣赵穆,都与这吕不韦有交情,对他摆出一副垂青的姿态。

    总之,这吕不韦的触须,可谓遍布邯郸,虽然是个没有什么实权,见了谁都要行礼讨好的商人,却跟谁都说得上话,扯得上一点关系。若是有权贵想要拿捏他,如同按一只蚂蚁似的摁死,还真不容易。

    这样的人物前来拜访,明月是没有理由不见的。

    不过今日吕不韦来拜访明月,倒不是因为合计什么阴谋,也不是因为二人之前有什么特殊交情,纯粹是因为公事。

    说起来明月有些无奈,明月这位“邦右工尹”分管的“设色之工”也就是染坊漆染产业,卫国恰恰是丝麻、树漆和染料的一大供应者,因为职务关系,明月少不了要跟来自卫国的商贾打交道。

    在乍闻要与他商谈购漆事宜的正是吕不韦时,明月也大吃一惊,但转念一想,吕不韦这个投机者此生最著名、利润最大的一次投资,还没有开始……

    历史尚未注定,所以,这或许是试探此人的一个好机会……

    于是今日,他便不是单独接见吕不韦,堂内除了他们外,还有一人。

    “这位是农家许先生。”

    明月笑吟吟地比手,为吕不韦介绍起在次席上跪坐的中年人,此人粗手粗脚,面上也有皱纹,看上去朴实无华,与衣着文绣,竭力在外表上显示自己富贵的吕不韦形成了鲜明对比。

    却是明月在临淄有一面之交的农家许友。

    原来,明月写信请稷下墨家来邯郸“商讨学术”,正巧这许友也在,农家与墨家关系不错,便一同来了,他可还记着长安君曾经说过的承诺:若是在国内有封地,一定让农家在赵国生根发芽!

    许友此来,正是奉农家领袖“野老”之命,来赵国考察考察,毕竟他们农家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齐、楚之间打转,对赵地的土地比较陌生,来查看一下这里的土质物产是必要的。

    作为农民的代言者,农家人对商贾一向没有好印象,他们更担心赵国百姓喜工商而厌苦耕的风气,于是吕不韦甫一坐下,许友便有些不善地说道:

    “我听闻,有俗奢而逐末,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商贾也,公子待先生如上宾,先生竟安之若怡,没有一丝惭愧?”

    之后他又对长安君道:“公子,老子曾言,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我农家认为,想要理清赵国之政治风俗,当务之急,是学习秦国,禁绝商贾,尤其是这些在列国间囤积倒卖,从农夫手里榨取利润的商贾!”

    明月尚未表态,吕不韦却已经从这伏击里反应过来了,他哈哈大笑起来:“许先生就这么排斥商贾,以至于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

    他举起自己那足够十户人家一年吃穿的华美衣裳,笑道:“这华服文绣,可不是我喜欢才穿的,而是穿给邯郸的贵人们看的。因为世人都是趋炎附势之辈,见我华服文绣,认为我有钱,即便暂时有钱帛短缺,也一定能补上,便愿意与我贸易;倘若我效仿先生,因为这衣裳不是自己织的染的,便自感惭愧,穿着粗布陋衣招摇过市,邯郸众人便以为的贫穷,与我贸易时便会多几分忌惮……故而,商贾衣文绣,可不是穿给自己看的,而是穿给别人看的!”

    “至于老子那句话,放在三代之时尚且可以,现如今,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无疑是堵塞了百姓的耳目,妄图将其关回瓮里,是行不通的!”

    许友不服:“你有何依凭?”

    吕不韦不慌不忙:“诚然,许先生说的对,农不出则天下人乏其食,但也请记住这句话!”

    吕不韦捋着他的小胡子,淡淡地说道:“商不出则三宝绝!若没有商人来进行流通周转,那么粮食、器物、财富,这三宝就要断绝。农工商虞,这是四种天下必不可少的职业,各司其职,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可先生礼农稼而轻商贾,实在是是大谬……我敢说,少了商贾居中贸易,天下若还不乱套,我便把头拧下来给先生当鞠踢!”

第167章 无利不起早() 
“天下各地,物产各不相同。山西盛产竹、楮、麻、旄尾、玉石;山东则多有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产楠、梓、生姜、肉桂、金、锡、铅、丹沙、犀牛、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山川之中,南方楚越多铜而北方赵地多铁。”

    吕不韦经商各国,见识广博,说起各地物产来如数家珍。

    “以上种种,皆是中国之民所喜好,习用、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往往供不应求。这些物产,当然不会自己长了脚四处流通,而是要依赖商人输通,以供都邑贵人、百姓选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经商,讲究一个利字。我打一个比方,若是马匹在邯郸价格低廉,商贾就会把赵马销售到可以贵卖的临淄、大梁去;若邯郸粮食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淮北、泗上运稻米来销售。贱买贵卖,是道之所符,天经地义之事,这就好比水往低处流,许先生却以为这是商贾刻意囤积的伤农之举,实在是误会得厉害!”

    他踱步到脸色涨红的许友边上,指着他身上的陋衣和自己身上的华服笑道:“再说了,贫富之道本是天定,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

    这是在嘲笑许友这些农夫的贫穷不是因为商贾诓骗,而是因为自己愚蠢了,气得许友浑身发抖,但吕不韦却又有他自己的一番见识。

    “当年齐太公被封在营丘,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商贾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邦国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那样,聚集于此。所以,齐国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的诸侯们敛袂而往齐国朝拜。”

    “后来,齐国中途衰落,管夷吾重修太公之业,设立管理货殖的轻重九府,使齐国重新富庶,而齐桓公也因此得以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闵王之时……齐国之强盛,便是重视商贾带来的结果,若是圣贤们早早听了农家的话,对一切商贾都不由分说禁锢削弱,如今的齐国恐怕还是一片盐卤之地。”

    “至于所谓的农能使风俗淳朴,而商贾使风俗败坏?更是无稽之谈!”

    吕不韦对此嗤之以鼻,转视明月道:“公子岂不闻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小人认为,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而商贾是最能让世人富庶的行业,故而天下不可缺农稼,不可缺百工,更不可缺了商贾!”

    一席话下来,逻辑严密,次序分明,许友这些个农家人本就是力行派,嘴笨得很,已被吕不韦说得张口结舌,无从反驳,明月见他羞愧难当,连忙站出来打了个圆场。

    “民以食为天,农是国家之本,当然,其余的工、商也不能一概视为末业,皆是国之柱石。许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本公子绝非短视之人,自然欢迎农家来赵国屯垦……”

    如此说着,明月也暗暗想道,若这是吕不韦的真实心思的话,也难怪此人在历史上执政秦国后,会一改秦国百年上农抑商的国策,放宽了对商贾的制约,由此让秦始皇时多出了乌氏倮,寡妇清等国家扶持的大商贾,也不知这一个时间线上,他还有没有这机会。

    许友作为明月对吕不韦的试金石,已经完成使命了,在给了许友一个台阶下后,明月借口他长途奔波为由,让下人带着他下去歇息,他则要与吕不韦谈一谈“公务”。

    说是公务,其实不过是一些“设色之工”购漆的事。

    因为今年燕赵齐开战,华北诸国的许多东西都涨了价,不仅是粮食在涨价,连带着漆、染料等也水涨船高。设色之坊接到了为一批甲胄染漆的任务,但府库提供的漆又不足,便要向国外商贾购置。在卫国拥有上千顷漆林的吕不韦自然是首选,但关于价格,双方却有不一致的意见……

    内史的蔺相如只负责拨款和验收结果,可不管这中间漆是否涨价。所以讨价还价的事,还得工尹署自己去做,若是谈得妥,便能顺利完工,各位工尹、工师还能捞点油水。若是谈不妥,工尹、工师公不愿意自己贴钱,便只得通过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来应付过关了,上漆这种事,不是内行也分不出优劣来,等出现虫蛀,已经是很长时间后的事了,届时再追究便困难许多。

    明月当然不愿意以次充好,便约见吕不韦,想要再争取争取,不行他还得自己贴钱。

    孰料,今日他刚将那事提了个头,吕不韦却表现得十分大方,虽然依旧是一脸难为情的样子,好说歹说,还是将之前死不松口的高价,往下稍微让了让,让到了工尹署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一言为定!”明月立刻拍案,要与吕不韦敲定价格。

    完成协议后,吕不韦当然是叹了两口气,好似是自己吃了大亏,但随即转忧为喜,满口奉承地说道:“方才许先生以农夫的眼光来看待商贾,固然狭隘,若是赵国的执政者也如此想,那就糟了。好在赵国的大王、太后、内史,以及长安君都极为开明,关市廛(chán)而不税,讥而不征,这才能让吾等外国商贾往来贸易,如此盛德,小人等已感激不尽,岂敢与贵国再在一点小事上斤斤计较?”

    说着,他还恭敬地将一份准备多时的礼单献了上来……

    “长安君从宫中乔迁府邸时,小人正好回了卫国,错过了那盛况,今日便补上一份贺礼,还望长安君不要嫌弃……”

    明月只扫了一眼,发现那礼物作为“见面礼”实在是有些过:黄金五十镒,白璧一双,珠宝两箱,卫国歌姬五名……

    算起来,都足够补上这次购漆的差价了。

    回想起来,吕不韦今日先刻意表现了一番,驳斥许友,反过来试探明月对商贾的态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