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857 >

第375章

大国崛起1857-第375章

小说: 大国崛起185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这种关系,兵工厂有足够的理由负责总承包,因为只有这样,兵工厂才能保证所有的军舰施工过程中都能满足兵工厂武器装备的标准要求。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朱敬伦没有得到文官政府的支持,不得不私下下达订单,所以越低调越好,而由兵工厂出面向其他造船厂下达订单,则是最方便可行的。

    于是,兵工厂才拿到了三十艘铁甲舰的总承包订单。

    其中,除了十艘在兵工厂生产之外,以宝顺造船厂为基础扩建的,以制造远洋巨轮为主的同文行造船厂得到了十艘铁甲舰订单,广州的陈联泰机器造船厂得到了五艘,由怡和洋行兼并了黄埔的柯拜船坞、长洲旗记、于仁和香港阿伯丁船坞等所有洋人造船厂后成立的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得到了四艘,最后一艘则由刚刚修建完工的,福健会馆和兵工厂合资的福州马尾船厂建造。

    马尾船厂是郝可久出于拉拢福健会馆股东,赢得他们在兵工厂董事会中支持自己,才用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帮福健会馆商帮建造的船厂。不过由于主要为福健船帮的沿海口岸船舶提供维修和建造工作,所以规模并不大,最大只能建造五、六千吨的舰船,所以勉强得到了一艘。

    他能得到这一艘,依然是兵工厂出于拉拢福健会馆的方式,否则大明还有其他更合适的造船厂,比如兵工厂自己在上海建造的维修来往船舶的船坞,也是能够建造五、六千吨级的舰船的。

    三十艘军舰同时建造,目前已经进行了大半,兵工厂负责制造的武器装备,军舰装甲等重要部件,也在按照计划生产中。

    值得一提的是,造舰过程中,法国施耐德钢铁公司提供了一半造船用钢,他们对大明造舰是不是用来打击法国人,没有任何顾虑。但武器用钢则因为安全考虑,完全采用兵工厂自己的产品。

    经过一年紧张的建造,1884年年底,所有军舰主体部分完工,装甲也已经安装完成,只剩下武器装备还在安装,而海军这时候要求兵工厂马上交付使用,他们决定提前进入训练状态。

    由海军官兵一边训练,兵工厂一边继续施工,海军的维修兵种直接帮助施工,借此得到经验。

    海军也是拼了,为了能够应付短期内军队规模倍增的计划,想尽了各种办法,从海军学校中,将新生都招入了海军,将他们的教官和教材一并带到船上,白天训练,晚上学习。又从同文行的远航船队中征召了三分之一的熟练海员,对他们进行正规训练,希望他们到时候能够胜任小型军舰的驾驶和配合作战。

    采用了一系列极端手段,用了一年多时间,成功的训练出了满足计划的官兵,只是他们的军事水平,还需要战争来检验。

    陆军的扩军计划也已经开始,正规军通过补充后备兵员,扩充到了六十万人,同时启动预备兵员的招募和训练工作,在大明各地招募士兵,来者不拒,成功的招募到了一百四十万新兵,分别在各地的训练营中进行紧张训练,以期能在战前将这些人训练出来,除了能够承担辅助作战之外,主要还是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兵员,随时准备填补正规军的伤亡。

    大明以一亿人口的规模,招募一百多万士兵轻而易举,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经过教育的识字兵员,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其中必然能够诞生出一批军官苗子,送入军校中深造几年,就是下一代大明骨干军官。

    大明的扩军备战行为,是不可能瞒得住人的,西方所有国家都认为,明法一战已经不可避免,大家都翘首以待希望看看这个新生的东方国家到底几斤几两,当然他们没人相信大明能够击败法国,只想通过大明被法军的暴揍程度,来衡量一下这个国家的真实实力。

    作为当事人的明法两国,在官方层面,却不断的高唱和平歌,都信誓旦旦的保证,两国关系密切,不可能爆发战争。显然都在争取时间,等待机会。

    与此同时,都在外交战线上进行着暗中角力!(。。)

第六百八十九节 外交准备() 
吃过普法战争亏的法国人,不可能不吸取教训,尽管在面对大明的时候,他们跟当年的拿破仑三世政府一样骄傲,当时拿破仑甚至都没好好做过外交工作,自以为是的认为,一旦普法战争打响,四年前普奥战争中战败的奥匈帝国肯定会跟着法国对普鲁士宣战,这样就能够形成对普鲁士的两面夹击。结果是奥匈帝国半点参战的意图都没有。导致战争中法国孤军奋战,一败涂地。

    当年法国之所以不采取灵活的外交措施,最根本原因还是骄傲,骄傲的他们认为,能够轻易打败普鲁士,对盟友的认知就是来分战利品的,因此对拉拢盟友,组建一个针对普鲁士的战略包围网是不上心的。

    现在的法国人吃一堑长一智,即便心里认定大明国的实力不可能跟法兰西共和国相比,但还是做了一定的外交工作,工作的重点还是英国,这是客观原因决定的,在这个时代,能向东方投送兵力的,除了法国就只有英国,其他国家的外交最多不过是政治意义上的,军事上的实际意义不大。

    但法国在英国的外交活动并不成功,因为法国不想让出任何在越南的利益,他们打算独吞这里的情况下,不可能允许任何国家分一杯羹。他们试图打动英国的条件是,支持英国在缅甸的扩张,希望以牺牲缅甸的利益,换取英国支持他们吞并越南。

    英国对缅甸自然是有野心的,可问题是,缅甸跟越南不同,早在法国舔舐普法战争伤口的时候,英国就已经将缅甸变成自己的保护国了,他们根本不需要法国的同意,就已经在缅甸取得了法国想要在越南取得的利益,因此法国人的交换在英国看来,是不对等的。

    另外就是赫德在英国的外交活动对法国的制约,随着赫德接任大明首相一职,英国普通老百姓对大明充满了幻想和好感,政府贸然制定对大明的不友好政策,是要冒政治风险的,而且英国确实不太愿意法国占领越南,这样的话,法国可以威胁到大明领土云南,也就等于威胁了英国修建的缅甸到大明和印度到上海的两条铁路的枢纽,他们认为还是让法国这头跟他们一样的饿狼,离自己碗里的肉越远越好。

    但是法国在德国的外交活动则相当成功,俾斯麦完全支持法国在东方的行动,完全尊重法国在东方的特殊利益,认为法国有完全的权力维护自己在越南的利益。德国对法国的意义在于,取得德国的支持,可以让法国没有后顾之忧,一旦要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话,法国可以放心从欧洲抽调兵力。

    法国还对西班牙和俄国进行了外交活动,西班牙已经日薄西山,但也对越南有点兴趣,兴趣不过是商业利益罢了,可法国的目的是独占,因此西班牙无法给予法国实质性帮助,甚至不能同意,法国提出的,在必要情况下,允许法国舰队使用菲律宾港口的要求。

    俄国则基本上跟德国一样,也认为法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力,而他们对大明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显然俄国人是恨不能让法国和大明打一场呢。

    大明的外交活动,除了赫德进行了一次专门游说之外,外交官们的腿脚不断的奔波,一直都在维护跟英国的良好关系,参加各种中英人民友谊的活动。

    而赫德接任大明尚书令之后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则主要是针对东亚周边国家,外交官活跃在满清、朝鲜、日本和琉球,目的很简单,不求这些国家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但希望大家能在外交上统一口径,大明对这些国家的建议是,大明阻挡法国灭亡越南,其实也是阻挡白人向东亚的扩张,不但对大明,对所有东亚国家,都有重要的安全意义。

    琉球国复国之后,琉球王基本上就是唯大明马首是瞻,大明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的。他们应大明的要求,答应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发声明谴责法国对越南的占领。

    日本虽然跟大明有冲突,大明上次对日本的军事打击,让日本上下对大明充满了仇恨。可是日本是一个危机感强烈的民族,他们也不想看到白人国家跑到亚洲来,灭掉亚洲一个国家。今天法国跑来灭了越南,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琉球显然有大明的保护,而大明远比日本强大,白人在大明和日本之间,毫无疑问会选择对日本动手。于是日本政府答应,一旦局势到了必要的时刻,日本愿意向法国提出抗议,外交抗议而已,不至于惹来是麻烦。

    满清这个怂包,在李鸿章这种二把刀手里,决定采取鸵鸟政策,那就是不闻不问,对明法争端完全不过问,就当世界上没有这两国。事实上法国人也找过他们,他们同样是这个态度,即便是联合法国,在不是有百分百把握前,满清也不会与大明交恶。爱新觉罗的子孙,早就丧失了先祖身上的勇气,只求苟延残喘,毫无开拓进取之心了。朝鲜跟满清一样怂包,他的宗主国都不想惹事,他们自然也就不想了。

    结果就是,大明有可能在东亚得到琉球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口头支持,其他国家都将保持沉默。

    当然满清这个虽然老弱,但体量巨大的老大帝国,毫无疑问是两国外交的重点。

    法国幻想一旦战争爆发,能够跟满清夹击大明,攻占大明领土不在他们的计划中,但是能够逼迫大明签订城下之盟,则非常有机会,而且跟满清的合作不可能止于这一次,虽然大明在越南跟法国的矛盾,法国认为他有必要组建一个针对大明的包围网,满清显然是最合适的对象。

    大明也是这样的考虑,所以才重点游说满清,但是对满清的军事压力并不担心,因为满清的军事力量首领,曾国藩和左宗棠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竟然一前一后离世了,缺乏统帅的满清,已经不对大明构成威胁了。(。。)

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 
史上的曾国藩早就该死了,但他强撑了这么多年,就是心里放不下太平天国这个在他眼中最大的叛逆。

    在攻入天京,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后,支撑曾国藩的那股心气就散了。

    根据大明的情报显示,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最后阶段,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坚持着镇压完太平军后,曾国藩开始稳定江南秩序,清剿完太平军余孽后,曾国藩就开始遣散部队。

    之所以裁撤湘军,主要是应满清朝廷的要求,根据情报,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满清朝廷爆发过一场有关湘淮军团的争论,激进派认为应该趁势进兵,借镇压太平军之势,一举南下荡平伪明,统一全图。

    可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同时驳斥了这种论调,认为湘军和淮军目前还无法跟明军分庭抗礼,要朝廷不要轻言战事,当以和为上。

    当时湘淮集团拥兵近四十万,如果他们能够南下跟明军争雄,满清权贵们自然无话可说,可如果他们不能南下,满清权贵们反倒要担心这两只不受他们控制的军事力量了,也就是说,既然不能用,那就不能留。

    所以很快满清权贵们达成一致,以节约兵饷为由,要求曾国藩和李鸿章裁军,但因为有大明这个心腹之患,他们不敢让这两只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全部解散,而是让他们各自保留十万人,一来实力相当,能够继续相互制衡,二来还能有效的保护长江地带,防备明军打过长江。

    曾国藩已经越来越压制不住湘军内部势力了,以前因为要对付太平军,曾国藩还能容忍部队军纪坏一些,偶尔的劫掠行动也是默许的,可是现在太平军已经平定,士兵依然习惯四处劫掠,这就不是曾国藩能容忍的。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就一直在逐步裁军。裁军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中国来有兵匪一家的说法,不但是行为上像,都热衷于欺压老百姓,最重要的是,兵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大规模裁军的时候,几乎朝代都出现兵转为匪的情况,大批士兵不是返乡,而是落草为寇。

    史上攻占天京之后,曾国藩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解散了湘军,虽说也有相当多士兵流落当地占山为王的情况,可毕竟只是小部分。之所以如此容易,主要就是湘军士兵打下天京之后,从军官到士兵都发了一笔横财。当时从天京运往湖南的船队,半年后才消失,这些成百上千的船只,装的可都是湘军士兵从各个王府甚至老百姓家里劫掠的财物。

    后来湖南文人记载,太平天国之乱后,湘军从军官到士兵,都拿着银子在整个湖南大肆买地建豪宅,最豪的就是曾国荃给曾家打造的豪宅,据说可以跟王府媲美。

    史上的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