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857-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飧鲂≌颍哒饫锏囊煌蛳婢墒橇硪槐咛┲莸奶骄吮丫哟蔚诔吠吮幌婢费沟谋涑闪死0埽τ械亩嗖惴老呤贾彰挥薪⑵鹄矗魈醴老弑患烦闪艘惶酰幌伦泳捅览A恕
漫无边际的溃兵往海安溃败,李家兄弟在海安收拢溃兵,也无力西进,大批太平军被追击的湘军俘虏。最后成功逃到海安的太平军只不过两万多人,有五万人成为了湘军的俘虏。
真正的正面作战反倒损失不大,太平军从包围扬州到撤退一路上的损失,竟然还不到三万人,反倒是一直猛攻的湘军,付出的损失超过五万人。战争中最大的损失,往往都是溃败中出现的。
经此一战,尽管李秀成解救出来的軍队,加上零散逃回的,总计有三万多人,可是太平军的锐气被完全打掉了,湘军再一次立下惊天大功,在灾荒和太平军北伐,以及列强联合逼迫中,感到国之将亡的大批清朝士大夫,突然再一次看到了希望,再一次将曾国藩的名望推到了顶峰,曾国藩被认为,再一次挽救了大清。
而太平军呢,虽然李秀成依然是太平军内部,力量最强的大王,可是经此一战,他跟杨辅清和汪海洋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上威望上受到的打击过于严重,朝堂上对他的不尊重声音越来越大,对李秀成专权不满的力量全都跳了出来,日子就像李秀成想象的那样,不好过了。
大明在这场战争中,始终保持了中立态势,没有向双方提供任何帮助,别说武器了,连一粒米都没有卖给双方,粮食全都送到了北方,去赈济灾民去了。
但灾民的日子依然不那么好过,因为进入6月之后,山西的灾荒变得空前严重,遍地都爆发了严重的灾情。
传教士李提摩太在7月份进入了山西,他在东北待了一个多月,看到哪里的情况相对较好,于是就从秦皇岛,乘坐大明的火车进入了山西境内。
李提摩太一路上看到很多饿的看不到生机的百姓,成群结队的前行,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跌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看到有的母亲背着孩子,而孩子早就死去,母亲其实是孩子的抬棺人,在找地方安葬他的孩子,他还看到明明自己已经快要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始终背着疲弱不堪的母亲在盲目的求生。
野狗和狐狸跟在人群附近,这些野兽看起来很肥硕,乌鸦成群的在天上盘旋,沿途近乎地狱一般的景象,让人心中感到阴森发凉。
饿死人的情况已经开始普遍,有的村子整村整村的饿死,但是李提摩太惊讶的发现,山西竟然没有出现他在山东见到的那种吃大户的现象。
他跟着大明的救灾队进入一个遭灾的村子,发现村子里已经少有人烟,要么饿死了,要么就是被大明救灾队给救走了,只是在村子里看到了不少官府张贴的告示,宣布巡抚有令,任何人胆敢行凶抢劫,各村镇首脑有权对抢劫者就地正法,李提摩太认为是这个原因导致犯罪现象出奇地少。
李提摩太不知道的是,其实根源并不止于此,主要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才让老百姓犯不着去抢大户了。一切的根源还是鴉片,这个英国人强行带进中国的魔鬼,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抹不过去的噩梦。
无法阻挡英国人贩卖鴉片的清政府,从1859年颁布了征收土药税厘条例,国内鸦片种植由此合法化。短短十余年间,山西农民“弃田之半以种罂粟”,而且因为种罂粟比种粮食挣钱,“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诸硗瘠之区”,灾荒之前,山西已成为本土鸦片的重要产区。满清御史刘恩溥说山西的状况是“数十万顷膏腴之田,几无树艺五谷之土”;当地人估计:“自罂粟盛行,每县之田种罂粟者不下十之三、四,合全省土田计之,应占十五万顷”。山西巡抚张之洞发现:山西遍地种植鸦片,“几于无县无之”。
大半土地,而且是最肥沃的土地,都用来种植鴉片烟土了,粮食产量本就不够,遇到灾荒,尤其是周边省份都遭灾的情况下,山西人不饿死才怪了。
尤其是邻省出于恐慌,当地政府严禁粮食进入山西,更加重了山西的饥荒。灾荒跟山西一样严重的河南,同样也跟山西一样是鴉片的重要产区,河北和山东种植鴉片的数量也为数不少,可以说种植鴉片越多的地方,这次灾荒就越严重。
整个山西省,真正还能找出粮食的,就剩下那些富豪之家,比如富甲天下的晋商群体。但他们此时自保有余,救济不足,根本无力救灾。
比如日升昌、大盛魁之类的晋商家族,他们都躲在自家的大院的高墙之后,他们坚固的大院如同堡垒,饥饿的,没有组织的民众,根本就攻不破。
这些富商在过往行商之中,本就一直跟草原上的各种匪帮打交道,拥有很强的应急经验,灾荒一起,他们就雇佣了武装,跟他们合作经商的有大批的镖局,此时都进入他们的院子,保护他们,同族也都武装起来,地方上的乡亲也都组织起来,进入他们的碉堡,保护他们,也保护他们的家乡不被往来的流民破坏。
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作为,大多数晋商家族,此时都在自家大院之外,开设粥棚,救济灾民,这也算是山西富商的传统了,每遇到大灾之年,他们总会救济灾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饥民对他们的憎恨,保护了他们自身。
造成的结果就是,大批饥民习惯性的往当地有名的晋商大院处聚集,大家都知道在这里能吃到一点食物。
于是一座座晋商大院,就变成了一处处救济站,反倒让救济站的工作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山西巡抚是张之洞,此人虽然看大明也不顺眼,可是一来朝廷有命,二来救人总是好的,所以相对其他地方,他配合大明的救灾行动还算积极,不但派人张贴告示,引导灾民往铁路附近流动,还通知各个晋商家族,让他们跟铁路公司救灾队通力合作,尽力多活三晋之民。
在当地官府,晋商和豪族,以及铁路公司的通力合作下,三个月后,饥荒的势头被遏制住了,死人现象开始变少。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明的铁路线从北延伸到了南边,贯通了山西全省,即便是腹地也能得到物资补给了。
让李提摩太惋惜的是,尽管铁路已经在这次救灾中奇迹般的发挥了主力作用,但当地官府依然对铁路充满了抵触。
最近反对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因为大明开始修建第二条铁路,这是一条平行于救灾铁路的线路,尽管依旧打着救灾的旗号,可是这是一条永久铁路,大明开始采用正规的方式,建筑路基,架设桥梁。
这种情况,让一些多少了解铁路的知识分子警觉,他们认为大明将通过铁路,控制大清江山。
这样的说法甚嚣尘上,不但乡野盛传,就是满清朝堂上,也一片声讨。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一十三节 反铁路运动()
大明在灾区修建的前两条铁路,都是直接在平地上铺设的建议铁路,直接在地面上铺设,或者只进行简单的平整,这种铁路,往往只在修建铁路的时候,用于给铁路线上输送物资,现在是用来救灾,但接通之后,依然可以用来支持新路的修建。
当然,目前这条路还是以运输救灾物资为主,准确的说就是粮食,粮食,粮食,除此之外,其他物资能少送就少送,能不送就不送。
这样,需要使用这条救灾铁路运送的建筑物资,基本山也就是铁轨和钢梁之类的,连枕木都尽可能的从灾区生产,组织灾民进入荒山伐木,距离远近都不用考虑了,此时的人力成本为零,使用这些人力,本身就是一种慈善行为。
铺设路基的材料,就更是就地取材了,河里的泥沙,山上的岩石,都在灾民简单的工具下变成了铺设路基的材料。
施工本身,也完全没用什么机械设备,绝大多数工作,就是灾民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的,甚至连普通的石碾子都不够,大多数打夯工作,就是灾民用木头、石头自制的工具,大石头和原木,抬起来砸下去,就是打夯设备。
即便如此简单的工具,可铁路修建的速度并不慢,主要是因为人太多了,铁路公司组织了一百多万人在施工,这还是因为工程铺排不开,否则他们会用更多的人。另一个原因是,铁路公司几乎是全面开花,沿着救灾铁路,在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路段上,不知道分了多少段同时施工,后来发现很多地段都修错了,造成了重大的浪费,但是速度上却一点都没耽搁。
铁路公司估计,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能完成平地路段的铺轨工作,但隧道、桥梁等技术工作,却至少要三年时间才能完工,但只要能够修通平地路段,到时候灾荒就不是问题了。前提是有足够的钱,而大明确实借到了足够的钱,为此不惜任何代价,让大明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非常好。
至于满清朝野同时掀起的反铁路的声浪,反倒没溅起什么水花,已经从铁路救灾中尝到甜头的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愿意此时反对铁路,要是这时候拆了铁路,不管大明态度如何,灾民就要第一个站出来摧毁官府了。
因此这次反铁路声浪,也就只是简单的打打嘴仗罢了,完全没有实质性行动配合。
西方人的舆论中到也出现了对大明通过铁路渗透满清领土的担忧,认为假以时日,大明必将控制整个满清,像中国历史中那样,这个地区将再次统一成一个超级国家,到时候这个已经从西方引进了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式,但却没有完全接受西方道德文明的国家,将会对西方世界造成巨大的威胁。
这种论调第一时间就被一些富于道德感的精英驳斥,尤其是在中国救灾的传教士群体,他们不断的传回第一手资料,证明大明真的是在以救灾为主,并没有进行政治上和领土上的扩张。而且他们认为,即便大明统一了这个地区,那也是好事,中国地区在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管理下,才是这个地区的幸运。至于会不会对西方造成威胁,只要西方不对中国造成威胁,这个热爱和平的国度也愿意跟西方保持和平。到时候高效管理下,带来的贸易便捷,才是西方最大的幸运。
但有一种比较中立的声音,则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种声音说,大明修建这两条铁路,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在满清领土内影响力的扩大,都会成为一个事实,西方国家如果想要保持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北方内陆的影响力,要么跟大明合作利用这两条铁路,要么只能自行建造相同的铁路线,通往中国内陆地区。
这种中肯的态度,往往也就是政府的态度,没事在北京闲扯皮的各国公使团队,先后都向清廷提出了各自修铁路的意愿,尽管都是通过利诱,告诉他们修铁路有多大的好处,他们会给予多大的支持云云,可不但没有让清廷接受,反而产生了一种极大的恐慌,纷纷认为,列国想用铁路来瓜分大清。
顽固派极力驳斥,不但表示不能允许列强修铁路,连大明已经修建的那些铁路也应该拆掉。
这时候李鸿章站了出来,利用这种舆论的恐慌,他告诉朝廷,要拆除大明的铁路,除非跟大明开战,在不能开战的情况下,又被洋人威逼利诱,既然大明可以在大清修建铁路,洋人们迟早也要以利益均沾为理由强索。
与其被洋人逼迫不得已让他们修路,不如我大清自己修路,还能保住路权,不至于受制于人。
在顽固派的恐慌情绪下,李鸿章的建议破天荒的竟然得到了通过,慈禧太后让李鸿章负责主持此事。
俄国人希望修建的从从天津经过北亰往南连通汉口的京汉铁路、法国人希望得到的从云南通过四川的成昆铁路,以及英国人希望修建的从上海到北京的京沪铁路,都让李鸿章筹备修建。
没想到一场反铁路的声浪,反而帮助李鸿章取得了大修铁路的许可。
而此时,李鸿章的地位也隐隐超越了曾国藩,成为洋务派新一代领袖人物。
至于曾国藩,跟奕欣一样,成为洋务派在朝廷和地方上的两面旗帜,象征性越来越强,洋务运动的实际推动势力,已经转移到了李鸿章一派。
权力就是金钱,权力就是地位,连洋人都开始将李鸿章奉若上宾。
马上从向清政府要求修铁路,变成讨好李鸿章,纷纷登门拜访,表示愿意为李中堂大人修铁路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等,完全是一副国际友人的形象。
并且承诺,只要李鸿章接受他们的贷款,他们之前承诺的援助,马上就可以到位,对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