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国崛起1857 >

第302章

大国崛起1857-第302章

小说: 大国崛起185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英国细布最终只在少数几个口岸城市里的中产人群中找到了生意,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做力气活,他们穿衣服更讲究一个舒服,另外印染的精美的英国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城里的中产阶级当作昂贵的丝织品的替代品。

    英国人认为,无论洋布如何降价,也不可能跟耐用程度更高的土布进行竞争,因为洋布无论如何不可能降低到土布的三分之一价格,而土布耐穿度是洋布的三四倍,所以英国人认定他们的产品市场在城市中,他们十分看好大明随着经济发展,正在飞速壮大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

    但英国人没有中国市场,还可以在印度倾销,印度人也会生产土布,英国人可以大幅度提升手工织布的税收,让用小小的木头织机纺织的印度工人无法跟采用机器织布的英国工人竞争,但是大明无法使用这种方式,他必须直面大量中国土布的竞争,不打开这个市场,就无法完成棉纺业的工业化。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工部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卖的最好的洋布,是美国的粗布,这种粗布很受西部矿工的喜欢,因为很厚很耐用,同样的道理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欢,成为唯一能够跟土布竞争的布料。

    大明工部打算鼓励商人仿制这种粗布,用来跟土布竞争庞大的乡下市场,他们还不知道,历史上英国人1887年仿制了美国粗布,结果这一年英国布料出口中国增加了三倍。

    工部在去年成功仿制了美国粗布,并且立刻在继昌隆纺织厂进行了推广,生产出了大批粗布,这批粗布在上海、天津的销量都相当不错,但因为是推广阶段,目前还无法形成一个大市场。

    这导致除了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的陈启沅家族企业外,其他商人对此不甚感冒,甚至连棉布商会都更愿意销售土布和进口洋布来分别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而对工部鼓励他们进行的机器生产没什么兴趣。

    因此推广了五年时间,棉纺工业在大明还是一个只是政府和跟政府关系紧密的政商感兴趣的行业,民间资本对此兴趣缺缺,没有形成投资的热潮。

    在本身都没有形成资本巨头的情况下,让大明资本去江南,去争夺上海周边松江府一带生产的棉花资源,完全没有条件。

    也只有陈启沅这样的以政绩和功业为主要目的的商人,才愿意按照朱敬伦的指示,在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盲目的在上海建立棉纺织工厂,分别建立了一个资本20万两的大型纺纱厂和纺织厂。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家工厂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倒不是上海本地的消费能力强,而是这两家工厂,从上海这里迅速进入了东北的市场,是庞大的中国东北市场,挽救了继昌隆棉纺织业务。

    就在陈启沅的产业在东北取得成功之后,他的目光也很快就进入了这块地区,因为大明即将在东北兴建铁路了,不修建不行了,大明如果再不修建东北的铁路,俄国人就要在这里修建铁路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九十一节 东清铁路() 
大明取得东北铁路的修筑权,是在1865年大明攻占北亰后,跟清政府谈判到的权力。

    大明取得了大连口岸管理权,同时获得从大连修建一条直通俄国边境的铁路的权力。

    由于俄国人的反对,大明跟俄国之间达成协议,大明修建这条通往俄国边境的铁路,必须取得俄国的同意,路线必须经过俄国的认可,还要优先使用俄国技术。

    当时大明轻易的就答应了俄国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大明当时根本就没有能力修铁路,也没有兴趣投入巨资在满清的国土上修建铁路。

    倒是俄国人后来对于修建铁路越来越上心,给了大明多次建议,建议大明修建的铁路线从大连通往恰克图这座贸易城,俄国从中国地区进口的茶叶,无论是从清国领土上的汉口,还是从大明领土上的福健进口的茶叶,现在都走水路一直到天津靠岸,然后又走陆路,经过张家口到达恰克图然后进入俄国境内。

    加入有一条从大连港口直通恰克图的铁路,俄国商人就犯不着走天津到恰克图这段运输代价高昂的陆地了,要知道其中很大一段都要经过荒凉的蒙古戈壁和草原,其中遇到的土匪马贼不计其数,十分危险,光是保险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可是大明对俄国的建议总是积极回应,可就是不明确修建铁路的时间表,一直就拖到了十年后的现在。

    俄国人拖不下去了,因为他们越来越感觉到需要一条铁路来开拓在东方的利益。

    第二次鴉片战争之后,俄国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权利,不但打开了穿过中国蒙古地区的通道,而且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口岸通商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口岸就是汉口,因为这里是晋商对俄茶叶贸易的最大生产基地。

    另外俄国还取得了巨大的税率优惠权力,比如俄国根据清俄陆路通商章程取得了在天津比其他国家低三分之一的税率,还取得了免除进入天津海关的俄国货物的复进口关税,这样就使俄国可以在武汉直接开设茶厂生产茶叶,然后从武汉出关,免税进入天津,然后走陆路到恰克图。

    走从武汉到天津这一段水路,大大节约了代价高昂的陆路运费,俄国人很快就取得了对使用骆驼运输,而且还承担着比洋人更高税率的晋商茶行的绝对优势,俄国不经过晋商,直接进口的茶叶数量节节攀升,1865年只有165万磅左右,到了1867年就上升到了860万磅以上,两年时间增长了五倍多,大有将晋商赶出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

    作为中国最强大的商业群体,晋商的经商水平和能力,显然不输给商业水平在欧洲偏下游的俄商,在没有国家力量支持的情况下,晋商的驼队纵横大漠南北,天山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垄断了中亚地区的贸易,贸易力量可以扩展到阿富汗到中亚草原一带。

    但随着俄国人的军事扩张,俄国商人跟在哥萨克軍队的后面,一步一步蚕食了中亚的商业利益,将晋商从中亚地区赶了出来。现在更是在晋商的老家,竟晋商逼到了绝境。

    难道晋商的水平真的大大低于欧洲末流的俄商的水平吗,当然不可能。原因还是清政府的混蛋,当俄商开辟水路之后,晋商上书清廷,也希望能走水路,但是却被清廷加以拒绝,因为一旦晋商走了水路,原本陆路运输中晋商经过的63个关卡,将收不到丰厚的厘金,一路的关卡抽税,加上地方官吏的勒索,让晋商不但承担了十倍于俄商的税收,还要花费巨额资本维护沿途的官府、土匪等各种暴力势力。

    十倍的税收背在晋商身上,显然他们不可能跟任何商帮竞争,因为他们付出的税收,有可能都比对方的成本要高,这还怎么竞争?

    在困境之下,1868年,晋商团体提出了俄国来大清争利,晋商也要北上俄国争利的口号,并向清政府上书希望得到许可,并且提出了一个诱人的理由,那就是晋商北上,就可以组织俄国人南下,提出这个口号,是有针对性的,当时俄国沙皇借口恰克图贸易规模缩减,要求清政府开放张家口这个新兴的陆地口岸给俄商,清政府正担心俄国往南渗透呢,所以才同意了晋商北上俄国的建议。

    晋商是好样的,作为中国最成熟的商业群体,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1868年他们才向清廷提出北上俄国的申请,可徐荣村早在1864年去俄国谈阿拉斯加买卖的时候,就在圣彼得堡见到过晋商的身影,显然晋商在向清政府提出申请之前,已经提前几年在布局了。

    晋商的布局很得力,结果就是清政府同意他们北上进入俄国经商的第一年,1869年,晋商就向俄国输入了11万担茶叶,而这一年俄国商人自己的进口量也是11万担,可以说晋商北上俄国第一年,就已经追上了俄国人经营数年的水平。到了第三年,1871年的时候,晋商输入俄国的茶叶,已经达到了20万担,比俄国商人自己的进口量多了一倍,可以说晋商在跟俄商的商业竞争中,迅速击败了俄商。

    而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给予他们的帮助仅仅是允许他们进入俄国经营,税率上减免了一半,但依然是俄国商人的五倍。可以说在中国境内经营,背负着五倍税率的情况下,晋商是无论如何如法跟俄商相竞争的。他们之所以能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压制住俄国人,那是因为,他们在经过恰克图进入俄国境内之后,在俄国境内基本山跟俄国商人在一个政策下经营取得的优势弥补了在本国境内的劣势。

    可悲的是在本国无法取得政策优惠,反倒在对方的国家,仅仅是没有被压制,就能取得巨大的优势。

    在晋商的巨大压力之下,俄国商人多次游说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在清国港口和俄国边境之间修建一条铁路,这样他们将更容易将中国地区的货物,从海上方便的运送到俄国境内,然后通过西伯利亚方便的水路运往俄国。

    俄国商人的建议是修一条从天津通往恰克图的线路最短也最便利,但封闭的满清王朝,连张家口都不想开放给俄国人,怎么可能接受俄国人穿过满清的核心地区京津修建一条铁路呢,除非俄国人能够像大明一样,直接兵临北亰城,在占领紫禁城的情况下跟清廷谈判,那样估计清廷什么条件都会接受的。

    历史上俄国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取得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力,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南满和北满铁路,当时叫做东清铁路。

    可这个历史上,由于大明已经在大连取得了一条铁路修筑权,导致俄国对修建铁路的野心更大了。被成功勾起了野心之后,俄国就开始寻找机会打算谋求到一个同样的条件,也获取一条铁路修筑权。

    直到1870年,他们才找到了这个机会,天津教案中,死了几个俄国人,俄国人以此跟清廷交涉,最后俄国人轻易放过了对清廷的严厉制裁要求,甚至都没有要求清廷去道歉,因为他们从李鸿章手里得到了一项特权,那就是修筑一条从恰克图通往渤海的铁路权力。

    可是清廷给俄国人做了限制,他们要求俄国人修建的铁路,只能在关外行走,绝对不能越过边墙。

    这大大局限了俄国人的铁路选址,关外的优良港口并不多,营口算一个,但哪里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大连算一个,可大连是大明控制的口岸。至于其他的港口,根本就没有开放,俄国人即便修通一条铁路,没有港口也无法将货物运往俄国境内。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决定跟大明进行商议,希望将这条铁路连通到大连这个已经开发出来的成熟港口上,这样一来,货物可以直接从大连登岸,然后直通恰克图,之后输入俄国境内,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茶叶这样的货物,基本上不用经过清廷官员控制的口岸,更不用跟草原上牛毛一样多的地头势力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将会让俄国商人取得巨大的对晋商等中国地区商人集团的竞争优势。

    不过俄国人很清楚,为了让大明合作,他们必须付出代价,但相比于跟俄国不喜欢的英国人在营口的牛庄口岸合作,需要给予英国的利益相比,俄国相信大明的胃口会小一些,更容易喂饱。

    修建一条经过大连到俄国边境的铁路,大明过去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朱敬伦明白,在短时期内,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只能给俄国渗透满清提供帮助,大明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特殊利益,因为大明不可能渗透进入俄国。

    说起来,不过是朱敬伦“堵”的策略,希望借助这样一条权力,来制衡洋人可能取得的同样利益。

    现在堵不住了,因为俄国人也取得了同样的权力,大明如果不合作的话,俄国人完全可以自己修。

    至于口岸,俄国人不修到大连,他们还可以修到营口,英国人在这里有特殊利益,但这里毕竟还不是英国殖民地,况且只要给英国足够的利益,英国人也不会拒绝跟俄国合作。

    最可怕的,是俄国不跟大明合作后,也不肯跟英国合作,而是独立谋求控制一个满清领土上的港口。或者他们从已经占领的海参崴或者其他日本海港口出发修建这条铁路,也是可以的。

    朱敬伦权衡之下发现,之后答应跟俄国合作,允许俄国的铁路连接到大连港口,才有可能在这条铁路上取得最大的影响力。

    而对俄国而言,能够将铁路修到大连这个渤海湾附近唯一的不冻港,相比修建到海参崴这样的本国港口,或者营口、天津这样每年都有冰冻期的港口,大连因为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在冬季也是不结冰的,因此可以全天候通行,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