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皇帝-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柯目光如炬,言辞犀利,句句诛心,刘邦不由心中一凛。看来这位皇叔是误会以为此次中山王的事情是刘邦策划的,想趁着诛杀十六族的余威,继而收拾刘卓,来达到他削除中山封国的目的。
刘柯怀疑皇帝不是没有原因的。
前段时间,刘邦利用太白星昼现,逼得楚王自尽,楚国尚在,楚国却已是名存实亡。
虽然刘邦宣称是为了解决妖星昼现的危机,不得已而为之,可话说回来,逼杀楚王,又何尝不是一次刘邦对那些诸侯王亮出爪牙的行为呢?
刘柯心中很清楚,他这个侄儿并不是像他的外表那般无害,刘邦的内心住着一头猛兽,一只喝血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却又懂得隐忍的猛兽。
中山王出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情节上,都蹊跷的紧,鸿陵离这不远,堂堂亲王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犯下弥天大案,案发之前却一点风声都没有,直到今天才捅出来。
试问,这金陵城周,天子脚下,还有谁有这样厉害的手段,能瞒天过海?最大的可能性莫过于这是刘邦亲自导演的一出戏!
今日急匆匆跑来见自己,也无非是要争取到他的同意,毕竟,他是先帝的亲弟弟,如今在皇室之中,辈分最大,德行最高的人!
看着秦王那犀利如刀的眼神,刘邦的口中就像是吃了万斤黄连一般,苦涩的厉害,自己在别人心中怎么就变成一个阴狠毒辣,诡计多端的小人了呢?
“人心啊!”
刘邦心里长叹一声,随即一拜到底“皇叔明鉴,侄儿绝无此心,中山王一事,侄儿确实不知!”
“果真?”秦王将信将疑地看着刘邦。
刘邦抬起头,五指朝天“若皇叔不信,侄儿愿向祖宗神灵起誓!”看着刘邦那诚挚的目光,刘柯的脸色稍稍缓和,他摆手道:“这就不必了,季儿你不要怪罪叔叔多疑,我实在是不愿意再看到皇室血脉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了!”
“不说皇叔是长辈,待朕如父,退一万步讲,皇叔此言也是为了侄儿,为了大渝的社稷江山着想,侄儿又岂会怪罪?”
刘柯拍了拍刘邦的手背,一脸欣慰道:“季儿你能这么想,叔叔我很高兴。”刘邦点点头,坐直了身体“实不相瞒皇叔,削藩一事侄儿确实想过,只是如今朝局初定,天下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的头等大事便是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于削藩,侄儿也只是想想罢了,断不可能实行,只待日后,看能不能找个稳健的法子解决,皇叔不想看到同室操戈的惨事发生,侄儿又何尝想看呢?
只是,中山王一事诡谲难测,背后怕是有心怀不轨之徒推波助澜,朝堂之上,大臣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要削除中山之封国,想必不久就会传遍朝野。
一想到侄儿可能陷入了别人的阴谋之中,便坐立不定,寝食难安,侄儿下旨让皇叔负责审理此案,正是为此。
哎,皇叔刚才所说之事也是侄儿担忧的,所以便匆匆赶来,想得到皇叔的指点,打扰了皇叔清修,还望您海涵!”
秦王刘柯点头以示对刘邦说法的认同,他沉吟半晌道:“季儿,这件事你处理的不错,清修事小,社稷事大啊,也罢,既然你将此事交于我,我又岂能推辞?此事,我担了,孤倒要瞧瞧,究竟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真当我这个皇叔是摆设不成?”
“如此甚好!”刘邦喜笑颜开道。
两人又说一会,秦王带刘邦出了书房,来到丹房之后,他从丹炉中取出两枚赤红色的丹丸道:“此丹名为清心丹,乃是上古药方,有排毒健体,延年益寿之效。
季儿你有所不知啊,炼此丹药,不仅需要挑选上好药材,控制火候,更要在炼丹之时,心如止水,口诵玄经,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先前在炼丹的最后关头,我心境乱了,丹药不再完美,不过,却不妨功效,你体内雷蛊之毒未消,服用此丹大有裨益,这一炉就成了两枚,就全送给你吧!”
看着刘柯手心里的两颗火红的丹丸,刘邦嘴角有些抽搐,他这个皇叔什么都好,就是太痴迷炼丹修仙。
古代的丹丸是什么东西,别人不知道,刘邦却很清楚,里面所用的‘药材’有很多都是铅汞一类的重金属,这玩意吃了,别说排毒养颜,就是能不能活都说不定。
前世史书上记载的,死于这种‘仙丹’的皇帝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啊,刘邦打死都不会吃这玩意。
刘邦取出其中一枚,用手捏了捏,有弹性,还有些烫手,又凑到鼻子前闻了闻,有一股很淡却久久不散的香味,说不清,道不明。
他脸色略显古怪问道:“皇叔经常服用这种东西?”刘柯哈哈一笑道:“那却也不是,炼制这些丹药的药材都很难找,光是为了这两枚‘清心丹’就花了我足足三月时间,才找齐药材啊!”
刘邦很想警告他,如果想活的久一点,最好别吃这玩意,但看到他自得的模样,就把要说的话重新咽回了肚子。
人是一种很不可理喻的生物,当一个人确信一件事的时候,别人很难再劝说,哪怕他相信的这件事其实是错的,更何况,像刘柯这样对炼丹修仙几近痴迷的人。不说还好,说了,怕是难免被骂的狗血喷头。
瞧了瞧刘柯,脸色红润,气息悠长,也不像是中毒的样子,刘邦便随他去了,长者赐不敢辞,既然人家好心送他礼物,还是接受比较好,不吃就是了。
他小心接过那两枚‘清心丹’,刘邦致谢道:“多谢皇叔!”刘柯哈哈一笑,拍拍刘邦的肩膀,又夸奖,勉励了一番。
送刘邦出府的时候,刘柯小声问他“季儿,你前些日子不是说打算去渝州,不知你现在是何想法啊?”
“侄儿仔细考虑了一下,如今朝堂正是多事之时,实在是难以脱身,此次怕是去不成了。”
“嗯,我也是这个意思,好好做事,等一切都安稳了,有的是机会!”
刘邦点头“皇叔留步,侄儿这便告辞了!”
(本章完)
第183章 愈演愈烈()
宫城之内,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除了时不时从树梢上传来几声略显倦意的蝉鸣,甬道之中就只剩下了沉重的脚步声,还有哗啦哗啦的甲叶撞击声,皇帝仪仗沉默地往前开,刘邦坐在御撵上,一言不发,神色阴晴不定。
这次发生的事件让他有些不安,这种压抑的感觉是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哪怕是面对太后,也没有,细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未知。
常言说的好啊,明刀易躲,暗箭难防。明面上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敌人,他们就像毒蛇一样,一旦有机可乘,他们便会吐着信子,狠狠咬你一口!
这种无从下手的无力感才是刘邦最苦恼的。
当然,苦恼并不止于此,秦王刘柯对削藩一事的态度也令他有些失望,刘邦原以为,刘柯会无条件地站在他这一边,没想到,他反对削藩竟是如此的坚决,大有‘在我有生之年,倘若你对付诸王,实施削藩,我就与你断绝关系’的意思。
这也就罢了,刘邦更担心的是,自己准备进行全面改革的计划也遭到秦王的反对。
通过这件事,刘邦看清楚了,他这位皇叔是一个倾向于安稳发展的人。他的政治主张与刘邦的野心背道而驰,未来,免不了要发生冲突。毕竟,改革,必不可免地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站在他的角度上,这样想无可厚非,和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比起来,守住祖宗基业才是正经,比起野心勃勃,准备大展身手的皇帝,刘柯更愿意看到一个守成的帝王。
“难道,你们就这么不相信老子的能力?”刘邦烦躁地想道。
直到这一刻,刘邦才真切地发现,自己从来都是孤家寡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永远陪自己走下去。
“也不知,请刘柯出山究竟是对还是错!”他又暗叹了一句。
事实上,让秦王回宫坐镇不单单是他的主意,更多的,这是太后替他想好的方略,她利用刘邦对于自己身世真相的好奇心,将刘柯送到了他的视线当中,若是没有这茬,刘邦哪里会想起他这位皇叔的存在?
刘邦明白,太后是好心,自己虽然有能力主持朝政,但毕竟年幼,这是刘邦的短板。而秦王地位尊崇,而且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不用担心刘邦被架空,有他在,刘邦的执政地位便无懈可击。
好心不能辜负,可凡事都有两面性。秦王德高望重,一方面能给予刘邦很大的助力,而另一方面,对刘邦也是一种制约。秦王刘柯在皇族当中,威望以及影响力并不比刘邦这个皇帝差多少。
继续隐姓埋名还好,如今复出了,倘若没有他的支持,刘邦以后做起事来只怕举步维艰。
。。。
天上云很多,云层很厚,闷热的天气不知何时吹起了风,先前还捂出了一身汗,乍得被凉风一吹,只觉得凉飕飕的,遍体发寒。
刘邦从沉思中醒转,抬头望时,才发现,仪仗已经到了养心殿,他摇摇头,将脑海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清除干净,心中只道自己阴暗龌蹉。
人家好心来帮自己,这才稍稍和自己意见不合,就心生不满,腹诽长辈,真是禽兽不如,若是他人知晓了,恐怕自己会被口水淹死。
也不知这些阴暗的心思都是从哪来,何时出现的,貌似在前世,自己并不是这样的吧?
都是皇帝的错。自从当了皇帝,勾心斗角,算计人心便成了刘邦每日的必修课,这才三月就成了这幅德行,若是日子再久些,鬼知道会变成怎样。
想想就觉得可怕,刘邦心中默念了两句“罪过,罪过!”并打定主意,一定要多读些圣贤书,开阔胸襟。孔夫子说的好啊,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下了步撵,刘邦拾阶而上,走向养心殿,殿门口,两位身着正五品绯袍的官员正在等候,左手一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右手一人身材匀称,面如冠玉,文质彬彬。
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人站在一起,别提他娘的有多怪了,不过,刘邦却乐得如此,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之处。
那黑面汉子不是别人,正是皇城司统领段固,站在他旁边的书生名叫谢玉,是刘邦新任命的锦衣卫统领。
可能有看官要问:这谢玉何人啊,前文怎未交代。
莫急,待作者君细细说来。
一直以来,锦衣卫都是由魏鞅管辖的,其主要职责就是替刘邦刺探消息,用来和太后争权,职能单一,人数较少,虽然魏鞅昼夜不歇,抓紧训练,也合格入选者也不过百人。
这么低的通过率和魏鞅宁缺毋滥的决策有关,他严格执行刘邦脑补出来的,前世知道的一些特种兵训练方法,又添加了自己的一些方法,所筛选出来的人,不管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是上上之选。
别的不说,光这些人都识字这一条你能信?要知道,在这个知识普及度极低时代,一千个人里面,能挑出一两个识字的就已经是奇迹了。
让这些精英去做探子,实在是大材小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具体事情要具体对待,不同的时期,自然有不同的政策,和太后夺权一事早已尘埃落定,今日不同往日,锦衣卫再继续干以前的活已经不符合刘邦的利益需要了。
更何况,刘邦现在手里还有人数更多,系统更完善的皇城司,刺探情报,监察百官,这种事交给他们就足够了,人力少,但均是精锐的锦衣卫应该放在更适合它的位置上。
魏鞅是锦衣卫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锦衣卫的首任统领,他的才能,刘邦是清楚的,倘若他仍是一介布衣,锦衣卫继续让他统辖倒也无妨。
只是他继承了宣威候的爵位,又出身将门,不管是为他的前途考虑还是从刘邦的利益出发,他都不适合再当锦衣卫的统帅。
故而,刘邦卸掉了他的职,发配到北府军去磨炼,他走了,锦衣卫统领的位子却是绝对不能空的。
为了甄选负责人,刘邦在锦衣卫内部组织了一场大比武,历经半月,从智力,体力,还有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决出了最强者。
这个人就是谢玉,此人虽然身材单薄,但身手丝毫不比那些第一批进来的老兵差多少,尤其擅长在阴暗处,给人以致命一击,他的性格像狐狸一样狡猾,又像狼一般凶狠却又懂得隐忍。
几十号人硬是他耍的团团转,到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而不自知,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人是个大大的孝子。
其家中有盲眼老娘,还有一个残废的哥哥,七载时间,硬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