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大帝 >

第15章

崇祯大帝-第15章

小说: 崇祯大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毅道:“是啊,比如太祖当年起事,打下大明江山的部队,其中就有一成是火器部队,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成祖永乐大帝建立的神机营,更是在数次北伐蒙古的战争中充当前锋,直接与蒙古骑兵对战,并战而胜之。”

    “由此可见,即使以现在尚不成熟的火器技术,热-兵-器也已经能在战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如果我们对火器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发明制造出更轻便、稳定、威力更大的热-兵-器,那将对以后的战争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徐孚远问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研制出新式火器?”

    杨毅说道:“朕已经让锦衣卫派人前往北方,招募原北京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以及神机营的官兵。等这些人来了南京后,工部就可以开始进行火器的研究了。到时候,朕会对工部的火器研究进行全力支持,以尽快发明制造出可以大规模用于实战的热-兵-器。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朕有把握在半年之内拿出成品,一年之内批量生产列装部队。”

    “如此,当部队全部装备了热-兵-器后,作战方式就不能再是死板的集群式进攻了,那样太浪费热-兵-器的火力优势。在拥有热-兵-器的火力优势之下,我们的作战部队根本不必每次打仗都成千上万人的一拥而上。只要有数百人的营级部队,就可以完成一次小规模的作战任务。”

    “如此编制,直属部队单位数量减少,也更加方便军队上级进行指挥。总的来说,好处大于弊处。”

    徐孚远沉思了一下,问道:“皇上就那么有把握,在半年之内发明出更有利于实战的热-兵-器?”

    杨毅肯定地点了点头,道:“有把握。北京工部和神机营本身的技术积累并不差,只是列位先祖和原先的我对此并没有引起重视罢了。如今朕对此项技术极为重视,会加大对火器研究的支持力度,相信那些本就掌握着不少火器技术的官员工匠们会很快研究出令我们满意的热-兵-器的。”

    徐孚远想了一下,再道:“那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热-兵-器,禁卫军的日常训练怎么办?”

    杨毅道:“禁卫军现在的日常训练还是以冷兵器训练为主,毕竟现在新式火器尚未研究制造出来,想训练也没有办法。原来的南京城卫军有少量的火铳、鸟铳等热-兵-器,可以用作官兵们熟悉操作、认识火器之用。不要将来新武器发下来,大家却对火器一无所知。”

    徐孚远点了点头,道:“可以。”

    然后,杨毅又给了徐孚远一叠关于禁卫军日常训练的计划文件。

    对于古代的军训,杨毅就不是很了解了。因此,他的这个训练计划只是针对热-兵-器部队的训练,以及一些加强士兵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方法,对冷兵器时代的部队平时该如何训练他并没有写,而是打算与徐孚远商量一番。

    古代战争的作战训练这些方面,徐孚远的经验倒是很足、很在行,不然也不会得到史可法和王承恩的联合举荐了。

    两人在乾清宫商议了整整一上午,将禁卫军的整体框架确定下来后,杨毅才让徐孚远离开了皇宫。

    徐孚远离开皇宫后,已经接到圣旨的另外两名副军长,以及军部直属的中央警卫团团长、各师师长等高级将领才入宫觐见皇上。杨毅分别接见了他们,勉励了一番,让他们配合徐孚远工作的同时,也要坚持保护首都、保护皇帝的原则,不能盲从。

    杨毅这一番话说出来,这些新任的高级将领自然都明白皇上是什么意思,纷纷向皇上表达自己的忠心。表示除了平时的工作以及有皇上明确指示的命令需要配合军长徐孚远外,他们不接受任何人的调遣。

    这些都是杨毅在后世的各类杂书上学到的一些经验,当领导的虽然要放权,却也要懂得制衡之术,不能让某一个人独掌大权。那样即是害别人,也是为自己的安全埋下隐患。

    南京禁卫军是杨毅手中的第一支现代化军队,必须要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徐孚远虽然是自己任命的军长,自己却也不能啥都不管,完全放心的交给他。万一将来徐孚远因为什么事跟自己闹了矛盾,自己却连禁卫军都调不动,那就要闹笑话了。

    徐孚远和这些高级将领分别觐见过皇帝后,再由王承恩和史可法带着大家,一起去了禁卫军的临时驻地,接收这支军队。从今天起,这支禁卫军就跟史可法脱离了关系,史可法不能再调遣这支部队了。

    至于杨毅,他打算等禁卫军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后,再去检阅这支他的亲军部队。平时就由王承恩代替皇帝,在那里监督着,不要出什么乱子就行了。

    一早上的时间都用来接见了禁卫军的将领,完事后就已经到中午了。

    吃过午饭,睡了个午觉,到了下午未时的时候,南直隶凤阳府毫州的知州宋应星在一名宦官的带领下,入宫觐见崇祯帝。这是杨毅在昨天的例行朝会上亲自吩咐的,当时还引起了钱谦益的不满,不过杨毅没理他。

    宋应星之前就住在南京城的金陵客栈里,因此昨天中午就接到了皇上任命他为工部左侍郎的圣旨。然后,吏部尚书王铎为了弥补先前拒绝对宋应星的举荐的嫌隙,加了下班,下午就办完了宋应星的调迁手续。

    今天早上,宋应星已经到工部报过道了。现在入宫觐见皇帝,不过是因为杨毅有很多想法想跟他交流罢了。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首发,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第31章 成立科学研究院() 
昨天晚上,为了与宋应星的见面,杨毅做了一些准备。他用脑中的ie查阅了许多宋应星和明末工农业的资料,知道明末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工厂作坊,只是技术较为粗糙罢了。

    如果杨毅能通过宋应星将后世的许多工业技术进行明朝化,使之能在明朝得到应用,那将对明朝的工商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而农业方面,同样如此,也需要一个专业人士来将杨毅提供的技术进行试验。而宋应星恰好就是明朝的一个精通工农业研究生产的科学家。

    见到宋应星之后,杨毅与这位已经57岁的明朝科学家就工农业各方面的研究生产技术进行了探讨。

    宋应星对古代工农业生产的研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机械制造、砖瓦陶瓷、纸张布匹、兵器火药、制盐采煤,还是土壤气候、育种榨油、农作物栽培等,都有较深的了解。

    其中很多项目,宋应星本人都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深知其中的技术和原理。这人确实不愧是17世纪的大科学家,不比那些同时代的欧洲科学家逊色,杨毅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样的,宋应星对杨毅提出的一些工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稻种的培育、纱布的生产、金属的冶炼等等,杨毅口中说出来的很多技术和理论,都让宋应星大开眼界。

    他却并不知道,杨毅不过是因为脑海里有个ie神器罢了。杨毅将后世领先几百年,并且已经研究验证过的技术拿出来跟他讨论,自然显得即新奇又实用。

    本来,搞研究的人都是有些孤芳自傲、情商低下的,不然宋应星作为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也不会57岁高龄了,还是一个只相当于县级市市长的知州官员。但是,崇祯皇帝对工农业生产的见解却让宋应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恨不能跟皇上彻夜长谈。

    自然,那是不可能的,一个外臣永远不可能在皇宫过夜,哪怕现在南京皇宫并没有一个嫔妃。但是,杨毅确实跟宋应星整整聊了一个下午。直到傍晚,杨毅招待宋应星在皇宫吃了一顿宫宴,才让他离开了皇宫。

    在两人探讨的过程中,杨毅提出,想要在工部建立一个“大明中央科学研究院”,专职进行各种科学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发明。

    宋应星作为一个应用派科学家,对于皇上如此重视科学研究,自然是举双手赞成。而且,有了皇上的大力支持,宋应星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下来的研究项目也可以继续搞下去了。

    于是,宋应星离开的时候,杨毅指示他,回到工部后要尽快将“大明中央科学研究院”建立起来,由他全权负责。科学院成立后,要赶紧招募各行各业的工匠、学者、研究人员,确立项目,进行相关的研究,然后投入实用。

    宋应星离开后,杨毅就开始考虑另外一个事情了。那就是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经费从哪里来?

    南京朝廷原来只是明朝的陪都,并不是真正的中央朝廷,根本没有收缴税收的权力。现在杨毅来了南京,这里成了临时首都,户部也收到了一些税银,却也只能供南京朝廷的日常开销而已,并无余钱开展其他工作。

    科学研究一向是非常耗钱的,杨毅指示宋应星成立“中央科学研究院”,进行各项科研实验,虽然也是大明帝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但在以后绝对会变成一个吞金巨兽。

    特别是火器技术的研究,绝对不是一点点钱可以应付得了的,杨毅必须给这些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经费找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的想法就是将后世一些技术简单、成本低廉,但看起来高档、利润高的商品复制过来,在明朝生产售卖,给科学研究院提供研究经费。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明朝事实上已经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明朝末年的gdp甚至占据了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3。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结论,让杨毅有些半信半疑。

    但是,即使其中的统计有些出入,杨毅也相信,明朝的gdp,应该不少于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

    这说明,当时明朝应该是很富裕的。那明朝中央政-府怎么会因为没有税收、无法赈灾,又没有军饷、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呢?

    因为,明朝奉行的是“藏富于民”的政策。

    这里的“民”,不是指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指官商士绅、地主老财。普通老百姓自然是很穷很苦的,不然也不会跟着李自成造反了。但江南,特别是江浙一带广大的官商士绅、地主老财们,却极为有钱,不然也不会将明朝的gdp拉到占据当时世界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位置了。

    要是能想办法把这些人的钱掏出来,那完全可以支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以及杨毅准备进行的一些改革了。

    但是,这些有钱人虽然有钱,却不会平白无故的上交给朝廷,让眼杨毅拿去随便花。没有好处,这些人是不会将钱撒出来的。因此,杨毅就得想些办法,将他们的钱掏出来。

    玻璃明朝已经有了,虽然成本比较高,但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地主老财们不见得有多稀罕。其他小发明不是制造有难度就是销售前途不看好,杨毅没什么把握。

    宋应星离开之后,杨毅就在思考找什么行业来赚钱的问题。最后,在ie上胡乱搜索一通后,他搜到了一个东西——钟表。在明朝,这绝对是一个小巧而昂贵,又能凸显地主老财们身份地位的东西。

    做大一点,可以挂在客厅、卧室,当挂钟用,客人进门看见了,绝对面子里子都有。做小一点,可以揣在怀里、挂在脖子上,当怀表、当项链用,也很方便。相对于明朝人还在用日晷、香、漏斗进行计时的方法,钟表绝对是计时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即美观又实用。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首发,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会员点击。】

第32章 皇帝的后宫(求推荐票)() 
【新的一周,急求推荐票,求童鞋们投出你们的推荐票助攻作者啊!】

    虽然杨毅从ie上查到,现在的欧洲已经出现了机械钟,但却粗大笨重,使用不便,而且也没有传到中国来。

    要是杨毅指导工部发明制造出小巧灵敏的挂钟、怀表、手表,绝对可以大发横财。不仅是国内,这东西用来出口,也绝对是可以赚大钱的,钱途无量啊!

    当下,杨毅就下令召见了工部尚书刘源济和左侍郎宋应星,向他们交代了这个事。

    因为南京工部渐渐恢复了工作,开始履行中央工部职能,已经招到了部分工匠师傅。杨毅指示宋应星先将科学院的牌子挂起来,然后安排工匠开始试验试制钟表。

    杨毅从互联网上抄了一些钟表制造的材料,交给宋应星,让他转交给那些工匠师傅。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制造工艺,但却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绝对可以让工匠们少走弯路。知道钟表的原理,是由那些零件构成的,这就足够了。

    钟表试制成功后,要给杨毅验收。验收通过后,再由工部负责成立国营钟表厂,生产制造钟表,销往全国,给工部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