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汉武挥鞭 >

第211章

汉武挥鞭-第211章

小说: 汉武挥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后世的经济理论,成熟的工业社会想要维持成套的工业体系,并为之提供足够的人力和内需市场,五千万人口是个底线。英法德和北欧国家就是最好的正反例,一旦欧盟解体,也就英法德还能勉强独自继续发展,国内工业体系不完备的北欧国家绝对会面临大笔外贸逆差,进而彻底崩溃。

    尤是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受过基础教育的劳动力是必须的。

    由于化肥的施用和农业技艺的提升,大汉粮食的平均亩产已近三石,若日后再大举开发江南这片广袤肥沃的鱼米之乡,并在当地推广水稻种植,便足以供应上亿百姓的口粮。

    没有足够的人口,派大军远征万里去开疆拓土便是劳民伤财,毕竟境内的大量土地还没开发。大汉现下连初级工业化的边都没摸到,暂时还不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矿产,最多从境外掳掠些奴隶而已。

    从境外劫掠来金银等贵金属没有太大意义,社会创造的物资总量不变,将大量金银投入市面,也只能导致大汉境内的货币大幅贬值而已。除非彻底打通对外商路,能用金银从安息乃至罗马帝国换取更多的资源。

    现下大汉最紧要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掳掠奴隶,同时让大汉百姓多生孩子,最繁重的纯体力劳动可交由奴隶去做,而工业化的推进还需靠汉人工匠撑起来,绝不能让外族奴隶学到工业知识和各种工艺,免得其后裔抢了汉人的饭碗。

    甚么民族融合,见你的大头鬼!

    现下的大汉,唯有诸越的百姓亦可视为后世华夏民族的先祖种族之一,旁的外族压根不需要再融合进来。

    刘彻可不认为上辈子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朝鲜棒子和东南亚矮黑人种的血脉。他承认自己是个思想狭隘的皇汉主义者,那又如何?

    大汉可没有公知和圣母表,写本历史小说都要上纲上线,甚么玩意?

    将关中各地的大量山民迁移出丘陵山地,官府虽让他们用极低的价格佃租官田,但更是鼓励他们进入不断兴建的各式作坊务工。

    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身为天子的刘彻并未着手处理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土地兼并问题,世家大族占有大片农田,对农业社会自然是巨大隐患,但对工业社会却未必如此。

    只要朝廷维持住粮食价格,并保证足够的工作岗位和务工百姓的基本待遇,避免形成欧洲工业化初期那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则可暂缓处理土地兼并问题,以此变相释放劳动力,推进百姓从务农到务工的转变过程。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是好是坏,全看是否能掌控好个中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

    朝廷没有强制迁移,但大多山民还是响应了号召,纷纷迁往地势平坦之处聚居,除了太上皇和皇帝在民间拥有极高威望外,更因官府给的条件着实优厚。

    非但让他们佃租官田,更允诺六七月间会免费提供大量的麦种和农具,且还动用大批奴隶和钱财协助他们用黏浆土修筑屋舍。

    黏浆土经过武威城和西宁城的修建,已积累了大量的使用经验,并进行了不小改进,虽还远不如后世的水泥坚固,但胜在制取便利,成本低,用来修筑民居颇是划算。

    因此刘彻索性命各地官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大力推广黏浆土的使用,可烧制成砖瓦,也可直接浇灌夯实成墙壁,既省时省力,又节约大量的木材,避免大量砍伐林木。

    大汉百姓是很淳朴的,所求并不多,住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食可饱腹,衣可暖身,便是足矣。

    朝廷为灾后重建投入了百亿巨资,相当于国库的岁入,自然是赀财充裕,对百姓着实大方得紧。

    不少没受到天灾太大波及的老百姓反是因祸得福,有官府出钱出奴隶协助他们翻修乃至新建屋舍,免费获得麦种和农具,各处乡里还有不少粥棚可去蹭饭吃,这般算下来,其实是赚大了。

    此番天灾,朝廷从防灾,救灾到灾后重建皆全力以赴,为百姓考虑周全,自是深得民心。

    朝堂重臣乃至各郡县的官吏都刷足了好感度,关中百姓皆是交口称颂,对朝廷感念在心。

    皇帝刘彻在关中各郡县的威望更是扶摇直上,真正获得了百姓的由衷崇敬,而非仅是作为太上皇刘启的继承者,受到百姓爱屋及乌的爱戴。

    在皇室实业的领头下,田氏商团,联合制衣乃至清河百货亦是出钱出力,救助灾民。

    阿娇成立长秋基金后,在刘彻的建议下,用大笔善款购买从这四大商团购买大批货物,以长秋基金的名义运到各郡县分发给百姓。至于某些高单价货品,则由清河百货代为降价出售给确有需求的百姓。

    四大商团虽没敢向阿娇要高价,但因数量颇大,薄利多销仍能赚到不少,忙是让旗下的各式作坊全力恢复生产,加班加点的赶工,按质按量的供应货品。清河百货虽没甚么作坊,却也得以购买到不少物美价廉的好货,在关中各郡县大肆铺货上架。

    近年来,泬西邑乃至京畿的新作坊大多与皇室实业和田氏商团有关,不是属于这两大商团,就是与两大商团有大量生意往来,正是后世所谓的群聚效应,大企业的周边配套产业。

    如今两大商团乃至联合制衣的诸多作坊非但尽皆复工,更是加班赶工,其余作坊的东家自然全数跟进。

    刘彻得知这等情形,心情愈发愉悦。

    工业和商业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将之向前推进,就要适时的注入活水,为其创造出足够的需求量。

    祸兮,福之所倚。

    天灾虽是大祸,但若能因势利导,只要在关键处投入数亿钱,就能让工商业彻底恢复元气,甚至更上一层楼。

    刘彻近来常为阿娇耐心讲解他各项举措的用意和效用,倒不仅止于长秋基金的运作,而是囊括全局,涵盖近期施政治理的各个面向。

    虽是大婚在即,但有几位闲得无事可做的长辈筹备把关,又有诸多内宰将各项事宜处理得妥当周全,阿娇这待嫁之人反是清闲。

    自成立了长秋基金后,她便不时入宫听刘彻讲这些掌管产业乃至统御臣民的方法。太皇太后前些日子虽是教过她如何执掌宫闱,但却不似刘彻这般直白的将各种利弊得失说得清楚明白。

    刘彻会给她讲那些厚黑之学,讲他如何制衡朝臣,又教她要学会借势,即便不懂阴私算计,也能用堂皇的阳谋迫使对方不得不屈服。

    刘彻倒不担心小萝莉会长歪,变成表里不一的白莲花。

    有道是本性难移,阿娇的莽撞蛮横多是源于她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胜负心,以及堪称傲慢的心态。似这类脾性,即便想要害人,也用不出太过阴损的手段。

    刘氏后人虽多多少少传承了高祖刘邦的地痞习气,但似太上皇刘启般城府极深,手段阴戾的刘家人倒是不多。正如馆陶公主刘嫖,梁王刘武,江都王刘非,乃至史上的汉武帝,一个赛一个的傲,狂得无边无际,做坏事都是理直气壮,从不心虚,更懒得耍甚么心眼。

    或许史上的汉武帝之所以废掉阿娇的后位,除了她多年没诞下子嗣外,更因两人的性情皆是傲慢,不肯向对方率先服软,更不会轻声细语的解释,方才渐渐将多年的情分磨灭殆尽,最终以悲剧收场。

    刘彻身为穿越众,两世加起来活了四十余年,心理年龄就是个中年大叔,阅历又颇为丰富,对阿娇自是更为耐心,况且调教小萝莉也是种乐趣。

    好歹是自家婆娘,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因憨直莽撞的脾性被有心人撺掇利用,闯出大祸,将皇后之位生生折腾没了,落个冷宫深锁的悲惨下场。

    阿娇若想坐稳后位,多学点厚黑学是没坏处的,即便自身不屑使用阴私算计,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奸邪小人蒙蔽。

    好在阿娇脑子不笨,深知自身的短处,又肯虚心受教,还有得救。

    猜你喜欢: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 
大婚前夕,太后王娡遣了数名女御,要教导刘彻男女床帏之事。

    女御亦为诸内宰之一,掌御叙帝皇燕寝,虽未被太上皇刘启临幸过,但还是有不少观战经验的。若是刘彻有心,她们倒是乐意以身相授,让刘彻真枪实弹的学习那些事儿。

    过往因刘彻年岁尚幼,王娡虽给他安排了数位贴身宫婢,但倒是没特意让她们教导刘彻临幸技巧。在皇子乃至太子的性启蒙上,大汉与后世皇朝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或许是因汉人极为重视嫡庶之分,在迎娶正妻前便让侍婢诞下长子,就得先给侍婢名分,那对未过门的正妻不免失礼,且若长子非嫡子,日后继承家业时总是免不得麻烦。

    譬如刘彻身为皇十子,为了让他能安稳的登上帝位,刘启非但废了皇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更是逼得刘荣投缳自尽。

    因此在世家大族尤其是刘氏皇族中,男子在迎娶正妻前,是极少会让侍婢怀孕的,李当户那未婚生子的莽夫是特例,李广想来也不太在乎这些。

    若权贵子弟既管不住下身,又不想让侍婢怀上身孕,就会让其大量服用避子汤。

    汉朝的医学远不如后世皇朝发达,中医体系刚渡过启蒙阶段,方兴未艾。此时的避子汤乃是指些性味寒凉的汤药,用后世医学来看,无非是让子宫的血脉保持寒冷的状态,受精卵就相对不容易着床。

    汉代医官开的避子汤中,大多含有水银、麝香、藏红花等原料,服用后对女性身体会有巨大伤害,尤其是体寒的女性,长久服用避子汤,有可能终生不孕,甚至会导致死亡。

    刘彻觉得这样着实太过残忍,即便侍婢身份卑微,但也不应受到这般糟蹋,彻底毁了人生。

    他虽无法干涉旁的权贵子弟如何做,但至少能管住自己,不去做这等缺德带冒烟的破事。

    对敌人施展阎罗手段,对百姓心存慈悲善念,这是刘彻的处事原则。

    尤是想到眼前的女御们惯看自个爹娘翻雨覆雨,刘彻不由觉得有些膈应,自然不会在她们身上破了童子身。

    刘彻摆手让她们退下:“你等都退下,且回太寿宫替朕谢过母后,朕甚么都明了,无需旁人教导,就不劳母后费心了。”

    女御们稍作迟疑,却也只得躬身应诺,趋步而退。

    依礼制,大婚的三日前,即五月初二要行纳征礼。

    所谓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简而言之,就是男方给女方送聘礼。刘彻身为皇帝,只不能亲自登门,而是由丞相袁盎和御史大夫刘舍代劳,将聘财送至皇亲苑的大长公主府。

    天子纳征,以七寸谷圭和大璋为聘,祭雁,乘马,束帛亦不可缺,珠玉珍宝更是不可计数。

    只因堂邑翁主前些日子上奏请旨,要将聘礼中的珠玉珍宝换做现钱,以便投入到长秋基金用作善款,故而少府卿陈煌从府库提出黄金六万斤,替代珠玉珍宝运往大长公主府。

    六万斤黄金!

    大汉立朝以来,天子登基后方才大婚的先例唯有汉惠帝,其纳征时的聘金不过黄金二万斤,今上大婚却足足拿出六万斤,对堂邑翁主还真是宠得没边了。

    刘彻倒非故意摆阔,只是等于变相捐赠给长秋基金罢了,终归是用来替朝廷辅助弱势百姓的,对他这大汉皇帝而言,只是左手出,右手进的事。

    还能用来给阿娇做面子,哄小萝莉开心,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不为?

    至于聘礼的价值稳稳压过汉惠帝,略有不敬之嫌,也没甚么人会在意。

    毕竟汉惠帝和汉文帝乃是兄弟,而非父子,汉惠帝只是刘彻的伯祖父,御史们再不长眼,也不敢触这等眉头,皇室的忌讳还是少沾为妙。

    五月初五,端阳,帝后大婚之日。

    天子大婚,亦称为大昏,专指在黄昏时刻迎娶皇后的典礼。

    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之所以选在昏时行礼,盖因黄昏为示阳下阴之际,阴阳相交之时。

    当然,整个大婚典礼的流程极为繁复,实际从凌晨就开始了,只是帝后的同牢合卺结发的正婚三礼在黄昏时刻举行。

    凌晨时分,刘彻需先往宫内祖祠告庙,祭拜刘氏先祖,告知子孙刘彻要娶婆娘了,日后要生娃娃,替咱老刘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请列祖列宗保佑等等。

    走完这项流程,天色已是破晓,刘彻就要赶往未央宫正殿,召群臣上殿,颁布立后诏书,并着丞相袁盎和御史大夫刘舍前往皇亲苑的大长公主奉迎。

    袁盎和刘舍躬身接下诏书,带着浩浩荡荡的奉迎仪仗出未央前殿,经宫北中门出得宫城,前往皇亲苑的大长公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