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之平手物语 >

第211章

战国之平手物语-第211章

小说: 战国之平手物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最后一色藤长咬了牙下定决心,说到:“伊势大人既然要身先士卒,在下也不甘居后了!请公方大人派我与伊势大人一道前去调查解决事变。届时若是要剿,在下愿为先锋。若是要抚,在下愿为说客。”

    主动请缨的事情,在织田家是极为常见的,但在幕府还真不多见。在场诸君都不由得吃了一惊,包括台上的足利义昭。大家都分不清,一色藤长究竟是当真有此忠勇之心,还是也要借机树立自己的小势力。

    唯一确定的是,有他一起出面的话,就可以形成制衡,到时候伊势贞兴就算要“卖主求荣”,也会卖不利索。

    所以足利义昭完全找不到不同意的理由。

第六十二章 节外生枝(上)() 
    和泉生出变乱,幕府一时拿不出镇压办法,堂堂大将军足利义昭茫然失措,政所执事伊势贞兴心怀叵测地主动请缨在这乱局当中,一向被认为“腐朽无用”的老派幕臣一色藤长却突然站了出来,不令伊势贞兴专美于前。

    其中缘由,究竟是真心实意想要挽救室町幕府,还是眼看大船将沉,欲另寻退路呢?恐怕连当事人自己都难以说清。

    一色藤长本人已经渐渐明白了,这两者在当前的环境下,其实不矛盾。幕府本身已然外强中干了,现在想要干点实事——无论是为主家尽忠,还是为自己前途谋划,都是需要先积攒实力的。

    伊势贞兴虽然是个令人不快的“投降派”,但也确实能干实事——比如结交织田氏重臣平手汎秀,比如纠集联军攻打不听话的小豪族,比如整肃幕府直属领地的赋税账目等等。这些事情证明了他的才能,也让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政绩和威望,所以这家伙现在进退自如了——幕府尚在,政事离不了他;今后幕府万一倒了,他也能很轻易地得到织田家,抑或其他势力的青睐。

    也就是说,先不管将来的立场,目前要紧的,是利用幕府这块金字招牌的残存影响力,把自己的小摊子经营起来。

    主意算是打定了,但具体方案却完全想不到。

    一色藤长手里的资源实在太少,以至于连查清事件具体细节都做不到。只知道是幕府代官们先出兵清剿不法寺社,接着不法寺社请了纪伊国的杂贺党做外援,展开反攻。至于期间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反常讯息,那是一概不知的。就更别提分析原委了。

    先前毛遂自荐之时,他对足利义昭所说的原话是——“伊势大人既然要身先士卒,在下也不甘居后了!请公方大人派我与伊势大人一道前去调查解决事变。届时若是要剿,在下愿为先锋。若是要抚,在下愿为说客。”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人政见差别甚大,相互并不太对付,就算勉强“一道前去调查”,也是不可能通力合作的。出了二条城,就只能各自拿出各自的手段和人脉了。

    现在的情况是,伊势贞兴他在近畿一代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这几年又攒了一支少而精的私兵,同时又与平手汎秀素来亲善,手上的筹码不少。如果他情愿伏低姿态,出卖一些利益给平手汎秀的话,想必是真能有办法解决和泉动乱的。

    倘若问题真被伊势贞兴解决了,他的政绩和威望都会进一步上升,在幕府内部就成了一手遮天的局面。更不用说,还要出卖相当一部分利益给外人了。作为一个老派的幕府家臣,一色藤长自然不乐意见到这种局面。

    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自荐,希望能分庭抗礼。

    但他自己是没信心解决和泉动乱事件的。

    论及军政实务的才能,一色藤长自知远不如伊势贞兴。论及家世影响力,一色支流也不如伊势嫡脉。更别提伊势家那少而精锐的私兵了,相比之下幕府其他士卒只能算是仪仗队。

    另外还有外援方面的差距,伊势贞兴的“靠山”是平手汎秀,此人乃是织田信长的亲妹夫,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从五位下中务少丞,又担当着淡路国守护之职,手下有近万雄兵,还在濑户内海的贸易中占了不小份额总而言之就是“足利——织田”这个二元体系中屈指可数的巨擘。

    相比之下一色藤长虽然也有几个交好的朋友,但质量可就差得远啦!

    好在他跟伊势贞兴的思路并不一样。

    伊势贞兴这等“新潮人士”,目光是集中于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外援只是作为必要时的助力。而一色藤长这种“旧派幕臣”,却更习惯于“利用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传统路线。

    (题外话,历史上的室町幕府自始至终就是这么个“利用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状态,离中央集权有很大差距。)

    同样要寻求外援,但目的有所区别。

    伊势贞兴跟平手汎秀,是有着真金白银的利益关系,双方有长期合作的意愿。

    一色藤长擅长的,则是打着幕府旗号,许以虚利,驱虎吞狼,做的是坑一笔算一笔的短线交易。

    所以在他眼里,并没有“亲赴前线解决争端”的选项,也不在乎调查详情,整军备战的细节。对他来说,全部问题都可以简化成一句话——寻找一个与平手汎秀不相上下,乃至比平手汎秀更强大的大腿来抱!

    首当其冲的人选,是织田信长。如果能说动信长帮幕府解围,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此人野心昭然若揭,不给幕府添乱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好心帮忙呢?

    最近信长不知为何转了性,将心思都放在与远国大名的交际之上,摆出对近畿事务不甚感兴趣的姿态。足利家对此觉得十分庆幸,万万不希望把这家伙的注意力又勾回来。

    至于四岛六十六国之内的其他大名,或许总能找出几个愿意给幕府分忧的(准确说是想把水搅浑趁机渔利的),然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其余大和松永、河内三好、畠山、丹波波多野、赤井、摄津池田之流,要么体量太小,要么是当主的才具不值得信任,要么就是危害性比伊势贞兴和平手汎秀更大,不可与虎谋皮。

    这群人聚集起来可以形成战略震慑力,抵制信长的势力继续扩张。但在具体战术问题上,指望他们为幕府出兵出力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近畿附近值得一提的大名,当属朝仓、德川、浅井。不过朝仓陷入若狭国人众和北陆一向宗的两线作战难以抽身,德川的政策倾向完全是依附于织田而没有表现出独立的意志,浅井本来是可以制衡的力量,但是平手汎秀策动了一次“西征运动”,以播磨一国为诱饵,把浅井长政驱使到关西去了

    说起来,平手汎秀也不过是织田氏的一个家臣出身罢了,但在上洛之后却立即崛起,拥有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要与之抗衡的话,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寻找另一个织田家内部的巨头。如此一来,信长处理起来也会十分麻烦,而幕府则可以抽身出来,充分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

    说到织田内部巨头的话

    丹羽长秀泷川一益做事谨慎不容易利用,森可成坂井政尚实力偏弱,能在近畿事务上发言的,当属手握栗太、甲贺二郡佐久间信盛,以及掌管野洲、蒲生二郡的柴田胜家。

    柴田胜家去年才得到信长的推荐,得以与平手汎秀一道获得官职,目前恐怕不容易被煽动。

    而佐久间信盛他虽然一向被认为是卓有才智的武士,但却从来不以心胸宽广而著称啊

第六十三章 节外生枝(中)() 
    所谓“和泉法难”的变动,爆发之后不久,就迅速被近畿附近的各界人士获知。

    近畿一代商贸发达,交通便利,人流稠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故而消息传递得很快。这种数千人级别战斗是相当引人注目的。经过贩夫走卒们的口耳相传,事情的细节逐渐变得玄乎起来,众说纷纭,出现好几个彼此矛盾的版本。

    究竟是寺社先动手,还是幕府先出兵,双方的战损人数,出兵规模如何,以及纪伊国杂合众掺和进去的原因,这些“关键性问题”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弄清楚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茶余饭后聊得津津有味,混合着谣言和脑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品评天下群豪。

    但剧情的大框架梗概是没法编造的。有三个观点是普遍得到公认的:

    第一条最没有争议,就是这场战斗确实是发生了,一方是幕府派到和泉的代官,另一方是和泉寺社联军加上从纪伊国请来的外援。

    其二,战斗的赢家是寺社众,幕府的代官们惨败而归损失惨重,只能龟缩到岸和田城里面防守——话说,幸亏了当年平手中务大人在任的时候把岸和田城修得挺牢固的,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第三,寺社众虽然取胜,但一时似乎没有继续攻打岸和田城的打算,姑且围了城之后,就按兵不动,忙着派人把先前被没收的“佛产”“神产”夺回来。所以代官们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事情看上去还有从中协调的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斩草未除根”的态度,才让观众们浮想联翩,脑洞大开,纷纷觉得背后有什么阴谋诡计——真正的反贼,比如北陆的一向宗们,那都是毫不犹豫地杀害守护,焚烧国衙的,和泉寺社这种暧昧姿态显然是有内幕啊!

    舆论纷纷,都在不负责任地大胆猜测,总体的感情倾向是同情幕府的。底层的贫农以及小商贩小手艺人之流,大多有一种“将军大人其实很圣明只是奸臣误了事”的错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一旦幕府展示出足够的手段来,这种天然存在的同情就能成为足利家复兴的基石。但如果幕府拿这个和泉变乱束手无策,民众的同情也很容易变成蔑视。

    在这个战国乱世,缺乏力量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更不可能得到尊重。

    对此,足利义昭的对策是,派出了政所执事伊势贞兴,以及御供众一色藤长这两人,作为使者,带领数百随从,前往和泉国,全权处理此项动乱,并口头赋予了临机决断,便宜行事之权。

    观众们并不了解这两位使者的身份,仅知道是名门伊势家和一色家的后裔,自然无从预测此行成败,唯有眼巴巴观望着,只有个别消息特别灵通的资深“键盘政治局”人士能说几句稍微靠点谱的消息。

    但内行人可是知道的,伊势贞兴与一色藤长素来关系不睦,政见不合。此行两人又没有明确主次之分,这事情怎么做得成?至于“临机决断,便宜行事”更是无从谈起。足利义昭此举,大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实在欠妥。

    可见当今公方大人,虽然颇有文名和智术,但面对这种真刀真枪的突发事件,还是太没谱了。诸多“忠心耿耿”的下级幕臣,只能表面上做出忧心忡忡的姿态,暗地赶紧开始寻找后路,反正这种局面,他们近年来也已经习惯了。

    ……

    伊势贞兴此人倒也不负先祖之名,接任未及,便轻装简从,只带着少数侍卫,一路冲到和泉寺社众的“叛军”营帐前面,慷言慨语自报家门,说明来意,要求会谈。如此作派,竟像是吃定了对方不敢对“幕府政所执事”下手。

    然后,他就在一众“叛军”士卒,幕府亲兵,以及若干不怕死的好事之徒围观下,被寺社众的首领们当做是贵宾,恭恭敬敬地迎入营帐。

    此后,还不到两个时辰,寺社众的“叛军”便释放出善意,撤除了对岸和田城的围困,紧接着全军包括纪伊来的外援在内,一同后撤了足足十里地。

    如此一来,世人便皆知,伊势贞兴的政策是“招抚”,而这个“招抚”的手段似乎也很对路子,战乱看上去马上就要平息了。

    当天的局势,很快也开始传开,看热闹的觉得意犹未尽,不过大部分当地人还是期望看到和平的。

    与此同时,另一个说法也在近畿的酒馆、旅社和行商人之间流传开了。据说变乱的产生,全都是幕府代官们(即饭尾贞遥、御牧益景两人)肆意妄为,压迫领民,改变了上一任平手中务大人的“善政”,才导致僧人和神官们无奈之下起兵反抗,只要把罪魁祸首处理掉,再将法令改回平手中务大人时期,事情就能圆满解决。

    这个说法虽然无头无尾,却十分符合老百姓的思考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首先大家对僧人和神官是普遍有好感的,不愿意相信这些高僧大德会作乱,宁愿相信和泉寺社众是被逼无奈的。

    其次,平手中务大人是远近公认的智将,传说级别的强者,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章制度,自然也是蕴含了长远和深奥的道理。饭尾贞遥、御牧益景这两个无名之辈,想来也没什么本事,理解不了平手中务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