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四世三公 >

第673章

三国之四世三公-第673章

小说: 三国之四世三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在理!”

    “伍太常怪不得能够得到杨太尉他们的看重,却有真知灼见。”

    “没错,我等当与陛下共建盛世,岂可逃避。若是如此,一旦发生灾难,地方官员岂不是都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逃避。”

    “是极,迁都之法不可行!”

    伍昌把这些年发生的灾难都归咎到董卓、李傕他们身上,很好的将灾难的源头给转移了。如今这些罪魁祸首不在了,作为光武皇帝刘秀选定的都城,必然是风水上佳之地,若是放弃这样的都城,刘协的祖宗又怎么会庇佑他?

    “哼,可笑!”

    曹操独自对抗这些大臣,却是怡然不惧,威严的双眸扫过一众大臣,朗声说道:“若是按照伍太常的说法,日后再有灾难发生,岂不是说朝中还有贼子存在?敢问伍太常,你所说的贼子是何人?是本州牧,还是幽州牧?”

    “兖州牧,本官并无此意!”

    被曹操充满攻击性的目光一扫,伍昌有些脊背发凉,连忙解释了一句。作为一个寻常的大臣,又岂能扛得住曹操的威慑目光。况且,曹操还把袁常给拉上了,伍昌一个回答不慎,怕是要得罪人,不管是袁常还是曹操,伍昌自忖都无力对抗。

    曹操冷冷一笑,目光扫过其他反对的大臣,再次说道:“既然伍太常认为朝中并无贼子,那么,一旦再有灾难发生,且正好发生在洛阳城之时,又当何解?况且,到了那时,陛下的安慰谁人能够负责,是董承将军你能负责?还是伍太常你能负责?还是说,在场的诸位大臣们,你梦谁能站出来负责?若是有人敢担下这个责任,那么,本州牧迁都之事不提也罢!”

    “这…”

    一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站出来反驳。当然,有资格发言的杨彪、张喜几人没有说话,好似一个旁观者一般。所以,剩下的大臣之中,有资格和曹操对抗的,却是没几个。

    在场的皆是有识之士,鬼神之说用来愚弄那些百姓还说的过去,对于他们这些读过书的人来说,鬼神之说自然是虚无的。虽然说他们不知道地震、黄河改道的事情,但是,他们也清楚,这些年关中一带发生灾难的频率确实是多,可见关中一带正处在多事之秋的时候。是否还有可能发生灾难,谁也不敢保证,此刻若是站出来说出承担责任这样的话,下次一旦发生灾难,遭殃的可就不是他一个人,估计整个家族的性命都要赔上了。

    “陛下,微臣以为兖州牧所说迁都之事确实可行!”

    就在群臣无言以对之时,袁常也站了出来,不紧不慢的说了一句。而袁常支持迁都的提议,这下,就没有人敢继续反对了。

    毕竟曹操和袁常二人都掌控一州之地,手中的权势在场无人可比。即便是刘协,除了有天子的名义之外,论势力,怕是连袁常和曹操的一条手臂都不如。若是继续反对,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陛下,微臣以为迁都之事不可行!”

    正当这时,又一人跳出来反对迁都的提议,百官们俱是惊奇,在曹操和袁常相继赞同迁都之后,是谁还有勇气站出来反对迁都?众人目光望去,却是新任的车骑将军杨奉,见到是他百官们也就释然了。毕竟杨奉手中也有兵力,而且又不是在兖州和幽州,他又何须畏惧曹操和袁常,站出来反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陛下此前身陷贼子之手,好不容易重新回到洛阳都城,若是迁都,此前的诸多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况且,天子乃是天命之子,真龙天子,麾下将士无数,即便有灾难发生又如何,难道还不能与之对抗。”

    听到杨奉这话,百官们摇头叹息,他这显然是胡搅蛮缠了,若是人力能够对抗天灾,那还能称为天灾?

    不过,对于杨奉的反对,他们也明白他的想法。

    杨奉因为在刘协东归洛阳的路上护卫有功,才被刘协封为车骑将军。而且,因为杨奉手中掌控着一支兵马,虽然大家不屑于他的出身,却也会忌惮三分。加上车骑将军的职位,洛阳城中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怕是没几个。然而,一旦迁都了,无论是到袁常还是到曹操的属地,杨奉的地位怕是就一落千丈了,捏扁搓圆还不是人家说的算。因此,杨奉显然是不会同意迁都的。

    只是,杨奉的反对毕竟没有适当的理由,自然不能得到别人的声援。这时候,谁也不敢冒着风险去支持他,一旦迁都真的实现了,岂不是要得罪袁常和曹操中的一人。既然如此,还不如静观其变,让天子自己做决定。

    刘协似乎也有些犹豫,毕竟洛阳的经历委实让人不愉快,迁都似乎也是个不错的提议。不过,他也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看向杨彪,问道:“杨太尉,你老成持国,经验丰富,不知迁都之事如何?”

    杨彪显然知道刘协会询问自己,此前便一直都有在思考,闻言之后,便回道:“陛下,微臣以为,关中一带近些年确实灾祸频繁,不利于朝廷的治理。因此,迁都之事,或可行。”

    杨彪说的是或可行,并没有说可行。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却还是很关键的。至少,若是迁都之后朝廷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史书上的记载也不会让他杨彪留下骂名。毕竟,他说的是或许可行,没说一定要迁都。杨彪为官多年,名声已经足够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名声都不会有污点,他自然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给自己留下污点。以后要追究责任,反正就看最后做决定的是谁,反正杨彪打定主意不会去淌这趟浑水。或许,这也是大部分老臣子的做法,到了晚年之后,不想给自己留下污点,以致于时常都保持模棱两可的状态。因此,这些原本被前一任皇帝托孤的重臣,都会跟新皇之间产生矛盾,鲜有不例外的。

    刘协没有得到确定的回答,有些憋闷,将目光看向赵温和张喜二人,问道:“赵司徒,张司空,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太尉所言甚是,臣并无异议!”

    杨彪都不敢给出确定的答复了,赵温和张喜二人自然也不敢回答,只能表达他们支持杨彪的意见。而杨彪的意见,也是没有答案的意见,最终如何决定,还是要看刘协自己的想法。所以,饶了一圈之后,最终还是要由刘协自己做决定。

    深呼吸一口气,免得自己没能沉住气破口大骂,刘协内心苦闷不已。

    三公都没有意见,那么,接下来自然是刘协做决定的时候了。百官们也都不言语,曹操和袁常二人也没有逼迫。虽然说刘协无论是否决定迁都,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让刘协自己同意迁都,那无疑是更好的。

    回想了过往,分析了如今的处境,刘协在花费了一阵的时间思考之后,总算有了决定,目光环视殿中群臣一眼,随后淡淡说道:“迁都之事或许可行,只是,却是不知将迁往何处?”

    刘协虽然没说出要迁都的话,但是,既然都问了迁往哪里更好,显然,他是已经同意迁都了。

    “陛下,微臣以为益州可行。益州乃是高祖起家之地,且经过益州牧的悉心治理,如今境内民丰物足,百姓和睦,且有山川之险,可保无忧。”

    一名大臣站了出来,慷慨激昂的发表了意见。

    只不过,他的话才说完,大家就用关爱智障儿童的眼神看向他。这厮莫不是出来搞笑的?益州牧刘璋切断了入蜀道路,摆明了是要自成一国,划地为王,刘协去益州,不是送上门去让人家大卸八块。而且,当初刘邦跑到益州也是被逼无奈,又不是自愿的。如今刘协显然还没到那个地步,可见提出迁都益州的大臣不是智障就是脑残,鉴定完毕!

    刘协感到有些悲哀,他的大臣除了少数几个,大多数的莫非都是这样的臣子?若是如此的话,有朝一日,他定要把这些无能之辈都给清空了。

    “陛下,微臣以为荆州或许是个好去处。”

    又一个大臣站出来,推荐的却是荆州刘表。说起来,这些大臣首先想到的都是汉室宗亲的地盘,毕竟当初让这些汉室宗亲到各地任职,为的就是一旦君王受到威胁的时候,各地的汉室宗亲能够站出来援助君王。只是,他们难道就没想过,刘协在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手中多时,这些汉室宗亲都没有任何举动,可见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若是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怕是连傀儡都做不了。

    若是再让他们说下去,估计连徐州刘备都可以提出来了。

    因此,袁常直接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微臣此前说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故此,微臣以为当迁都幽州。”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第七一四章 曹操出人意料的支持() 
当初,袁常援助刘协用的就是这个口号,大家也都把这话当成一句口号。谁能想到,袁常竟然在这大殿之上说出这句话,不由得为刘协捏一把汗。

    当然,他们担心的对象不是袁常,而是刘协。

    这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在君权强盛之时,自然是没有市场的,谁说谁死。但是,现在君权势弱,袁常这句话说出来,刘协却是奈何不得他。可是,这句话偏偏让人听了很窝火,一旦刘协没能忍住,跟袁常爆发冲突,那么,吃亏的肯定不会是袁常。

    所以,百官们自然是担心刘协,心中暗自想着刘协要忍住。

    显然,经过董卓、李傕和郭汜等人的挟制事件,刘协的心性还是有得到提升了。对于袁常这样的话,他并没有当场爆发,脸上反而还挂着毫不在意的笑容,问道:“幽州牧,不知此话怎解?”

    袁常长揖一礼,朗声说道:“陛下,自有先秦一统中原以来,我中原的敌人便已经转变为北方游牧民族。自先秦开始,匈奴便一直为祸,虽然他们已经被我中原人给赶到漠北之地,然则,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入侵中原。如今,在匈奴曾经的地面上,又有鲜卑一族崛起,他们同样是游牧民族。陛下当知道,游牧民族逐草而生,不事生产,在他们眼中,我们中原人就是他们的粮仓。虽然因为我中原兵强马壮,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未深入过,但是,若是有朝一日我中原兵力疲弱之时,又当如何?故而,对待这样的敌人,自当如秋风扫落叶般施以雷霆手段。北方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没有耕种粮食,而我们中原则以耕种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习俗,除非能够将他们转变成我们的子民。否则,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微臣以为,当迁都幽州,加强幽州、并州、凉州等地防御,加固长城,以御北方敌人。若有必要,可挥兵北上,彻底将北方游牧民族纳入我中原版图。”

    刘协点了点头,似乎赞同袁常的话,不过,他又说道:“幽州牧所言,朕亦知晓,故而对待北方的敌人,自先祖开始,便从未放松过警惕。只是,诚如幽州牧所言迁都幽州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即便是在洛阳,难道就不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了?”

    “陛下说的不错,在洛阳同样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袁常话音一顿,目光环视一圈,接着说道:“但是,陛下也知道,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在我中原五、六岁的稚儿还在玩着泥巴时,与他们同龄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趴在马背上奔驰于大草原了。一旦北方敌人入侵我中原,消息从北方传到中原之时,他们或许都已经回去了。唯有将都城定在幽州,可随时监视北方游牧民族的动态,才能及时传达命令,可保我中原不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犯。”

    匈奴为何能成为大汉的强敌,便是因为他们人人皆为骑兵,来去如风,中原少马,无法大规模组建骑兵来抵抗。如霍去病进攻匈奴,也是因为文景之治时留下的殷实家底,生生的用步兵和财力把匈奴给耗死。而把匈奴给耗死之后,汉武帝中后期国力也开始衰败,若非汉武帝还算是个明主,及时的改变策略,怕是不等王莽出现,大汉就已经消亡了。

    从机动性这一方面来说,确实是定都在幽州,更有利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这一点,大殿之中的百官们没有人有反对意见。当然,不反对这样的理由,却并不代表他们就赞成迁都幽州的意见。

    时任光禄勋议郎的吴硕上前一步,说道:“幽州牧,若是迁都幽州,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一旦中原生变,又当如何?”

    光禄勋议郎从品级上来说不过是七品下的级别,比之县令还不如。不过,光禄勋议郎是个特殊的职位,一般担任的人都是机智能辨,在皇帝有询问之时能够及时回答的人才。议郎在平日里也没什么作用,属于比较闲的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