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99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99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已过午,饭菜已是快张罗好了,杜十娘出了厨房正要叫小妹过来帮忙盛饭。忽听震天响的敲锣打鼓喧闹声、唢喇声、报录的报喜声从村口传来。

    这一阵喜庆的喧闹,打破了仓上村中午的宁静,引得众多乡亲们出屋察看。

    莫不是报喜队伍到了,张父张母和张籍等人也不顾得吃饭,纷纷向院门外走去。

    仓上村的人们,远远地看去两支张灯结彩的队伍正在入村的道路上向村中走来,他们将鼓擂得震天响,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欢乐的锣鼓点子,传递着张籍乡试入闱高中的好信息。

    仓上社学离入村的道路不远,张老夫子带着着社学童子这时也出门跟在人群中察看,他昨天也是得知张籍高中解元的事情,自己多次乡试不中,如今自己一生的愿望竟然由自己的弟子来完成了。张老夫子看着这长长的报喜队伍,眼中不由得留下两行泪水。

    此时循着声音来到村口的乡亲们抬头望去,那报喜的队伍红旗飞舞,彩旗飘扬。为首的两队吏服皂靴的衙役高举着“威武”“肃静”的黑漆静道牌,身后的那辆马车上高高的竖起一副黑底金字大旗,上面“山东济南贡院”六个斗大的篆书格外耀眼。

    再往后看去,另一艘马车上竖着两杆黄底红边锦幡,上面以厚重的正楷写着“钦命山东乡试主考”、“为国求”“择优取”几个大字。

    第三辆马车上竖着两杆枣红色大幡,那“壬午科乡试解元”七个金色大字,让人看得心潮涌动,奔仕途的读书人都知道,十年艰辛寒窗苦,一朝鲤鱼跳龙门。此时大幡临门,这可是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第一支队伍打着的是济南贡院的旗号,后面一支则是临清州学的旗号,也是牌号分列两侧,马车大旗招展,上书“州学”“学正”等语,看起来周学正也到了。

    此刻乡间道路上,风起幡动,格外威风。

    再看那些随行而来的报喜军士,清一色毡帽红衣黄战裙,腰挎战刀,手持钢枪,威风凛凛,庄严肃穆,秩序井然。

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元门第() 
最先的来到乡亲们面前的是村口开茶铺的张五叔,只见他气喘吁吁的大喊道:“快去张和家说一声,报喜队伍到了!报喜队伍到了!”

    听得此话,人群中顿时分出一部分人向张籍家跑去,张五叔加紧几步走在前头,他这是要催着新解元张籍快快出门接报贴,这可是仓上村近几十年来的大事啊!上一次出举人是在什么时候来着,依稀是张大户爷爷那一辈吧,村中人早已是记不清了。

    按照当下临清州接帖的风俗,贡院报喜队伍的这天,新举人要全家出动,大门敞开,准备些碎银铜板和酒水,一来给报喜人赏钱,二则款待前来恭贺之人,增添这难得的喜气。

    张籍今科中式,还是解元郎的消息昨天就在乡间传开了,这会儿听闻官家的报喜队伍到了,乡亲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的或涌向村口,或直接向张籍家中跑去,全村人一同迎接这仓上村难得的大喜事。

    “阿和,州里和济南府的报喜队伍就要到了,准备的怎么样了?”张大户人还未到声已到。张大户听到消息,带着儿子张齐和孙子张义先都来到了张籍家,他的身后还跟随着几个下人抬着几个大筐子,筐子中是酒水、礼品和铜板。

    “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吗?”张大户一行人到了院中。张父和张籍出门相迎。

    “这仓促之间酒席难以备齐……”张父还未说完,张大户就说道:“这个不用担心,昨天我就让阿齐和周围几个村子的大师傅说好了,让他们准备食材,一听到信就会赶来置办。”

    既然酒席和赏钱都已安排妥当,也就没有其他需要准备的东西了。

    张籍穿戴整齐就和一家人就来到大门口等着报喜队伍前来。

    只听锣鼓声越来越近,一名报喜官差骑着马到了路口的大柳树处翻身下马,双手高举报贴,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而来,口中不停地高喊:

    “张籍老爷高中解元啦!,张籍老爷高中解元啦!,请张老爷前来接帖……”。

    “请解元公张老爷给赏钱哟!请解元公张老爷给赏钱哟!”紧随其后敲锣打鼓的人员,和一些乡间顽童也随声附合着讨个喜气。

    一时间张籍家门口前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举着大横幅和黄幡的报喜人、在屋前一字排开,擂鼓声、敲锣声、欢呼声、恭贺声此起彼伏,顿时达到高潮。

    只见那名身披红绸带、手举报帖的官差,在张籍家大门口前七八步处站定,双手展开报帖;他身后的两队报喜人马也依次列队不前。队伍中震天响的欢呼声锣鼓声嘎然而止,人们期待这神圣震撼的时刻终于降临了。

    此刻场中张籍站在门前,他的面前则是济南贡院、临清州学赶来的官差,还有不远处围着的乡亲们。

    只听报喜官差高声诵读道:

    “捷报,贵府张老爷讳籍,本次秋闱乡试高中,山东乡试,万历壬午科第一名解元,京报连登黄甲!”

    报喜官差话音刚落,全场欢声雷动锣鼓喧天。

    前来贺喜的官员、乡绅、举人、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欢乐的气氛久久不能平静。

    张籍从报喜人手中接过“报帖“的瞬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眸细想这些年,全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喜疚参半感慨万千:

    为了让我读书、奔仕途,父母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两鬓早已尽染白发;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忍痛卖掉了下蛋的蛋鸡,;为了让自己营养好些,但凡有肉和鸡蛋都是拨到自己的碗里……那种自责、内疚,参杂着感激的心情无语言表。

    面对父母日渐苍老的容颜,面对弟弟妹妹馋的流口水的样子,面对一家人的默默奉献,无私的支援……那时思绪万千的他,深感到局促不安,现在终于有了能回报家人的成绩……

    忽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张籍的感慨。

    “恭贺兄台高中山东乡试壬午科解元,京报连登黄甲!”站在面前笑着向张籍说话的人是临清州同知王永元,在府衙中两人也是见过的,他不再拿张籍当十五岁的少年来看,也不再把张籍当做州学里的学生,而是把他当做身份对等的官员。两人现在都是举人,功名相当可叙年谊,可称兄呼朋。

    在王同知的眼神中似是还有那么一分亲热,因为张籍不再是那个在州学中向人塞红包的小小生员了,而是只有十五岁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的大明解元郎!

    境遇不同,身份不同,张籍泰然自若地拱手道:“谢同知大人吉言!”

    王永元笑道:“兄台年纪轻轻,得中解元,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惭愧,惭愧,不过侥幸得诸位考官赏识罢了,实是担当不起大人盛赞。”张籍道。

    围观众人听闻王同知与张籍兄弟相称,皆是咋舌不已,心道乖乖啊,这还不到弱冠的少年竟已经是与州中同知平起平坐的存在了。

    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正是如此也!

    只听王同知又道:“在下身为临清州同知,奉知州大人之命,登门授衣授匾,请新科解元更衣,接匾。”

    王同知话音刚落,外面的锣鼓唢呐齐鸣,再度响成一片。

    就在这震天响的锣鼓吹打间,报喜队伍中衙役们搬出一块蒙着红布的匾额交给张籍,随后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张籍反身将牌匾交到弟弟和父亲手中。

    张父喜不自胜的接过这牌匾和几个乡亲一起将之挂在了张家的大门之上。

    这还亏了张父在张籍中秀才之后重修了门楣,若是原来的那个大门,连个挂匾的地方都没有。

    报喜队伍中不知何时,在巷口的那株大柳树旁用长长的竹竿挑起了一大盘鞭炮,随即乒乒乓乓的声音响起,巷内充满了喜庆喧腾的气氛,孩童们见都是连忙捂住耳朵,跑到一边。

    在这鞭炮声响起的时刻,王同知笑着示意张籍揭下红布。

    张籍回身站在张家大门口,一拽红布上垂下的红绳,黑底金字之上但见“解元”两个金字光芒四射,直晃得众人睁不开眼。

    解元门第,这可是解元门第啊!

第一百九十五章 争抢() 
众人抬头看着这黑底金字的解元牌匾,右边竖着写着“万历十年壬午科乡试第一名”中间是两个厚重硕大的“解元”二字,左边是“山东乡试主考官沈鲤授”。

    张父的一个堂妹犹自不可置信的对身边的亲戚说道:“大姐,这是真的中了举人?”

    那中年妇女羡慕的说道:“可不是,你们张家出了个解元老爷!”

    张籍中举,像张父堂妹一样和张家关系亲近的亲戚们尤为高兴。

    俗话中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只要张籍有这举人功名在身,张家的这些七大姑八大姨走在路上这身板都能挺直不少,给自家小子说媳妇也能平添了几分资本。

    却说张籍刚才接过王同知递来的解元冠服回到里屋去换衣服,这会儿更衣完毕,走了出来,只见张籍头戴乌纱,身着锦缎蓝色官样袍服,好一个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少年解元郎!

    围观人们见此均是喝了声彩。

    王同知拱手笑着道:“少年解元可不多见,张解元真是个俊俏郎君,从今之后,你家这门槛就要被媒人踏破了!若是我家有待嫁的女儿,现在就要定下聘礼……”

    王同知这么说,身后的周学正也跟着打趣道:“我这就给家中修书一封,看看族中有无待嫁女。”

    “对对,我可知道周兄家中可是江南大族,族中女子多妍美秀丽,解元郎你可有福了。”王同知哈哈笑道。

    一旁众人也是附和着大笑,纷纷赞起张籍少年英才,相貌俊朗。

    匾额已悬,冠服已着,张籍将前来庆贺的官员迎入房内,其余报喜兵丁皆在院中和院外就做。张大户往日在乡间的势力不俗,现在组织起这宴席也是驾轻就熟,院子内外的流水席几列排开,鸡鸭鱼肉应有尽有。

    为了招待城中来的官员,还从福来酒楼快马送来的一整套席面,到张家时其菜尚温。

    “你看,这就是今年新科解元郎。”

    “不想竟是如此年轻。”

    “娃儿啊,以后你也要努力读书,中秀才,中解元!”

    “张家真是好风光呐!”

    酒席之间乡亲们的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忙里忙外的杜十娘不时的像北屋张望,每当看到张籍那身着锦丝缎袍的身影,心下都甜滋滋的,那少女的钦佩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张母也到了杜十娘跟前,拉着少女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直说的少女连连摆手,脸蛋绯红,看上去又是欢喜又是难为情。

    不多时,院子里围了不少村中的妇女,都是既羡慕又恭维的凑上来和张母拉着家常。

    “他大娘,你这都是解元老爷的娘了,可真是让人羡慕啊。你也给咱大伙讲讲,是咋着培养出来举人的?”一个蓝布包头的中年妇女问道,这个妇女张籍按辈分应该叫一声六姑。

    听到她问出这句话,屋里一圈人也都竖起耳朵认真听了起来。

    闻言,张母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不过张母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不会说什么大话,只是实话实说道:

    “我可不懂什么培养,就跟咱大伙家的孩子一样养着呗,不过阿籍大小就聪明这倒是真的……”

    听到这话,村里人又是好奇又是恭维的连连追问张母这仓上村独一无二的解元老爷是如何聪明,有什么表现的。

    张母觉得以往一个月说的话都没有今天这小半天说的多,不一会儿就口干舌燥。不过在乡亲们的追问下,她还是将一些张籍小时候的琐事说了出来,什么几岁就会读书,几岁就能写字之类……

    说着说着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喜欢,而且张母也很是享受这种氛围,的确,是个人都希望别人来恭维自己,只不过大多数人机会甚少罢了。

    “他大婶啊,我家二舅家的三姑家的小姨她小女儿今年十三了,又懂事又能干,人还生的漂亮,十里八村那个不夸啊,我觉的啊跟你家阿籍……”

    一个亲戚阿婆说了一会拐弯抹角没营养的话,突然间话锋一转,转到了想将自个儿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女儿介绍给张籍,张籍可是解元老爷啊,平日里见到一个举人都能在一乡一地风光无限,这举人中的头名更是不凡啊。若是选上了官,亲戚家的女儿嫁过去就成了官太太,这可是天大的福气。若是真成了,自己这媒人岂不是也沾了光。

    张母闻言,脸色一变,未等说话,旁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