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46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46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历十一年癸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张籍!”

    声音传来,张籍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时也看不到周围进士们的表情,心情正在忐忑间,殿内又一声高喊传出:

    “宣一甲第三名……张籍觐见。”

    这次听得真真切切,张籍面上迟疑之色尽去,再看向前方的礼部官员,只见他走到自己跟前面带微笑的说道:“探花郎,陛下召见你呐,请随我来。”

    张籍拱手致意,随后跟在这礼部官员的身后,从班首转到班末,在他的指引下整理衣冠后,独自走上御道左侧。

    一步一台阶,御道中间是云龙浮雕图,极其精美生动,据说这块丹陛石还是一整块石头雕成,真让人感叹工匠们的鬼斧神工。

    张籍手持笏板拾阶而上,进士乌纱上的两翅随着步调微微颤动,深蓝色袍服随着晨风飘动。

    朝阳升起,明亮如红炉,微风不凉,阳光不燥,张籍的身后洒下一道长长的影子,随着一步一步前行,来到大明之后的种种场景在他脑海中纷沓而来。

    落水重病,母亲的照料;一家人吃饭时,妹妹看着自己碗中鸡蛋馋的直流口水;社学之中,苦读竟夜;莳花馆中,佳人相遇;童试、乡试登第时的喜悦;大婚之日,娇妻的一颦一笑;赴京临行前亲友的关切和殷殷希望……

    从临清州乡下的仓上村到北京紫禁城,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少年探花郎,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如今,终不负所愿!

    恍然不觉中,已是跨过门槛,踏入了大殿之中。

    “臣张籍,叩谢隆恩。”

    张籍对着殿中御座之上的万历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

    “平身。”万历皇帝的声音颇为清朗。

    再次拜谢后,张籍站在了朱国祚和李廷机之后,三人以状元朱国祚为首,站成一个三角形。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只觉得万历皇帝的目光在他的身上停留了许久。

    其实张籍的感觉没错,万历皇帝在看到这个自己钦点,比自己还要小上四岁的探花时,注目良久,越看越对他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了。

    万历皇帝看过三人的资料,朱国祚时年二十五岁,李廷机今年四十二岁,如今一见两人皆是面生老像,用委婉的话说就是长得太成熟,太着急了。而张籍今年不过十六岁,虽不是英俊潇洒,但相貌也在中上之列,正是少年风流之时。

    那状元,榜眼虽然位在探花之前,可又怎敌得探花之名风流。

    三鼎甲进皇极殿后,唱名依旧再继续,只不过这时候唱名只唱一遍不再重复。

    张籍目不斜视,垂手恭立在殿中,听着殿外的唱名。

    他依稀记得汤显祖和自己说过,按礼制金殿传胪首先是三鼎甲入殿等候,待全部进士唱名完毕后,第四至十名再入金銮殿面圣奏对,剩余的二百九十人则就无资格进殿。

    金殿奏对,可要经心啊,张籍如是想。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万历天子的面试() 
    其实张籍所想的金殿奏对一事,并不是常例,这个要按皇帝心意喜好决定,比方说大明喜欢在外游乐的正德皇帝和痴迷炼丹的嘉靖皇帝都罕有金殿奏对之举。

    而按照当今天子初掌权,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的势头来看,入殿奏对这一项必然是要有的,这也算是大明天子对前十进士的一次面试。

    果然在三甲进士全部唱名完毕后,一名小太监对这殿外丹陛下的新科进士们高声喊道:

    “陛下有旨,传第四至第十名中式进士入皇极殿觐见。”

    朝会之中面见天颜,对大多数四品以下京官都是羡慕至极而不可得得事情,而在殿中之人官位品级低的官员,时刻注意这司和皇帝的动静,殿中的御史和侍卫等人也都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并不好受,战战兢兢的他们还会萌生出不如在殿外的想法就算是内阁重臣和六部尚书,也要注意仪态,小心应对皇帝的问询。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又是一个围城般的心理故事。

    不提殿外诸人作如何想,步入殿中的七名进士此刻已是跪拜叩谢皇恩,起身立于文官队列一侧,而状元朱国祚则是身处殿中。

    头顶是金顶雕梁,脚下是大殿金砖,两侧是文武重臣,庄重而又金碧辉煌。

    “下面可是新科状元?”御座的万历皇帝说道,其声清朗、洪亮。

    朱国祚手持笏板恭敬的答道:“臣朱国祚,幸得皇恩,为一甲第一名。”

    “状元之名,冠绝一榜,卿有何思?”万历皇帝又问。语中之意就是在说,今天你得了状元,快快谈谈感想吧。

    朱国祚当下便以黄恩浩荡为主题做应对,一番答话中规中矩,随后万历皇帝又问了他对于倭寇的看法,所言滴水不漏但细思之下,却甚为空洞。

    对此御座的万历皇帝略略有些失望,不过依旧是勉励嘉奖一番,毕竟是自己选出的状元,面子的功夫是要做足的。

    之后便是第二名榜眼李廷机,他的对答就要比朱国祚好得多,毕竟是四十多岁,阅历远超朱国祚。

    “今科探花何在?”李廷机退入文官队列后,万历皇帝随即说道,其语气中颇有些迫不及待。

    话说他这几日已然看完了那一本封神演义,对这个既能写出文从字顺、条理清晰的治国之策,又能写出逻辑严谨、体系完整、跌宕起伏,极其精彩志怪的少年的期许更为强烈了。

    在万历皇帝的心中,那本封神演义要比奏本什么的有趣的多,盖因为,张籍所写的封神演义虽内中体系文法不变,但加入了后世网文中的冲突套路,是经过加工改良新版本,故而对读者的吸引力极强。

    初读此书时,万历皇帝只觉手不释卷,不忍弃书,有时仿佛真的以为世有诸多神佛再世,而通过此刻殿中这个少年郎之手将那古仙人大战给描绘出来。

    万历皇帝此刻心中所想自是不被外人所知,这时张籍已经闻声出列,手持笏板到了殿中,恭恭敬敬的答道:

    “臣山东临清直隶州张籍,幸得皇恩,为一甲第三名。”

    “卿以少年之龄,居于三鼎甲,可有所思?”万历皇帝的这句话一出,周围两班文武臣子们都听出了话外音,陛下对此子颇观感不错啊,果然是科场白头不得幸,蟾宫折桂爱少年。

    这还是让说说中式感言啊,张籍心道。

    刚才在班末侯立时已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当下朗声答曰:

    “臣虽年少,但读书久矣,常思圣人之言,常虑己身之过,遍观经义典籍,国朝定鼎至今,文治武功可追汉唐,明君在朝,国士辈出,籍今有此一甲之名,倍感皇恩浩荡,唯有竭尽所能,以报答隆恩而已。”

    这番话既是赞扬大明国威,又是表忠心,比刚才朱国祚和李廷机四平八稳的说教应对好多了,直听得御座的万历皇帝一乐。不过殿中群臣就有些皱眉了,国朝自洪武永乐朝后,向来以顶撞皇帝吃廷杖为荣,拍皇帝马屁有辱风骨啊。

    不过念在张籍年轻,而且话中虽说了明君在朝,但后面紧跟着是国士辈出,国士是谁?就是殿中群臣自己啊,故而,此子尚可原谅。

    万历皇帝笑着点头道:“卿报国之心,朕已明了。”

    一句话说完,只听万历皇帝又道:“卿乃临清直隶州人士,居于运河之畔,然有言曰漕运南北下,往返经年,所费实多,卿与地方风土民情见之实之,可有良策教朕?”

    万历皇帝刚才问朱国祚的是倭寇之事,问李廷机的是闽地百姓生计,如今问张籍的是漕运事宜,可见他对几人的资料还是作过一番研究的。

    对于漕运的问题,身处运河古城的张籍曾看到过漕论的文章,而且时下也有有识之士针对运河漕运做过论述,故而这个题目找出问题并不难,难度在于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

    “国朝自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张籍当下先从运河承担漕运之始说起,又道,

    “河以北诸水,皆会于衡、漳、恒、卫。以出于冀河以南诸水,皆会于汴、泗、涡、淮,出于徐,则龙门而东、大水之入河者少也。入河之水少,而北不侵卫,南不侵淮,河得安行中道而东出于兖,故千年而无决溢之患也。

    然有漕以来,惟务疏凿之便,不见其害。自隋开皇中,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人以为百世之利矣,然而河遂南入于淮也,侵河之故道,自此水患频至,故曰:漕能使河坏也……”

    张籍在这里取了巧,并未出言提及漕运靡费,漕政**之弊,而是单单论述运河与黄河的关系,以说明运河导致黄河水患。他知道若是提及漕政**之事,那可是要得罪明里暗里不知多少人,只怕就在这金殿就有人要弹劾自己大放厥词了,因为如今朝中就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漕运一事下其手,中饱私囊。

    张籍又不是真的十六岁,早就过了愣头青的年纪,选择了这一条细说,果然没有引起朝臣的注意,而都是对张籍接下来提出的对策起了兴趣。

第二百九十章 奏对,御道() 
    任何改革若想要成功做成,首先还要顺应历史潮流,其次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同时背后有人强力支持,最后则是改革势力大于守旧势力。

    这些要素,现在只有第一点顺应历史潮流还算具备,但是其余则一点也不没有,故而张籍只是顺着漕运弊端之一给出了解决方法:

    “臣闻海舟一载千石,可当河舟三,用卒大减。河漕视陆运费省什三,海运视陆省什七,虽有漂溺患,然省牵卒之劳、驳浅之费、挨次之守,利害亦相当。宜访素知海道者,讲求勘视。”

    “请以《元史》质之,其海运自至元二十年始至天历二年止,备载逐年所至之数,以见其所失不无意也。窃恐今日河运之粮每年所失不止此数,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其支兑之加耗每石须有所减,恐亦浮于所失之数矣。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又量将江淮、荆湖之漕折半入海运,除减军卒以还队伍,则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服边海之夷,诚万世之利……”

    以海运押解漕粮入京的办法元朝就有,好处有很多,海船比河船运力大,可以一当三;海运所需人手较少;兴海运后不需要每年疏浚河道等等。之所以后来被废,只不过是因为曾经运粮船出过重大事故,和倭寇的影响而被废弛。经过戚继光的打击如今倭患基本消除,也正是时候重启海上漕运。

    最终张籍表面上给出的法子是海运河运并举,其实是想逐步用海运来取代河运。

    “卿之所言,还有待考量,不过有此见识亦足见卿常思报国之言不虚。”

    丹陛上的万历皇帝微微点了点头,不过言语之中对张籍的应答不置可否。

    随着这一问一答几个来回,已过去不少时间,万历皇帝虽有心再问,但是还有余下七人,故而张籍的一番奏对至此结束。

    退回队列中,张籍这时才能稍稍大量下御座上的天子御座上的天子,戴着皮弁帽,身上是绛红色龙袍。年轻的万历天子身材微胖,精神不错,双目炯炯有神,眉宇之间自有锐气。

    紧接着出列的是周应宾,万历皇帝许是有些乏了只是简单的问了几句江南风貌便就此结束,剩下的几名新科进士也是如此,或是问读书心得,或是问年龄见闻,并没有明确的提出问题让他们解答。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是令众人羡慕不已的君前奏对,一般人可没这个资格。

    又过了约一炷香时间,十人奏对完毕,一名太监手持一卷黄绫圣旨高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国之取士,论才求贤,今授癸未科一甲第一名朱国祚,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甲第二名李廷机,第三名张籍,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二甲第一名周应宾,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另,二甲第二至第十五馆选庶吉士。

    钦此!”

    此言一出,张籍等三鼎甲神色不变,因为一甲的授官结果和以往相同,并无出奇之处。

    而二甲前十五名可馆选庶吉士,这就让其余几人兴奋激动不已,这次馆选十五人,可是前所未有之事,虽然十五人中有可能考不上,但是殿中六人都是前六,机会很大。翰林乃是士林华选,清流中的清流,阁臣预备役,有谁不想入翰林院呢。

    圣旨宣读声刚落,殿中的十人和殿外的进士们一同拜伏跪谢山呼万岁。

    随着授官完毕,新科进士拜谢,整个传胪大典至此结束。

    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