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24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24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师徒二年共赴今科会试,也算是一段佳话。”希伊先生听到二人对话捏须大笑,忽的他似是想起一事向张籍问道,“贤婿,这一年多来你进学甚速,如今已是成家,不久后又要入京春闱,有一事我险些忘记了,你可取了表字?”

    “小婿还未曾取字。”张籍恭声答道,来自后世的他并没有注意到表字一事的重要性。

    这时陈教习也说道:“古人二十而及冠,不过眼下的读书人,多是十六岁后就行冠礼,算来,张籍你今年有十六了吧,也是到了年纪,若是出去交游、进京赶考,同辈再直呼汝名,此对家中长者不敬,如今你又是成家,确是可以及冠了。今次山长在此,不如就由山长为你取字加冠如何?”

    张籍道:“弟子正有此意,还请岳丈大人给小婿赐字加冠。”

    “此间简陋,但礼不可废,书院这常有弟子前来加冠,正好有冠礼服饰,仁肃你便带张籍去换衣服吧。”希伊先生向陈教习吩咐道。

    大明朝还是非常重视华夏礼仪制度,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至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尤其是读书人,都要经过冠礼才能宣告成年,并赐予表字。

    陈教习应声和张籍出了南山居去换衣服,找讲郎见证去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张籍换了一身童子冠服,梳童子发式来到南山居。

    此刻,房中有讲郎教习七八人,都是陈教习请来见证观礼的,当然观礼也不是白看的,他们还带着笔墨纸砚等物,当做贺礼。

    众人寒暄几句落座后,张籍的加冠礼就正式开始了,冠礼中希伊先生以师徒之礼进行。

    “吾有弟子名张籍者,年已长成,将以今日加冠于其首,谨以此礼敬天地,下示亲友。”希伊先生起身向众人拱手道。

    观礼众人皆是点头称可。

    然后,希伊先生从身边书案取了头巾,走到张籍跟前,一脸严肃的劝勉道:“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

    言罢将手中头巾为张籍戴。

    “多谢山长。”

    张籍跪谢希伊先生后随即起身向众人拱手行礼后向里屋走去。刚才在外面陈教习已经和他说过了冠礼的三加流程,戴头巾此是一加,还要再去换衣服。

    片刻后张籍出来已是换下了童子衫,穿了黑衣锦带。

    走到堂中,希伊先生又取了一个帽子走到张籍跟前,再次道:“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言毕为张籍戴帽子,此为再加。

    再次起身行礼后,张籍又回身换衣,这次出来换成了士子们常穿的澜衫。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张籍来到希伊先生跟前后,希伊先生去下张籍的帽子,给他换四方平定巾,此是三加。

    待张籍起身行礼后,他前几步取了酒壶为希伊先生、陈教习及观礼众人斟酒,并向众人一一道谢。

    倒完酒后,希伊先生端起酒杯走出座位,来到张籍跟前,满意的看着张籍点了点头,然后面向北曰:“旨酒既清,嘉荐令郎,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希伊先生语毕,示意张籍端酒遥敬众人,张籍依言而行,在场诸人齐饮一杯,至此加冠礼成。

第二百四十四章 赐字() 
    刚刚张籍题在画上的这首诗,很适合此刻的场景,不仅将希伊先生的这幅竹石图的意境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更将自己对恩师的尊敬和感谢体现出来。

    今竹高于旧竹枝,但凭老干为扶持,一句说的是新竹子能比老竹子高,离不开老竹子扶持,言下之意说的是一个人能够超越老师和前辈,都是因为有老师和前辈养育和培养。

    何为今竹?此刻厅中三人除了张籍还有谁!

    希伊先生和陈教习皆听出了其中意思,看着张籍颇为欣慰。

    “我这幅今竹图已看完,再欣赏一下仁肃兄的兰花。”希伊先生说着,三人便来到了陈教习的案几旁。

    这里要说的是希伊先生和陈教习作画并未用到彩色,而是凭墨色浓淡显示图案层次变化。

    陈教习的这幅兰花图上,一株玉兰,枝干茁壮,花满枝头,千花万蕊,竞相绽放。或初绽花蕾,或含苞欲放,或盛开怒放,或残美点点,一幅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更妙的是寥寥数笔皴染而出两只雀鸟,一只停留在兰花枝头,另一只正朝其飞来,鸟语莺声,正在对其倾诉着什,一静一动,形成动与静的巧妙结合。

    整幅图兰花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花与叶上下呼应、穿插修饰,隔纸而观,仿若有素淡幽香迎面而来。

    “妙、妙、妙!仁肃此画花鸟叶兼备,已不拘泥与往日的兰草,既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之意,又有灵动飘逸之趣。”希伊先生观后赞道。

    “先生谬赞。”陈教习笑道。

    “仁肃此次回来,心境不同这所做之画亦是不同啊!”希伊先生回身落座后又道,“这次去京城何打算?”

    “先生不在书院执教?要去京城?”张籍这才知道陈教习要去京师的事情。

    陈教习笑了笑道:“这次回乡我被往日同年举荐入国子监游学,不日就将北赴京师,此次春闱也打算下场一试。”

    张籍闻听陈教习重燃进学之心,到国子监游学并参加今次春闱不由替他高兴道:“以先生之才,今次会试当有一席之地。”

    “中与不中皆可,若是不中,我就去吏部叙职以举人身份选官,读书半生总要有机会一展所学。”陈教习闻声爽朗笑道。

    “那弟子就先恭喜先生了。”张籍明白陈教习既然有举人选官的信心,那定然是他的那个同年安排好了,要知道在现在这个年月,举人选官极其不易。

    “你师徒二年共赴今科会试,也算是一段佳话。”希伊先生听到二人对话捏须大笑,忽的他似是想起一事向张籍问道,“贤婿,这一年多来你进学甚速,如今已是成家,不久后又要入京春闱,有一事我险些忘记了,你可取了表字?”

    “小婿还未曾取字。”张籍恭声答道,来自后世的他并没有注意到表字一事的重要性。

    这时陈教习也说道:“古人二十而及冠,不过眼下的读书人,多是十六岁后就行冠礼,算来,张籍你今年有十六了吧,也是到了年纪,若是出去交游、进京赶考,同辈再直呼汝名,此对家中长者不敬,如今你又是成家,确是可以及冠了。今次山长在此,不如就由山长为你取字加冠如何?”

    张籍道:“弟子正有此意,还请岳丈大人给小婿赐字加冠。”

    “此间简陋,但礼不可废,书院这常有弟子前来加冠,正好有冠礼服饰,仁肃你便带张籍去换衣服吧。”希伊先生向陈教习吩咐道。

    大明朝还是非常重视华夏礼仪制度,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上至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尤其是读书人,都要经过冠礼才能宣告成年,并赐予表字。

    陈教习应声和张籍出了南山居去换衣服,找讲郎见证去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张籍换了一身童子冠服,梳童子发式来到南山居。

    此刻,房中有讲郎教习七八人,都是陈教习请来见证观礼的,当然观礼也不是白看的,他们还带着笔墨纸砚等物,当做贺礼。

    众人寒暄几句落座后,张籍的加冠礼就正式开始了,冠礼中希伊先生以师徒之礼进行。

    “吾有弟子名张籍者,年已长成,将以今日加冠于其首,谨以此礼上敬天地,下示亲友。”希伊先生起身向众人拱手道。

    观礼众人皆是点头称可。

    然后,希伊先生从身边书案上取了头巾,走到张籍跟前,一脸严肃的劝勉道:“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

    言罢将手中头巾为张籍戴上。

    “多谢山长。”

    张籍跪谢希伊先生后随即起身向众人拱手行礼后向里屋走去。刚才在外面陈教习已经和他说过了冠礼的三加流程,戴上头巾此是一加,还要再去换衣服。

    片刻后张籍出来已是换下了童子衫,穿上了黑衣锦带。

    走到堂中,希伊先生又取了一个帽子走到张籍跟前,再次道:“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言毕为张籍戴上帽子,此为再加。

    再次起身行礼后,张籍又回身换衣,这次出来换成了士子们常穿的澜衫。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张籍来到希伊先生跟前后,希伊先生去下张籍的帽子,给他换上四方平定巾,此是三加。

    待张籍起身行礼后,他上前几步取了酒壶为希伊先生、陈教习及观礼众人斟酒,并向众人一一道谢。

    倒完酒后,希伊先生端起酒杯走出座位,来到张籍跟前,满意的看着张籍点了点头,然后面向北曰:“旨酒既清,嘉荐令郎,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希伊先生语毕,示意张籍端酒遥敬众人,张籍依言而行,在场诸人齐饮一杯,至此加冠礼成。

第二百四十五章 红薯、会试之期() 
    张籍见到了张百万带回来的红薯以及红薯藤蔓,内心喜不自胜。在张百万讲完它的由来后,就一同来到张百万的家。

    到了放有红薯及藤蔓的房间后,张籍看到一口大木箱子,里面装着的是沙质土,土中埋着绿意盎然的红薯藤。一旁的小木箱中放着一些红薯果实。

    “张兄,此处可有小刀?”张籍向身侧的张百万问道。

    “有。”张百万应了一声,在屋中的一个匣子中拿出一柄刀子递给张籍。

    张籍接过后,拿起一个红薯放在手心,拍掉上面的黄泥,削去外皮,切下一片放在口中品尝,只觉甘甜清脆,他又切下一片递给张百万道:“张兄,你也尝尝。”

    张百万接过之后,效仿张籍的做法吃了下去后赞道:“味道还不错,可是这红薯就是应该这样生吃吗?”

    “那可不是,这红薯可以烤着吃,切成块煮粥、蒸着吃,还能煮熟后去皮团成红薯丸子炸着吃……”张籍犹如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滔滔不绝的说起地瓜的吃法。

    “小小红薯,竟还有这么许多妙用。”张百万颇有些惊奇的说道。

    “张兄可不要小看了它,红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挑地,产量高。”张籍放下手中的小刀和红薯沉声道,“我中华地大物博,可是除却中原沃野,川地闽地多山,土地贫瘠,若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百姓尚可温饱;每逢荒年歉岁,百姓便要忍饥挨饿,多有饿殍于道旁。有了这红薯,我中华百姓因此物不知会活多少人命。”

    说道这里,张籍转身向张百万长揖到底道:“张兄,此番能寻得红薯一物,全仰仗张兄之功,若是能种植成功推广开来,必可名留青史,光照千秋,真乃泽披千秋,功德无量之事,请受小弟一拜!”

    张百万听了张籍的话,当下避过不受道:“维桢你这就见外,若不是你的指点,我怎知那海外番邦还能有此物,此功应首推维桢才是。”

    “好了,你我也不用推来推去,此时言功在于谁还尚早,得把这红薯在当下试种成功才行,不知张兄家可有有经验的农人和田庄?”转开话题,张籍谈起红薯的试种来。

    “这个是有的,就在城外东面有一处田庄,那边的土地并不肥沃,正好用来试种,若是也能高产,不,就算是和小麦产量相仿也是一种可替代粮食,听那海商说这红薯并不像小麦水稻一般需要精耕细作。维桢,这件事就交给我了,我一定要把他给试种成功!”张百万得知了红薯的如此重要,对它的试种也重视起来。

    “张兄,我说的那玉米和土豆还要多多打听,这两种也是高产作物,也都不吃地力,若是能早早引进我中华,遇到风雨不好的年景可活人无数。”张籍又嘱咐张百万道。

    “这个没问题,我会让父亲多拜托几个海商,打听打听的。说来也怪,自打这次找回了红薯,我爹也对这东西极为关心,好似得了什么宝贝似的,我看比他挣了钱还高兴。”张百万此刻正在兴头上,对张籍的话满口答应。

    张百万父亲为何重视,张籍也能猜得出来,如果红薯真的能取得预期效果,试种并推广成功,这可不是那吹出来造假的祥瑞,而是货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