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小学教师在大明 >

第101章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01章

小说: 小学教师在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避赋税徭役的。

    人身投献和诡寄田地这对张籍一家当然是好事,这也是掌权者的优势,嗯,也就是所谓的剥削阶级。但是这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却是一场灾难。

    大明后期税赋艰难,国家拿不出钱,去打辽东的后金,不得不三次对民间加税,最后导致自耕农破产,李自成率领流民灭亡了大明。之所以如此,根源就在于很多田地,以诡寄的形势被士大夫和皇亲权贵吞没了,导致朝廷无税可收。后世还有个词叫做土地兼并,说的就是如此。后世评论历史的书籍,如《万历十五年》对投献和诡寄大多是批评的态度。差不多将其定义为大明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白归明白,但张籍也不想就因此拒绝别人的投献和寄附。世风如此,你若不适应这些潜规则,和光同尘,只顾高风亮节,那绝对是融合不到大明士林中的,也休想做些什么大事,因为你不合群,没人听你的啊。

    高谈阔论鄙视流俗的人很多,但是真的面对异族南下的铁骑时,又有什么用呢,顶多就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罢了,没个鸟用!

    自己要读书要常在外奔波,需要帮手;父母操劳半生,两鬓斑白,也是时候享点清福了;还有杜十娘和小妹,总是这样冬天冰水洗衣,夏天酷暑煮饭也不是个事啊。

    打定主意后,张籍和张父一起商量着,从前来投献的人中挑选了就住在邻村的知根知底,忠厚老实的一家人。

第一百九十八章 解元牌坊() 
张父和张籍挑选的来投献的这家人也姓张,一家七口人,人们都唤这家男主人做老张头,媳妇张刘氏,两口子都是五十岁许,家中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简而言之就是人口众多家无长物,原来靠租种地主家田地为生,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随后张籍给老张头一家做了简单的安排。

    这一家人先在配房住下,老张头带着两个儿子种张籍家的地,一个儿子跟着张籍做长随,老张头媳妇和大女儿在家里洒扫做饭伺候张母,小女儿跟在杜十娘身边帮忙,每个人都有活计做,张籍家按月付给常例钱相当于付工资。

    如此看来,现在投献到张籍家中举家甘为家仆,从自由人变为家仆后他们以后的生活反倒是比原来好的多,这不得不说是对这个时代制度的一个讽刺。

    除却人身投献一事,张籍家名下的田地数目也是暴涨,由原来的三十多亩,涨到了现在的二百余亩可以说周边除了张大户家的土地,剩下的几乎全是张籍家的。

    地租也是当下就定好了,和张大户收租比例一样,都是十一,即便如此乡民们还是感激涕零,因为大明的田赋明面上虽然也是十一,但是层层加码盘剥之后比例能达到五五之多。田地寄在张籍名下,以后只需交十分之一,省去了不少,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处理完这两件事,张籍细思一番,自己家和老张头家双赢,损失的则是大明,站在院中张籍不禁情绪复杂,感慨良久。

    ……

    中举人后在家的这些天是张籍穿越到明朝之后最悠闲的日子,父母家人不再终日劳作,成功进身成为大明地主阶级,张籍又有美人相伴,可读书识字,能饮酒交游,览田园风光,端的是极为惬意。

    这天张籍一家人还在家中吃过午饭,这没吃几口,就听见张义先来敲门。

    “义先怎么了,这时候来了,今天中午社学就散了?”张籍迎了出去,将张义先让到屋里。

    “啊,是义先啊,吃过饭了吗,再吃点?”张父放下筷子乐呵呵的说道,这些天张父多数都是这个表情,心中欢喜的紧呐。

    “叔,我吃过了。”张义先先回答了张父的话,又对张籍说道:“籍哥儿,村口的石碑和牌坊都做好了,阿爷让我来喊你去看看写点什么。下午社学的课也不上了,夫子让我们大家都去看你题字。”

    这个石碑和牌坊的事情,前几天张大户提过,说是建成之日需要张籍去写碑文,题匾额门楹对联等。

    张父一听是这事,顿时开口催促道:“这是好事,阿籍,快去吧,别让长辈们等得久了。”

    张母也很是高兴,自家儿子出息了,这都是在村里露脸的事情啊。

    “好的,义先你先坐会儿,我这就去。”张籍本就不大饿,闻声也不吃饭了,回书房换了身衣服,叫上张成,拿起书桌上的几张纸塞到怀中便向外走去。哦,这个张成就是老张头家的小儿子,十二岁年纪,小名叫做铁蛋,没有大名,张籍就直接给取了个名字叫张成。

    说起来,这也是张籍的一个恶趣味,在给铁蛋取名字的那一刻,张籍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中刘墉的两个长随一个叫做张成,一个叫做刘安,故而取了这么个名字。

    三人向村口走去,不多时就来到了新建的牌坊处,解元牌坊又称解元世科坊,张大户督造的牌坊是木石结构,六柱三门式造型,单檐歇山式屋顶,高约三丈,宽两丈半。

    底座以方石砌成,中间为两根大长方石柱,两侧边楼均为前后纵向排列的两根小方石柱,与中间两根大方柱

    面成三角形。明间主楼檐下的梁枋间嵌正匾,正面镌刻“解元”两个金色楷书大字,背面镌刻“世科”两个金色楷书大字。匾额两边镌刻“大明壬午科乡试第一名张籍”字样。

    整座牌坊主体已经建成,不过柱子上皆是留白,显然这里就等着张籍题字后再刻上去了。

    村口牌坊处现在围了不少人,除了有张大户、乡里的耆老们、张老夫子及社学蒙童,还有几十口子乡亲。

    人们都听说张籍题字赶过来的,平时村里也没有什么乐子,现在有了这么一件全村的大喜事,自然也都领着孩子带着大人过来看热闹了。村里的父母们现在都把张籍作为楷模对自家孩子灌注向张籍学习的思想,说的话也无非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一套。

    众人都在张五叔家的茶棚里坐着歇息聊天,等着张籍的到来场面甚是热闹。

    见张籍三人到此,张大户先让张籍在一旁坐下,清了清嗓子大声道:

    “诸位乡亲们,静一静!”

    听到张大户的话,场上的说话声顿时没了,张大户在村中是极有威信的。

    “是这样的,咱村里都知道阿籍取中解元,这不仅是我张家一族的喜事,也是咱整个村子的光荣。按照当下礼制,当建解元牌坊一座以彰显咱村阿籍之荣光,现在牌坊已经建成,惟余楹联未题,老朽和村里几个长辈合计着让解元郎来题写楹联,如此也是对咱村里的后辈也是一个激励……”

    张大户的这一番话说完,下面叫好声不断,的确,大明当下立的牌坊种类很多,但无论是忠孝牌坊还是节义牌坊,又或者像是解元牌坊这样的科举牌坊,其根本用意都是让人们去效仿这些有才能或者有德行的人。

    张籍的这座解元牌坊上若能题写一些激励后辈读书学习之语,那定然是极好的。

    解元牌坊处今后必定是村中一处热闹所在,这人来人往,潜移默化中若是能让仓上村形成以读书为荣的风气,那么对整个村子,对所有村民而言也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财富,因此乡人们都大声叫好。

    “除了牌坊题联,还有这祠堂前的碑文,也要解元郎写上一篇以彰显功名,前可告慰列祖列宗,后可激励后辈乡人……”

    张大户的说话声又响起,自然就引起一阵叫好声。

第一百九十九章 金举人()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午后时分,阳光所照之处一片温暖。

    就在张大户向周围乡亲们讲话时,在几个村中耆老的安排下张义先、张成等几个人已经抬来桌椅,摆放好笔墨纸砚。

    张大户话音一落,张籍立时起身走到桌前铺开纸张,准备题写牌坊上的楹联。

    张籍提起毛笔,抬头看了看那沐浴在阳光下的解元牌坊,白色的石头柱子反射着点点金光,这就是自己给家乡带来的改变。后世的张籍从未听说自家祖上出过解元,村中也并没有解元牌坊的故事,一切都已经改变了。

    目光回到书案上,十三岁的张成在桌边笨手笨脚的磨墨,可以看出的他的努力,只是刚刚接触这书童的活计,他还很生疏。

    这时张大户、张老夫子和一众识字的蒙童凑到了书案旁边。

    张籍自不再等,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片刻之后一副对联落于纸上,待最后一笔停下,两个蒙童各持一联竖起向众人展示。

    一众蒙童,课业水平浅的,只觉的此联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但又说不出其中妙处;课业水平高的,如张义先等人则口中念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项羽”、“勾践”等词数遍,细细品味其中道理。

    张老夫子看到这副对联口中喃喃自语听不真切,怅然而立似有所明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好!好字!好联!”一旁的张大户大声读出,击节赞道。

    这正是张籍与童子试时勉励清渊同窗的一句话。此句源于后世清朝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自此联传开后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随后乡人们也跟着叫好起来,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懵懵懂懂不解其中意,但是不妨碍他们欣赏张籍书法的图画美。

    张籍题字所用的正是他最为擅长的米芾行书,且看这两行字,以米意为主,杂糅王铎之法,用笔大胆流畅,气势倾侧,欲扬先抑,字与字之间有一跃而起的风姿和飞扬的神气,纯真自然,真如行云流水一般。

    一联写就,张籍略为思索,手中毛笔又落于纸面。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费;才需积累休忘一篑之功”此句是劝人勤学不辍的。

    第二幅对联写完,张籍手中毛笔不停,笔锋辗转腾挪之间,又是一幅字写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句出自《易经》,实乃千古名句,后世的清华大学就以此为校训,用在此处勉励蒙童自强,教化乡人德行亦是恰到好处。

    这三副对联第一幅励志,第二幅勤学,第三幅养德,各有侧重。

    三副对联写完,展示与众人观看后,张籍再做劝学被碑文一篇,这一篇文章,张籍来时就已经想好了。

    当先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此一篇乃是改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修改之后的名字是《借书说》。

    这篇碑文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劝勉乡亲族人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这篇文章一出,村中除了张老夫子能深解其意外,其他人都只觉其中高妙,但是半知半解,颇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

    三副对联一篇文章完成后,张大户将之交于一个家仆,命他速去寻石匠雕刻。张氏族人的祭祖就在这几天,不得不抓紧时间。

    ……

    三天后,随着远近各地的族人回归仓上村,张氏一族再次祭祖。

    张籍和张父来到祠堂是,祠堂大门前还竖着一座功名旗杆,大旗招展,远远的就能瞧见。

    及的近前可见那条石底座上的两块大小一致的旗杆石,旗杆石还刻有“万历十年壬午科乡试第一名解元张籍”的字样,周遭饰以仙鹤云纹,上半部同一位置开了个菱形的孔,里面固定着一根直径约三十厘米高约三丈的杉树长杆。

    在这长杆上方有一个斗状物,被称为旗斗,这旗斗可不是想装多少就装多少的,也是有严格的规制的,一般而言,贡生也就是乡试副榜上的人物,是没有旗斗的;乡试中举人则可以有一个旗斗;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

    牌坊碑文这两样张籍是知道的,但是对这旗杆石张籍倒是头一次听说,问了身边的张义先,才知道这个也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

    上次来的几支族人,见到解元牌坊,和祠堂外的功名旗杆和祠堂内的碑文,全都是连连赞叹,此刻的族人们也没有了远近的嫌隙,因为族中出一解元郎乃是举族的大喜事。

    张父和张籍一样都是祭祖中的主角。张籍还好些,张父自打进了祠堂就是激动不已,因为这是自己家光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