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九千岁 >

第58章

大宋九千岁-第58章

小说: 大宋九千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如果再继续旱下去,那么就将会是一场大的灾难了。

    施舍的粥是越来越稀了,米也越来越少,麸糠越来越多。

    现在连麸糠也都少见了,熬出的米汤清得见底。

    只能说,这时候的水,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

    可是,即便是积水,也是很少。

    赵允让使用了卵石细沙过滤的方法,让这水变得清洁起来。

    而且一律要求,必须烧开了饮用。

    而一部分饿殍的尸体,也都做了及时的深埋处理,有的无人认领,索性直接焚烧,以防止瘟疫的发生。

    不得不说,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规模的一场旱灾蝗灾,几乎必然会有规模性的瘟疫。

    这一次居然没有出现,控制饮用水,生石灰消毒,能用的办法赵允让都用上了。

    苏南通与何大人,也由原来的惊讶变成了深深的佩服。

    赵浮云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既有文名,又有实干之才。

    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第八十二章 苏大人,你错了!() 
这一天早上,赵允让又一次站在了大街上。

    天气比不得往日,往常许多的时候,都是一种让人站着就口干舌燥的干热,晒得人脸发烫。

    今天,赵允让感觉到的却是一种闷热。

    突然,半天中“轰隆”一声,让人觉得整个天空都晃动了!

    赵允让诧异地抬头看看那蓝蓝的天空,刺眼的太阳——这就是旱天雷吗?

    别名晴天霹雳?

    这个兆头不知道是好是坏。

    不过赵允让敏锐的发现,东南方的天色似乎暗了一小点。

    这暗色迅速化成了一团肉眼可见的乌云。

    赵允让大喜,这是要下雨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块乌云用自己的速度,告诉了赵允让什么叫做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

    一团、一块、一片,眨眼之间,半天空都是乌云。

    西北上却依然是晴空万里。

    这景色赵允让活了两辈子,还是第一次见。

    东边日出西边雨,刘禹锡倒是也写到过,可是这一边暴风骤雨,一边晴空万里?

    哪有心情写诗?

    赵允让抱头鼠窜,除了豆大的雨点,还有豆大的冰雹。

    劈头盖脸噼里啪啦地砸了个不亦乐乎!

    赵允让心头滴血啊!

    好不容易蝗灾过去,旱灾结束来这么点儿雨,怎么还带着冰雹下来的?

    这老天爷也太不开眼了吧?

    当然,赵允让也知道,自己这绝对属于是唯心主义的牢骚!

    这么长时间的副热带高压,遇上刚刚到来的冷锋面,不下点冰雹,简直对不起气象学!

    还是想想怎么救灾吧!

    可是老百姓怎么都在街上跳脚欢呼呢?

    赵允让试探着往外探探头,又被乱蹦的雹子砸回来了。

    你妹啊,这庐州的雹子还带欺生的!

    其实赵允让高看自己了,要真是欺生,整个大宋都应该欺生!

    这只是“雨打一大片,雹打一条线”的现实演绎罢了。

    赵允让只是倒霉的站在了这条线上而已。

    看起来庐州百姓的运气还不错,不仅雹子没有造成巨大损害——当然,地里什么也没有,是主要原因。

    而且这雨也下得恰到好处,足足一天一夜的透雨。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天放晴了。

    赵允让终于松了一口气。

    下雨,赵允让是欣喜若狂。

    可是又一直有些担心,久旱逢甘雨固然是好的,可千万不要从大旱变成大涝啊。

    旱情在这个时代,赵允让还算有点办法。

    如果是大涝的话,那绝对是一泻千里,皆成泽国,所有的灾民都得变成了鱼虾喂王八呀!

    这时候可没有那个气象预警系统,连个无人机都没有。

    到时候谁去通知老百姓半夜起来转移啊!

    而且,就算是搬家转移,又能转移到哪里去呢?

    这个时候的交通手段,那真是没法说!

    这一场大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绝对是一场透雨,一场及时雨。

    天色放晴,碧空如洗。

    里外一场透雨之后,地上竟然很快出现了数月未见的绿意,那几乎已经被剥了皮的树木竟然也都绽出了新芽。

    已经有百姓开始翻出家里的农具,准备去田里耕作。

    这个时代的百姓啊!

    只是这农业方面,赵允让确实不擅长。

    可是庐州有负责农业的官员,赵允让又找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农。

    种了一些生长期短的庄稼,而且还有一些个生长迅速的蔬菜。

    连着半个月下来,中间稀稀拉拉又下了两三场雨。

    老天爷眷顾,大灾之后,就是一个风调雨顺。

    有了雨水,就有了盼头。

    送过来的最后一部分粮食,施舍这稀稀拉拉的稀粥。

    坚持了几个月,竟然已经有蔬菜能够去街上叫卖了。

    一场大灾总算是暂时过去了。

    赵允让做了一下简单的统计,仅庐州一地,大灾致死的就有数千人之多。

    这还不包括那些私自埋葬的。

    各县按照户籍沿村查访下来,最后统计的数字——接近5000人。

    赵允让有些难过,在这样一个时代,哪怕自己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仍然造成了这样的一场大伤亡。

    没有办法,交通、科技、储备、运输,到处都是问题。

    时代的发展绝对是不可小觑的,这毕竟不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而是封建社会中最为繁荣的大宋。

    五千条活生生的性命啊,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埋葬在泥土里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一场灾难,或许会有万家灯火,天伦之乐等待着他们。

    现在,对他们而言,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与感伤的赵允让不同,钦差苏南通几乎是欣喜若狂。

    庐州的官员们也是如此。

    这样的灾难,他们都是经过见过的。

    别说是五千人,翻上几番都是极有可能的。

    这是大大的政绩啊!

    都不用作假,只要实打实的报到户部,整个庐州官员的年度考核都会是卓异!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赵允让的态度!

    眼看着救灾任务已经差不太多了,苏南通来找赵允让了。

    来了之后,一路的客套寒暄,别的也不说。

    打了半天太极拳,赵允让才弄明白,苏南通是来问自己,他什么时候可以回京呢?

    如果让苏南通自己回京,这个胆子他是没有的。

    谁知道赵允让之后会怎么样?

    但是如果说让赵允让先回京,那苏南通更是不敢。

    所以苏南通做了很好的打算,准备和赵允让一起回京。

    赵允让小道:“苏大人的意思,我晓得——可是,你当初出京,奉的是圣旨——我奉的是密旨!”

    “你回京需要向在朝堂上向皇帝直接复命,我只需要背地里向皇帝说明。”

    苏南通立刻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件事情究竟会如何,完全取决于赵允让一念之间。

    可是自己也完全按照赵允让意思做了:“那不知道赵大人回去之后,会如何回复这件事儿呢?”

    厚着脸皮也得问清楚啊,虽然看着黑纸白字写上了,可是一张嘴说两家话的,也不少见!

    “这个嘛,就要苏大人回京之后怎么说了!”

    苏南通纳闷道:“我怎么说?难道不是你怎么说吗?我一定会把这次治理的功劳全部推给赵大人——不不不,这本来就是赵大人的功劳!”

    赵允让摇头:“苏大人,你大错特错了!”

    苏南通懵圈,功劳都给你,怎么还大错特错了?

    “这次的功劳,应该放在苏大人的头上,因为我奉的是密旨,是来巡查,不是来救灾——而我巡查的结果,就是苏大人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苏南通感激涕零,差点就给赵允让跪下了。

    就这级别的功劳,再带上一堆万民伞,回去升上一级妥妥的。

    他可是三司使之一,这要是再往上,可就是参知政事,大学士一级的了。

    要是往年,这级别的灾情,死上个上万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死了不到五千人,这可是大功一件,而且有据可查。

    别的不说,歌功颂德的万民伞,苏南通自己可是准备了好几百把。

    就准备上京的时候,直接带过去了。

    这么大的功劳,赵允让居然不要,真是奇哉怪也。

    “这没有什么,你就放心去吧。”

    赵允让的心思很是清楚,这次的功劳,自己已经不能再出头了。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的事情,自己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了。

    当初在济州,诛杀济州转运使朱签,自己已经做了一次出头鸟了。

    京城乱扯男女平等的大乱子还没有完,文官们都虎视眈眈得等着呢。

    这一次把功劳推给苏南通,毕竟是文官系列。

    苏南通露了脸,就等于整个文官系列露了脸。

    文官们也得对这事儿有一些看法,那些文官可没有傻子,这里边的情况自然也会传到他们的耳中。

    赵祯和刘太后可能未必知道细节,到时候,估计也会在男女大防上放自己一马吧。

    

第八十三章 飞鸣镝() 
杀个把转运使,也可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庐州这儿的功劳,也可能不是什么大事。

    可是,要涉及到一些伦理观念上的宗旨立场问题,那绝对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字里行间皆杀人啊!

    苏南通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可是庐州这群官员却天天胆战心惊。

    毕竟救灾基本结束,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卸磨之后,会不会被杀了。

    赵允让也很干脆,找了一天,把庐州的几个主要的官员,包括何大人在内,召集在一起,简单的开了一个会。

    会议内容异常的简单,就是申明了一下自己得观点态度。

    鉴于庐州所有的官员,在救灾期间表现得力,前面所犯的错误,是一概不予追究。

    但是,以后要积极努力的工作,不得辜负朝廷的期望。

    众官员这心里一下子就敞亮了,盖棺定论——呸呸呸,反正是最后结论了。

    这让惶惶不可终日的几位心头的大石总算是放下了。

    这几场雨固然不可能马上生产出粮食来,可是却带来了希望,稳定了民心。

    只要能种地,只要有希望,还有什么事撑不过去的呢?

    而且,居然有许多农户家里还有种粮,饿死不吃种粮啊,这是老规矩。

    种点成熟快一些的蔬菜,能够顶事儿的粮食也种上了一些。

    短短两个月过去了,这两个月可谓是风调雨顺。

    真是天意难测啊!

    这样一场大灾之后,没有大涝,没有瘟疫,居然还风调雨顺,真是上感天恩了!

    灾情总算是稳定了,苏南通早就已经高高兴兴地回京城复旨了。

    赵允让也准备回家了。

    庐州的这些官员们很是不舍呀!

    赵允让这一来,差不多把他们在任多年的积蓄,搜刮得是一干二净。

    这些官员们现在几乎已经都称得上是清正廉洁的典型了。

    用赵允让的话说。这是帮他们赎罪!

    事实也是如此。

    虽然钱财都到了赵允让手里,但是都拿出来做了好事。

    无论是冥冥之中,还是朝廷律法,估计都是惩罚不到他们的头上了。

    许多官员如此一想,反倒觉得心里十分的安定。

    所以赵允让这一离开,庐州大小官员一并来相送。

    本来还有上千柄的万民伞,赵允让除去之前让苏南通拿走了一部分之外,其余的全部留在庐州了。

    这东西拿着太费事了,别的不说,光大车就得个几辆。

    而且这东西其实中看不中用,总不能大晴天的打把伞,遇到人就告诉这是万民伞吧!

    最终能够享受这个荣耀的,只有皇帝一个人。

    别人要是脑袋上顶着万民伞,估计离上断头台也就不远了。

    庐州城外。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官员们是依依不舍,赵允让却是自在安然。

    这一群的银子,全让自己榨出来救灾了,恐怕心里未尝不恨自己。

    可是另一方面呢,恐怕又有些感激自己。

    这种复杂的心情的具体体现,就是他们看着赵允让的目光也十分的复杂。

    复杂才是人之常情嘛,爱憎分明,哪那么容易呀!

    拱手作别了纠结的庐州诸位官员,赵允让带着小六子和李月娥上路了。

    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