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弃子 >

第23章

三国之弃子-第23章

小说: 三国之弃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玉一帮人紧赶快赶,没用多长时间就到薄县。一路上刘玉就发现了旱情十分严重,时不时看到一些灾民乞食。刘玉也是心酸,仅薄县一地就有如此多的灾民,那其他地方不是还有更多的百姓受苦。

    刘玉来到了薄县治所,远远就看到一帮人在门口等着刘玉他们,估计是新来的县令。看见刘玉来之后,为首的年轻人迎了上来。

    年轻人对着刘玉拱手施礼道:“下官薄县县令陈宫陈公台,参见薄侯。”

    刘玉听到陈宫的名字也是震惊。这货以后可是吕布的军师啊,又是一个名人啊。忍不住多看了陈宫几眼,说道:“陈宫?你就是新来的薄县县令?”

    “正是下官。下官代全县百姓叩谢侯爷大恩。”陈宫跪拜道。

    原本陈宫是要到其他县去上任,但是前任薄县县令被斩,薄县县令职位空缺,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大部分士子都不愿到薄县接手这样的烂摊子。可这个县令的职位不能一直空缺着,最后大臣们就把原本要到其他地方任职的陈宫给平调到了薄县。陈宫不知详情,欣然赴任。到了薄县才知道自己接手了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无奈之下,陈宫派出师爷去跟刘玉商量免除赋税的事情。其实陈宫对能不能免除赋税是不抱多大的希望。陈宫听说刘侯爷的名声不是很好,还有洛阳第一恶人的称号,只求刘侯爷能发发善心,减免一部分。可师爷回来汇报说,侯爷不但免除了薄县的赋税,明日还要购置一批粮食过来赈灾。听到这个消息,陈宫喜出望外,不断感慨刘侯爷是个好侯爷。

    “起来吧,薄县乃本侯封地,现在薄县受灾,救助百姓本侯责无旁贷。你做的不错。”刘玉说道。“跟我说说,薄县现在情况如何,有没有需要本侯做的。”

    “侯爷,由于处理得力,薄县本地的百姓都得到了安置。只是旱情依旧,下官准备兴修水利,寻找新的水源。”陈宫将薄县的情况简单地跟刘玉说了一下。因为刘玉没有实际的管辖权,陈宫也不会对刘玉说太详细。

    “灾民都安置好了?可是本侯来薄县的路上,为何发现有很多受灾的百姓在乞食?你是在欺瞒本侯?”刘玉瞪大了眼睛,有点怀疑陈宫的话了。

    “侯爷,本地百姓确实已经妥善安置。尚有其他郡县的受灾百姓来薄县乞食。其他郡县也受到了旱情的影响,百姓在当地活不下去了,就四处乞食。”陈宫也知道刘玉怀疑自己说了谎话,故而解释道。

    流民。刘玉脑海里出现了这个词。

    “那为什么不赈济这些灾民?你知道任其发展下去,会饿死多少人吗?”刘玉急问道。

    “侯爷有所不知。不是下官不赈济灾民,而是另有苦衷。下官手中钱粮不足,薄县灾民也是庞大,根本就不足以应对。而下官也没有收到上峰命令准许其他郡县灾民就食,若是贸然赈济其他灾民,钱粮更加不足之外,会吸引更多的灾民到薄县来乞食,到时候下官手中无粮,时日一久,恐怕会引起民变。到时下官难逃朝廷惩处。”陈宫说道。

    “侯爷,薄县受灾至今都没有出现百姓饿死的情况,也多亏了县令大人调度,大人至今已两日没有休息好了。”旁边的师爷陈安为陈宫解释道。

    刘玉听了这话才发现陈宫脸色比较憔悴,显然是近日休息不够,心中不免点头。

    移民就食是朝廷组织受灾民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以后比较常见。但是如果地方官员没有收到朝廷指令就贸然赈济,会受到朝廷的惩罚。陈宫作为数得上号的谋士人物,看待事情往往比普通人更加清晰透彻。

    “虽然如此,但眼看百姓受苦,本侯心中煎熬啊。”虽然陈宫说得很对,但是刘玉心中十分难受。现在的刘玉根本就无权干涉此事,朝廷这边管的很严。

    “侯爷仁德,此间情况下官已上报太守大人,想必朝廷会妥善处理的。”陈宫安慰刘玉道。

    “但愿朝廷可以尽快处理吧。”刘玉可是对现在朝廷不抱太大的希望,大臣、外戚、宦官个个忙着争权夺利,哪里还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带本侯去看一下灾民安置的地方吧。”刘玉说道。

    “好的,侯爷,这边请。”陈宫答应道。带着刘玉往安置灾民的地方而去。

第63章 赈济灾民 发现黄巾() 
刘玉等人来到了灾民的安置区。

    这些灾民大都是薄县本地人,但由于长期的干旱,导致田地欠收,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很多人一下子变成了赤贫,由于生存的欲望都集中到了薄县县城,希望官府老爷们可以发发善心,能给一口活命的稀粥。

    安置区也只是用木头跟茅草简单地搭了一个大棚,也就能挡一下太阳的暴晒。灾民的人数很多,一个大棚里就有差不多几十人。很多人由于饥饿,都躺了下来,减少体力的浪费。

    看到这样的情况,刘玉一行人都是脸色沉重。

    “公台啊,如此简陋的环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就发生瘟疫。要多注意卫生,要保证百姓喝水的水源干净,还有要准备一定药材来预防百姓中暑。”刘玉沉声说道。

    “侯爷放心,下官已对这些问题都有了预防,同时让人准备了足够数量的药材,以备不时之需。”陈宫道。

    刘玉点了点头。

    “公台,安排一下人手准备一下。本侯要亲自赈济灾民,典韦你们也来帮忙。”刘玉说道。

    陈宫听言连忙安排人手,典韦和护卫们也是开动起来。特别是薄县籍贯的护卫们更是干劲十足,将带来的粮食卸下来一部分,很快香喷喷的米粥就做好了。

    灾民们也被米粥的香气所吸引,相互打听一下得知是薄侯刘玉在赈济,个个都起身涌了过来。

    刘玉看着这些饥饿的灾民,心中百感交集,亲自下手给灾民盛好一碗碗的米粥。

    由于人潮太过拥挤,争抢之下,有些个老人和孩子被挤到了,小孩的哭声和大人的叫骂声不绝于耳。

    “大伙都别挤了,一个个来,每个人都有份。本侯在此保证每个人都有得吃的。先让老人和孩子吃吧。”刘玉见此情况急忙说道。刘玉亲手扶起了摔倒的老人,抱起哭泣的小孩轻声安慰,并亲自喂那孩子喝粥。灾民们不知所措地看着刘玉。

    “各位乡亲,这位是咱们薄县的刘侯爷,今日刘侯爷特地来赈济大家,请大家排好队,让老人跟孩子先来。”陈宫见到这样的情况也是连忙将刘玉的身份说出来。

    众多灾民可能没见过刘玉,但县令陈宫,他们可是认识的,这几天多亏了县令大人,他们才不会饿死,所以听从了陈宫的话,让老人跟小孩先去。

    陈宫和典韦等人看到后,也是马上安排人手维持秩序。

    刘玉默默地为每个人盛了一碗碗粥,每盛好一碗,都是微笑地递给了百姓。百姓们从没见过这样的贵人,一时间很多人都感动了。如此亲民举动,让陈宫十分惊奇。典韦他们看到自己跟着这么一个仁德的主公,感觉十分自豪。一瞬间刘玉的形象在众人的心中好大了不少。

    突然刘玉发现了灾民之中有许多头戴黄带的人在不断地走动。刘玉心里想着不会是黄巾党吧。

    “公台,那些头戴黄带的人是什么人。”刘玉想向陈宫确认。

    “侯爷,那些信奉太平道的道人,现在正在帮灾民看病治疗,百姓中流传他们的符水有着奇异的功效,喝了可以强身健体,百毒不侵。由于县衙人手不足,且没有足够的医者,他们愿意帮忙,一下子就解决了人手跟医者缺乏的问题,下官也就没有干预。”陈宫解释道。

    刘玉想着这帮黄巾党发展实在太迅速了,连洛阳周边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现在这帮黄巾党还没有被人发现其不良用心,连陈宫这样的智谋之士都没有看出来。就算现在刘玉跟别人说黄巾要造反,别人也不会相信的。刘玉觉得回去后要让李贵加强一下这方面的情报。

    “还需提高警惕,不要让闲杂人等惹是生非。”刘玉提醒道。

    “侯爷放心,下官省的。”陈宫说道。

    既然现在黄巾党还在准备阶段,刘玉现在没办法拿他们怎么样,和陈宫等人一起继续赈济灾民。

    忙乎了很长的时间,现场的灾民都吃了一碗的米粥。刘玉等人看这个样子都准备离开了。

    突然在人群中走出三个老人。

    “草民等人代表所有人谢侯爷活命之恩。”三人对着刘玉跪拜道。

    “谢侯爷活命之恩。”灾民们也都跪下了。

    “快快请起。刘玉年幼,经不起几位老人家的大礼。恶来,你们快把他们扶起来。”刘玉连忙扶起了三人。

    “草民等人知道,侯爷用一年的赋税给县令大人救济我们,今日又亲自过来赈济我等。大恩大德,我等无以为报,请受我等一拜。”三老说完,作势欲拜。

    “刘玉年幼,受不起啊,快快请起。”刘玉哪里能让这些老人跪拜自己。

    旁边的陈宫看着这样的情形也是暗中点头。

    “诸位父老乡亲,侯爷到薄县后,直到现在也未曾休息,大家都先散了吧,让侯爷先回去休息下,累坏了身体就不好。”陈宫见刘玉脱不了身,前去解围道。“侯爷,请到治所县衙休息一下,如何?”

    众人听了也是连连点头,也作罢,不敢影响了侯爷的休息。

    “陈县令所言甚是。大家的心意,本侯是知道了。但本侯略感疲惫,先行告退了。”刘玉原本还在发愁如何处理这事,一时间十分无奈,但陈宫很好地为解决眼前的问题。

    刘玉等人向受灾的百姓们告辞了,在百姓们的欢送中离开了这里。

    刘玉心里想到:无论哪个时代,百姓永远都是最纯朴的人。

第64章 与陈宫的交流() 
赈济了灾民之后,刘玉等人跟着陈宫回到了治所。陈宫安排好典韦等人去休息后,将刘玉引到了客厅。

    刘玉落座之后,陈宫吩咐下人上茶。

    “侯爷今日辛苦了。”喝了一口茶后,陈宫说道。

    “辛苦倒谈不上,只是看到百姓受苦,本侯内心有点难受。”刘玉说道。

    “侯爷仁德。”陈宫说道。

    “对了,公台,薄县受灾如此严重,本地乡绅富户可否有伸出援手啊。”刘玉问道。

    “回侯爷的话,下官初来乍到。对本地乡绅还不是那么熟络。下官在之前就有向本县的乡绅富户们提过此事。乡绅们也是由于旱情而损失惨重,跟下官表示爱莫能助。”陈宫说道。

    一听这话,刘玉就知道这帮乡绅根本就没有出力了,心里不断琢磨着怎么对付这般为富不仁的乡绅。

    “既然如此,那公台准备如何处理此次旱情?”刘玉问道。

    “下官一开始就请示了侯爷,先行使用侯爷的赋税赈济本地灾民,并将薄县实情上报太守大人,等待朝廷的进一步安排。”陈宫说道。陈宫的办法都是古代官方常规的做法。

    “本侯对旱情也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有几个建议,不知道公台想不想听一下。”刘玉说道。

    “侯爷请讲,下官洗耳恭听。”陈宫也想听下刘玉有什么好的见解。

    “赈济灾民方面,如果单靠薄县官府一方或者等待朝廷赈济,恐怕不是很理想。灾情严重,稍有不慎就有百姓饿死,所以本侯建议组织本地乡绅援助。”刘玉说道。“若是乡绅那边有难处,到时候本侯可以出面。”

    “同时安排人手在薄县各地开展挖井蓄水的工作,以防旱情持久。在众多的灾民当中挑选青壮,以应对人手的不足。建议各地在水井等水源地饲养些活鱼,可以防范歹人下毒。而最好解决旱情的办法,就挖掘渠道共同大河,引大河之水灌溉。日后公台可以引导百姓多种些抗旱的作物或果树,比如枣树,枣树耐旱,且其果亦可充饥。”刘玉说道。

    陈宫听完刘玉的建议后,也是茅舍顿开,想不到刘侯爷有这么多的好办法。但是这里面还存在了一些问题,陈宫想了一下,还是问刘玉比较好。

    “侯爷,乡绅那边恐怕不太愿意啊。”陈宫说道。

    “本侯有一法,可令乡绅们踊跃伸出援助之手。公台可以对乡绅说道,只要乡绅们伸出援手,将会在县志上注明,并将乡绅们的善行雕刻成碑,树于薄县城门之外,流传于世。亦可将乡绅的善行上报朝廷,受到朝廷褒奖。”刘玉说道。

    “侯爷高明。”陈宫对刘玉的办法十分赞同。

    “要是再不行,本侯自有办法对付这些人。”刘玉笑道。

    陈宫也是好奇,刘玉有什么好办法,刘玉不说,自己也不好过问。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