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中兴路 >

第136章

明末中兴路-第136章

小说: 明末中兴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志愿第二师中的这些侦骑射手们却似乎如同风雨中的青松一般迎着接连不断射在身边,甚至偶尔射在身上铠甲上的敌箭勇敢而沉稳的展开还击,很短的时间内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四五轮攒射,短时间内的还击就以平均不到十箭杀伤一人的命中率让近百敌骑被射落马下。

    零星射雕手一般的神射手,很多蒙古人都在将军们或者将军身边的个别人中见到过。然而百人规模的队伍几乎普遍都有射雕手或神射手级别的射术,却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想到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强悍的射手同时也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沉稳和勇敢,竟然在这样的箭雨中不畏损失的展开还击。。。

    激烈的交锋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当接连有二三十人负伤退出战斗,接连不断射过来的箭却依然准确的时候,遭遇到至少二三百人伤亡的蒙古人也终究开始有一丝动容,似乎意识到哪怕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也未必能够轻易吃掉对方。

    随后,伏击的蒙古人也改变了战术,抽选出一些射术比较突出与精锐的人在依托多个百人多轮番展开消耗战和袭扰战。可那些人竟然在这样的局面下也拥有沉重的思维,似乎并不为百步外抛射过来的箭支所动,而是通过不断的躲避回避大多数射过来的箭雨。只有当集结起来展开对抗的人马比较多,目标也比较明显的时候才展开还击,以最大限度的杀伤效率。

    见到对方的箭术强悍,围攻的蒙古人也想到了像建州人那样以盾牌和散兵进行步战突击,掩护突击的做法。可却发现,那些精锐之敌射过来的箭支不仅十分准确,而且力道也十分凶猛,根本不是临时凑合的寻常盾甲可以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对抗。

    试探性的进攻又持续了十余次,仍然最终无果之后,感觉到增援队伍马蹄声的林丹汗所部骑兵也不得不最终放弃了对这规模并不算大的小股强敌的围攻。

    就这样,百余名第二师侦骑以伤亡四成和损失所有马匹为代价击退了几十倍兵力规模的对手。萧轩在了解到这一场作战的一些情况之后也对自身战斗力多少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

    虽然这些人没有如同波兰翼骑兵一样创造出对鞑靼人防御中以一敌百,几百抗衡几万的战例。但这样的野战同村落防御作战完全不同。而且,百人对几千人的散兵战同数百对数万人的作战也同样会有出入与差距。这样算下来,就算志愿第二师侦骑的战斗素养高于一般水平一个层次,志愿部队核心主力的基础战斗力也达到了类似波兰翼骑兵那种顶级精锐的层次了。

    这场遭遇战之后,萧轩没有再图省事,而是打算彻底攻取河套一带,因此集结全军的力量对整个河套展开了一次扫荡。在绝对优势的作战能力面前,几乎是在短短几天内时间内就彻底荡平了对手。为了保持着一带的实际控制权,萧轩也不惜至少留下一个师的力量用于看守。这样虽然继续展开西征的力量降低到三万人不到六个师左右的兵力,进一步的有所削弱,然而从队伍之前展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至少完成截止河东一带的攻略却已经足够了。至于面对更强的对手,也不会仅仅凭借志愿部队主力的力量完成全部作战。

    本章完

    

第283章 互攻决战() 
大军展开西征并没有怎样的宣扬,毕竟这也是在进攻辽东的时候临时做出的决定。不过伴随着察哈尔部与林丹汗部震撼性的败仗,在大概不到一个月之后,远在伊犁的黑还勃列就得到了志愿部队主力大军压境的消息。

    此时在卫拉特部一带完成了力量集结的满洲主力三十万核心人口,至少六万丁口,三万核心披甲主力已经在叶尔羌与卫拉特人的地盘上达成了绝对的主宰与统治,不少前准葛尔与卫拉特部的下层都被编入建州八旗,再加上获得了还算不差的经济资源,建州主力扩充到将近十万人左右的兵力。不仅民族不同,连人种和信仰都完全不同的叶尔羌人三万左右的残部乃至被迫归化过来的蒙古人,整个建州集团在集中了草原相当比例的人力兵力资源,还有整个叶尔羌与卫拉特等部的资源之后,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成长为拥有十五万兵力左右的战略集团。

    兵力和实力的扩充也让一些下层佐领们跃跃欲试起来,对于崇祯帝展开的这种万里远征并不以为意。因为在这样的远征中,进攻的一方因为后勤的缘故无法携带太多的火炮、车盾、布置足够的粮草囤积点,可以说本来就处于明显的劣势之中。如果兵力也有几倍以上的差距,那似乎衡算还是极大的。

    然而黑还勃列乃至岳托等上层却没有被纸面兵力的扩充冲昏头脑,军议上黑还勃列毫不讳言的说道:“纸面上我军看似拥有堪比当年成吉思汗的庞大力量,可真正能够依靠的大部分力量,仍然集中在我们那三万最核心的披甲战士身上,其他那些人,顶多能够折算一万五千披甲就很不错了。不然这些力量又怎样会为我所用呢?只要对建军常理有一丝成熟认知应该就能明白:这一两年以来,崇祯帝手中的力量也绝不会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我军如果在天山南北与敌军强悍的精兵集团展开战略对决,即便暂时能够惨胜,那也决没有什么好处。。。”

    各旗旗主中并不缺乏聪明人,哪怕莽古尔泰也从黑还勃列的语气中似乎听出了一些事情:“不与来犯的强敌决战,难不成我军要学那当年的西辽一样继续西逃到波斯人的地盘不成?”

    这样的话,其实并不是在所有人那里都引起意想中的笑声,卫拉特人特别是叶尔羌人并不怎么样的作战表现让很多建州将领都相信,不论是西域的波斯人还是哈萨克人在建州主力面前都是比当年的明军主力更为软弱的软柿子

    黑还勃列思考片刻后却说道:“如今的崇祯帝已经不是寻常的势力,所图甚至不下当年的成吉思汗,我们继续向西逃,最终也只会落得个和当年的西辽乃至后辽一样的下场。因此哪怕要与敌军决战,合理的选择也是一部分力量留守伊犁一带的老营,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南下河套,趁对方主力似乎要打算走天山以北的草原的时候重新东进中原,这样我军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壮大。同其他各组很多人不一样,其实汉人人多地广,下层也多,在消化和壮大自己势力方面是最好的进攻对象了。我军还可以打出替天行道重建华夏的名义,相信经过那位王莽都赶不上的崇祯帝的教育,未必没有人愿意同我军联手。。。”

    黑还勃列权衡之下其实已经很清楚,在正面对决完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唯一的希望就是搅动中原的格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战略对决似乎就是完全没有把握的。敌军主力万里远征,很难短期回援,以自己的主力对付崇祯帝在内地十三省的留守力量即便没有绝对的把握,也拥有鱼入大海一样纵横疲弊的空间。而在兵民比和军事动员高的多,人烟也并不怎样广袤的西域各地,那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无穷无尽消耗战的奉献。

    就这样,在大军西征的风声传来之后,在临近河中一带扩充了力量的建州主力也开始行动起来,趁着夏秋时节以包括两万本部披甲在内的四万本部人马、满蒙为核心的六万主力云集吐鲁番一带准备展开分批远征,跨越河西走廊。

    包括一万披甲在内两三万本部留守力量同其余六万仆从驻守囤积了不少物资的伊犁一带,尽可能的捍卫本部基础并尽可能的牵制住很可能来袭的强敌主力。

    对于留守根基本身,黑还勃列其实是没有太大信心的,因此在基本兵力之外,本部至少五分之四的精锐也随着大军一通展开了远征,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是孤注一掷了。唯一让出征的建州部将领们多少有一些信心的是当大军从吐鲁番一带出发的时候,平日里零星的闲言碎语似乎少了不少。了解队伍的人们明白,这是士气高昂,准备决一死战的一种征兆。很显然,对于大部分建州部官兵来说,仍然并不愿意迷思在万里以外的异域,大多数人都有打回故乡甚至征服中原的美梦。

    此时萧轩所率领的主力也在草木茂盛的时节穿过了喀尔喀蒙古人的地盘进入到天山以北欧亚大草原最重要的地带,因为人烟进一步变得稀少,为了不花费过多的功夫用于寻找和获取给养,队伍行军的单路纵队则以师为几十里范围内的基本单位,团为战术单位。同很多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喀尔喀蒙古人虽然同中原的关系更为疏远,但是在零星哨探交锋中了解到了志愿部队非比寻常的强悍实力之后就似乎没有进行大规模主动挑衅的打算。甚至在大军的压力之下,很多部族还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尤其是在得知这一次大军出征的对象是蒙古人以外的建州部的时候。

    萧轩暂时放弃了在喀尔喀蒙古一带拉盟友的打算和想法。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一样,有时候不可靠也并不靠谱的盟友比弱很多的敌人反而能够带来更大的麻烦与负担。

第284章 哈萨克主力() 
深秋时节渐渐来临了,原本最有利于骑兵行动的时节里,萧轩率领的大军以相对分散的多路纵队开进到了卫拉特蒙古人的地盘。一路上比较合理的行军安排还有很少有仓促的急行军,让队伍在这种数千里的远征中也没有感觉到过度的疲劳和匮乏。临近卫拉特人的地盘之后,仍然仅仅是个别师的前哨队伍同零星的卫拉特人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交战,死伤不过十余人,全部战绩不过几百人,似乎敌人不仅避战,而且似乎完全从这深秋时节里茂盛的草原上消失了一样。

    萧轩身边的亲兵营中的一些专门负责询问的人审讯了一些战俘之后,才听到了一些风声:卫拉特蒙古各部在遭遇到建州毁灭性的压制之后,还算能够勉强堪战的丁壮乃至很多民众都一起被押送至伊犁一带去了,似乎要准备在那一带于防守中展开决战。这个消息让萧轩身边很多参谋处的少年们多少松了一口气。

    因为历次作战以来多数时候的决定性优势,决战并不让人畏惧,反而是表现自我捞取战功的的手段,反倒是敌人如果打算捉迷藏打游击,那就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

    只有萧轩还有临时参谋处的部分少年绝对似乎哪里有一些部队。辽东一带的建州留守力量本就兵力薄弱,选择依托寨堡防御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按照之前一些消息汇总过来的情况,建州主力集中在河中一带之后打的是顺风顺水,很快整合了叶尔羌与卫拉特人的力量,大致算起来手中至少应该有十多万人的机动兵力,其中还算像样的主力也至少应该有四万披甲战兵以上,这么庞大的力量,怎么会甘心只在防守中与来袭的强敌寻求对决呢?何况按照商人们提供的一些情况,伊犁城也不同于撒马尔罕那些地方,先不说容不容的这么多的兵力展开守城,在并非中原腹地的河中一带,仅仅是后勤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就未必容的下这么多的兵力长期困守。

    “我军要不要南下伊犁一带同那里的建州主力展开决战?”跟随大军一起出征的田秀英希望战事尽量早些结束,因此也并不顾及的询问道。

    萧轩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原定计划和作战方案:“只从这些零星消息来了解战场的全貌是不可靠的,如今我军也并不能确定的敌军的主力到底是打的什么注意,因此还是按照原计划行事更为妥当,只有真正的控制了两河,控制了残敌西逃的通道,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当初万历以来的这股麻烦。。。”

    听到这样的话,田秀英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仅仅是担心在河中一带会不会又遭遇到堪比建州主力而且兵力不算少的对手。尽管志愿部队主力的强悍这一路以来的不少作战也让田秀英也见识到了,可是要累积消灭数倍到十倍兵力规模的像样对手的话,仍然有可能遭遇难以预料的风险。

    当大军进一步向西前行,还没有抵达进入河中一带的关键山口的时候,负责远程打探的军情体系就在第一时间传来了消息。此时的萧轩也开始明白为什么革命化军队可以因为种种原因基层官兵的战斗表现并不是很强,如同十月革命时期的苏维埃红军那样,可是却往往对各种旧军队拥有各种各样的指挥优势了。仅仅是没有各种消极弊端带来的选拔能力优势,就能在军情体系方面相比传统对手拥有很多便利和优势。

    “远不止万人的军队,而且说的似乎不是蒙古语?”

    “应该是哈萨克汗国杨吉儿汗的人马”打探消息归来的一名情报军官说道。

    这样的话一开始让萧轩有些意外,但回想起过去自己曾经了解到的一些有关河中一带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